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裡劉備是用什麼方法或者什麼優勢來吸取人才的?

一隻創業狗


劉備勢力的“人才濟濟”其實是一種假象,相比較魏吳來說,蜀國的人才基礎是最為薄弱的,也許是演義給予了蜀國文武官員太多光環,因此讓人產生一種錯覺就是蜀國人才眾多。



一個國家的事業不是單單靠著文有“臥龍鳳雛”,武有“五虎上將”就能興起的,而是由人才集團一同付出努力。蜀漢政權的人才集團比較薄弱,由於前期的顛沛流離,並沒有給劉備打下人才基礎,因此劉備真正形成人才引進的時期為荊襄客居時期和佔領南部四郡時期。特別是劉備帶著荊襄十萬民眾撤離的事件,讓劉備在荊襄廣得人心,因此荊南四郡大多是歸降劉備,而非武力征服。



而在劉備入川蜀以後,川蜀的人才也分為歸順派和寧死派,最出名的就是李嚴、許靖為代表的歸順派,張任為代表的寧死派。當蜀漢穩定以後,川蜀人才的提拔也成為劉備集團人才儲備的主要來源。

當夷陵之戰失敗後,劉備集團基本上就失去了荊襄一帶的人才資源,因此偏安一隅的蜀漢政權面臨了一個問題就是“益州疲弊”,這裡的疲弊不單單指經濟物資,而包括人口,募兵量以及人才資源。劉備稱王以徒有虛名的許靖為文臣之首,也只是單單為了招攬人才,可見蜀漢的人才基礎還是很貧瘠的。


反觀曹魏,佔據著最富庶的中原、河北地區,州郡人口眾多,經濟水平最高,又有正統皇帝在手,人才依附最多,因為到了曹魏才是正經的國家公務員,這一點是劉備和孫權沒法比的。而孫吳佔據著江南地區,本就人傑地靈,向西擴展至荊襄一帶,也會招攬不少人才,加上東吳的“四大家族”長久以來的名譽,人才吸引也比蜀漢要容易的多。

綜合來看,其實劉備的人才引進並不順利,相比較魏吳,蜀國的人才資源顯得貧弱很多,這也是蜀國最早被滅亡的另外一個原因。


棍哥觀史


首先你得了解劉備有什麼資本?只有劉備自已有了某種資本,才能吸引人才加入。

劉備有錢財嗎?沒有,窮光蛋一個,靠織蓆販履生活。

劉備有名聲嗎?沒有,劉備從小不喜歡讀書,喜歡騎馬溜狗,喜歡漂亮的衣服和美麗音樂,這個形家和劉邦很像。雖師從大儒盧植,但劉備既不是名士,又沒有戰功,更沒有名聲。



劉備有顯赫的家世嗎?沒有,劉備沒有袁紹那樣顯赫的四世三公的家族背景,也沒有曹操那樣的官宦之家,更沒有孫權那樣父兄打下基業的官二代背景。

也許你要說,劉備不是皇室後裔嗎?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之後,要知中山靖王有一百多個兒子,等傳到劉備將近四百年,子孫至少上百萬吧,這跟普通人有什麼區別?

也許你要說,劉備的祖父劉雄不是做了縣令的官嗎?沒錯,劉雄是做過縣令,並且劉雄是濟川侯劉惠的兒子,祖上還有爵位,可到劉備的父親劉弘這一代時己經沒落,連生活都困難,都要靠族人救濟,及自己想辦法謀生,再加上劉備父親劉弘早早去世,劉備家道中落,只能勉強生活。



劉備能師從大儒盧植,一是因為劉備與盧植是同鄉,當時盧植在鄉里開辦學堂,劉備離得近;二是劉備上學是同宗族人劉元起資助的。劉備純屬運氣好。

那劉備是用什麼方法或者什麼優勢來吸引人才加入的呢?

