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簡史》中一段對比特幣的描述和思考

有關技術重塑貨幣的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比特幣。

在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之後,一個化名為中本聰的人創造了比特幣。比特幣是一種利用了對等網絡連通性的去中心化的貨幣。人們必須“挖礦”才能創造出比特幣。在挖礦過程中,計算機的運算能力會被用來進行數學計算,並在公共賬目上公開驗證交易,使交易生效。使用個人電腦進行挖礦已經不再有利可圖,甚至難以為繼,因為挖礦過程會耗費太多的電力,卻無法產出相應數量的比特幣。因此許多人會購買專門用來挖礦的硬件,再下載軟件來從事挖礦。很多人會加入其他挖礦者的礦池,從而可以將他們]的運算能力加在一起,提高獲取比特幣的速度。最後,參與者會建立一個比特幣錢包,用來收取其賺取的比特幣。人們也可以不參加挖礦,而是從在線的二級市場上購和出售比特幣。一共會有2100萬比特幣被創造出來,而且最早也會於2140年達到這一目標。這種貨幣依靠的並非任何一家中央銀行,而是加密算法、數學和去中心化的認證體系。比特幣已經取得了初步成功。

《貨幣簡史》中一段對比特幣的描述和思考

根據網站Bitcoin提供的數據,流通中的比特幣的總價值已經在2013年超過了15億美元。華爾街的銀行都看好這種貨幣。美銀美林的外匯策略組寫道:“

我們認為比特幣已經成為電子商務支付的一種主要方式,或許還會成為傳統貨幣轉賬服務商的正式競爭對手。我們認為,作為一種交換媒介,比特幣顯然具有增長潛力。

”就連時任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似乎也對比特幣頷首。在2013年11月寫給美國國會的文件中,他寫道這些創新可能會給法律執行和監管帶來風險,但它們也蘊含著長期的潛力,特別是如果這些創新能夠帶來更快捷、更安全和更有效率的支付系統的話。儘管美聯儲會監控虛擬貨幣及其他支付系統創新的發展,但這並不意味著美聯儲就自然而然地擁有直接監督或監管這些創新以及為市場提供這些創新的主體的權力。然而,比特幣究竟是會變成一種持久的貨幣,還是像其他替代性貨幣一樣消失,目前還難以定論。

比特幣的價格經歷過波動。2013年,在短短兩個月之內,比特幣的價格從20美元攀升到266美元隨後又掉落到130美元。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注意到了比特幣的不穩定,認為比特幣並非一種穩固的價值儲藏手段,而這一功能是貨幣所必需的。

不看好比特幣的人認為,比特幣像黃金一樣,具有通貨緊縮的傾向,因為其數量無法隨著需求的增長而增加,如果比特幣成為重要的全球性貨幣,那麼它有可能在經濟波動的時期導致貨幣荒。

《貨幣簡史》中一段對比特幣的描述和思考

比特幣還有公關問題。2014年3月,最大的比特幣交易商之—Mt.Gox遭遇了黑客襲擊,損失了近85萬比特幣,佔全部流通中比特幣的7%,總價值近5億美元。2013年10月,政府查封了名為絲綢之路的在線市場,這個市場只接受比特幣,出售包括書籍和非法藥品在內的各種商品。在該市場的創始人的計算機硬件上,共查獲了價值2850萬美元的144336個比特幣。旨在保衛比特幣的組織—比特幣基金會的前副主席被指控在絲綢之路上用比特幣洗錢涉及金額達100萬美元。現在,美國聯邦調查局已經佔有了超過3%的流通中的比特幣。

政府是比特幣廣泛流行的最大障礙。數千年的貨幣史告訴我們,貨幣發行者希望對貨幣供應有更多的掌控,而不是相反。就在本·伯南克給美國國會寫信的幾個月之後,也就是2014年3月,美國國家稅務局出臺規定,在稅務方面,比特幣將被視作所有物,而非貨幣。

根據彭博新聞社的報道:“用花1美元買到的比特幣購買一杯價值2美元的咖啡,可以讓買咖啡的人獲得1美元的資本收益,並讓咖啡店獲得2美元的毛收入。”

一直計算資本收益是件很麻煩的事情這也阻礙了比特幣的流行。美元是具有可替代性的,我們可以用一張10美元的紙幣來替代另外一張10美元的紙幣。然而,美國國家稅務局卻限制了比特幣的可替代性,因為你每使用一個比特幣,都不得不考慮這次使用帶來的稅務問題。問題在於,美國正在通過抑制和控制比特幣的使用來維護它的貨幣權力。其他國家也是如此。

