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山里遇到一栋老房子,几十年前建的,在当时也算“豪宅”吧?


住在山脚罗庄村的条友“岭崖老松”留言说,桃家山又叫驼架山,因像木梯形驼架而得名,当年是一个小生产队有近百人,现在基本上都下山居住了。我所发的关于桃家山的系列图集,正是因为有“岭崖老松”这样的条友的参与,才坚持至此!在此表示感谢。

桃家山第五户人家,也许就是“岭崖老松”说的那些已经下山居住,只有老房子还留在山上的人家吧。屋檐下面,露天晾晒着6排整齐的玉米棒子。看得多了,渐渐发现了门道,每一把捆在一起的玉米都是10个,一边5个,骑在竹竿上面。而每根竹竿,大约30把玉米。

大门锁着,主人也许只有在农忙时节,才会回到山里的老房子来。这种在老房子中“季节性居住”的情况,如今正在秦岭山中蔓延。这是尚有人住和最终荒废的一个过渡期,用不了多久,当老一代人随着年纪变大驾鹤西去,新的秦岭人终将会忘记自己祖辈的来处。


这一户人家院子里,摆放着一大片种植木耳的段木。《柞水县志》里说,柞水山大林密,栎树面积大,是培育黑木耳的重要基地。段木木耳的生长,完全依靠树木自身和大自然提供的营养,而且需要使用橡树或栎树作为培养基,所以即便是秦岭山中,也并不多见。

关于秦岭的山货,木耳是比较典型的一类。县志面“木耳”一词,总共被提及了39次。其中一次是这样说的:光绪二十八年,同知张世恩到任,公告地方加征木耳、厂槽、竹麻、烧炭税四成,人民无法交纳,各业辍停者过半。

人与木耳的故事,一直延续至今,县志还有一处记载:改革开放以来,为坚决改变林木消耗量大于自然生长量的现状,各方劝告村民在采伐上要从长远着想,不要干那些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蠢事,譬如大量砍伐耳树生产木耳等。

时光虽缓,但秦岭山中,人与自然的故事,却从未画上句号。总体来说,当人口稠密的时候,人对大自然是索取是过度的。而当人口减少的时期,大自然可以得到休养生息,能够喘口气,休息一会儿。如今山中空房子逐渐增多,秦岭就正在向好发展!

站远一点,仔细看这栋二层高的老房子。房子大约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的,从门窗和墙体来看,这在当时恐怕应该还算是比较富裕的一户。勤劳这种品质,会伴随人的一生,从当年一直勤劳苦干到现在,如今主人的日子,想必自然是过得不错。


只是,繁华大城市里的高楼大厦,就真的比山中这种老房子住着舒服么?最近在阅读科幻小说《三体》,其中关于工业社会和科技进步的思考,一直触动着我。如果换一个角度去审视,我们会发现科技还真有不少问题,发展附带着让我们丢失了生活的本真。

不远处,就是桃家山的第二口水井。这10户人家,最多时居住40多人的小村庄,当年饮水的问题,就完全依靠这三口井渗出的水。如今,人都下山了,水井却并没有断水干涸,依旧每日都储集了满满一池子水,等待着被人用桶提走。

上一个图集写得匆忙,误把镇安属地写错,大家读得仔细,都看到了,实在抱歉。本组图片拍摄于2018年12月31日,地址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小岭镇正沟村桃家山。喜欢关于秦岭的图文故事,请转发、收藏、评论,欢迎关注“专业行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