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元:央行“貨幣發行”可以化解企業槓桿率過高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常務理事會主席陳元在其最新文章中認為,中國金融業長期存在的重要問題是經濟中股權和債權比例失衡。要解決上述問題,應從根本上考慮貨幣的性質,即將其看作國家發行的“股票”。

他說,中國槓桿率過高是讓人費解的,因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儲蓄國家,貿易是順差,淨外匯資產佔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7%。金融業真正的問題在於股權和債權的失衡,股票市場與債券市場的規模失衡。央行公佈的社會融資總量數據中,6%是股本,其餘94%則是銀行貸款,因此中國的融資結構是債務型,存量融資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槓桿率太高,歸根到底是因為股本金來源不足。”陳元說,而現在對股本金的來源也存在認識上的失誤——第一來源是財政撥款,第二來源是企業盈利,第三來源是資本市場,看到流,沒看到源。因此為了讓企業降低槓桿率,我們採取的措施是減少借貸,切斷槓桿鏈條。然而企業增加的股本金大多是槓桿式的,即名股實債。

陳元表示,伯南克實行的量化寬鬆政策給我們以啟示,在一定時期、一定對象層面,央行所注入的每元人民幣可看作是國家的股權,對於經濟中充滿債務資金、缺少股權資金的情況,如果央行按照合理和嚴格的系統,把股權資金配置到相應的地方和行業去,並與債務資金重新組合,很快就能在全社會實現股權和債權的平衡。

“很多人認為伯南克實行量化寬鬆政策的本意是,通過購買不良資產,打通血脈,以緩和美國及世界經濟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然而,‘伯南克魔術’實際上在於——美聯儲發行的每一元都是一份股權。伯南克通過量化寬鬆政策發出的資金最後到達政府部門、企業部門及個人部門,而此過程中的每一美元都是國家對這些部門的股權,股權增加自然帶來槓桿下降。”陳元指出。

他進一步表示,寬鬆的貨幣政策不一定會導致通貨膨脹。2000年前後,中國的銀行大規模發放貸款,但並沒有導致通貨膨脹的發生。

陳元還表示,中國的外匯儲備規模看似很大,其實不然。“在人民幣的信用尚未建立起來之前,一國貨幣估值仍需依靠美元信用:當央行手裡握有4萬億美元外匯儲備時,人民幣就升值;一旦這個數字下降到3萬億美元,人民幣就貶值。如果中國的外匯儲備規模跌到2萬億,或者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跌到7,甚至跌到7.5,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戰略也沒辦法實施。所以不能讓外匯儲備規模輕易下降。”

他指出,外匯儲備更應該用於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開發性金融或購買國外資源。具體而言,中國可以通過大規模投資來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對於缺少的資源,比如石油、天然氣、鐵礦石、半導體芯片等等,可以利用外匯儲備進口,因此並不會帶來通貨膨脹。

陳元在文中建議,中國央行需要和美聯儲溝通,人民幣不是要與美元爭霸,而是要保持自身的穩定。同時,還要與歐盟洽談合作,以此保證歐元和人民幣的匯率穩定,不合作,雙方則可能都將遭受一定程度的傷害。

他舉例說,託賓稅(Tobin Tax)是對現貨外匯交易課徵全球統一的交易稅。美國希望加強美元的國際流動性,因此並不認同徵收託賓稅。而中國和歐盟都支持託賓稅,同意進行外匯管制。如果我們現在與歐盟聯盟,實現人民幣與歐元的完全互換,並實行相同的託賓稅,只要互換的規模能達到整體的三分之一乃至一半,就不需要再恐懼美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