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艇亮劍——解放萬山群島戰役中的人民海軍艦艇

“桂山”號炮艦

小艇亮劍——解放萬山群島戰役中的人民海軍艦艇

“桂山”艦屬於美國LCI型步兵登陸艇,二戰結束後作為剩餘物資售予中國,最終被廣西航業公司買下當做貨輪使用,1949那年本艇在香港起義,迴歸廣州編入廣東江防部隊,更名“桂山”(一同起義的同型艇被更名為“桂海”),加裝武器被改裝成可以運兵的炮艦使用。1950年5月25日在解放萬山群島戰鬥中,本艇滿載陸軍陸軍131師一部,原定去垃圾尾島附近的青洲、三角島登島作戰。途中遭敵艦攻擊。本艇頑強抵抗,艦體多處中彈起火,甲板上物體幾乎全部打毀,機艙開始進水。艦長池敬樟(起以前他曾任“同心”號炮艦艦長)犧牲,艦員多半傷亡。陸軍戰士爬上甲板使用手中武器對敵艦射擊,傷亡也很大。在此緊急關頭,131師副團長郭慶隆下定決心,指揮本艇全速衝向垃圾尾島釣庭灣搶灘。搶灘成功,所有幸存官兵在副團長郭慶隆率領下和敵海軍陸戰團展開肉搏戰,直到全部壯烈犧牲。本次戰鬥史稱“垃圾尾島海戰”,戰後珠海縣(今珠海市)於1954年將垃圾尾島改名為“桂山島”作為對該艦官兵英勇戰鬥的紀念。

排水量:419噸(滿載)

主尺度:48米×7米×1.8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通用柴油機,雙軸推進,1600馬力

航 速:16節(最大)

武 備:美製40毫米MK-3型機關炮2門,九六式25毫米機關炮4門。(推測)

“前進”、“奮鬥”號炮艇

小艇亮劍——解放萬山群島戰役中的人民海軍艦艇

兩艇屬於舊日本海軍25噸級炮艇,日本投降後殘存下來的25噸炮艇被中國海軍接收,總計三十五艘,推測另有數目不詳的同型艇加入了地方水警部隊,在1949年通過起義和投誠,總共有十七艘該型炮艇加入了新生的人民海軍,另有相當一批數量的該型炮艇處在備用狀態。和華東軍區海軍接收25噸炮艇的同一時期,中南軍區海軍所屬的廣東軍區江防部隊也接收了兩艘25噸炮艇,來源可能是在漢口起義的原漢口巡防處巡防艇隊的“炮64”和“炮65”艇,也可能是逃到香港又就近起義迴歸的原國民黨海軍同型炮艇。兩艇加入江防部隊後改名為“奮鬥”號和“前進”號,1950年5月23日,“奮鬥”號和“前進”號與“解放”號、“先鋒”號等配合陸軍參加瞭解放萬山群島的戰鬥。“奮鬥”號炮艇擊沉了敵“炮26”艇。

排水量:25噸(滿載)

主尺度:18米×3.6米×1.2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海軍型柴油機,雙軸推進,300馬力

航 速:11節(最大)

武 備:日製九六式25毫米機關炮1門。

“先鋒”號炮艇

小艇亮劍——解放萬山群島戰役中的人民海軍艦艇

“先鋒”號原為日製“第1號”型驅潛特務艇“第11號”,二戰結束後該艇在香港被中國海軍接收,改名“高明”,因艇況不佳一直在廣州黃埔船塢修理,解放軍佔領廣州後接收該艇,編入廣東江防部隊,更名“先鋒”, 1950年5月25日該艇參加了垃圾尾海戰,俘虜了敵“炮25”艇因作戰英勇,戰後被授予“海上先鋒艇”稱號。

排水量:130噸

主尺度:29.2米×5.65米×1.8米(長、寬、吃水)

動 力:1座中速柴油機,單軸推進,400馬力

航 速:11節(最大)

武 備:日製九三式13毫米雙聯裝機槍2座,HO-103型12.7毫米機槍2挺。

小艇亮劍——解放萬山群島戰役中的人民海軍艦艇

戰後改造的先鋒號炮艇,火力加強為蘇制70K型機關炮2門,12.7毫米機槍2挺。

“解放”、“勞動”號炮艇

小艇亮劍——解放萬山群島戰役中的人民海軍艦艇

原為美製LCC型登陸引導艇,(全稱Landing Craft Control)是美軍在二戰中使用的用於引導登陸艇隊,標定登陸出發線及實施海上交通管理和簡要水文測量的小艇。LCC有Mk.1和Mk.2兩個型號。二戰結束後,美製船艇被大量拋售,名不見經傳的LCC也在其列。然而,目前尚無見到國民黨海軍中裝備此型艇的記載,反而是海關、港務等公務部門裝備了此艇,在海關中該艇被稱為“C艇”。但是,現有資料並不能證明這艘艇的具體來歷,只是有一說此艇來自海關,而同時也有解放軍從港務部門接收過同型艇的記錄(我軍稱其為“坦克登陸艦測量艇”)。 1950年5月23日, “解放”號、“勞動”號配合陸軍參加瞭解放萬山群島的戰鬥,其中“解放”號參加了慘烈的垃圾尾海戰,擊傷“太和”號護航驅逐艦,後遭多艘敵艦圍攻,副艇長林文虎犧牲。全艇19人傷亡13人。彈藥耗盡,火炮被毀,無法再戰。艇長梁魁庭駕艇脫離戰區,安全返航。