無他,就是劉備獨特的個人魅力,以及所表現出來的寬厚仁慈、禮賢下士的品質。

劉備在家鄉的時候就喜歡結交豪傑,並且能善待下人,與人和親,就很容易與各種各樣的人相處,因此也就容易得到豪傑的支持。



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等攜千金,販馬來到劉備的家鄉涿郡,見到了劉備,於是決定給劉備金錢資助,商人在那個時代雖然有錢,但社會地位並不高,士、農、工、商,商人地位是最低的,商人能看中劉備,顯然是因為劉備的為人,給予對方足夠的尊敬和將來的承諾,而這筆錢成為劉備起兵的經費。

張飛是劉備的同鄉,關羽是逃亡到涿郡的社會底層人士,劉備發現張飛、關羽的能力,與其非常親近,臥則同床,行則關羽、張飛立於劉備身後,劉備等於是把關羽、張飛當成兄弟對待,劉備起兵後算是一支小部隊的頭,能和底層人士結成一片,並且對關羽張飛如此禮賢下士,這就像公司老闆對他手下的技術骨幹涗:你們是我的兄弟,我們一起打天下。



這樣的情景是不是很熟悉,關羽、張飛能不肝膽塗地支持劉備嗎?況且劉備不僅這樣說了,而且還是這樣做的。關羽張飛一直是劉備集團的重要骨幹,這種地位,受信任程度是其它任何武將比不了的。

這是劉備對待親如兄弟的關羽張飛的態度。

再看劉備對身邊其它人,糜竺是劉備任徐州牧時跟隨劉備的,之後一直跟隨,是劉備財政的主要資助人,糜竺曾經拒絕曹操的高官厚祿,一路跟隨劉備,最後在蜀漢的政治地位僅次於劉備,劉備給予糜竺足夠的回報和寬容,糜竺的弟弟糜芳投降了東吳,劉備也沒有責怪糜竺。



趙雲最早受鄉里託付投靠公孫瓚,與同在公孫瓚處的劉備相識,發覺公孫瓚非賢主後離開,幾年以後趙雲出來就直接投靠劉備了,之後就一直跟隨劉備,至死相隨,長坂坡之戰,趙雲為救劉備妻兒,向曹軍方向去找,有人向劉備打小報告說趙雲投敵了,劉備將手戟扔向那人,說:子龍不會負我。可見劉備對趙雲的信任,劉備攻下成都欲大封功臣,趙雲勸諫劉備將土地分給百姓,劉備聽從。劉備伐吳,眾臣不敢勸諫,唯趙雲敢勸,劉備即便很憤怒,也沒對趙雲如何,還將江州交給趙雲都督。

簡雍、孫乾等人跟隨劉備後,也是一直不離不棄,直到去世。

黃權在夷陵之戰後路被東吳斷掉,投降曹魏,劉備得知後,沒有遷怒黃權家人。



劉備以47歲年紀請27歲的諸葛亮出山,以當時劉備的身份(小有名氣的抗曹英雄),不惜放下身段,對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畢恭畢敬,三顧茅廬,無論是真心誠意,還是謙虛謹慎,劉備顯然做到了。

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看看諸葛亮與劉備模範般的君臣關係,堪稱經典。而劉備託孤對諸葛亮的信任,可見一斑。如其不才,君可自立。這不是客套話,這是真心話,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劉備用最後的仁義對待諸葛亮,而諸葛亮的回報同樣堪稱模範。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有劉備因為寬厚仁慈感動了刺客,刺客放棄刺殺。有荊州數十萬百姓士人,在曹軍壓陣,荊州投降的條件下,誓死迫隨劉備,如若不是劉備的真心對待,哪有百姓的生死相隨,要知道群眾的眼晴都是雪亮的。

劉備身上的這種寬厚仁慈、禮賢下士的品質,構成了劉備獨特的人格魅力,也成為劉備吸引人才的唯一方法和優勢!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劉備吸引人才的最大優勢是人格魅力!

