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華傳 第八章:“天幕”後面的“天幕”(一)

“我對‘天幕’從未灰心過,也不後悔,起碼‘天幕’的每一部電影,都沒有騙過觀眾,每部戲的費用都是花在製作上。”

在前面的章節裡已經介紹過,劉德華拍片最多的時候是1989—1992年,那幾年,每一年他都要拍十幾部電影,似乎在他的生活裡,除了電影再沒有別的內容。

1991年,劉德華在影壇上大放異彩。

那一年裡,平均每個月都有他參演的一部影片在上映,而且票房十分火爆,12部影片的票房總收入達兩億港元,在香港演員中居第一位。

在韓國,由他主演的《天若有情》上映竟長達9個月,韓國觀眾譽他為“最受歡迎的外國男星”。

這樣的成績,無論是誰都會欣喜若狂,可是,劉德華卻高興不起來。

權衡再三後,他與美國ICM公司簽下了經理人合約。

為什麼會做出這一決定?

劉德華自有他一番苦衷。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

劉德華在心中暗暗嘆息。

多年來的努力拼搏,使劉德華嚐到了不少甜頭:鮮花、掌聲、榮譽;但也逐漸地品嚐到了身為名人的苦澀:流言蜚語、緋聞中傷、利益侵奪;而最為可怕的,是來自黑社會的糾纏。

黑社會這個詞,內地年輕人過去接觸得比較少,這些年也漸漸聽得多了起來。

在香港,這種黑社會性質的組織並不少見,他們勢必會利用各種手段,強行滲透到各個領域。

一段時間“江湖英雄”片看好,香港黑社會也想把自己打扮成“江湖英雄”,一時間,演藝圈成了黑社會滲透的“重災區”。

劉德華這個專演“江湖英雄”的明星自然受災深重。

在當時,劉德華創下了一年拍片16部的最高紀錄,甚至出現過他的3部影片同時競爭票房的現象,被譽為香港演藝界的“鐵人”。

然而如此高產,必然影響到影片的質量,劉德華心裡又何嘗不清楚?

他也想過對粗製濫造的劇本說不,但他不能說。

甚至,他連拒絕出演的權力都沒有。

別看在銀幕上他是英雄;在銀幕下,他的英雄氣概並不管用。

起初,劉德華想得很天真:“黑社會也是人,只要是人,一定會講道理!”

但,即使他有十分充足的拒演理由,在惡勢力面前,也沒有半點道理可講。

惡勢力利用恐嚇、脅迫等手段,威逼劉德華和他身邊的人接受一些他不願介入的影片,如不答應,即遭到更惡毒的報復。

有一次,劉德華試圖拒接某公司的一部影片,誰知,就在製片現場,眾目睽睽之下,惡勢力竟掏槍威逼!

為了制服劉德華,他的朋友也受到牽連。

一次,經理人張國忠為幫劉德華推辭片約,被四支槍指著腦袋,可見惡勢力的猖狂程度。

可能有人會問,劉德華為什麼不報警?

劉德華又何嘗不想報警,可是,“報警又有什麼用?

他們保得你一時,保不得你一世”。

往後只會結仇更深。

於是,在不甘心的情況下,劉德華不得不接拍一部又一部他並不喜歡的影片。

當時,類似強迫拍片的事在香港演藝界時有發生,因劉德華在外埠有上佳的賣座保證,再加上他沒有與一家有能力與各種勢力抗衡的大公司簽約,因此,遇到的麻煩就更多。

為了家人、朋友和自身的安全,劉德華不得不一再隱忍。

面對黑社會的惡勢力,劉德華想,如果只是一味地忍讓,後面的麻煩事還會不斷上身。

只有自己另起爐灶,迴避與那些人打交道,才能還自己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

於是,劉德華首先加入美國ICM公司,以藉助勢力強大的大公司為自己當保護傘;1991年,他與幾位圈中朋友合股,自任老闆,組建了天幕電影公司。

組建天幕公司,避開黑社會的糾纏自然是重要原因之一;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可以拍一些自己想拍的電影。

劉德華傳 第八章:“天幕”後面的“天幕”(一)

在記者面前,劉德華曾經透露過自己組建天幕的想法:“我拍電影多年,對電影製作方面的工作有一定認識,也編過劇本,曾寫過《江湖接班人》;可是拍出來的影片和我的原意有很大的出入。

