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雲社“逆襲”了,但為何喜劇人拍電影還是十片九爛?


德雲社“逆襲”了,但為何喜劇人拍電影還是十片九爛?

文 | 鼓瑟簫

“《泰囧》是因為什麼紅的?”

“因為沒有您!”

2013年《郭的秀》舞臺上,岳雲鵬這樣回答師傅郭德綱的提問。那時的岳雲鵬大概不會想到,自己的電影之路也會和師傅一樣,成為“爛片”代名詞,無論從《瘋嶽撬佳人》《歡樂喜劇人》到《祖宗十九代》《斷片之險途奪寶》,豆瓣評分均在4.5以下。


而他更沒想到的是,六年後的德雲社會憑藉一部《老師好》完成逆襲,豆瓣也首次收穫了6.8分這樣超過及格的分數,甚至在昨天票房破2億併成為日票房冠軍,碾壓《小飛象》等影片。而同樣由喜劇人打造的《人間•喜劇》,則在上週上映後撲街,不僅票房目前只有5700萬,豆瓣評分更是低到3.4分。


德雲社“逆襲”了,但為何喜劇人拍電影還是十片九爛?

《老師好》


在《老師好》之前,無論是出品還是參演,德雲社的電影嘗試都並不成功。自2010年出品第一部電影《三笑之才子佳人》以來,其出品的電影評分也均在4.5以下。看到德雲社出品或其成員出演的電影,觀眾甚至會不自覺地將其冠上“爛片”的標籤。


德雲社只是喜劇人做電影的縮影——毒眸發現,這幾年來,越來越多的舞臺喜劇人正進軍喜劇電影市場掘金,包括以德雲社為代表的相聲派系,以趙本山、小瀋陽為代表的小品派系,以開心麻花為代表的話劇派系……但他們之中大多數人的電影路卻並不可喜,無論是參演、執導,還是出品電影,一路走來,票房、口碑都不盡人意;就連碩果累累的開心麻花,也在去年因《李茶的姑媽》等飽受觀眾質疑。

在德雲社佈局電影的第九個年頭,《老師•好》終於讓其看到了一絲曙光,儘管該片並非德雲社出品,但也足以成為突破。很顯然,無論德雲社還是其他喜劇人,都沒有放棄這塊蛋糕。舞臺喜劇人電影之路怎樣才能迎來轉機?

爛片頻出的喜劇人電影

上世紀90年代開始至今,無論是趙本山、小瀋陽還是郭德綱、岳雲鵬、開心麻花……各類舞臺喜劇人都或多或少地踏上過電影道路,但相比舞臺喜劇,他們的電影路並不輕鬆。

時間退回30年前,1990年在小品界如日中天的趙本山主演了第一部電影《來的都是客》,成為最早走上喜劇電影之路的舞臺喜劇人,但在當時反響平平。之後,他又接著主演了《現世活寶》《男婦女主任》等多部影片,並憑藉《男婦女主任》摘得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雖獲得業內認可,但當時這批早期的喜劇電影卻很少為現在的電影觀眾所知,影響力有限。


德雲社“逆襲”了,但為何喜劇人拍電影還是十片九爛?

《男婦女主任》


上世紀90年代到20世紀初,喜劇電影市場基本都被傳統喜劇電影人佔據,從《唐伯虎點秋香》《大話西遊》到《甲方乙方》,以周星馳、葛優等為代表的傳統喜劇影人大受市場關注,而在趙本山之後,舞臺喜劇人的電影轉型在這一階段幾乎銷聲匿跡。

第二位進軍電影的是被人稱為“讓相聲晚死50年”的郭德綱。2007年,他在張揚執導、趙本山主演的電影《落葉歸根》中飾演一個車匪路霸,之後,他接連參演了多部電影,除了客串《建國大業》外,絕大多數是喜劇。但與趙本山不同,郭德綱的電影路從開始就並不順利,其參演的基本都是豆瓣評分不及格的“爛片”。其中,其2010年參演的兩部影片均未達到及格分,《大胃王》僅得到豆瓣3.7分,《越光寶盒》5.2分。


德雲社“逆襲”了,但為何喜劇人拍電影還是十片九爛?