首先,劉備道德品質好。劉備說自已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裔,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就是既是劉勝之後則為劉邦之後,百分百的漢高祖血統,為今後招兵買馬,號令天下樹起大旗;壞處就是,劉邦是個徹頭徹尾的大流氓,為君子所不齒。在生活上,劉邦八處耕田、十處播種,換女人比換衣服還勤;在政治上,排除異已、御磨殺驢、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好在東漢末年,讀書人少,懂歷史的不多,要

不然,劉備再表現好,別人也不會相信他。

劉備不愧是東漢大儒盧植的學生,正直、善良、仁厚、講義氣、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是世人心中的好兄弟、好長輩。因此文臣謀士有諸葛亮、龐統、徐庶相佐;武將猛士有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相幫;這其中關羽溫酒斬華雄的威名為世人折服,曹操以高官厚祿苦求關羽加入自己陣營,關羽還是願意跟著一無所有的劉備混;張飛跟曹操還有親戚關係(張飛是夏侯淵的堂侄女婿,夏侯淵和曹操是族兄弟),張飛也不願跟曹操;為什麼?劉備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對朋友比親兄弟還親,不象曹操,今天當作坐上賓,明天恐成刀下鬼。縱觀劉備一生,基本上沒有不良記錄,既沒有劉邦的無賴表現,更沒有曹操的奸窄嘴臉,跟他乾的人心情舒暢。

第二,劉備仁義。見利就讓,有難就當。面對曹兵追殺,寧可將士受損,也不捨黎民百姓;趙雲勇救阿斗,劉備心疼愛將要怒摔太子;白帝城託孤,太子可撫則撫,不可撫則臣相自立;文臣武將不曾虧待一人;身後也沒為自家特別打算。

總之,劉備以無以倫比的、帝王少有的仁厚,贏得了上至王侯、下至百姓的青睞,劉備的人品,有如強大的磁場,吸引天下有識之士。





生態漁農石峰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提的很好,因為劉備,是一個值得研究,值得深刻思考的人物。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曹操、孫權、劉備三位主公。曹操雄圖偉略,英武豪邁,響噹噹的一代雄主,自不多說;孫權承繼父兄大業,善於權衡,審時度勢,在他治下,江東也是四平八穩。至於劉備,白手起家,三分天下有其一,不也很牛逼?

當年曹操半開玩笑半認真的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不料這話一語成讖,可見曹操識人之力。


劉備這人首先目光長遠,目標遠大。

試問一個編草鞋的,怎麼會想到要去爭奪天下?而且從劉備的經歷來看,他不是邊走邊想一步步做大的,他是從一開始就打定主意要這天下的。

這是劉備的一個優點,作為領導人,目標明確,行事便不會漫無目標,政令不會多變。跟隨劉備的人才能看到希望,不會迷茫,才會死心塌地跟他一條道走到黑。

劉備最厲害的武器不是千軍萬馬,也不是攻城略地,而是宅心仁厚,仁義道德。

簡言之,劉備是攻心為上。這一招是為劉備他自己量身定做的。

劉備不像曹操、孫權那樣有一定的起步點,有屬於自己的臣下,有人數眾多的族親。他孑然一身,無財無權無勢。

可是劉備志在天下,他就必須有人跟隨他一起打天下。在創業前期,他沒有太多可以回報他的跟隨者,甚至他自己的吃穿都不一定能保證。


因此他選擇仁義作為武器。這一招是很厲害的,被劉備折服的人,不但死心塌地跟隨劉備,還口口相傳劉備的仁義道德。劉備沒有錢糧,別人會給他;劉備沒有兵馬,別人會來投靠他;劉備沒有土地,別人也會給他。這就是劉備的武器。

劉備還不貪圖小利。哪怕陶謙將徐州送給劉備,劉備都推辭不要,一番說辭讓天下人都覺得劉備道德情操高尚無比。劉備拒絕了一個徐州,卻贏得了天下人的心。而實際情況是,曹操來勢洶洶,呂布窺伺左右,徐州羸弱,劉備料定即使入主徐州也將很快易主,因此走了一招妙棋。


劉備懂得士大夫的心理,在那個時代,是否正統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劉備出道以來便自稱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偏偏劉勝又是個子孫多不勝數的貴胄,因此關於劉備是否真的身上流有劉邦的血液,誰都說不清,卻又誰都不能否認。


現在很多人說劉備虛偽,假仁義。你們說的沒錯,但是換個角度想想,如果劉備有曹操、孫權那樣的家底和世家,他需要這樣做嗎?