而有些題材,電影公司摸不準是否能賣座,不肯貿然投資。

於是我便決定投資搞電影公司,以滿足自己拍電影的慾望。”

在香港,劉德華的片酬是當地最高的男明星之一,假如僅僅為了賺錢,多接拍電影就能多賺錢,不必為此勞神費力;現在投資辦公司,是賠是賺說不定,風險可就大了,這種生意似乎太不划算。

但,劉德華投資拍電影並不僅僅為了賺錢,他認為:如果我拍戲只是為了賺錢,哪隻賺現在這麼多?

但投資拍片,是為了拍些有新意,自己真正想拍的東西。

這種創作自由卻遠不是金錢所能夠買到的。

天幕公司成立後,拍攝的首部電影是《九一神鵰俠侶》。

為了拍好《九一神鵰俠侶》,劉德華與他的同事們花費了大量的精力。

作為老闆,劉德華心裡十分清楚,這是自己組建公司所邁出的第一步,必須慎之又慎。

首先,在創作準備上,一切都要精益求精,不允許有半點馬虎;而編導演的陣容,更是經過精心策劃,無一不是上乘人選。

劉德華傳 第八章:“天幕”後面的“天幕”(一)

影片的編劇是曾以《阿飛正傳》獲獎的著名導演王家衛,並由元奎、劉振偉聯導;劉德華自任男主角,和他配搭的女主角,是從演唱舞臺上走下來的梅豔芳。

而劉德華的精明之處,在於他請來了當時尚是新星的郭富城出演第二男主角,他讓郭富城扮演反面角色,來與自己配戲,一正一邪,忠奸分明,真可謂慧眼獨具。

當時的郭富城,正在走紅的上升期,已經打入偶像明星的行列,大有與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鼎足而立、分庭抗禮之勢,而且,郭富城的後勁凌厲,不可小覷。

因此,劉德華將郭富城拉入《九一神鵰俠侶》的陣容,並由他飾演反面角色,可以說是頗花了一番心思。

以郭富城的反面形象,烘襯劉德華本人的正面形象,無疑是聰明之舉。

《九一神鵰俠侶》完成後,劉德華清醒地預測到,雖然《九一神鵰俠侶》是自己公司的創業之作,但未必能取得票房上的成功,而且,很有可能要虧本。

據他自己計算,拍攝《九一神鵰俠侶》,成本在2400萬以上,把此片在韓國和東南亞上映的收入估算在內,劉德華認為,在香港的票房收入必須要在3500萬上下,通過折算才能保本。

而這樣的票房是很難達到的。

根據後來的票房統計,這部影片在香港票房總收入達到2000萬港元,這個數字,雖然距劉德華公佈的保本數字仍有距離,但無論如何還應該算是一部賣座影片。

第十六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手冊上,曾對《九一神鵰俠侶》一片有以下的評價:“說不出年份的世紀末,其實就是“九七”前夕的香港。

一則塵封了的愛情神話,藉助流行漫畫還魂甦醒,以玩世不恭的態度留下燦爛的標記。

人影綽綽,有叫逞哥的,有叫寵物夫人的,各個抱著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情操,勇往直前憑心寄意。

王家衛筆下,愛仍是一條不問收穫的單程路,而奚仲文的美指和鮑起鳴的攝影,則是沿途令人目不暇接的風景。

影片的視覺效果固然在港產片中難得一見,更教人珍愛的卻是它對世情的洞悉和了解。”

應該說,《九一神鵰俠侶》作為天幕的創業之作,作為劉德華自己對電影追求的第一次獨立實踐,是成功的。

劉德華傳 第八章:“天幕”後面的“天幕”(一)

無論是觀眾還是評論界,都給予了較高評價,獲得了一片叫好之聲,在票房上也算不俗。

《九一神鵰俠侶》的成功,對剛剛起步的天幕來說,可謂開市大吉。

但,接下來的幾部影片便不像它這樣幸運,無論是其後的《九二神鵰俠侶》、《戰神》,還是刻意喚回“熱血男兒”影迷回憶的懷舊文藝片《天長地久》,都讓劉德華在票房上嚐到了失敗的滋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