歷史興亡啟示錄-無為而治

西漢帝國初期,經過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之爭,社會動盪不安,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大量田地荒蕪,而老百姓卻食不果腹,甚至發生人吃人的慘劇。當時史料記載,皇帝出去都坐不上四匹同一種顏色的馬車,而將相卻只能做牛車。在當時的條件下,劉邦及帝國的繼任者採取了休養生息的辦法,來恢復農業生產。如在當時的條件下,漢高祖把田賦稅率定位十五稅一,漢文帝時繼續降低稅率,把稅率降為三十稅一。老百姓沒有多少苛捐雜稅,主動性大大提高,到武帝在位時候,牛羊遍地,糧食都爛到倉庫。西漢帝國的統治者,積極吸取秦國滅亡的教訓,把老子的無為而治作為基本國策來發展社會。

在四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能夠以學術作為治理國家的只有三個一是秦朝的法家,二是西漢初期的道家,其次是兩千多年的儒家。法家由於採取嚴峻刑法,老百姓因為一些小事或者言行就會有砍頭的危險,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秦王朝採取的法家,僅兩世而已。道家的無為而治,強調政府不干預太多的老百姓生產生活,說實話,只要是個正常人,就會想辦法努力賺錢奔小康,西漢初期採取的無為而治,讓漢朝經濟及國力迅速發展壯大起來。那無為而治為啥在漢武帝時候消失並採取儒家作為基本治國方針呢?

漢朝初期的無為而治能夠長期的堅持下來,是由於竇太后的堅持。漢武帝卻對董仲舒的儒家很有興趣,在竇太后死後,採取了董仲舒的建議廢除道家,獨尊儒術。漢武帝覺得自己的國家經過70多年的休養生息,國富民強,不需要再韜光養晦了,需要向周邊的國家秀秀肌肉。武帝在位的幾十年,把文景之治積累的多年國力,耗幹了,武帝后期社會發生動盪,各地有農民起義爆發。

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王朝的強盛和滅亡都是取決於民,只要統治者不過多的干預老百姓的生產生活,整個社會就會快速的發展。從人的本性來說,人的本質是是渴望過好的,這是亙古不變的。所以,一般王朝在帝國初期,統治者不會干預太多的生產,也不會從老百姓那裡榨取太多,整個國家卻在人的主觀能動性下日新月異。而到了帝國國富民強的時候,統治者就會想辦法與民爭利,如增加稅收,收回權力......經過一段時間折騰,老百姓就會再次貧窮,社會還會再次動盪,歷朝歷代,皆是如此。

歷史興亡啟示錄-無為而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