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的育兒方法之“如何懲罰孩子更有效”?

陳安陽


如何懲罰更有效?談談我對這句話的看法,似乎題主已經認定“懲罰”是有用的方法,那麼重點就是討論懲罰的“手段”了,是嗎?

問題是,如果我們選擇一萬條道路,最後卻都走錯了方向,那麼這個行動就是錯的。育兒方法千萬條,以德服人第一條。

教育是母親的天性,教育則是整個家庭的職責。所以育兒方向很重要,育兒知識更重要。無論什麼家庭,總有自己的教育尺度,管嚴了怕孩子失去天性,變得膽小懦弱、事事唯從沒有主見。管的鬆了,怕孩子變質學壞,貽誤終生。

這寬嚴的尺度還真的不好拿捏,經常搞得父母們一點辦法都沒有。其實,教育孩子要講究方式方法,不是打罵,更不是嬌慣,聰明的父母會有自己的聰明辦法。

教育專家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孩子在三歲時的受到的教育方式,可以直接影響今後的行為舉止。在七歲時養成的教育習慣,就可以影響成年後的作為。那麼在各個教育的關鍵期如何幹預成長呢?

行為規範關鍵期

2-6歲這個階段,寶寶會經歷獨立意識敏感期、合作意識敏感期、人際關係敏感期、自我約束敏感期

在這個時期,需要讓孩子明確自己的行為意識,對日常的行為規範有一定的認知,對自律有一定約束意識。且不可讓孩子養成自我為主,隨心所欲的性格,以及為所欲為的行為習慣。學會與他人溝通,形成良好人際關係的同時,注意規範日常生活中的禮儀,養成獨立自主的能力。

一位教育心理學專家,分享過一條教育經驗,值得分享:

如果孩子提的要求不合理,怎麼辦?父母如何拒絕孩子,

做到四個不要:

1、不要罵,暴力語言是最白痴的做法,這樣做的父母是沒有資格教育孩子的。

2、不要打,肉體懲罰是最低級的發洩方式,你今天用這種方式對待他,今後他就會用這種方式對待你、或別人,因為你直接告訴了他,動手是最簡單有效的辦法。

3、不要說教,沒有走進孩子內心的說教都是廢話,蒼白的說教給不了孩子反思的動力,這個時候說什麼孩子都聽不進去,在他耳邊的都是噪音。

4、不要哄騙,孩子一鬧就打,打不管用就哄,哄不管用就騙,這是沒有原則的教育,當面拒絕表明態度,一定要堅持原則,讓孩子明白有些規則是不容觸犯的。

壞孩子,熊孩子沒有天生的,都是家庭撫養造就的,孩子越小,獲得的特權越多,寵愛越多,父母總想孩子小遷就一下,等大一點嚴管,殊不知,就是這種想法,錯過了很多孩子教育的關鍵期。

當孩子被寵愛到一定程度以後,發現已經很難管了,有的孩子自戀,自我中心,覺得別人都應該順著他,寵著他,重視他……,當孩子最後走出家門,進入社會的時候,他會突然感覺這個社會無法適應,因為這個社會不會讓著他,遷就他。

這種人走入社會一定會深感痛苦。不只是因為他們的行為、性格與大環境格格不入,而是因為他們習慣得到的需求和愛護達不到期望。

這就是早期幼兒教育關鍵期缺失的後果。缺失了自我認知,自我約束,自我修養等很多寶貴的經驗。


陽光語言矯正師


我也不懂那些育兒知識,我知道我寶寶犯錯誤,比如打人咬人,在地上打滾之類的,我會先把他拉過去站牆角,面壁思過,後來跟他講那裡錯了,讓他知道自己做的事的嚴重性,目前兩歲多,這個方法很管用,他不打人地上打滾亂丟東西等壞毛病,開始他爺爺說這麼小不懂,說說就行了,但我覺得很多好習慣從小養成的,我也很感謝父母老公,支持我教育,爺爺奶奶一定要配合,一歲多就自己吃飯,m弄髒點沒事洗了就好,而且小朋友長的快,很多衣服幾次也就穿不了了,送人人家也看不上,所以覺得這些身外之物沒有小朋友的好行為好習慣重要


頭戴我是豌豆


導語:懲罰孩子的確是一門學問,家長在懲罰孩子之前一定要想清楚,懲罰的目的是什麼?如果太在意懲罰的過程和手段,而忘記了懲罰的初心,那麼懲罰就失去了意義,也起不到任何教育的作用。那麼,如何懲罰孩子更為有效呢?