郭德綱在《越光寶盒》中飾演曹操

郭德綱開始參演電影的那幾年,國內的喜劇電影市場正在快速擴容,包括傳統電影的喜劇類型在內,喜劇電影數量從2006年的8部上漲至2010年的38部,隨後也長期保持了一定數量和總票房在國內電影市場的佔有率。

看到了龐大的市場後,郭德綱也向著電影產業更深入的方向邁進了——他在2010年完成了演員到導演的轉變,並在5月推出了其首部執導的作品《三笑之才子佳人》,該片也成為德雲社出品的第一部電影。只不過,這一次依然沒有擺脫爛片命運,不僅豆瓣僅3.9分,票房也以796萬元慘淡收官。當時有媒體這樣評論該片,“用電影的方式拍電視劇,而且還是二流的情景劇”。


德雲社“逆襲”了,但為何喜劇人拍電影還是十片九爛?

《三笑之才子佳人》

德雲社的首戰慘敗並未影響喜劇人跨界的熱情。在09年春晚憑《不差錢》火遍大江南北的小瀋陽,於這年年末參演了由張藝謀執導的《三槍拍案驚奇》,影片雖取得了2.35億的票房,但其4.6分的豆瓣評分僅高於5%的喜劇片。第二年,小瀋陽又與師父趙本山推出了其主演的首部電影《大笑江湖》,雖贏得1.5億票房,但豆瓣評分同樣只有4.6分。

郭德綱、小瀋陽意圖從喜劇電影市場分一杯羹的同時,開心麻花已經成立了7年,但2010年公司全年演出收入只有幾百萬元,還只是個專注舞臺話劇的小作坊。直到2012年,沈騰、馬麗登上央視春晚的舞臺爆紅,開心麻花發展進入快車道,之後的兩年營業收入才達到1.8億和1.51億。

促使開心麻花真正進軍電影的是2012年《泰囧》的成功——當時,賀歲檔上映的《泰囧》在眾多大片中突圍,一舉奪得12.67億票房,成為首部破十億的國產商業片。同時,國內喜劇電影市場也進一步發展,這一年喜劇片已經為市場貢獻了超過18%的票房,在當年上映的315部國產片中,喜劇片超50部。

喜劇,成為了國產電影票房新的標杆。

看到《泰囧》的成功,開心麻花創始人張晨對團隊說,咱們是不是得把電影當個正兒八經的事了?於是,團隊選擇了開心麻花當年首演的話劇《夏洛特煩惱》,對其進行影視化改編。

三年後,開心麻花大熒幕首秀《夏洛特煩惱》大熱,收穫14.41億票房的同時,也讓主演沈騰、馬麗、艾倫等人成為從舞臺跨界電影中最成功的一批喜劇演員。


德雲社“逆襲”了,但為何喜劇人拍電影還是十片九爛?

開心麻花大熒幕首秀《夏洛特煩惱》

而後兩年開心麻花又推出《驢得水》《羞羞的鐵拳》,公開資料顯示,《驢得水》在製作加宣發成本僅3000萬元的情況下,取得票房1.73億,併成為當年豆瓣評分最高的華語電影。《羞羞的鐵拳》更是取得了22億的票房成績——連續三次在電影上大獲成功,令開心麻花成為電影圈毋庸置疑的新貴,不僅票房成績飄紅,從市值來看,開心麻花從2015年前的3億飆升至2017年的超過50億,跟當時老牌集團公司上海電影相當。

在開心麻花首次試水成功的2015年,喜劇電影市場依舊火熱,這一年,喜劇電影上映69部,佔當年上映國產片近20%,票房佔比僅次於動作片,達19.7%。同年,岳雲鵬也在大鵬執導的《煎餅俠》初露頭角,這部成本僅5000萬的電影拿下了11.59億的票房,而岳雲鵬改編的《五環之歌》成為當時的“流行歌曲”。當時,岳雲鵬已經在舞臺喜劇圈大獲好評,並在2016年在奪得《歡樂喜劇人第二季》總冠軍。與前人一樣,舞臺上火熱的岳雲鵬開始大步投身電影。

