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屠龍記》中明教的總壇為什麼會設在遠離中原的崑崙山光明頂?

唐伯虎點蚊香5599


小說中的明教總壇光明頂,是在崑崙山無疑的,不過據考證,真正的明教總壇是在黃山歙縣的風景名勝區擱船尖。那裡是歷史上浙西明教的總舵,像北宋方臘和元末朱元璋紅巾軍等,以明教為宗教外衣幾次農民起義的根源地。金庸先生在小說中將明教總壇設在崑崙山,主要還是因為故事情節的需要。



金庸先生將明教總壇設在崑崙山,藝術效果加分滿滿

滅絕師太滿臉怒容,說道:“什麼明教?那是傷天害理,無惡不作的魔教。他……他躲在哪裡?是在崑崙山的光明頂麼?我這就找他去。”新修版《倚天屠龍記》

從滅絕師太的這段話直接可以看出,明教總壇的所在地光明頂就是在崑崙山。從小說中的設定來看,將明教總壇設在崑崙山,跟故事情節的藝術表現,關係重大,密不可分。

小說中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張無忌橫空出現扭轉乾坤一戰,是小說中最經典的情節之一。圍繞這個情節,金庸先生做了許多鋪墊,其實最根本的兩件事都離不開崑崙山。一是六大門派是怎麼與明教結怨的,二是張無忌為何能夠及時救難。

要說明教是怎麼與六大門派積怨成深仇大恨的,按照小說中的相關描述,最開始應當就是從崑崙派而來。崑崙派與明教同處崑崙山脈,隨著當年陽頂天明教的崛起,與崑崙派應當是有了利益上的衝突,不斷摩擦之後徹底爆發演變成世仇,像靈寶道長、游龍子和白鹿子幾任掌門人,都是連續死在明教中人的手中。崑崙派在西域備受明教打壓,為了對付明教,轉而加大與中原各派的聯絡,大吐苦水。然後就引致了峨嵋派孤鴻子挑戰楊逍,少林三渡與陽頂天的一戰,再經謝遜一事,六大派都成功與明教結仇,最終經成昆暗中串聯,就形成了反明教聯盟。


由此在陽頂天離世三十年後,就爆發了六大派圍攻光明頂一戰。而從六大派圍攻光明頂這一戰中,又可以看出,把明教總壇光明頂安排在崑崙山的藝術效果是多麼的明顯。

因為按照小說的設置,崑崙山光明頂所處於當時的西域苦寒之地,距離中原足有萬里之遙。這麼遠的路程,六大派想要圍攻光明頂,除了大本營同在崑崙山脈的崑崙派,其餘五派都要跋山涉水,歷盡艱險,不遠萬里進行西征。是什麼動力讓這些名門正派情願花費這麼大的人力,擁有這麼大的決心,一定要遠征西域,到明教的老巢去將他們連根拔起?答案很簡單,其實就是仇恨。金庸先生以這樣的設定,用意也很明顯,就是為了凸顯六大派與明教的積怨和仇恨。也就是說,當時六大派對明教的仇恨,已經到了讓他們決心不遠萬里和明教決一死戰。

而且積怨和仇恨如此之大,也就更能襯托出,日後以一己之力消除了明教與中原各派百年積怨,還團結了他們一起抗元的張無忌,是多麼的了不起。


而在六大派圍攻光明頂之時,張無忌緣何能及時現身救難明教,最根本還是因為他本來就身在崑崙山。他的“九陽神功”便是在崑崙山的仙谷中救了白猿,從它腹內取出了《九陽真經》才得以練成的。

崑崙山仙谷中白猿的腹中為何有《九陽真經》,就是因為《神鵰俠侶》結尾尹克西和瀟湘子二人為了避過覺遠大師與少年張三丰的追討,在華山將從少林偷來的經書縫進了蒼猿的腹中。而這隻來自中原的蒼猿,後來為何會到了崑崙山,就是因為尹克西和瀟湘子本是西域人士,他們盜得經書當然就要返回西域,只是他們走到了崑崙山時,兩人互相暗算身亡,從此這隻蒼猿便在崑崙山繼續生存了下來。而張無忌則是為了逃離朱長齡陰謀迫害,在機緣巧合之下,進入了仙谷。