1、 承擔後果

孩子犯了錯,造成了不良的後果,就讓他親自體驗這個後果,家長千萬不要替代孩子承擔。

2、 事先告知

如果家長決定懲罰孩子,就事先向孩子指明錯誤行為的後果,給孩子一個明確的警告;或者直接告訴孩子將如何懲罰他,讓他明白行為與後果的關係。

3、 剝奪特權

孩子一般都有自己喜歡的東西,比如某個玩具或動畫片,一旦孩子犯錯,可以剝奪這個特權。但家長一定要慎重,不要一次剝奪太多,也不要時間過長。

4、 事不過三

當孩子犯錯時,可以告訴他:“這是第一次!”並明確指出重大後果,再犯時,提出警告:“這是第二次!”,第三次以後告訴他:“事不過三”並立即執行懲罰。

5、 懲罰得當

懲罰必須以尊重孩子為前提,目的是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不再重犯,所以家長要避免態度粗暴,使用諷刺挖苦的語言,更不能打罵或體罰孩子。

6、 獎罰分明

有獎有罰,才會樹立家長的威信,如果只是一味地懲罰,孩子會產生厭煩和叛逆的情緒,家長應該知道,無論獎罰都是為了讓孩子自覺地往好的方向去發展和努力。

7、 付出代價

讓孩子對自己所犯的錯誤付出相應的代價,比如沒收零花錢、多做家務、取消某項獎勵,這樣孩子才會明白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8、 處境轉移

孩子犯錯時,家長正處在氣頭上,孩子本身也覺得委屈,此時此刻戰火即發,這個時候就需要第三個人把家長或孩子帶走,離開當時的處境,反而能夠使雙方都冷靜下來,認識到各的錯誤。

9、 堅持到底

無論家長使用哪種管教方式,都應該事先給孩子解釋清楚,如果要改變管教方式,也要提前與孩子協商好,有一個適應和緩衝的時間,最好不要頻繁變換不同的管教方式。

10、說到做到

懲罰也好,獎勵也好,家長都應該信守承諾,說到就要做到,而不僅僅是大聲責罵或連聲表揚,要將懲罰或獎勵的措施兌現,而且是馬上兌現,才能達到目的。

重點提示:人的一生不可能不犯錯,尤其是小孩子,犯錯是常有的事情,家長應該明白:孩子犯錯不是壞事,反而是幫助孩子成長的好事。聰明的家長可以通過懲罰的手段為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為孩子的成長道路鋪就平坦之路。要知道,有錯必改也是孩子的一項美好品格。

今日話題:你們是如何面對孩子犯錯的呢?是否有更好的懲罰方式呢?

大家好,我是泉媽育兒心得,專注親子關係,對親子心理、教育、溝通、閱讀等有獨到的見解,希望我的分享能帶給你幫助,歡迎關注、留言、點贊、轉發、收藏!


