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銜接,別搶跑,別讓孩子成為現代版“仲永”!

1

火熱的“幼小銜接班”

根據一位班主任的家訪統計,某個小學一年級班,超過80%的學生參加過幼小銜接班,很多孩子進小學時,就能認識1000多個漢字,部分孩子達到2000字以上;數學方面,孩子基本上都可以運算20以內的加減法;零基礎入學的孩子幾乎沒有。

幼小銜接,別搶跑,別讓孩子成為現代版“仲永”!

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是幼兒向兒童的一次重大轉折。由於以遊戲活動為主的幼兒園教育與學習為主的小學教育存在顯著差異,這就容易使孩子在小學入學階段出現各種不適應。因此,近年來,各種幼小銜接班、早教班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焦慮的家長們為了讓孩子以後學習更輕鬆,都給孩子們都紛紛報了培訓班,而許多沒有報班的家長,看到別家的孩子學會了很多東西,內心也在猶豫。

筆者一位同事的媽媽,從幼兒園小班開始,就給兒子報了各種早教班——奧數、英語、拼音、書法、繪畫、圍棋......孩子的學習日程表,每天都排得滿滿的。

她說:“雖然我也不想他學這麼多東西,但是你看周圍的小朋友都在學,某某家的孩子都認得好多英語單詞了,我們孩子啥都不會,擔心他以後學習跟不上啊。”

幼小銜接,別搶跑,別讓孩子成為現代版“仲永”!

2

“搶跑”的孩子真的有優勢嗎?

家長們普遍抱著“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心態,幼小銜接的課程越來越受到家長的關注,很多家長盲目地帶領幼兒超前學習小學知識。

但是,“搶跑”的孩子真的有優勢嗎?

有位同事說:“我的孩子,以前上過幼小銜接班,一年級的時候,成績還可以,現在也不如以前了。”

從長期來看,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誰能笑到最後難以預料,“搶跑”了幾步不一定帶來任何優勢。就像中國古代“傷仲永”的故事,一個神童最後泯然眾人,讓人扼腕嘆息。

從短期來看,會怎麼樣呢?一位小學校長以學拼音為例,分析了“搶跑”的孩子和“零基礎”的孩子之間的學習差別。“開學第一週,零起點的孩子學拼音會吃力一些;但從第二週開始,差距就越來越小。等到了小學二年級,那些搶跑的孩子在學習上的優勢基本沒有了,反而是具有良好學習習慣的孩子,表現越來越好。”

學習暫時超前的孩子,為什麼不可能一路領先?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在思維能力方面是有限制的,如果人為的干預,可以暫時提高他們的表現,但是這可能只是一種“假象”,很容易被“後來者”超過。

為什麼會造成這種局面?筆者通過建構主義理論來分析。

建構主義是一種關於知識和學習的理論,最早提出者是瑞士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建構主義強調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積極的過程,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藉助其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

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習是一個個體主動與外界互動的過程,學習是一個對外界信息進行主動的選擇、加工的過程。缺乏主動性的、純粹的知識灌輸根本就不是學習!

同時,在建構主義看來,兒童的的認知結構是一個連續發展的過程,在兒童尚未獲得適當的邏輯結構之前,不可能真正理解所學的東西。

就像很多“神童”,在家長的逼迫下,幾歲就會背誦大量古代詩文,但是他們對所背誦的內容不可能真正理解。只有當一定的邏輯結構建構完成後,兒童才能理解所學的東西,而這種邏輯結構的建構需要大量認知和經驗的積累,是需要花費較長時間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也就是說,兒童的成長有其自身規律。不同年齡有不同的心理特徵,不同的心理特徵適合不同的學習方式。孩子的思維規律是一個從直觀動作思維到形象表徵思維,再到符號抽象思維的過程,而幼兒正處於直觀思維與形象思維的階段,他們的知識需要藉助實踐經驗和實務操作來完成,也就是說,脫離生活實際的學習只能是機械記憶,結果徒勞無功。

根據建構主義,幼小銜接的過程中,如果僅僅只注重培養孩子的一種技能,記住一些漢字或英語單詞,是沒有多大意義的。所以,幼小銜接班、培訓班只能使孩子在短期成績上看起來漂亮一點,對學習能力的提高沒有絲毫的幫助。

家長應該怎麼辦呢?既然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所以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至關重要。處處都是學習的道場,在生活中可以學習,遊戲可以中學習,比如一位母親帶著孩子上樓梯時,就會拉著孩子的手,每走一步都和孩子一起數數:一、二、三……,自然而然地,孩子對100以內數字的加減法都慢慢學會了。家長看似無意義的話語,讓孩子認識了數學。

所以,在幼小銜接階段,家長應以活潑有趣的親子游戲,代替枯燥乏味的死記硬背和題海戰術,讓孩子覺得學習很快樂而不是痛苦,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幼小銜接,別搶跑,別讓孩子成為現代版“仲永”!

