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的書法在古代書壇的地位如何?

書法影響力


明代“吳門四家”有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說到唐寅,大家都耳目能祥,此人自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字伯虎,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和唐寅同年出生的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徵明。後以字行,更字徵仲,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



文徵明是一個全能書家,只是他早期仕途不順,10次參與科舉落榜,直到中年被推薦為翰林待詔,但4年後便乞歸回鄉,潛心詩文書畫,其山水畫風格也有粗、細兩體,比如《真賞齋圖》,畫面用筆蒼潤、秀挺,極富表現力,之所以開篇提了文徵明的畫功,其目的是為了突顯其書法功底,畢竟“書畫同源”,


文徵明書法早年受教於李應禎,沈周、吳寬等人也對其產生重要影響,除章草外,文徵明諸體皆能,是自元初趙孟頫以來又一位全能的書家,刻有《停雲館帖》。其小楷功力深厚,年九十仍能作蠅頭書,早年學習趙孟頫,後直追晉唐,得力於王羲之、歐陽詢,主要作品有《蓮社十八賢圖記》《醉翁亭記》《後赤壁賦》等;

行書分大小兩種,大字行書受沈周影響,有明顯的黃山谷筆法,而更渾厚,小字則以行草為主,取法趙孟頫、僧智永,而自成一家,代表作品有《自作詩》《西苑詩》《雜花詩賦》等;狂草書效法懷素,參以山谷草法,篆書師李陽冰,隸書得力於《受禪表》《上尊號》。



綜上所述,可以發現文徵明的各種字體取法都出自各大名家,古人常說“名師出高徒”,不得不讓人佩服文徵明卓越超凡的書法眼界,所以說文徵明的書法在古代書壇的地位也可稱之為“書法大家”,學書法者,當以名家的書法為最高標準,才能有一定造詣。


詩夜城主


文徵明,初名璧,自號衡山。小時由於寫不好字,曾在生員考試時影響了成績,吃了書法不佳的虧。自此刻意臨摹,發奮學書,尤對智永《千字文》下功最多,遂書藝大進。中年以後,文徵明便是各體皆備的名家了。

在文徵明兼善的各種書體中,以小楷和行草書成就為最。其小楷初學歐陽詢,後著力智永,於勁健中特有虛和之意,再後來上追鐘王,寓瀟灑於方整之中,呈飄逸於工整之外,逐漸形成似欹反正的自家風貌。即便到了這般地步,文徵明依然沒有自滿,直到垂暮之年才說“稍知用筆”。如此一斑可見他的學書精神,多麼值得我們後人敬仰和學習。難怪連他的兒子這樣炫耀父親:“小楷雖《黃庭》《樂毅》中來,而溫醇精絕,虞褚而下弗論也”。傳世小楷精品有《前赤璧賦》、《離騷經》、《歸去來辭》、《醉翁亭記》等。

再說文徵明的行草書,其早年多受蘇軾、趙孟頫及康裡巙等人影響,中歲以後,於王羲之用功最勤,遂形成用筆精到、行筆幹練、提按鮮明,氣息沖淡,清逸典雅、古健遒勁的風格。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評其“行筆仿蘇、黃、米及《聖教》。晚歲取《聖教》損益之,加以蒼老,遂自成家"。

晚年的文徵明也許認識到:自己的的行草書雖有所成就,但沒有脫出王羲之趙孟頫書體的束縛,欲尋求新的發展,便全力轉向黃庭堅的師法。遺憾的是,最終形成與其師沈周書風如出一轍的格局。

文徵明在世時秉志雅潔,德高望重,為人謙和又長壽,所以做為”吳門書派“的領袖,追隨者不計其數,蔭被陳淳、王寵、陸師道、文寵文嘉、周天球、錢穀等輩。但由於他們大都因襲重蹈,舍遠求近走老路,終走向末流,而被以董其昌為首的”華亭派“所取代。

總之,站在有明一代書法史的格局來看,文徵明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贏得了明朝書史的一個書風流派。但比起特立獨行的徐渭、黃道周、倪元璐,還是在帖學上有所創新的董其昌的書史地位,文徵明都略遜一籌。

我是晉風。願與大家在書法藝術,詩詞楹聯及人文知識等方面,同學習,互交流,共進步!





