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心理学家爸爸告诉你:为什么你自以为的陪伴,其实很无效?

二娘碎碎念:最近,二娘看了一本《孩子是个哲学家》。书很浅显,作者来头很大,内容值得深思。我将分几个部分满满拆解。

《奇葩说》第五季中有个问题:

「爸爸每周陪伴孩子不超过12小时,该不该取消爸爸资格?」

二胎心理学家爸爸告诉你:为什么你自以为的陪伴,其实很无效?

选手颜如晶在节目中一语中的:“孩子的人生是一部连续剧,从第一集到地二十集,他会慢慢地变。连续剧你不看,可以补,但是孩子的人生是补不回的,你不看就永远都看不了了。”

选手可以振振有词。然而,中年老母亲老父亲不得不说:知易行难呀。职场上节奏那么快,那些职场小鲜肉思维活络又无牵无挂,加起班来分分钟秒杀我们这些上有老、下有小的老父亲、老母亲。无怪乎有人感叹说:“放下工作养不起你,拿起工作陪不起你。”

有这样一个爸爸,他是业内有名的专家,平时工作繁忙,但却从未忽视对孩子的陪伴。他用高质量的陪伴,见证了孩子的成长,收获了满满的爱,还得到了不一般的人生体悟。

这位爸爸叫皮耶罗·费鲁奇。他是意大利大名鼎鼎的心理学家,从事心理治疗行业30余年,被誉为“当代欧洲精神心理学的引导者之一”,著有《我们可以成为什么:精神综合疗法的视野与技术》、《不可避免的恩赐》、《仁慈的力量》等多部心理学著作。他同时还是两个儿子的父亲,写了一本书,叫做《孩子是个哲学家》。

二胎心理学家爸爸告诉你:为什么你自以为的陪伴,其实很无效?

皮耶罗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艾米利奥,是一个精力旺盛而又善于思考的孩子。小儿子叫乔纳森,喜欢追踪树影、倾听鸟叫,也会调皮捣蛋把父亲弄得焦头烂额。在这本《孩子是个哲学家》中,皮耶罗·费鲁奇详细记录了自己和两个儿子一起的点点滴滴。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还记录了他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的所思所想。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他慢慢领悟到了陪伴、尊重和关心的真谛。

01 “陪伴”的真谛:陪着不等于陪伴,更重要的是质量

二胎心理学家爸爸告诉你:为什么你自以为的陪伴,其实很无效?

现如今,不少年轻的父母是“手机党”。他们所谓的“陪伴”,要么是塞给孩子手机,让孩子自己玩电子游戏;要么是“号称”陪孩子活动,却并没有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去,而是低着头自顾自地看手机。其实,这都不是真正意义的“陪伴”。高质量的陪伴,是全身心的投入到孩子的世界中去。

皮耶罗就有这样的育儿体验。有一次,他和艾米利奥一起玩跳绳的游戏。艾米利奥跳一分钟、两分钟时,皮耶罗还可以兴趣盎然的在边上观看。然而,时间一长,皮耶罗就有点心不在焉。艾米利奥提醒他:“每一跳都是新的。”他期待爸爸和他一起观察,这一跳含有翻跟斗,那一跳带着欢乐,就像哲学家常说的“人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每一跳都和其他的跳不一样。 而皮耶鲁显然没有关注到儿子的感受。

皮耶罗还发现:有一段时间,只要他一接起电话,艾米利奥就非常生气,会故意大吵大闹。原来,孩子觉得爸爸只有晚上才回家,希望能够和爸爸一起共处而不被打扰。

皮耶鲁的反思可以用一个词形容——

“隐性失陪”现象

什么是“隐性失陪”现象?