2017年,岳雲鵬參演和客串了7部電影,但與《煎餅俠》不同,其參演的電影口碑和票房一路下滑——《大鬧天竺》(3.8分、7.56億),《妖鈴鈴》( 4.2分、3.63億),《歡樂喜劇人》(2.5分、6600萬)。這其中包括其主演的第一部電影《瘋嶽撬佳人》,豆瓣評分3.3分,票房僅6000多萬。當時的岳雲鵬面對媒體透露無奈:“其實我不是特別想拍(這個電影),我是沒有辦法。我是被動的,劇本我都沒看。”


德雲社“逆襲”了,但為何喜劇人拍電影還是十片九爛?

《瘋嶽撬佳人》

在核心成員紛紛試水後,德雲社在2017年重新開啟了電影業務,推出了其主導的第二部電影《相聲大電影之我要幸福》。該片改編自德雲社同名經典原創相聲IP,彙集了郭德綱、于謙、郭麒麟、岳雲鵬等當時德雲社大部分精英,但上映後遭到觀眾猛烈批評,豆瓣評分僅為2.9,票房僅1790萬。

相較於之前喜劇片的火熱,當時的喜劇片市場稍稍降溫,2016年票房貢獻率較2015年下降6%。相聲派除了郭德綱、岳雲鵬二人,進軍電影的還有前德雲社成員曹雲金、何雲偉等人。其中,2016年11月,曹雲金主演、網傳投資3000萬的《不離不棄》,最終票房僅43萬;同一時期何雲偉、李菁主演的《奪路而逃》,投資號稱一個億,票房250萬。

小瀋陽則在那兩年裡參演了《將錯就錯》(3.8分、3908萬)《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5.6分、11.98億)《情聖》(6.0、6.57億)等影片後,執導了第二部作品《猛蟲過江》。去年6月,影片正式上映,雖取得2.6億票房,但爛評如潮,豆瓣僅3.7分,《人民日報》也點名小瀋陽的作品,“故事通俗,人物單薄”。

“我看過他們的評論,很犀利,說導演門檻低,沒看片就說是爛片。”小瀋陽當時表示。

而德雲社儘管經歷了前兩部電影的失利,仍然在2018年繼續推出了第三部電影《祖宗十九代》,由郭德綱擔任導演,匯聚了王寶強、井柏然、吳京、大鵬、吳君如等一眾明星,並躋身去年春節檔,與《捉妖記2》《唐人街探案2》等國產大片展開角逐。


當時的郭德綱在貓眼電影下誠懇評論“這應該是我20年來最認真做的一件事情了。我也沒有奢望成為一個出類拔萃的電影人,但藝術是相通的,我也很希望用電影的手段來給大家講一個故事。”但成績並不如其所願,在《唐探2》《紅海行動》票房口碑俱佳的影片光環下,累計票房不到1.7億的成績在當時春節檔7部影片中排倒數第二,豆瓣評分也依舊保持在4.2的低分。相比之下,有強力喜劇色彩的《唐探2》票房高達33.98億,位於春節檔第二。德雲社這一次,又以慘淡收場。


德雲社接連慘敗後,開心麻花也遭遇滑鐵盧。其去年連續推出的兩部影片《西虹市首富》《李茶的姑媽》面臨價值觀爭議,觀眾對後者的三觀爭議達到頂峰,從《夏洛特煩惱》到《李茶的姑媽》,豆瓣評分從之前不下7分直降到4.6分。

喜劇人電影,也在這樣一次次的失利中透支了觀眾的信任,而故事的套路化、情節毫無邏輯、笑點庸俗也被觀眾詬病,一度成為“爛片”的代名詞

就在3個月前,郭德綱、岳雲鵬和小瀋陽等喜劇人齊聚的《斷片之險途奪寶》,請來葛優、杜淳、包貝爾加盟,可謂喜劇界的“豪華陣容”。但上映首日其豆瓣評分就跌至2.8分,最終僅收穫5000萬票房,慘淡收場。

上週五,由艾倫和王智主演的《人間•喜劇》在上週五上映,上映三天票房僅5000多萬,豆瓣僅3.4分。貓眼評論充斥著“毫無亮點,沒有當初開心麻花的搞笑了”“情節尬到無語,喜提爛片一部”等評論。

喜劇人為什麼拍不好電影?