排水量:28噸(滿載)

主尺度:17米×4.42米×1.21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柴油機,雙軸推進,450馬力

航 速:13.5節(最大)

武 備:日製九六式25毫米機關炮1門,HO-103型12.7毫米機槍2挺。

“國楚”號登陸艦

原英制步兵登陸艦,750噸。(另有一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代英制登陸艦,約400噸,陳濟棠之兄陳維周購來走私的兩艘同級艦“國雄”及“國楚”之一,“國楚”於1947年12月28日被海關查扣,1949年後被解放軍徵用。1950年5月23日,該艦配合陸軍參加瞭解放萬山群島的戰鬥。

具體數據不詳,無法繪圖。

附錄1:國民黨海軍在解放萬山群島海戰的艦艇序列

“信陽”號驅逐艦

小艇亮劍——解放萬山群島戰役中的人民海軍艦艇

信陽艦

“信陽”號原為日本海軍驅逐艦“初梅”號,屬於二戰末期應急建造的改丁型驅逐艦,1944年12月8日在日本舞鶴海軍工廠開工,1945年4月25日下水,6月18日竣工,日本戰敗後該艦於1947年被賠償給中國,7月6日在上海被移交給中國海軍,定名為“接2”,因艦齡短,艦況新,1948年3月1日該艦被安排重新武裝,4月16日,編制定在海防第二艦隊第四隊第八分隊,5月1日改名“信陽”。1948年該艦被調入長江,駐防江陰。1949年4月21日江陰要塞起義後,該艦和巡洋艦“逸仙”在21日夜一起向上海方向突圍,1950年2月1日該艦被編入海防第一艦隊,參加萬山群島海戰。6月27日被部署在三門島上的100毫米加農炮擊傷。

排水量:1289噸

主尺度:98米×9.35米×3.37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艦本式齒輪透平機,2座ロ號艦本式重油專燒水管鍋爐,雙軸推進,19000馬力

航 速:27.8節

武 備:日製十年式120毫米高平兩用炮2門,九六式25毫米雙聯裝機關炮7座,美製博福斯MK-3型40毫米機關炮2門。

“營口”號護航驅逐艦

小艇亮劍——解放萬山群島戰役中的人民海軍艦艇

營口艦

“營口”艦原為日本海軍“第1號”(丙型)海防艦“第67”號,1944年11月2日在日本舞鶴海軍工廠竣工,日本投降後作為首批賠償艦於1947年7月6日在上海被中國海軍接收,臨時命名“接6”,因艦況較好,所以很快重新武裝成軍,1948年1月該艦列編海防第二艦隊,5月1日改名“營口”,10月31日編為江防艦隊第十隊二十二分隊,在鎮江江面駐防,1949年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後,該艦奉命向上海突圍,隨後參加防守上海的戰鬥,上海解放前夕該艦撤往浙江鎮海,1949年6月1日該艦編制調整為海防第一艦隊第五分隊,先後參加對大陸沿海封鎖和防守海南島作戰,1949年11月16日編制改到第三艦隊,海南島撤守後該艦在廣東沿海活動,1950年參加萬山群島海戰。

排水量:745噸

主尺度:67.5米×8.4米×2.9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23號乙型柴油機,雙軸推進,1900馬力

航 速:16.5節

武 備:日製十年式120毫米高平兩用炮2門,九六式25毫米雙聯裝機關炮6座。

“泰安”號護航驅逐艦

小艇亮劍——解放萬山群島戰役中的人民海軍艦艇

泰安艦

“泰安”艦原為日本海軍“第2號”(丁型)海防艦“第104”號,1944年12月16日在日本三菱重工長崎造船所下水,1945年1月31日竣工,日本投降後作為第三批賠償艦在1947年8月30日在青島被中國海軍接收,臨時命名“接21”,1948年5月1日改名“泰安”,10月1日正式成軍,編入海防第二艦隊第五隊十一分隊,隨後該艦先後參加華北、福建、浙江、廣東沿海的國軍撤運活動。1950年5月該艦參加了萬山群島海戰。

排水量:740噸

主尺度:69.5米×8.6米×3.05米(長、寬、吃水)