而一個一窮二白,赤手空拳的人,能在那個亂世中打下如此一片江山,難道不能算是成功嗎?

要我說,劉備比曹操、孫權都厲害。行大事者不拘小節,無毒不丈夫,要爭天下,當然是無所不用其極!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三國之中,曹魏和蜀漢都和“漢”有牽扯,只有東吳相對純粹一些。


因為東吳早就是都是孫家根基了,所以不需要圖一個名號。在東吳,不信“漢”,信“孫郎”。



“挾天子以令諸侯”從而佔據天時的曹操,對於“漢”籠絡的是【上】,是大環境大局勢的名,因此可以令諸侯與攏漢臣。


稱“中山靖王之後”的皇叔劉備,出身並不闊,而以仁義行正統,對於“漢”籠絡的是【下】,是黎民百姓的心。


簡而言之,曹操漢名之下所取權力,劉備漢名之下所取民心。




我們現在很多人將劉備認為成一個虛偽、假情假意的人,這是不對的,應該說壓根就不該這麼考慮。


讀者對於劉備形象的層次有三個等級:


第一等級為大仁大義,第二等級為虛偽奸惡,第三等級為梟雄之姿。




不難理解,三國鼎立,一個時代的霸者,能與曹操相抗衡的人,怎麼會是一個純粹的仁義君子,或是一個虛偽奸惡的人呢?這兩者均不足以支撐劉備走到三國鼎立的局面。


劉備絕對是一個梟雄,一個時代的人物。


如果你認為劉備是一個虛偽奸惡的人,那還不如入門級小學生覺得劉備仁義的好。因為仁義是劉備的光亮處,而虛偽奸惡完全是將劉備理解錯誤的產物。


俗稱,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盪。




而事實證明,歷史證明,劉備在曹操、孫權中,確實以仁義為先。


不僅收攏了關張馬黃趙魏等一等一的名將,還擁有了臥龍鳳雛法正等智謀人才,在劉備實力並不顯眼的時候,這些人更多的原因還是因為劉備的名聲與為人。


投奔不是買彩票,誰的實力強就投誰,他是一份工作,一份傾心傾力賣命的工作,所以,人品對路很重要。




縱然如此,其實劉備收攏的人才並不多,應該說,精而少。但如此一個拼兵力、拼兵源的戰局,劉備行的很是艱難。但我們依舊記得是,三國蜀漢哪個仁義的劉皇叔。



望十安的酒


我覺得是人格魅力和政治身份。

劉備是最堅定的保皇派,很符合儒家的忠孝禮義廉恥之說。

加之漢獻帝認他為皇叔,無疑加了光環。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他的人格魅力。

劉備其實有過幾次機會。

第一次是徐州,這是陶謙讓給他的。但很明顯,他是君子,一直不受,最後陶謙把話挑明,他不受他兒子也守不住,所以這才領受了。而且他並不浮躁,對老陶家一直很好,跟徐州大族也好。

其實它要是在徐州經略幾年,估計會迅速成長為一股勁旅。徐州百萬人口,碰上劉備這種明主,發展會很快。可見他守禮。

再提第二件事,劉備跑路時,魏延殺韓玄獻長沙,誰知劉備竟然不入,我去,確實不是一般人。這事換其他人不跑得鞋子飛掉。

第三,劉備在荊州的時候,劉表病重,如劉備小人,真的可以借劉琦之名硬奪……但他沒有嘛,否則也沒有以後跟孫權的糊塗賬,關羽也不會因為這事被東吳捅刀子,張飛就不會死,他也不會大敗,重創蜀國實力。有點蝴蝶效應吧。說明他很君子。

最後再說奪西蜀。龐統獻計其實是最有效率的辦法,但劉備不喜,甚至龐統擺鴻門宴,劉備都制止住。

最後是劉璋自己腦殼發昏,給了劉備出兵的理由。這不,完了。但劉備依然善待劉璋甚至原來西川的一眾官員,沒有搞大清洗。可見他的仁。

我說,這種老闆都不追隨還追隨誰?所以曹操哀嘆,大耳賊一輩子顛沛流離,倉皇跑路,但身邊猛將竟然越跑越多,他是真的沒搞懂劉備到底憑什麼?

