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城市如何自我定位?

小小米格


10萬億的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來了,基礎設施建設再提速!

灣區(Bay Area)是指由一個海灣或相連的若干個海灣、港灣、鄰近島嶼共同組成的區域。縱觀歷史,橫觀世界,不難發現沿海灣區往往聚集了發展程度最高、競爭力最強的城市群。基於其獨特的地理形態和發展優勢,如今灣區已成為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引擎

粵港澳大灣區是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珠三角九市(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在內的城市群,其GDP已在2017年突破10萬億元。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接力《珠三角規劃綱要》,將指引該區域建設世界級城市群。

無論是建設灣區,還是要實現經濟騰飛與跨越式發展,都需基建先行。早在發改委2017年7月發佈的《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中,“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聯”便被列為了合作重點領域之首。此次國務院發佈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簡稱《綱要》),更是明確為基礎設施建設規劃了發展目標:到2022年,交通、能源、信息、水利等基礎設施支撐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城市發展及運營能力進一步提升。

《綱要》也為基礎設施建設指明瞭發展路徑:構建現代化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優化提升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能源安全保障體系、強化水資源安全保障。一系列的基建計劃,將給建設領域帶來哪些利好呢?

1

強化傳統基礎設施建設

軌道交通是一個城市群發展的基礎,因此交通基建將成為大灣區早期的重點建設任務。《綱要》提到,粵港澳大灣區依託以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和高等級公路為主體的快速交通網絡與港口群和機場群,形成主要城市間高效連接的網絡化空間格局。結合廣東省交通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的“廣州與珠三角各市 1 小時通達”目標,交通基建領域無疑會在區域建設中最先受益。

能源是現代經濟的“基礎口糧”,能源轉型也是大灣區引領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綱要》將調整能源結構、加強能源儲運的安全和穩定列為一個獨立的主題,還明確提出要推進石油儲備基地、煤炭儲備基地建設。另外受益於“推進低碳試點示範,實施近零碳排放區示範工程”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綠色建築也將蓬勃發展。

水利即對水力資源的開發和防止水災,是大灣區克服自身發展制約因素的必過難關。《綱要》提出要完善水利基礎設施、完善水利防災減災體系,這為以海綿城市為代表的雨洪資源利用等節約水、涵養水的工程建設打開了政策大門。緊接《綱要》發佈的《深圳市海綿城市建設資金獎勵實施細則(試行)》也設立了十類海綿城市建設資金獎勵,大力鼓勵海綿城市建設。

此外據不完全統計,在《綱要》發佈以前的半年內,共有32家券商對18家粵港澳大灣區概念上市公司進行了87次調研,其中被調研的粵港澳大灣區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房地產、建築裝飾等熱門行業。不難推斷,地產產業將藉助大灣區的人口集聚效應逐漸向好;基建、房建發展也將帶動建材以及機械設備需求的大幅上升。

2

優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除了傳統的交通、能源、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基礎設施也將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成為焦點:圍繞“優化提升信息基礎設施”,《綱要》明確提出要構建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成智慧城市群、提升網絡安全保障水平。

要想厚積薄發,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必須先行。《綱要》提出要推進粵港澳網間互聯寬帶擴容,全面佈局基於互聯網協議第六版(IPv6)的下一代互聯網。作為5G物聯網的基礎協議,IPv6的政策推進也為5G(下一代移動互聯網)以及物聯網的發展注入了政策強心針。

被譽為“千年大計”的粵港澳大灣區,其目標對接世界三大灣區,自然要建設智慧城市群。智慧城市建設要求運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通過與互聯網、大數據、BIM技術、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合,構建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市政、智慧社區。

此外,為完善城市群和城鎮發展體系,《綱要》還在第三章第二節明確“完善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提高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水平”的目標;為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綱要》在第四章第一節中提到“支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要科研機構和重大創新平臺在大灣區佈局建設”;為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綱要》在第八章第三節要求“完善濱海旅遊基礎設施”。

《綱要》發佈前的2月13日,深圳前海自貿區舉行了“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儀式”,總投資達749億元的31個項目集中開工;《綱要》落地的次日,東莞市也宣佈首批粵港澳大灣區重點項目動工,27個重點項目總投資達534億元——抓住粵港澳大灣區打開的廣闊市場,建設領域將再上一個臺階。

▎本文系工保網原創作品,作者龔保兒。部分內容綜合自互聯網,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處理。若需轉載或引用請後臺回覆“轉載”!