晉風


文徵明的書法在歷史上大致是三流位置。小楷嚴謹,作入門字帖是沒問題的。其它書體書風的作品,很少有人入門就學文。文在當時文壇的地位高,年老而刻苦不輟,筆法筆力都有很高的水平。但縱向論文徵明在歷史書家的位置,一流的鐘王唐四家宋四家,還是比不上的,二流比元朝的康裡、鮮于二位仍然有差距,三流是比較客觀的。文的字勝在筆劃的精到,用筆講究,但總感到文字性情不足,網上有文章對比了文和蘇軾的書法,結構的跌巖錯落、結字的黑白關係等方面高下立判,才情表現在找到矛盾平衡的處理上,文是相對較弱的,這方面也可以對比他和毛主席對字對全篇的處理上,也是很明顯的。


何睦先生聊養老


說書法地位很難的。每個時代背景排名也是不一樣的。這個不準確,沒有定論。傅山年輕的時候特別痛恨趙孟頫的書法(因為趙孟頫是宋人卻做了元朝的官),但到了他晚年卻很佩服趙孟頫。排名是夾雜了很多個人情感,有失公允。梁山好漢排出來的座次你覺得對嗎?搞這些有意思嗎?

字因人貴。顏真卿的行書可以排到第二,但他的楷書很多人不認可。但是他的楷書卻對後世影響最大。雄渾,古拙,蒼勁…有什麼好詞兒使勁往上堆。結合顏真卿的生平背景,他的顏體就是他忠義的化身,他是孔子弟子顏回的後人,世代受儒家思想的薰陶,國與家分的那麼明白,又是切身的儒家思想實踐者,這就很符合階級統治觀念。

宋四家,有人說蔡本來是蔡京,因為蔡京是漢奸就把他剔除換成蔡襄。

秦檜的字後來演變成宋體字,卻不用他的名字命名。

……

(我這樣舉例子很不當。怎麼能把顏真卿和倆個漢奸一起列舉呢?失敬失敬!)

我們再看文徵明,時代背景不允許他,天生失去主角光環。唐楷重結構,宋楷重形體。他們倆怎麼比較孰優孰劣呢?

最後他那麼大年齡還筆耕不墮,這樣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他的《停雲館石刻》對書法歷史的保護和傳承值得我們學習。

他的小楷直追魏晉值得我們學習。

學書法你在意那些排名其實是本末倒置。關鍵是你喜不喜歡適不適合你去學習。

好比你愛著一個不愛你的人,那又如何?加油兄弟!


大漠裡的雪花


他是明代著名的書法家、畫家、詩人!他的書法在明代像一股清流,不追求當時流行的“臺閣體”而自成一家,同時他也是下了苦功練就的書法成就!



那楓葉紛飛


一線:王羲之,鍾繇,王獻之,顏真卿,歐陽詢,柳公權,趙孟頫,懷素,張旭。

名譽一線:張芝,索敬,皇象,智永,虞世南,褚遂良,李邕,米芾,黃庭堅,蘇軾,董其昌,王鐸。



柳無期


有些人一生處事謹慎、德行溫厚、待人真摯,但在後人嘴裡的地位遠不如在世時,文徵明就是一位。這算不算人善被人欺?

我是大成,我愛國學。

書壇也好、文壇也好、畫壇也罷,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排列座次是一件極難的事情,不過呢,仔細爬梳,也能知其大概,不至於鬧出評價與實際差距太大的笑話,避免唐突古人。

我們首先要弄清楚“宗師”和“巨匠”的區別。

大凡人們很容易只記得巨匠,宗師的地位每每受到貶低。

巨匠可以排除人品、師傳、成就廣度等等其他要素,只需要關注他的某一方面成就的絕對高度(而不是相對)。

宗師則不然,師承有法、傳承有序,綜合實力至少一流,社會影響和對從事領域影響深遠。能做到這一點,已經不僅僅是“為藝”要強,也要為人“要強”,深明變通之道、深究天人之理。

近代畫壇(不說書壇了,現代書壇過於烏煙瘴氣,讓人唯恐避之而不及)有兩位如同西門吹雪和葉孤城。張大千先生和齊白石先生的作品拍賣價一直交替刷新華人藝術品紀錄。兩位毫無疑問都是當代國畫巨擘,足與古人並肩。

但從畫壇發展來看,還是有差別。白石門下幾乎可以算是寂寂無人,三兩弟子或者孫女外孫之類牢牢抓住老人畫火鍋菜、淡水魚鮮、篆刻用衝刀法等等臉譜化、標誌化的視覺元素,卻絲毫不具備老人來自生活觀察的寂寞功夫和銳目,也不具備老人強悍無匹、千年來只有吳昌碩能比擬的切石斷金的強勁刀力(少年木匠不是白做的),說好聽叫繼承,其實用魯迅先生的話,不過就是欺世盜名“吃死人”而已。

