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共和國的長子”,瀋陽的發展究竟該往哪兒?

作為“共和國的長子”,瀋陽的發展究竟該往哪兒?

來源|喜馬拉雅APP陸銘的精品課《經濟學名師陸銘:中國經濟72講》

一段時間以來,東北經濟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隨著媒體的一些傳聞說東北成為人口流出地,很多人感慨東北這個共和國長子正在走向衰落,而瀋陽就是東北這個共和國長子的代表,它是一個老工業基地。那麼東北老工業基地真的是在走向衰落嗎?

東北的發展機遇在哪裡?

從數據上來看,瀋陽是增長率最慢的省會城市和新一線城市。所以說到東北和瀋陽,一定會說到,世界上那些老工業基地和資源型城市是怎麼浴火重生的。其實老工業基地和資源型城市的發展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問題。


作為“共和國的長子”,瀋陽的發展究竟該往哪兒?


一定程度的人口適度流出,其實在一個國家範圍之內來看,它實際上是勞動力資源的優化配置。而另外一條更加成功的道路就是轉型發展。通過發展一些新經濟,包括科技和教育來振興當地的經濟發展。

我們再來看東北和瀋陽,其實它各自有各自的優勢,還有存在的問題。我們不妨先總體上來看一看東北的優勢。東北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地方,它有非常豐富的礦產、森林等等資源,同時東北的生態其實也是不錯的。

總體上來講,在整個東北的人口密度其實並不是很高,而且它的大河山川也非常多,旅遊資源也非常豐富。與此同時,東北在計劃經濟時代還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科研資源,很多跟軍工有關的科研院所,其實都集中在東北地區,瀋陽附近也有不少。


作為“共和國的長子”,瀋陽的發展究竟該往哪兒?


而且東北地區也最早的形成了比較完備的產業體系。在這樣一種優勢資源的條件之下,其實東北在整個中國的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其實不妨轉向大農場,旅遊,還有資源型行業。

東北為什麼發展緩慢?

一段時間以來,大家對老工業基地的一些詬病,都跟計劃經濟有關。比如說國有企業比較多,營商環境不夠好,辦事難,創業的審批時間長,經濟的開放度不夠高,甚至有人說東北缺乏契約精神,法制不夠,政府對於經濟發展的干預太重,這些都是老工業基地留下的一些劣勢。

對於當前的中國經濟發展來講,這些條件、制度環境也都不夠好。東北地區還有一個被大家提及的劣勢,就是天氣太冷,特別是到了冬季,由於天冷,戶外活動和戶外工作都不太方便,所以它對於提振經濟、對於促進消費也是一個嚴重的制約。


作為“共和國的長子”,瀋陽的發展究竟該往哪兒?


但是我要提醒大家的是,不管上述關於計劃經濟遺留的一些問題,以及天氣冷這樣的劣勢,一直是在東北存在的。但是東北真正成為一個人口流出地的拐點,其實發生在1990年代的中期。而在那之前,東北實際上是人口流入地。所以其實不能簡單的通過制度、文化、氣候這樣的因素來解釋東北的人口流出。

1990年代中期以後,開始形成了大開放的格局。通過融入全球化,中國發展了出口導向型的製造業,而出口導向型的製造業就特別依賴於沿海的大港口。這個時候東南沿海的崛起,相對之下就使得東北顯得衰落了。

東北該如何改變自己?

天氣是改不了的,但是營商環境卻是可以改的。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在中央的要求和鼓勵之下,整個東北開始非常重視營商環境的改善,要搞活民營經濟,為創業提高它的環境和條件。而其中的關鍵我想還是政府要下大決心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將政府的職能轉變為服務型的政府,而不是干預型的政府。

相比之下我們再來看遼寧的另外一個增長比較快的城市,那就是大連。大連的氣候條件比較好,而且大連還自帶著一個不凍港,同時在歷史上大連就更加開放,辦事效率也比較高,也更多地吸引了外來的人口。在這樣的對比之下,同時又結合著東北地區和瀋陽的機制體制創新的需要。


作為“共和國的長子”,瀋陽的發展究竟該往哪兒?


最後,我們可以有一個大膽的建議,不妨在東北地區,特別是瀋陽周邊,尋找一個建設得差不多,但是缺人口的這樣一個新城,還不如找一個沒有人氣的新城,乾脆建個特區算了,讓他們自己來管理,全部發展民營企業,甚至可以免稅幾十年。也許真的可以走出一條獨特的道路出來,使得老工業基地可以浴火重生。

關於主播:

陸銘,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教授。陸銘教授將經濟學的思維運用於中國的現實情境,形成一套掌握宏觀經濟的方法論,幫助你理解中國經濟的現狀和趨勢,從而把握時代發展的機會,更理性地作出各種決策。

關於喜馬拉雅:

喜馬拉雅,中國知名音頻平臺,4.8億用戶的共同選擇。不用看,聽喜馬拉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