工保網


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粵港澳大灣區由珠三角9市和香港澳門共同組成。關於這11個城市的定位,可參考下面列出的圖文。

其實,粵港澳大灣區相比中國沿海各大灣區,優勢並不明顯,除了一國兩制這個主要的看點外,在經濟規模和產業結構方面並沒有特別出眾的優勢。

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11城市的GDP總量約為10.85萬億元,常住人口約7100萬,人均GDP約15.25萬元。

長三角城市群北有揚子江南有杭州灣兩個灣區,其中北翼的揚子江灣區10城市(上海+江蘇揚子江9市)的GDP總量約為11.11萬億元,常住人口8100萬,人均GDP約13.63萬元。揚子江灣區與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規模基本上在同一水平。

如果揚子江灣區聯手杭州灣灣區組成環上海雙灣區,不但其GDP總量遠遠超過了粵港澳大灣區,而且擁有上海、寧波-舟山這兩個世界第一和第二大港口以及長三角、長江經濟帶更廣闊的經濟發展腹地。




和語濤聲


大灣區城市在進行自我定位之前,可以先了解一下粵港澳大灣區的整體情況。

根據iiMediaResearch(艾媒諮詢)權威發佈的《中國粵港澳大灣區專題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總量已達到10.9萬億元,較2017年增長8.0%;預測未來4年經濟總量仍保持穩定增長,2022年粵港澳經濟總量達到14.76萬億元。

艾媒諮詢分析師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總量已緊近紐約灣區,以目前快速的增長速度,有望在5年內超越東京灣區,成為世界經濟總量第一的灣區。另外,粵港澳灣區將大力推動高科技創新產業,鼓勵“互聯網+”、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未來產業”積極發展,為打造世界性科技創新灣區打下基礎。

從概念上來說,粵港澳大灣區指由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9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形成的城市群,世界第四大灣區,是國家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泛珠三角洲地區合作為重要基礎,擁有5.65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2017年末總人口約7000萬人和13%全國經濟總量。

艾媒諮詢分析師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將推動“9+2”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向更高層次、更深領域、更廣範圍發展,其輻射半徑將延伸至東南亞國家,成為聯通“一帶一路”的重要門戶,推動粵港澳企業聯合“走出去”。

2017年7月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的簽署儀式後,同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林念修在“攜手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合力打造世界級城市群”論壇上演講,首次向外界正式發表了粵港澳大灣區下一步六項重點工作。艾媒諮詢分析師認為,隨著區域內經貿往來便捷度不斷提升,粵港澳三地將迎來協同發展新機遇,三地如何錯位發展將成為未來新課題。

2018年12月19日至21日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報發佈,其中特別把粵港澳大灣區寫入2019年第四個重點任務。《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發佈,其中提到“粵港澳大灣區”:“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為中心引領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帶動珠江-西江經濟帶創新綠色發展。”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此規劃是指導粵港澳大灣區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合作發展的綱領性文件。規劃近期至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遠期展望到2035年大灣區形成以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艾媒諮詢分析師認為,規劃綱要的發佈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加速健康發展,突出大灣區在國家經濟發展與對外開放“領頭羊”作用。

iiMedia Research(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總量已達到10.9萬億元,較2017年增長8.0%;預測未來4年經濟總量仍保持穩定增長,2022年粵港澳經濟總量達到14.76萬億元。艾媒諮詢分析師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總量已緊近紐約灣區,以目前快速的增長速度,有望在5年內超越東京灣區,成為世界經濟總量第一的灣區。

查閱更多請前往:

艾媒報告 |中國粵港澳大灣區專題報告 http://www.iimedia.cn/63667.html


艾媒諮詢


個人認為,香港應將重點放在金融業。由於制度的原因,這是其他任何城市無法比擬的。資金的主要特點就是安全性,流動性。只有香港具備這兩點。至於深圳,則應繼續將重點放在高新科技開發和創新方面。繼續做引領者。這兩個城市共同的問題是房價,香港已經不可救藥。年青人已經失去信心。深圳也極度危險。居民收入已經完全脫離房價。現在就看政府能不能讓他軟著陸。廣州,應把重點放在製造業和服務業,至於珠海,中山,東莞,惠州等主要是製造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