張大千先生則不然,直接弟子胡爽庵、曹大鐵、胡海霞、俞致貞、劉力上、慕凌飛、糜耕雲、王康樂、梁樹年等等數不勝數,或山水、或花鳥、或專畫虎、或精敦煌佛畫,總而言之學得先生一技,再累計歲月和勤勉,就可雄踞畫壇,更有一位黃獨峰致力開創嶺南畫派至今不墜。可以說,當今畫壇,張大千先生的畫脈是真的“半壁江山”,毫不需要為上“熱搜”而吹牛皮。

齊白石先生是不可代替的巨匠,他的高度可能要繼續持續數百年難有人打破,可以算是“天賦異稟”的奇人。張大千先生的藝術高度未必有那麼他與吹鼓手們捧的那麼高,但他的宗師地位和影響力持續一兩百年卻是可以肯定的事。

談及貢獻,巨匠與宗師各擅勝場、難分軒輊。

文徵明,是宗師。

僅僅說書法,文徵明缺憾甚多。當我們看到他26歲時所書信札時,我們就能知道這位至少不是書界千年一遇的天才,成巨匠的希望相當渺茫。但他是百年一遇的書法苦修者。二十多歲才開始關注書道,然後多年“日寫千字文十本為限……”十本千字文是一萬字,任誰學書法聽到這個日書寫量都會腦袋一嗡。古代寫字最多的人非趙孟頫莫屬,確切記載也就是日書萬字,且還不是那麼枯燥的反覆臨寫千字文,還是小楷哦……所以他的神奇不是一點兩點一條兩條:

八十九歲一目已盲,另一目昏花,而能寫精緻小楷,筆筆不苟,只能說這完全是憑本能在寫字。

年近八十學黃庭堅,他可能是史上學黃庭堅最亂真的人,高於黃體神人沈周,更多一些英拔之氣。

他的五體皆能其實要強於趙孟頫的五體皆能,至少沒有很明顯的短板,而趙孟頫的唐隸風、唐篆風和輕佻跑動的章草,真的是沒法入二流的。而文徵明最次的隸書也在元明的一、二流之間。

他的畫開創了“吳中畫派”,不但盛極一時,使他所在地區成為藝術家的園地,而且直接成為近百年的海上畫派的直接法脈上游。以他為核心和主將的“吳中詩派”在中國詩歌史佔有重要一頁。

他不光自己強,養個兒子文彭是篆刻這門藝術的築基者書法繪畫都不差。他的晚輩、一直受他照顧的王寵雖然早逝卻依然是這一千年最接近魏晉風流的書家。他領導的這個文人集團還有那位才子典範唐伯虎、明代繪畫第一人沈周……

毫無疑問,他的小楷是最有影響力的,與趙孟頫一樣直接師承靈飛經,但他上溯魏晉取法乎上,溫潤秀勁,穩重老成,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

雖然其他書體因個性惜少而不能列身一流,但小楷一門,在整個中國書法史裡,能夠排在他前面的並不多,區區幾位而已(假如不算民間寫經手中的高人)包括二王。

這個成就,放在哪個時代都算是藝壇風雲人物和巨擘。有人將其列入二三流,只能說是對藝術、對書法缺乏基本常識和判斷力的“麻瓜”而已。

而他開宗立派、澤被後世的影響力在中國藝術史上是並不多見的,緊隨宋徽宗趙佶和開創大唐書法盛世的虞世南之後。

我們需要巨匠來證明天有多高,我們也需要宗師來證明我們的天空有多麼廣闊和美麗!

當然,對著印刷品是很難被文徵明的精緻筆法和微妙變化所震撼的,我們建議以“法帖3.0”版本的極清複製文徵明作品《太上老君常說清靜經+老子列傳》長卷為藍本,一定可以領略到文徵明書法的精微,從而在內心裡留給這位書法大宗師應有的位置。

我是大成,我愛國學!
敬請點贊關注,冬夜碼字,頓感溫馨!謝謝!

大成國學堂


蓋棺定論,前人或今人,都把話說完了,我們只能是揚聲器,毫無新義。客觀地要把文徵明當時書壇的地位如何,這是一件非常吃力不討好的活。最其碼你要知道當時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習俗。還要把他的經歷,學問,師承,文化環境,生活條件等等都要搞清楚,這估計得專家學者的事了。這個題目有點大。只要喜歡這個字就行了。餘不才,就喜歡他的小字。




明月照大江17


作為真正的明代帖學領袖董其昌出場前的暖場明星,文在書畫兩方面雖都有所建樹,但高度有限,書法學黃的面貌的沒有自己 ,小行書程式化, 小楷也只能讓觀者感嘆這麼大歲數不容易而已 。明代的書法精彩要算從張瑞圖開端 董其昌 以及 倪 黃 王 更為重要


ccyilun


非常喜歡文徵明的書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