要我說,就是一句士為知己者死就夠了。這個老闆,我都想去追隨,過了這村就沒這店了


善良之子86



對比魏吳兩國,總體上來說,蜀國的人才是比較凋零的,蜀國的武將在三國前期還是可以的,後期能拿的出手的恐怕只有一個姜維了,文臣的缺乏一直就是蜀國的心病,從劉備登上歷史舞臺,到最後蜀國滅亡。但總體上來說,劉備依靠自己獨特的魅力,依然招來了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龐統等人才,主要是依靠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劉備是個重義氣的人,他和關羽,張飛桃源三結拜,這是他早年創業的基本,關張二人都是當世猛將,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為劉備立下了汗馬功勞,三人情同手足,曹操希望關羽能投靠自己,給了關羽非常大的恩惠,但最後也沒能打動關羽,可以肯定,劉備是一個非常重義氣的人。


第二:劉備擅長藉助自己的身份來吸引人才,劉備宣稱自己是漢皇后裔,曹操是漢賊,當時漢朝還沒有滅亡,漢獻帝還在皇帝的位子上,劉備把自己包裝成漢朝的救世主,來吸引人才,因為當時漢朝已經建立四百多年了,作為漢朝臣子依然是廣大人民的心聲。

第三:劉備獨特的人格魅力,劉備為了取得諸葛亮的輔佐,三顧茅廬,劉備的這個行為打動了諸葛亮,劉備的這種契而不捨的精神,估計任何人才都會被打動的。當時在新野,曹操的大軍馬上殺到,劉備準備退守江夏,但是劉備為了保護城內的群眾,冒著全軍覆滅的危險,掩護群眾撤離,他的仁義之舉,也打動了許多人。


精品影視館


我以為,劉備主要是以仁義誠信的人格魅力來吸引人才的。

關羽,張飛,趙雲,都於艱難困苦中追隨劉備,至死不渝。這些人顯然不是為了權力,為了金錢。因為當時劉備一無所有,而且隨時有丟掉性命的危險。

這些人追隨劉備,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劉備的英雄本質。劉備出身平寒,經逢亂世,立志匡復國家,拯黎民於水火。涿郡起兵,便一往無前,雖歷經挫折,但矢志不變。終於吸引到象諸葛亮這樣的人才加入其集團,蔚成氣候。

再有一點就是劉備的皇叔身份。漢雖已沒落,但傳統觀念還會影響一部分士人和民眾。但這方面的作用,相對是比較小的

至於其建國以後,那召人就容易了。原因想必大家都知道,無須多說。



歡迎點評。


WM曉奇


真實的劉備,並沒有什麼條件吸引人才。

在北方,劉備顛沛流離十年,曾經擔任徐州刺史控制一州,然實在出身低下,名聲不彰,所以徐州最大的世家陳硅沒有真正投靠,曹家與呂布勾結,趙家躲得遠遠的,只有地位同樣低下的糜竺才在劉備落難的時候給予支持,嫁妹妹並陪奴客2000,但也是因為糜竺以為甘夫人回不來。而徐州陳群這些人,根本沒有投靠劉備的意願。

到了荊州,劉備折騰六七年,荊州世家寧願投降曹操也不願意支持劉備抵抗,就是因為世家普遍看不起劉備,不認為劉備有足夠資格與能力領導自己。哪怕諸葛亮幫助劉備,也是因為投資潛在績優股的原因。

真正令劉備開始吸引人才,是赤壁大戰之後的局勢,因為劉備參加赤壁大戰,混得了擊敗曹操的名聲,又以劉琦名義佔領荊州南部四郡才得到本地中小世家認同,才能被劉璋等人信任而引入益州,這個時候的劉備才獲得了吸引人才的本錢。

