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逝去的碼頭追憶——得天獨厚水碼頭,羅漢古鎮聚群商

瀘州逝去的碼頭追憶——得天獨厚水碼頭,羅漢古鎮聚群商

羅漢場,據《直隸瀘州志》載,位於城東15裡,明初因寨門有一千年黃桷樹而命名黃桷巖、保安村,後名復興場。清雍正七年(1729),劃歸里仁鄉,因場外建有羅漢寺而將復興場改名羅漢寺場。

羅漢古鎮,東連龍溪古渡口,北枕魚塘石寶山,西南臨長江,為宜賓、瀘州、重慶長江岸線36個大碼頭之一,是瀘州深水港區。據介紹,明清以來,羅漢場因碼頭而商賈雲集,老街繁華,周圍百里之外的糧商、油商、酒商、鹽商、蘇廣貨、南貨客商在這兒交易。

雲貴山區的馬幫、商隊的茶、桐籽、山貨從這兒上街走重慶、萬縣、宜昌。每天從城中館驛嘴碼頭下來的32艘大船,來回往返,一片繁忙。羅漢場碼頭上,搬運貨物上下船的力行幫有100多人。

瀘州逝去的碼頭追憶——得天獨厚水碼頭,羅漢古鎮聚群商

民國24年到26年(1935~1937),從羅漢場每天運至瀘州城的大米在200石以上(每石225公斤),運進城的燒酒、麴酒不下4000斤,菜油達2600到5000斤。從瀘州運往羅漢場的紅糧、鹽巴、糖、茶百貨、五金、鐵器等,除中鹽棒(每船載150~200噸)高粱、鹽巴、包穀、麥子以外,那32艘木船來回穿梭,碼頭上下一派繁忙景象。

據說,當年由羅漢場運往瀘州大河街水神廟米市的大米,每天不少於200石。羅漢場運往城中的菜油,各大油號老闆拋出菜油價之時,事前必與住水神廟的羅漢幫交涉後才掛牌出售,可見瀘州的米價、油價幾乎掌握在羅漢場商家的手中。據回憶,民國30年(1941),羅漢場有糟房20多家。每天出酒幾千一送瀘州城,二送金川,23兵工廠,三交二道溪酒精廠。

瀘州逝去的碼頭追憶——得天獨厚水碼頭,羅漢古鎮聚群商

開糟房、油房、碾米房的商家中,資產達10萬元以上有十來家,其中曾小泉、周榮成、肖炳生

周春林、吳玉成、曾義生、範子清、劉樹銘、高相全、鄭雲祥、張玉祥等。在場上大的商號有:宏康號、商泰榮、復泰雲、三泰榮、玉祥、三源號、炳生、玉成號等,主要經營酒、米、油、糧、鹽、茶、百貨、五金、農具等產品。

二五八趕場天,泰安、黃艤、中興、分水、彌陀、兆雅、新溪子、特興、奎豐、中和、石洞和

瀘州城中客商雲集羅漢場。

瀘州逝去的碼頭追憶——得天獨厚水碼頭,羅漢古鎮聚群商

據史載,羅漢場從明洪武初以來,釀酒的發展,帶動了周邊農業的生產。糧酒交易,商號林立的城郊獨一無二。每場頭天晚上,商家客戶從四面八方趕來,下榻羅漢場的大小客棧,第二天交易敲定,叫搬運上船,待到比期統一在大河街水神廟茶館付款。

場中旅館、酒館、飯館、茶館、麵館、日雜、食雜、煙館在兩條大街上一家挨一家。各地商人一旦成交後,便進入酒家舉杯簽約,不醉不歸。大街小街,百業興旺真是美酒飄香,放歌羅漢、富甲一方,有民謠雲:“得天獨厚水碼頭,瀘州古鎮富一方,糧油米酒運江陽,羅漢老街聚群商”。

瀘州逝去的碼頭追憶——得天獨厚水碼頭,羅漢古鎮聚群商

羅漢繁榮興旺還得益於建23兵工廠,成千上萬噸的物資由重慶瀘州運來羅漢場,再由人挑馬馱,運至高壩。兵工廠的建設促進了消費和市場的繁榮。那些年,瀘州、重慶的大小商號都到羅漢場開店設號。這在羅漢場商貿史上書寫了厚重的一頁。

當年國民參議員,著名愛國人士黃炎培先生,任川康建設期瀘縣辦事處主任時,視察羅漢場後,有“一樽瀘州曲,一剪巴山花”之句,道出了他對羅漢場麴酒的情結。特別是他那首《羅漢村詹叟》:“曲曲沱江碧,流入長江色,十里洞窩少息。危崖仰攀百尺,奔瀑天然有

力。落日歸途羅漢村”留給我們去追思羅漢古鎮風土人文和昔日的興旺繁榮。

瀘州逝去的碼頭追憶——得天獨厚水碼頭,羅漢古鎮聚群商

因羅漢場小公路通車後,便捷的交通條件,使羅漢商貿的繁榮逐漸衰弱,使當年的經濟、文化已隨之轉移。如今,老街上十多家茶館、飯館仍然保留著鄉土風情,展示著古鎮的歷史、文明。不過現在羅漢已經拆除了,未來的羅漢不知道會是什麼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