最初,中國負責貨幣事務的官員不甚熱心地支持中國公民參與比特幣的市場中,比特幣中國也成了全球最大的比特幣交易市場之一。然而,在2013年12月,中國央行卻警告稱,各支付機構不得開展與比特幣相關的業務。結果,比特幣中國上比特幣的交易量下滑了80%。只有在緊急狀況下,傳統的貨幣相地才可能陷入癱瘓,也只有此時,在悲觀情境之中,比特幣才可能暢通無阻地流行開來。即便到了這種時候,比特幣的蓬勃發展依然需要電子網絡和數字網絡的支持。

《貨幣簡史》中一段對比特幣的描述和思考

然而,把比特幣當作一種貨幣進行的討論都忽視了一個更重要的事實:比特幣是一種技術。

最近一次前往舊金山的路上,我遇到了一個經營比特幣交易公司的朋友。他很直截了當地對我說:“就算比特幣失敗了,它也是一種成功。”他接著開始跟我講起技術術語:“比特幣不僅是一種貨幣,它是一種協議。”協議就是一整套的規則,指導數據在計算機之間的交換。例如,網址開頭的“htp”就是“ hypertexttransfer protocol”的縮寫,即超文本傳輸協議。正是這種協議讓你的谷歌瀏覽器或是其他瀏覽器得以與加利福尼亞州的某個網絡服務器進行對話。

在歷史上,數字貨幣曾經飽受重複花費問題的困擾:數字貨幣很容易被複制,從而引發欺詐交易。用芝加哥聯邦儲備銀行的一位經濟學家的話說,比特幣的協議是對這一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簡單地說,比特幣協議使得任何一種被數字化的物品(比如貨幣或一個音樂文件)可以被轉移,但不能被複制。風險投資家馬克·安德里森這樣解釋這一特點的非凡之處:有史以來第一次,比特幣讓一個互聯網用戶可以將某一件獨特的數字財產轉交給另一個互聯網用戶,而這次財產轉移的安全性可以得到保障,每個人都會知道這次財產轉移已經發生了,而沒有人可以質疑這次財產轉移的合法性……我們可以使用這種方式轉移怎樣的數字財產呢?比如數字簽名、數字化合同、數字密鑰(可以是用來打開真實的鎖的密鑰,也可以是用來打開在線的鎖的密鑰)、汽車和房屋等真實資產的數字化所有權、數字化的股票和債券…以及數字化貨幣。

他還提出了一項思維實驗。假設你擁有一輛汽車以及一把用手機啟動的汽車鑰匙。現在你賣掉了這輛車,於是這部汽車的所有權立刻轉移到了買車的人手中,而你手機上的鑰匙也不再能夠打開這部汽車的門鎖,因為鑰匙的信息已經隨著汽車主人的變化得到了更新。這套認證體系之所以能夠運行,是因為所有的比特幣交易信息都儲存在互聯網的一個公共賬目上。這個公共賬目被稱作區塊鏈,區塊鏈上的信息一旦經過編輯,就無法被修復。這項技術當然遠沒有這麼簡單,但從本質上說,正是這種去中心化的網絡驗證了所有的比特幣交易。這就意味著,你不需要依靠銀行或是經紀行之類的集中各種信息的機構去驗證交易物品的合法性。

《貨幣簡史》中一段對比特幣的描述和思考

我們不會繼續深入探討技術問題。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大的圖景——比特幣和數字貨幣到底處於貨幣演化進程的哪一個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數字技術不僅幫助了軟貨幣體系,也幫助了硬貨幣體系。別忘了,美元也是一種無須兌換為物理實體就可以進行交易的數字貨幣,只是美元的電子交易要通過銀行體系來進行結算。但比特幣的參數設定阻止了無限的貨幣擴張,這可是值得當代的貨幣金屬論者喝彩的特點,儘管比特幣還不具備內在價值。比特幣還處於其嬰兒期。貨幣金屬論者沒有必要去批評虛擬貨幣,哪怕他們發現自己十分詭異地與這些“不相信政府權威但相信分散網絡的力量的無政府主義技術人士”站在了同一戰線上。替代性的數字貨幣或許就是貨幣的未來。但我們很難想象數字貨幣的廣泛使用會威脅到主流的法定貨幣的地位,因為美國政府可以決定在美國的國土上哪種貨幣可以被視作法定貨幣,就像羅斯福總統在禁止囤積和使用黃金時所做的那樣。更有可能的前景是,比特幣會作為一種技術推廣開來,它將使得我們可以轉讓任何有價值的東西——契約書、所有權,乃至包括美元在內的其他貨幣。

如果悲觀情境成為現實,全球的貨幣機構陷入癱瘓,人們可能會採取我前面談到過的5種做法中的某一種:恢復金屬貨幣、增加現金的使用、以物易物、將貨幣作為公共資源,或是採用替代性貨幣。或者,人們可能會面對截然不同的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