泉媽育兒心得


孩子犯錯時,家長的第一反應很重要。很多家長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或者只顧自己的面子,首先就給孩子一個“下馬威”,當面斥責或動手打孩子,這樣的教育方式,孩子可能在當下表現出乖乖聽話的樣子,可是慢慢會對其性格造成影響,可能會演變為討好型人格或者更加叛逆。

所以,孩子犯錯,首先作為家長的我們需要冷靜下來,跟孩子找一個安靜的位置,告訴他們這樣做是不對的,然後讓他站在(或坐著)一個規定的位置上不許動,按相對應的年齡層制定懲罰時間。只要他動了,就重新計時。這樣能讓孩子冷靜下來思考自己的錯誤,也有一定的懲罰作用。

其次,當孩子冷靜下來,家長要耐心詢問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裡?為什麼要這樣做?大部分孩子並不是故意犯錯,他們的世界很單純,所以我們要聆聽一下孩子內心的真正想法,才能瞭解背後這樣做的原因。家長可以幫助他們分析問題在哪裡,怎樣做才是正確的,要儘量用孩子層面的語言去跟他們溝通,讓他們理解自己做得不對的地方。

當然,最後還需要給予一定的鼓勵,告訴他們爸爸媽媽都愛他們,並且相信他們以後能改正做個好孩子。



熙媽有話說


有用的育兒方法之“如何懲罰孩子更有效?”

這個問題幾句話不好講。只能講講大致原則的幾個意思。

首先,人的成長過程,實際上就是從自然人成長為社會人的過程。在這過程中,難免有自私任性犯渾的事情發生,在批評和責罵不足以制止和促進其改善改變的情形下,則,有必要對其進行適當懲罰。

其次,如何進行懲罰呢?這,要根據孩子不同成長時期有區別的採取措施。比如,幼兒時期,非要摸開水瓶啊玩火啊則可以拿著他的小手,觸碰火苗或開水恰當時間,以不傷害孩子而又讓他感受到痛感為妥,這樣,孩子馬上明白了火啊開水的厲害。而孩子再大一點,則,可以有正經的所謂家法戒尺來行使。這,既突出了戒尺的作用也強化了儀式感,讓孩子明白犯錯了就會受到懲罰!但,建議,一般到了十三歲後就不要再執行家法了。

值得注意的事是,懲罰不是打罵,要區別這一點。相關理念詳見懲戒教育專家計無庸其他回答或者文章!

限於篇幅,就到這路。希望對你有一點參考價值!



計無庸


處罰要有效,除非是事先和孩子商量好了的處罰規則。否則處罰是無效的。

我們不能通過嚴厲的處罰來贏了孩子,讓孩子在高壓下去遵照我們的意願,這樣如果失去家長的控制,孩子就會變本加厲的還回去,也就是叛逆。

想到要處罰時候一定是孩子犯錯的時候,這時候我們要做的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同感深受,告訴他我們的體會,甚至告訴他,其實我們小時候也犯同樣的錯誤,能理解他。這樣一來,孩子就會放鬆警惕,不再有敵意,而是感到得到了理解,這樣給進一步交流提供了機會,接下來,還要傳遞我們對孩子的愛,和孩子商量怎麼去處理剛犯下的錯,以後要怎麼做,相信孩子和家長能商量出一個方案的。

犯錯是學習的難得機會,犯小錯是為了以後不犯大錯,誰小時候沒熊過呢。


泌尿男科楊博士


這的確是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育兒不僅僅是一門藝術,一門科學,更是一門哲學,很難說清楚哪個答案一定對或一定錯,所以,希望我的回答能給大家更多選擇,與其考慮如何”懲罰“孩子更有效,不如考慮除了懲罰,還可以做些什麼。

舉個例子來說明一下,孩子很生氣,扔了玩具,把玩具扔壞了,還哭鬧著再讓你買一個,這一刻是很想懲罰他,你可以採取以下幾種方式:

1.懲罰,孩子學會了什麼呢?我生氣時也可以懲罰別人,或者媽媽生氣懲罰了我,我很害怕。孩子並不會因此學會正確的做法,他有可能會逃避責任,說謊,或者形成討好型的人格。

2.溺愛,可能會對孩子講“別哭了,好吧,再給你買一個,但下不為例啊,下次不可以再扔東西了。孩子學會了什麼?下次生氣還可以扔東西,扔壞了還可以有。不需要承擔責任和解決問題,還會對情緒形成不健康的認知,孩子會認為情緒並不是好東西,因為一有情緒時成人就會想方設法的哄好孩子,情緒給成人帶來焦慮,這種焦慮會感染到孩子。