在舞臺喜劇人電影路上的廝殺中,幾近全軍覆沒,就連殺出了一條血路的開心麻花也顯得後勁不足。舞臺喜劇人的電影路為何走得如此艱辛?

“有太多小品和相聲演員的加入,感覺電影不像電影了,根本不想看。”一位愛好電影的大學生對毒眸表示,這或許道出了大多數人的心聲,也道出了舞臺喜劇人難以拍出好電影的另一關鍵所在——缺乏電影感。


德雲社“逆襲”了,但為何喜劇人拍電影還是十片九爛?

“相聲大電影”,主演多為德雲社相聲演員


“喜劇人”電影,和傳統的“喜劇電影”有很大差別。周星馳等人為代表的傳統喜劇電影,更多的是通過劇情衝突及演員表現,體現喜劇的魅力,喜劇電影的主演以及核心,是電影人而非“喜劇人”。而“喜劇人”電影並沒有抓住“電影”這個內核,縱觀這些舞臺喜劇人,郭德綱、岳雲鵬和小瀋陽等大多都是非電影科班出身。

舞臺藝術和電影語言之間有很大的不同。缺乏基本的電影語言和成熟的劇本、舞臺感濃厚、表現手法誇張等是喜劇人在做電影的過程中相對較多的問題。”易觀高級分析師何利告訴毒眸。

從舞臺到電影,藝術隔閡始終存在。舞臺劇演員在表演或者改編電影的過程中,難免會帶話劇成分,放到大熒幕上在觀眾看來就顯得相對誇張。

除了演員演技,劇本的改編也是一個難點。“

15分鐘能演好的段子,得把它拉成90分鐘,這對於編劇來說要求比較高,裡面要無限填充一些東西,可能會填一些旁枝末節(的情節),就會導致整個劇本就沒那麼吸引人了。”一位從業者表示。

同時,一部電影的產生涉及多個環節、分工明確。但喜劇人電影的一個特色是導演、主演和編劇往往都是喜劇人一併擔當,這也造成了喜劇人電影相聲話、小品話,電影感偏弱。如《猛蟲過江》導演和主演都是小瀋陽,《祖宗十九代》導演和主演為郭德綱,“這就會出現問題,編劇和導演的門檻進一步被拉低,電影的專業性難以保障,技巧和技術也許會得不到重視。”


德雲社“逆襲”了,但為何喜劇人拍電影還是十片九爛?

《猛蟲過江》導演和主演都是小瀋陽

除了創作語言上的差異,人才匱乏也是制約各大喜劇團體的一個因素。無論是趙家班、德雲社或是開心麻花,他們影響力很大程度來自其頭部成員,一旦這些“明星”離開,那麼後備人才乏力的問題將會越來越凸顯。《笑傲江湖》總導演朱慧曾表示,中國的喜劇產業鏈還未完全形成,主要原因就在於人才的培養和儲備跟不上。

對於上述的一些問題,開心麻花的經驗或許值得借鑑。自2003年成立以來,“開心麻花十數年來積累了大量經過市場檢驗的優質舞臺劇IP,劇本相對成熟且貼近於電影敘事,同時具有一定程度的粉絲基礎。而且其在劇本創作之初,已經考慮到影視改編的需求,整體規劃更為完善。”何利表示。

此外,開心麻花在理解觀眾上有一套方法論——每一場演出進行觀眾粉絲運營,記錄觀眾的信息和喜好,有新劇推出便主動通知,這個習慣讓開心麻花積累大批原始鐵桿粉絲。2年前,開心麻花就曾公開表示已經積累了150多萬粉絲數據庫,而其用於吸引觀眾的演出從未間斷,去年,國內最賣座的十個話劇開心麻花佔據八個。

舞臺的基礎賦予了開心麻花電影一種獨特的氣質。“既然電影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東西,為什麼帶有舞臺風格的電影就不對呢?”開心麻花總裁、開心麻花影業董事長劉洪濤曾在去年底對毒眸說道。


德雲社“逆襲”了,但為何喜劇人拍電影還是十片九爛?