這一切圍繞著崑崙山所發生的故事,都可以看出金庸先生的特意安排,也由此可以看出,無論是從藝術效果來說,還是從不同作品間情節的關聯來看,金庸先生在小說中將明教總壇設在崑崙山,真的是再合適不過了。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假如將明教總壇設在黃山的光明頂,那六大派圍攻光明頂一戰,想要突出六大派與明教的仇恨程度和與六大派結怨的起源,就勢必要通過其他情節再添累述了,根本比不上設在崑崙山效果的直接了當。



將明教總壇設在崑崙山,可能是金庸先生為了不同小說間的關聯早就作好的鋪墊。

其實,明教總壇之所以會在西域崑崙山的光明頂,還有一個可能,便是金庸先生早就鋪墊好的。這一鋪墊,還要到《射鵰英雄傳》中說起,那就是通過周伯通之口,在講述《九陰真經》的起源故事時,講到的徽宗皇帝派黃裳領兵圍剿明教一事。

徽宗皇帝只信道教,他知道之後,便下了一道聖旨,要黃裳派兵去剿滅這些邪魔外道。不料明教的教徒之中,著實有不少武功高手,眾教徒打起仗來又人人不怕死,不似官兵那麼沒用,打了幾仗,黃裳帶領的官兵大敗。他心下不忿,親自去向明教的高手挑戰,一口氣殺了幾個什麼法王、什麼使者。新修版《射鵰英雄傳•第十六回》

按照歷史背景來說,假如當時的明教總壇是在西域崑崙山的光明頂,那黃裳是不大可能領兵前去圍剿的,因為當時的西域並不是北宋的領土。因此,我們完全可以這樣來設想,那就是小說中的中土明教總壇本來是設在中原浙西的(教主方臘的起義是在浙東),但就是因為黃裳那一役,讓明教嚴重創傷,在教主方臘的起義失敗之後,明教的繼任教主決定將總壇遠遷西域,以避過朝廷的追捕和撲滅,最終就在崑崙山光明頂,重新建造了總壇。

而隨著明教將總壇遷到西域,金庸武俠世界也從中原武林擴展到了西域武林。像當年出過歐陽鋒這等絕頂高手的西域武林,其面紗也在《倚天》中逐步被揭開,崑崙派、金剛門、西域少林等門派相繼被提起。從相關的描寫中,西域武林曾經出現過武學的盛世,這是從側面寫出了,陽頂天明教在西域的復興,是一個艱難的過程,間接體現出了陽頂天的雄才偉略,也讓小說中光明左右使、四大法王和五散人,上下為何會對陽頂天視若神明,提供了依據。



由此可見,整個“射鵰三部曲”之間在崑崙山這個設定中,實際上是多了一處關聯,讓這個三部曲系列擁有更加完整的系統,許多前因後果,也就自然通暢了。當然了,以上純屬羽菱君個人觀點,並不代表著就是金庸先生在寫作時的想法。不過作為金庸武俠鐵粉,金庸先生的無數粉絲之一,羽菱君也很相信金庸先生寫作時的大局觀。

我是羽菱君,專注於“天龍時代”前、“射鵰時代”前、“倚天時代”前,金庸武俠“三前”空位期前傳的解讀,歡迎關注,一起交流!