你以为你在陪娃散步,可孩子明明渴望与你沟通,你却只是忙着边散步边用手机听付费课程;你以为你在陪娃玩耍,可孩子明明希望你与他互动,你却心不在焉对他“渴望”的目光熟视无睹。

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孩子渴望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尽力和孩子在同一个“频道”上同频共振。所以,“高质量的陪伴”占用的不仅仅是父母的时间,更重要的是父母的爱和心思。那些抱着手机却不将目光洒落在孩子身上的父母,他们的陪伴显然谈不上高质量。

02 “尊重”的真谛:孩子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他的选择很重要

二胎心理学家爸爸告诉你:为什么你自以为的陪伴,其实很无效?

皮耶罗和妻子维维安生第一个孩子之前,他们曾经专门去参观了天才莫扎特和达文西的出生地,希望自己的孩子天赋秉异。艾米利奥出生了以后,皮耶罗熟读育儿书籍,根据书中介绍给艾米利奥做儿童体操,希望通过体操刺激孩子大脑发育。可是,他发现每次给孩子做体操的过程中,艾米利奥并不开心。渐渐地,他领悟到孩子并不喜欢做体操,只是因为孩子太小了,不懂也不会反抗父母。由此,皮耶罗领会到: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要学会接受孩子的平庸,更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生活中,很多父母望子成龙,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却忽略了孩子的爱好和选择。真正的明智的父母,从来都会尊重孩子的意愿。

比如,梁启超曾经给自己的女儿梁思庄选择了生物专业,但思庄去加拿大求学后,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个专业。梁启超给思庄写信说,让她大可不必拘泥于父亲所选的专业。最终,梁思庄成了我国赫赫有名的图书馆学家。梁启超家族成为近代史上最有成就的家族,一门三院士,9个子女个个成才,与梁启超尊重孩子的教育理念密切相关。

孩子也有独立的人格,他也有思想、有主见、有选择权。

真正的爱孩子,就要学会尊重。

03 “关心”的真谛:孩子不仅仅需要的是关心,还需要关心到真相

说起关心,有的父母会不屑一顾:我很关心我的孩子呀,一日三餐、吃穿用度都非常精心。的确,现如今物质生活好了,我们可能对孩子的照顾会非常周全。但在体察孩子方面,我们做的可能远远不够。

二胎心理学家爸爸告诉你:为什么你自以为的陪伴,其实很无效?

皮耶罗就举了这样的一个例子。他给儿子艾米利奥洗头发,可是艾米利奥怎么也不肯。直到皮耶罗突然想到:会不会是孩子怕水进到眼睛里?最终,全家做好了防御措施,开开心心的给艾米利奥洗了头。皮耶罗得出了一个结论:关心要关心到事实的真相。

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语言能力有限,并不懂得如何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又或者羞于甚至不敢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父母。父母就需要从日常生活中的蛛丝马迹,找对“关心”孩子的正确姿势。

比如,心理学家海姆·G·吉诺特在他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中,就曾经提到一个刚上幼儿园的小女孩南希的故事。她看到幼儿园里小朋友的画,就问“谁画了这么丑的画?”。妈妈指责南希不礼貌。老师却说:“如果你愿意,你也可以画简单的画。”她看到破碎的玩具,就问:“谁弄坏了这个玩具?”她的妈妈说:“你管谁弄坏的呀?”老师却回答她说:“玩具就是用来玩的,有的时候自然就会坏。”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南希妈妈对于南希没有关心到“事实真相”上。南希的两个提问,实际上都表明了自己对幼儿园生活的担心。关心女儿的妈妈,如果发现了这样的情况,可以预先带她了解幼儿园的环境,提前和她阅读一些关于幼儿园的绘本,缓解女儿的焦虑情绪。当南希提出问题后,妈妈也能直接的看到事情的本质,准确的给予女儿回复。

二胎心理学家爸爸告诉你:为什么你自以为的陪伴,其实很无效?

皮耶鲁说:[为人父母是最美的一门艺术。]

要学会这门“最美的艺术”,不妨按照美国华盛顿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约翰·戈特曼所说的:“为人父母其实就是要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时候以他最需要的方式去帮助他。”

最需要的帮助,是有“同理心”的陪伴、尊重和关心。

而唯有这种帮助,才是忙碌父母最需要的开启和谐亲子关系的钥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