3.積極正向的接納與引導。可以說”你很生氣,所以你扔了玩具。“當孩子情緒慢慢平靜下來時,引導孩子把玩具修好或用他的零花錢來買。如果都不行,那麼也可以讓孩子承擔行為的自然後果,就是再也沒有這個玩具,媽媽不會買給他,但卻可以理解他得不到的痛苦,接納孩子的難過。替代懲罰的好處是孩子意識到情緒自然發生,無論我是否犯錯,我並不是個錯誤,父母依然愛我,我的行為才是個錯誤。但是,事情還沒完,如果你希望孩子可以”長記性“,生氣時不能總是扔玩具,你需要思考,孩子為什麼在生氣的時候會扔玩具呢?是否是榜樣作用,也就是媽媽生氣時也扔東西?是否是孩子不知道怎樣調節情緒,而你又沒有教他方法?是否是孩子最近積壓了情緒。當找到根源時,可以做多方面的嘗試,比如媽媽要榜樣作用,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或者給孩子讀情緒有關的繪本,玩與情緒有關的遊戲,幫他學會調節情緒的方法等。並且在這個過程中,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來練習。

再之後,當孩子在生氣時沒有扔東西,要給予及時反饋,立即正強化他”剛剛你很生氣,你用語言表達了出來。“久而久之,孩子就學會了這項技能。

以上是通過舉例來說明的,事實上,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很難通過三言兩語說得清楚。如果可以,儘量避免懲罰的方式,因為這更多是父母自身的情緒沒能處理好,無助和焦慮的時候,克服自身的情緒是關鍵,雖然很難,卻很值得。


朱芳宜育兒說


怎麼說呢,這個事情得分情況:

1. 孩子三歲以下,肯定先得讓他感受到合理的疼痛,那樣印象更深刻,當然事後必須給予解釋以及告訴孩子你愛他,但是犯了錯必須接受懲罰,這個沒有例外。

2. 三歲到六歲,做錯了事情,告訴她做錯了,要自己接受懲罰,還要告訴接受什麼樣的懲罰以及時間是多久。必須讓她自己伸出手,至於輕重倒是無所謂了,主要是這個過程,當然家長也得嚴肅。事後還是要講一下這個事情為什麼是錯的,要教會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教會他善良寬容。

3. 六歲以後還做錯,那就必須提高警覺了。這麼大的孩子其實已經能分辨對錯,家長需要搞清楚他為什麼要明知故犯,找到問題根源來解決,而不是單單根據所犯的這個錯誤去處理問題。


左手工作右手娃


父母乃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當孩子犯錯誤時應該及時的糾正,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孩子犯錯如何懲罰更加有效呢?

1.對於孩子,我們應事先把合理的懲罰後果告訴孩子

這樣孩子才會明白我為什麼受到了懲罰,因為什麼受到了懲罰。

2.犯了錯誤,對於孩子的某些特殊待遇要及時取消,說到做到。

3.對於孩子的錯誤要事不過三,及時提醒改成

4.不好行為要開警告,並追加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務活

5.即使引導孩子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去。


小婭育兒經


先親後罰最有效。

不論孩子多大,多懂事,他都是個孩子,先處罰都會讓他委屈,憤懣。

如果孩子犯了錯,先把他攬入懷中,看著他的眼睛,認真的說:“寶貝兒,我愛你。但是你在這件事兒上做錯了,需要得到懲罰。好嗎?”

如果孩子此時情緒激動,請繼續安撫孩子,直到他平靜下來,再進行處罰。注意,在孩子剛犯錯時候,如果他驚慌失措,或者哇哇大哭,處罰是不起作用的。

好了。當孩子平靜,告訴他他的錯誤在哪兒,應該如何改正。親吻他,擁抱他,然後處罰。他會清楚自己做錯了什麼,以後不會再犯,也不會因為收到處罰而恐懼。當這件事兒過去後,就不要再提起,也就是“不翻舊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