羽菱君


我來回答。

明教自第六代教主方臘在北宋徽宗年間起事失敗後,一直處於地下。南宋滅亡,第二十九代教主杜可用帶領明教徒在江西發動起義,杜可用號稱“天差變現火輪明王皇帝”,由於寡不敵眾,很快被鎮壓。過了沒幾年,第三十代教主鍾明亮帶領明教徒發動了更大規模的起義,此時元帝國正在全力撲滅滿洲和東突厥斯坦番王的聯合叛亂,因此起義成果迅速擴大。但是這次起義也很快被撲滅了,杜可用被投靠元政府軍的百損道人殺死。明教徒眼看在江南難以立足,第三十一代教主石元只好帶領教眾往元軍勢力薄弱的西域地區轉移,且戰且走,一直跑到崑崙山方才喘了口氣。

但是崑崙山此時盤踞著一位大神,就是崑崙派掌門人崑崙三聖何足道。何足道單挑少林寺被覺遠和張三丰打敗之後,回到崑崙山苦練劍術,準備一雪前恥。明教殘部的到來很顯然給崑崙派帶來巨大威脅,因此何足道拒絕明教徒在崑崙山立足。此時明教的有生力量已經被元軍消滅的差不多了,剩下一些殘兵敗卒根本不堪崑崙派一擊,教主石元的乾坤大挪移只練到第二層,也不是何足道的對手。石元勉強接受何足道挑戰,被何足道打成重傷而死。衣琇繼任第三十二代教主,一時束手無策。眼看明教徒就要被崑崙派趕出崑崙山,此時一位大拿拯救了明教,他就是神鵰大俠楊過。

原來楊過夫婦為了躲避忽必烈追殺,一直隱居在元軍勢力薄弱的崑崙山地區,生了兩個孩子,男孩名叫楊破天,女孩名叫楊幕林。和他一起跑到崑崙山的還有一燈大師門下的朱子柳和武三通,他們建造了一個名叫朱武連環莊的莊園。明教徒跑到崑崙山,楊過被明教徒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所感動,決定幫明教一把。他找到教主衣琇,答應幫他們解決何足道,同時希望讓楊破天加入明教。對於楊過提出的託孤條件,衣琇同意了。楊過於是單挑何足道,雖然他的玄鐵重劍已經被郭靖煉成屠龍刀和倚天劍,可他此時的劍術已經到了木劍階段,用不著重劍。最終楊過戰勝何足道,在楊過調停下,明教和崑崙派劃分了勢力範圍,明教總壇建在崑崙山西部的光明頂,和建在崑崙山東部坐忘峰的崑崙派總壇隔山相望,井水不犯河水。

沒過幾年衣琇病逝,臨終把教主之位傳給楊破天。楊破天臨危受命,改名陽頂天。陽即太陽,陽頂天即處於中天的太陽。明教崇尚光明,楊破天為了獲得明教徒支持,因此改名。不久忽必烈病逝,元政府陷入內鬥,無暇顧及江湖紛爭,楊過夫婦帶著楊幕林返回終南山活死人墓,傳下楊冰一脈。

參考書目:《射鵰三部曲》


唐風宋月


明教總壇之所以設在遠離中原的崑崙山光明頂,也是跟明教歷來的行為有極大的關係。

明教是從唐朝就新進中土,直到宋朝時期開始聲勢浩大,特別是徽宗時期,已然在江湖上掀起聲浪,對徽宗的皇位的穩固已然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所以,徽宗得知明教的江湖勢力越來越大的時候,就派遣黃裳去剿滅明教勢力。

黃裳本是一個文官,可是因為他異常聰明,在整理天下道家群書之時已然領悟到上層武學的真諦,於是他無師自通,竟然修煉了一身極為高強的武功絕學。

隨後,在征討明教的過程中,他與明教發生了極大的衝突。他的部下被明教高手殺了不少,黃裳氣憤不過,於是單槍匹馬闖入明教領地,與明教高手大戰一場,隨後他一人殺了明教數位高手,這讓明教高層大為震驚。

於是,明教與之按照江湖規定約定時間去單挑,可是黃裳認為自己不是江湖中人,就沒有按照江湖約定赴約,這讓明教高層甚為震怒,於是他們一氣之下就將黃裳一家殺了個乾乾淨淨,黃裳也身受重傷,逃了出去。

