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子如殺子,老祖宗教育子女:“四戒”、“四宜”、“七不責”!

教子八則:“一代通儒”的教子之道

清代著名文人紀曉嵐因常年居官在外,無法負起教育子女的責任,深知“婦女心性,偏愛者多”的情況,所以寫家書給夫人說明應如何教育子女。

他在家書中對於子女有“四戒”、“四宜”的要求:

四戒:一戒晏起,二戒懶惰,三戒奢華,四戒驕傲。

四宜:一宜勤讀,二宜敬師,三宜愛眾,四宜慎食。

慣子如殺子,老祖宗教育子女:“四戒”、“四宜”、“七不責”!

以上八則,為教子之金科玉律。

四戒

一戒晏起

晏起就是晚起,在曾國藩看來,晚起為敗家之凶德。曾國藩家族百年來之所以能人才輩出,這與他“治家以不晏起為本”有著密切關係。“早起為養生第一秘訣”“早起可以振刷精神”曾國藩在家書中告誡弟弟“要想去掉‘惰’字,以早起床為第一要義”。我們常說要修身自律,首先要從勤字開始,以勤治惰,以勤治庸,一勤天下無難事。

慣子如殺子,老祖宗教育子女:“四戒”、“四宜”、“七不責”!

二戒懶惰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大多數人一輩子平庸,只因懶惰。梅蘭芳最初也資質平庸,但他不甘於此,勤學苦練,終成一代宗師。

三戒奢華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歷史之河,浩浩湯湯,古人富貴皆歸結於“勤儉”之道;而一個富豪氏族的沒落,則源於一個“奢”字。

歷史上因奢侈無度導致滅亡的例子不勝枚舉。商紂王的酒池肉林、兩晉奢侈鬥富、隋朝隋煬帝好大喜功、晚唐的享樂奢侈、晚晴八旗的奢侈腐化......歷歷在目。

《朱子家訓》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告誡人們厲行節儉,珍惜來之不易的物質生活。

慣子如殺子,老祖宗教育子女:“四戒”、“四宜”、“七不責”!

四戒驕傲

滿招損,謙受益。驕傲自滿會招來損失。人一驕傲,就失去了上進的動力;人一旦驕傲,必然對周圍的人居高臨下,頤指氣使。

心學宗師王陽明曾教育自己的孩子說:“今人病痛,大段只是傲。千罪百惡,皆從傲上來。”

慣子如殺子,老祖宗教育子女:“四戒”、“四宜”、“七不責”!

四宜

一宜勤讀

曾國藩在教育孩子的家信中說“人之氣質,由於天生,很難改變,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古之精於相法者,並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勤讀書,更重要的就是讓一切不解,都有據可依,讓一切困惑,都有法可循,讓愚昧走向聰慧,讓落後的大腦接觸到開明的思想。

二宜敬師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相比於今天,古代的師生關係顯得更為突出。古代的父母帶著孩子去私塾報名讀書,不僅要向私塾老師行叩拜之禮,還要向孔子的牌位行叩拜大禮。尊師之道在古人眼裡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呂氏春秋·尊師》言“生則謹養,死則敬祭,此尊師之道也。”

慣子如殺子,老祖宗教育子女:“四戒”、“四宜”、“七不責”!

三宜愛眾

《論語》:“泛愛眾而親仁”,它告訴我們要常懷一顆博愛之心。教育,要先立德學做人,培養性情;然後再學習知識技能,培養能力。

四宜慎食

《弟子規》言:“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 ”

孩子真正生活得怎麼樣、生命的質量如何,都與生活有沒有常態緊密聯繫,暴飲暴食、夜不睡、晨不起,這都是生活沒有規律的表現。老子說:“聖人為腹不為目。”飲食是為了吃飽肚子,而不是為了滿足口目。當今社會的文明病,例如:癌症、糖尿病……等等,很多都是因為營養過剩與營養失衡所造成,所以在孩子飲食上一定要把握好分寸。

慣子如殺子,老祖宗教育子女:“四戒”、“四宜”、“七不責”!

教子“七不責”

《太平經‧為父母不易訣》中言:“人從生至老,自致有子孫,為人父母,亦不容易。”為人父母者要養育好自己的子孫,平時的教育就要注重方法,使其各有所成。

由此,在教育子女方面要講究“七不責”:

一、對眾不責

古人云“卑幼有過,慎其所以責讓之者”,不要在大庭廣眾之下責備孩子。經常在別人面前訓斥孩子,或將孩子的糗事當笑料反覆說給別人聽,讓孩子出醜,不僅會傷害其自尊,更會使其不以為恥,習以為常,在無形中強化其錯誤行為。

二、愧悔不責

當孩子心理有所愧疚和後悔的時候,父母就不應該再批評和責備孩子,否則就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負面的影響,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慣子如殺子,老祖宗教育子女:“四戒”、“四宜”、“七不責”!

三、暮夜不責

晚上睡覺前不要責備孩子。孩子要睡覺了,如果家長在此時責備他,孩子帶著沮喪失落的情緒上床,要麼夜不成寐,要麼噩夢連連。很有可能事情沒解決好,孩子的身體還被弄壞了。

四、飲食不責

隨著生活節奏加快,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少。一日三餐,尤其是晚餐,成了一家人碰面的難得的機會。會破壞寧靜的家庭時光,讓孩子覺得和父母吃飯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造成心理壓抑,加深隔閡。

慣子如殺子,老祖宗教育子女:“四戒”、“四宜”、“七不責”!

五、高興不責

子女特別高興的時候不要責備他們。人高興時,經脈處於暢通狀態,如果子女突然受到責罵,經脈就會立即憋住,對身體傷害很大。但適當的提醒是應當的,樂極生悲的道理必須要讓子女經常感受到。

六、悲憂不責

不少父母在孩子哭泣時會無奈、不安甚至厭倦、憤怒,其實,哭泣是孩子癒合感情創傷的必要過程。如果父母加以責備,孩子會覺得“雪上加霜”,陷入情緒低谷,變得自卑。父母要理解孩子對哭的需要。如孩子摔倒哭泣,只需摟著他,聽他哭。等他哭夠了,重新感到安全和自信時對他說,“你剛才摔倒的地方有水”就足夠了。孩子也能自信地回答:“下次我會小心一點。放心吧!”

慣子如殺子,老祖宗教育子女:“四戒”、“四宜”、“七不責”!

七、疾病不責

子女生病的時候不要責備。生病是人最脆弱的時候,子女更需要父母的關心和溫暖,這比任何藥物都有療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