最顯著的例子是許靖兄弟,他們從北方一路逃到荊州,赤壁大戰後也不願出仕劉備,乾脆躲到益州,劉備佔領益州之後,許家兄弟躲無可避了,才正式出仕。

龐統也是。作為諸葛亮的親戚朋友,人家就是看不起劉備,赤壁大戰後還是看不起,跑到周瑜手下,周瑜死後又混江東,最後因為外來戶難以立足才回到荊州出仕劉備。如果看中龐統才能的周瑜多活幾年的話,估計龐統後面就不會到劉備手下了。


四川達州


劉備雖然是漢景帝的兒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但是劉備的爺爺劉雄也就是東郡範縣的縣令而己,而父親劉弘在劉備少年時就去世,只能和母親靠賣草鞋和織草蓆為生。貧窮沒有限制他的想象,他拍著胸脯對小夥伴們說:"我一定要坐這樣的'雨葆蓋車'"。

劉備究竟是依靠什麼取得蜀漢政權,併成為三分天下之一的蜀漢國君的呢?這是仁者見仁的問題,我的個人看法認為:

1.劉備的人格魅力

劉備至少明白,在東漢未年群雄並起的江湖上,英雄們眼中無人,劉備在十八路諸侯的論壇上,也只能有一個釣魚小板櫈而己。然而他有一個好同桌公孫瓚,由於劉備青年時是一個潮人,不喜歡讀書,就喜歡結交豪傑俠士,身邊很快擁有一批思想和荷爾蒙燥動的年輕人,一個眼光獨到的中山國大商人張世平(名字和今天結軌)專燒劉備冷灶,認為他是"潛力股",資助劉備很多漢五銖和馬蹄金,劉備樹起招兵旗,手下有了點人馬,事業正式啟動!

有了部隊,還應有事業的頂層設計師,

這時的劉備再也不鬥狗跑馬了,他帶著義結金蘭的兩個兄弟"三顧茅廬",這種真誠、信用、義氣,使自視清高的諸葛亮大為歎服,終以"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的赤誠輔佐劉備三分天下。

這是劉備以道德和人格力量打動諸葛亮,在君臣相處中,寬厚大度,恪守信義,求賢若渴。這是劉備所以能夠興蜀漢的關鍵所在。

2.中國傳統政治和韜晦之術

從古至今,英雄識英雄,英雄愛英雄,英雄恨英雄,英雄殺英雄。劉備深懂此道:自己仼何政治鋒芒的顯露,只能帶來殺身之禍。於是在梟雄曹操滿帶殺機的"閒情逸致"中,成功裝成新手小白,躲過一劫。所以"韜晦"之術,實乃傳統文化的精華。

3.哭,實乃"仁義"之表現

民間廣泛流傳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是窩囊廢的表現,虛偽的表演。

這是章回小說巜三國演義》的"成功"之處。舉二,三次哭:

劉備與趙雲初次見面分手時,二人"一見鍾情",分別時惺惺相惜,"執手垂淚,不忍相離"。


另一次流淚是值得一寫的,他終於使關閉的當時就是一線城市的,大成都的城門大開,劉璋出城投降,劉備走出營門大寨迎接,一雙據說扭頭能看見自己耳朵的眼睛飽含著熱淚,當然也可以用詩人艾青那句詩來理解,他的流淚是熱愛足下的土地。劉備熱淚長淌,幾步迎上去下邊握手,上邊"頓時化作傾盆雨",口中說道:"非吾不行仁義,乃勢不得已也"。

雖然有惺惺作態之嫌,但是益州難保倒是實情。

如此高明成熟的舉動,在小說《三國演義》中,一個有膽識,有謀略、關鍵時刻下手穩、準、狠的政治家,軍事家形象躍然紙上。

所以,當大哥者,必須有擔當、仁義、體恤下屬的氣質,部下才會成功成仁,以死相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