這一戰讓黃裳損失慘重,他的親人也被明教全部殺死,於是他尋思復仇就隱居深山,苦練武功,最終武功大成天下無敵,可是時間不知不覺過去了四十年。

黃裳隱居的四十年正是江湖風雲變幻的四十年。這期間明教已然在江湖上鬧起巨大的動靜,也直接動搖了大宋的江山。



其實,徽宗時期明教之所以如此強大,在於明教擁有了一個極具眼光的教主方臘。

方臘的確是有實力之人,他武功高強,志向遠大,在明教也立了不少功勞,隨後就被推舉為明教教主。

他領導有方,紀律嚴明,明教在他的領導下逐漸得到了老百姓的認同,而且,此時徽宗皇帝荒於政事,親小人遠賢臣,再加上天災人禍,民怨四起。

於是乎,江湖上各路人馬都想著起義造反,當然聲勢最為浩大的有兩股勢力:一股是宋江領導的梁山水泊,彙集了108好漢;另一股就是方臘領導的明教起義。

然而,宋江最終選擇招安,被朝廷所利用,去徵方臘。

方臘帶領明教只能與宋江領導的108好漢死磕,最終雙方都是損失慘重。方臘還是被擒,而宋江手下的好漢也是傷亡無數。

只是宋江這個小人為了一己之私導致天下好漢互相廝殺,這導致的後果是極為惡劣的。最終的後果就是明教被打的一蹶不振,高手在這一戰死傷殆盡,教主也被擒。

隨後,朝廷又對明教進行全方位的清掃,導致明教最終的下場也是相當的慘烈,基本上沒有多少人倖免於難。

可是,明教具有最頑強的生命力,在被打壓的如此嚴重之時,剩下的漏網之魚選擇放棄原有的大本營,為了躲避朝廷的追殺,他們遠赴西域,重新崛起。



此時的明教接近滅教的狀態,剩下的一些熱血漢子只能保存實力,以圖後效。可是,中原武林已然風聲鶴唳,他們不得不遠離中原。

於是,明教剩餘的極少數人就選擇去了崑崙山,他們選擇在崑崙山光明頂重新燃起聖火,選擇漫長的復興之路。

崑崙山光明頂地處偏僻,與中原之地相隔萬里,明教在這裡壯大基本上不會威脅到中原武林各門各派,於是也與中原各門各派少了很多的糾纏瓜葛,這也讓明教減少了很多的外在敵人,使得闇弱的明教有很大的空間恢復實力。

另一方面,崑崙山光明頂易守難攻,具有天然的屏障,即使中原仇人為了報仇追尋到光明頂,也是極難攻破光明頂的總壇,除非是明教內部出問題。

所以,選擇萬里之外的崑崙山作為自己的總壇根據地,明教也是迫於外在壓力,躲避朝廷的追殺,只能忍受屈辱,不得已而為之。

明教在光明頂蟄居一百多年以後,終於迎來具有雄才大略的教主陽頂天,在陽頂天的領導下,明教收納了許多青年高手,二使者,四法王,五散人,五行旗等等,明教中興就在眼前。

只可惜,陽頂天突然暴斃導致明教的四分五裂,而明教高手與中原武林的各種結仇,最近引發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差一點明教就毀於一旦。然而,天不滅明教,張無忌從天而降化解了明教之危機。

從此,明教才真正達到鼎盛!



*忠肝義膽嶽老三聊武俠第315期*


忠肝義膽嶽老三


明教:源於波斯,本名摩尼教,唐朝時傳入中土,在長安街上建造大雲光明寺。全教教條:行善去惡,拯救世人。全教口號: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當時的朝廷混暗無道,明教便堅決對抗朝廷,和一般江湖門派夢寐以求的稱雄江湖完全不同,他們的志趣、行為當然是與一般江湖有異,明教形事乖張,神秘,同時明教對理想世界光明前景的追求,對自身的追求又是自由與逍遙。在多種因素下,選擇在崑崙山的光明頂也是自然,在山的一邊是要拯救的民間疾苦,二另一邊則是自身追求的自由與瀟灑。

明教人信念至深,走一步無怨無悔,憑一種是非黑白,刀光劍影,人在江湖,也曾俠義幹雲。是魔?是神?