動 力:1座艦本式甲25型透平蒸汽機,2座零號乙15改型ホ號重油專燒水管鍋爐,單軸推進,2500馬力

航 速:17.5節

武 備:日製十年式120毫米高平兩用炮2門,九六式25毫米雙聯裝機關炮2座,美製博福斯40毫米MK3型機關炮4門。

“太和”號護航驅逐艦

小艇亮劍——解放萬山群島戰役中的人民海軍艦艇

太和艦

“太和”艦是美國根據1947年7月16日通過的《512號法案》授權援助給民國海軍的四艘護航驅逐艦之一(整個法案授權美國政府將271艘驅逐艦以下的二戰剩餘軍艦無償贈送給民國政府海軍),屬“坎農”級護航驅逐艦,原名“托馬斯”號(DE102),1943年1月16日在美國特拉華州德拉沃船廠開工,7月31日下水,11月21日竣工,1946年 12月27日在諾福克軍港移交給民國海軍,改名“太和”。 1949年3月22日抵達臺灣左營,1949年5月1日該艦被列入海防第一艦隊,成為旗艦,艦種被定為護航驅逐艦,駐防上海參加防守上海的作戰。上海被解放軍攻佔後該艦撤往舟山定海,9月4日幫助撤運福建平潭島守軍,11月3日參加登步島反登陸作戰、為登步島守軍提供炮火支援,1950年4月19日調往海南島,加入第三艦隊,仍為旗艦。海南島被解放軍攻佔後該艦參加萬山群島海戰,被“解放”號炮艇突襲擊傷。

排 水 量:1620噸(滿載)

主 尺 度:93.26米×11米×3.2米(長、寬、吃水)

動 力:4座通用公司GM16-268A型柴油機,雙軸推進,6000馬力

航 速:21節

續 航 力:10800海里/12節

武 備:美製MK-22型76毫米艦炮4門,MK-3型40毫米博福斯機關炮3門,20毫米厄立肯機關炮10門,反潛刺蝟炮1座,深彈發射炮8座,深彈投放軌2條。

“中海”號坦克登陸艦

小艇亮劍——解放萬山群島戰役中的人民海軍艦艇

中海艦

“中海”艦原為美製“LST”型坦克登陸艦“LST-755”號,1944年5月20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美洲橋樑公司開工,7月11日下水,7月26日竣工,1946年5月29日在青島被移交給中國海軍,1949年該艦負責撤運海軍軍官學校師生前往臺灣,1950年參加萬山群島海戰,被“解放”號炮艇突襲擊傷(亦可能被“太和”艦誤擊)。

排 水 量:4080噸(滿載)

主 尺 度:99.97米×15.24米×4.2米(全長、最大寬、吃水)

動 力:2座GM12-567A型柴油機,雙軸推進,1700馬力

航 速:11節

武 備:40毫米博福斯MK-1 型雙聯裝機關炮2座,40毫米博福斯MK-3型機關炮4門,20毫米厄立肯機關炮12門。

“永字”號掃雷艦

小艇亮劍——解放萬山群島戰役中的人民海軍艦艇

永寧艦

1950年5月第三艦隊所屬的永字號掃雷艦為“永寧”、“永嘉”、“永春”、“永和”、“永康”。

排 水 量:945噸

主 尺 度:56.24米×10.08米×2.74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庫伯-貝西默GSB-8型柴油機,雙軸推進,1710馬力

航 速:14.7節

續 航 力:3700海里/8節

武 備:美製MK-22型76毫米艦炮1門,MK-1型40毫米雙聯裝博福斯機關炮1座,20毫米厄立肯機關炮6門,反潛刺蝟炮1座,深彈發射炮2座,深彈投放軌2條。

附錄2:解放萬山群島海戰簡介

1950年5月至8月,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南軍區陸、海軍備一部對國民黨軍據守的廣東省萬山群島進行的進攻作戰。是人民解放軍海軍初建時期協同陸軍進行的首次登陸作戰。解放軍參戰部隊有第44軍第131師2個團、廣東軍區江防部隊(中南軍區海軍前身)、珠江軍分區炮兵團、第132師炮兵營、中南軍區炮兵100毫米加農炮連、第50軍無坐力炮連、第130師步炮連,總計兵力1萬餘人,5艘炮艇、11艘登陸艇、8艘運輸船。由兵團副司令員兼廣東軍區江防部隊司令員洪學智統一指揮,各參戰部隊主要指揮員組成聯合指揮所。

國民黨軍參戰部隊有由海南島撤出的海軍第3艦隊、海軍陸戰隊1個團和青年軍第208師1個營、其他步兵6個連以及原駐該群島的“廣東突擊軍”等共4000餘人,艦艇30餘艘,由海軍第3艦隊代司令齊鴻章兼任司令,統一指揮。萬山群島戰役歷時72天,人民解放軍攻佔了除蚊尾洲以外的萬山群島各島嶼,共斃佰俘國民黨軍700餘人,擊沉艦艇4艘,擊傷12艘,繳獲艦船11艘。萬山群島的解放,打破了國民黨軍對珠江口的海上封鎖,對於鞏固華南海防、保證海上漁業生產和交通運輸的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