舞臺的基礎賦予了開心麻花電影一種獨特的氣質


而在去年經歷了《李茶的姑媽》等影片的價值觀爭議與風波後,開心麻花對口碑也更加重視。“以後在(電影)數量和質量方面,我們會更嚴苛一些,哪怕不做也不能砸自己的牌子。”

不過,在過去的幾年間,舞臺喜劇人們已經用一部部爛片“砸了自己的牌子”。這與其在市場大好的時候舞臺喜劇人蜂擁而入、以賺錢為主要目的分不開。有從業者坦言:“德雲社擴張比較快,前幾部都是鬧著玩兒,感覺用自己的影響力能賺錢,最後觀眾沒有付費的意願,覺得他們在撈錢,就把他們罵了。”

儘管如此,喜劇電影依舊是一門好生意。“喜劇人電影相比於傳統商業大片高風險,低投入高產出,稍加打磨便可能催生爆款,是一樁好生意。”一位分析師對毒眸表示。

在這樣的好生意麵前,舞臺喜劇人真的拍不好電影嗎?其實並不見得。“舞臺和電影其實藝術感是共通的,只不過電影藝術更高超,舞臺比電影層次簡單,所以(喜劇人拍電影)等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上述從業者表示,

調度場景、聲光電、服化道,調動觀眾的感情,這些都是舞臺喜劇和喜劇電影相通的。

而舞臺喜劇人的表演直面觀眾,對觀眾的感受和反應有最直接的掌握,利用好這一點,打磨劇本,充分了解並挖掘觀眾需求的首要元素,加上必要的電影語言,也許拍好一部優秀的喜劇電影也不是不可能。

《老師•好》的成功便證明了這一點。雖然該片出品方和德雲社沒有關係,但于謙曾公開表示,影片是跟德雲社班底聊出來的結果。“經過多部試水之後,《老師好》作為目前德雲社相對成熟的作品,會更堅定其影視化道路。”何利說。

不過,這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在以往的德雲社電影中,于謙大多作為配角、客串出現,而《老師•好》則由於謙主演。與郭德綱、岳雲鵬不同,于謙是正經科班出身,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影視導演系,在加入德雲社以前,曾出演過多部電視劇。同時,該片與以往德雲社推出的僅靠段子和笑料堆積的作品不同,它抓住了觀眾的情懷,而不僅僅只是一部喜劇片。


德雲社“逆襲”了,但為何喜劇人拍電影還是十片九爛?

于謙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影視導演系

雖然此次收穫了良好的市場反響,但以德雲社為代表的舞臺喜劇人的電影之路仍舊曲折漫長——《老師•好》的經驗證明,觀眾對喜劇的要求在不斷提升,一味的僅靠笑料、段子堆積的影片得不到市場的青睞,更多的需要情懷和內涵來填充。

“品人情冷暖、世態炎涼,觀榮辱紛爭、死走逃亡,自濁自清自安然。臺上笑傳千萬,臺下苦悶悽惶。”與其喜劇電影不同,郭德綱的舞臺智慧從未令喜歡他的觀眾失望,但電影觀眾卻很難感知到這一點。


對於觀眾而言,無論是德雲社還是其他舞臺喜劇,吸引他們的除了段子,還有舞臺喜劇背後的精神內核。在電影行業迴歸口碑為王的當下,或許當他們將對待舞臺的認真,和舞臺語言中與觀眾共通的內容、巧妙地轉化為電影語言時,喜劇電影人們的電影之路才算真正迎來曙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