觀點採擇


金庸武俠小說裡的明教總部(和歷史不一樣)

根據金庸先生《倚天屠龍記》裡說到,明教的發源地遠在波斯,從西方傳到了中原之地,而且明教的發祥地是西域一個苦寒的地方。光明頂名稱由來,話說崑崙山主峰向北二里地的地方有座山,海拔高一千七百四十米,頂部寬廣平坦寬闊,長年日光照射長久(崑崙山位於新疆西藏間,多數時候晝長夜短晝夜溫差大),因此得名光明頂。



原著中滅絕師太和紀芙蓉第一次提到光明頂,便說是崑崙山。




為什麼倚天裡在那麼偏僻的崑崙山呢?

原因一外來戶不好在內地落腳.

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裡的明教發源地是波斯國,唐朝的時候才傳到中圖。

明教中人以“焚我殘軀,熊熊聖火,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為善除惡,唯光明故,喜樂悲愁,皆為塵土,憐我世人,憂患實多。”為教義。

可見他們志向就是懲惡揚善,拯救黎明百姓於水火之中,更重要的是他們還有個愛好堅決反抗朝廷。這就和大多數時間擁護朝廷的其他門派不同了,另外其他門派作為中土土著居民把中土大好河山都佔了,那明教恐怕也只能在偏遠的崑崙山找到落腳之地了吧。


崑崙山地勢險要又遠離其他門派(除了崑崙派),又因為反抗朝廷躲到這麼個又冷又遠的地方,朝廷恐怕也懶得打他吧,另外你看和中原隔個上千公里,要想打架不怎麼划算,這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也是辛苦,穿越大半個中國。 看少林寺到光明頂直線距離,古代走那麼遠去打架?




原因二崑崙山在絲綢之路旁邊有錢

作為遊牧民族建立的國家,元朝對於農業稅並不怎麼看中,收上來的農業稅大部分用於地方開支,而朝廷的主要收入來自於商業稅。元朝時挺多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來中國,可見元朝商業何等繁榮,就連威尼斯的馬可波羅這一時期到的中國。而和外國做生意最主要的就是路上絲綢之路,而光明頂就在這條肥得流油的商路旁邊,可能就是這些錢讓來自西方的明教,在崑崙山擁有了金頂陽池,七殿十三峰以及工程量巨大的密道。





個人觀點,歡迎賜教,關注不迷路!


闕魚肥


明教雖然是江湖勢力,但與尋常江湖勢力不同,他們有教義有教規有崇拜的明尊,從組織形式上看,跟今天常見的幾個大教並無不同,只不過規模遠為小而已。既然是一個教派,明教最熱衷的就是發展規模和廣收教徒了,富庶的中原和江南是明教發展的首選之地,但凡他們可以在這些地方生存下去,他們也是不願意離開啊。

然而明教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導致他們不能在人口眾多、富庶繁華的地方生存下去。比如那道教講究清修無為,佛教講究因果輪迴,平日裡都是打坐靜修,他們信奉的神佛不但是他們自己的信仰,還有保佑普通百姓的作用,跟朝廷關係也融洽,因此全國各地寺廟道觀隨處可見,甚至不少道觀寺廟香火旺盛,還擁有大量的田產。明教就不一樣了,明教發展教眾,他們的明尊只會保佑教員,而且明教上層喜歡鼓動人們起來造反,時間一久,官府自然對明教深惡痛絕。

在倚天裡面,明教就是十分典型的例子,自打元朝建立以來,明教就一直都是反對元蒙的,到了張無忌時期,由於各地反元的勢力不斷崛起,元朝朝廷顧此失彼,明教勢力迅速發展壯大,像韓林兒朱元璋等人都成為著名的義軍頭領,後來朱元璋更是當了皇帝。在裡面提到了明教前任教主,其中有個就是歷史上也真實存在的方臘,在北宋時期,由於宋朝重文輕武的政策,地方武裝力量薄弱,明教大肆發展,在江南一帶建立了自己的中心,等到方臘時候,自覺自身勢力已經達到一定規模,方臘就決定起兵造反,沒想到宋朝派了一個文官黃裳就把他們打得是七零八落,明教從此一蹶不振。


本來方臘在江南呆的好好的,教徒廣佈有吃有喝,但是他一定要起兵造反,他甚至還想著取代宋朝以後,就把明教當成國教。可惜這只是他的幻想,在朝廷平亂的過程中,方臘也被殺了,剩下的殘餘人員要麼往南要麼往西。對於明教來說,南面是一片未知之地,而且還是在宋朝的勢力範圍內,西面呢,曾經是明教從波斯傳入中土的地方,相信在西域或許還能找到明教的分支,這總比人生地不熟的南方要好,於是一群人就一路向西。

西域面積廣闊,人煙稀少,宋朝官兵也追捕不到,按理說他們選在哪裡都合適,但是他們偏偏就看上了崑崙山。很有可能,在明教從波斯傳入中土的時候,就在崑崙山附近有過活動。而崑崙山厲害之處還在於它十分有名,歷來傳說有不少仙人都在崑崙山修行。明教選擇崑崙山做自己的總壇,也是為了討一個好的彩頭。當然,明教的教眾數量十分龐大,明教高層把明教總壇從中原移除,不是說以後就撒手不管了,在中原,明教依然留下了許多眼線,所以中原武林稍有風吹草動明教馬上就知道。

到了崑崙山以後,由於人口和環境的限制,明教不能迅速大規模發展,只能一點點恢復。明教高層很少在中原露面,但是明教下層卻經常出現,這就給明教平添了幾分神秘,跟中原武林的關係也越來越差,畢竟他們也不喜歡一個神神秘秘的傢伙。後來明教稍微恢復的像點樣子,聖物聖火令就被丐幫偷走了,明教差點就此完蛋,幸好後來出了一個陽頂天,他力挽狂瀾,廣收天下英豪,重現了明教的繁華。這個時候大家已經習慣了崑崙山的總壇,而中原大地還有江南,則經常遭遇戰亂,反倒不如西域過的安穩。明教總壇雖然在崑崙山,但是依然有很多成員活躍在中原,照樣可以拉攏當地民眾起事。明教一看在崑崙山挺好的,既安全又不耽誤事。



可見,一開始明教去西域崑崙是不得已而為之,不去就得死,到了後來,明教高層也逐漸適應了崑崙山的總壇,就沒有再換過。


一覽眾河小


清代著名的史學家、漢學家,號稱“一代儒宗”的錢大昕,在他的著作《十駕齋養新錄》第八卷中,引注了關於“吃菜事魔”的條目,這是一條源自宋代紹興年間的記錄,提到“伏見兩浙州縣有吃菜事魔之俗,……,凡事魔者不食肉,而一家有事,同黨之人皆出力以相賑恤,而事易濟。臣以為此先王導其民使相親、相助之意,而甘淡薄、務節儉,有古淳樸之風。”

錢大昕在文章中對“食菜事魔”的教徒表示肯定,說他們有“古淳樸之風”,在儒學大師的口中提出這樣的評價,是不易的,至少說明這種組織在民間存在是受到民眾擁戴的。這個廣受擁戴的食素宗教,就是金庸先生小說《倚天屠龍記》中描寫的明教,它興起於唐代,最初的名字叫做“摩尼教”。

明教的前身,“摩尼教”怎麼會進入中土呢?摩尼教,又叫做“牟尼教”,它並非中原土生土長的原始宗教,而是發源於古代波斯帝國的薩珊王朝,公元三世紀中葉,由一位叫“摩尼”的波斯人創建。摩尼教的教義本質是非常美好的,它崇尚光明,“摩尼”的本義在波斯語即“光明”。摩尼生於公元216年,幼年跟隨父親接觸了基督派,24歲時自稱接到了上天啟示,是神在世間的最後一位先知,回到故鄉,把古波斯的祆教(拜火教)、基督教以及佛教思想相互雜糅,摩尼教就這麼誕生了。

摩尼教派認為,世界上只有兩個力量相等卻互相剋制的力量,即“光明與黑暗”,光明王國的統治者為“察宛”(永恆之意),即後來中土的明父、大明尊。由於黑暗的力量,讓世界陷入混亂和紛爭,作為正義力量的光明被黑暗壓迫著。摩尼教的最根本追求,就是把光明元素從黑暗的力量中解放出來,戰勝黑暗的統治,讓光明的國度重返人間。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極端徹底二元論的宗教,它的教義比較極端,缺少靈活和變通,信念卻也更加堅決。

摩尼教大約在公元六世紀前後,通過絲綢之路,從新疆地區逐漸傳入,然後擴展至漠北的回紇,在那裡紮下了進入中華帝國的第一個根基。這也是《倚天屠龍記》一書中,描寫的中土明教總壇為什麼會在崑崙山光明頂的原因,因為它本身就是從那裡發源的。

回紇又叫做回鶻,是突厥部族,維吾爾族的祖先,主要分佈在新疆地區,興盛於公元七至八世紀,與唐帝國的關係良好,保持著緊密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往來。唐睿宗文孝武皇帝大曆三年(即768年),應回紇要求,唐廷同意在江淮地區設立摩尼教寺院,並開展宗教活動。

時間的變幻總是令人莫測,不過百餘年,摩尼教在中華帝國的樂土就變成了地獄,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發生了一次著名的滅佛運動,這次大清洗把剛剛紮根不久的摩尼教(因為摩尼教也把自己的最高神稱為“光明佛”),也劃在清理範圍之內,讓摩尼教大受重創,幾乎滅絕。


這次大清洗,純屬帝國最高統治者的喜好所引發,並非對摩尼教有什麼“意見”。摩尼教遭遇重創之後,並沒有被斬草除根,當然也不能再繼續像以前那樣大張旗鼓的宣傳教義,而是從表面上的傳播轉入秘密活動,大量吸收中原宗教文化,把道教、佛教和民間泛神信仰都作為自己宗教的元素,藉以強化發展根基。從這時起,摩尼教已經換了名字,改稱為“明教”。

關於摩尼教何時更名,這裡有一份資料,據五代至宋初時期的著名文學家徐鉉,在《稽神錄》一書中,記載說泉州“善作魔法者,名曰明教”,曾經有唸誦經文驅除鬼怪的行為。這說明至少在宋代初年,就已經出現了“明教”的稱呼。由教主命名轉變為教義命名,也是出於更容易被中國人接受的考慮,也代表這個數百年前的波斯教派,已經做好了“死而復生”的準備。


如今尚存的明教遺蹟,是地處浙江臨安與黃山歙縣相交之處的六甲靈山,這裡是世界僅存的摩尼教(即明教)總舵遺址。此處浙皖要衝,地勢險要為兵家必爭,稱為皖浙門戶,原來是明教農民起義的浙西明教總舵,也是《倚天屠龍記》小說的歷史故事原型地。


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






俠客承承


因為明教是從波斯傳過來的摩尼教,中原人稱:魔教、邪魔外道等,正派人士見了他們就打,六大門派說:魔教歹人,人人得而誅之……!總部設在大西北都讓中原六大門派的高手追著打,能在中原設總壇嗎?



錦瑟88866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