3

“搶跑”的三宗罪

筆者認為,家長帶領孩子“搶跑”有“三宗罪”。

一宗罪:違反正常的學習規律

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孩子的心理特點、認知能力都不同,學習的知識和方法也都有差異,違反學習規律的超前學習,容易造成拔苗助長。

同時,心理學家指出,幼兒期的孩子動作能力發展的關鍵期,也是培養創造能力的重要時期。過早教給孩子識字、寫字和計算,會延緩幼兒的動作甚至是智力的發育。

在未來的社會,現在學習的知識和技能都會過時,遲早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未來比拼的不是知識與技能,而是人的創造能力。

二宗罪:不利於學習興趣的培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超過實際年齡的學習負擔,填鴨式的灌輸知識,使得學習對孩子不再是樂趣,而是一種任務,這樣的教育註定是失敗的。

筆者瞭解到,很多培訓機構的課程與小學一年級的課程存在重複。上過幼小銜接班、早教班的孩子,在上小學時覺得自己都學過了,上課聽講注意力不集中,不僅影響正常的教學,更容易讓其失去對學習的好奇心和探究的興趣。

此外,現在的幼小銜接班師資良莠不齊,教學質量得不到保障。有位小學語文老師反映,很多上過培訓班的孩子,拼音發音都有問題,且難於糾正。有位數學老師則說,孩子在培訓機構所掌握的解題方法單一,但他們認為自己掌握了,上課就不再聽講,影響其發散性思維。

三宗罪:不利於兒童的心理健康

教育家盧梭《愛彌兒》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 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秩序,就會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實,他們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造就的只是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

沒錯,過早規劃未來的孩子,會變得早熟,他們能讓家長省心,但是他們對生活已經失去熱情,而當他們到了老態龍鍾的年紀,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又有什麼樣的記憶呢?除了回憶每天奔波在培訓機構,已經沒有多少童真童趣可言了,這是多麼可悲!

幼小銜接,別搶跑,別讓孩子成為現代版“仲永”!

所以,家長應該站在更高的視角來思考教育問題。也就是,未來的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首先,具有自我驅動力的人。這就需要家長保護好孩子的學習興趣。趕著鴨子上架,不如主動飛上架!

其次,具有創新能力的人。這就需要家長不要過於注重知識技能上的超前學習,而要注意孩子探究問題能力的培養。

再次,心理健康的人。讓孩子承擔超過其實際能力的負擔,勢必會引起其逆反心理,既不利於其心理健康,也會造成親子關係緊張。

家長們,當您看到自己的孩子因為“搶跑”而比別的孩子成績好時,千萬不要沾沾自喜,因為您的孩子的成績是以犧牲學習興趣、親子關係、創造能力等為代價的,很可能以後要為之買單。

幼小銜接,別搶跑,別讓孩子成為現代版“仲永”!

4

他山之石——國外的幼小銜接

國外有幼小銜接班嗎?當然是有的。芬蘭的教育舉世聞名。在芬蘭的幼兒園裡,除了以遊戲為主的幼兒園班,也開設了學前班,每天都有2-3節小學式的教學活動。在學前班,老師會發給每個幼兒一本“課本”,但是並不是直接教孩子如何讀寫和算術法則,老師在課堂上創設了很多有趣的情境,比如幼兒可以根據自己喜歡的某種動物,敘述或者書寫一個小故事,讓幼兒在愉快生動的情境下完成學習過程,如一些簡單的單詞、加減法等。教師也會進行一些有趣的測試,來了解幼兒的學習情況。

在他們看來,學前班並不是要求孩子學到多少知識,而是讓他們對小學的課程有一個初步的瞭解,消除從幼兒園到小學的不適應感,以便順利實現由遊戲學習向學科學習的轉變。

日本在2009年開始施行的《幼兒園教育要領》特別強調幼小銜接的重要性,日本政府採取了很多措施,其前提是尊重嬰幼兒發育的特點,開展符合孩子身心特徵的學前教育,努力防止學前教育 “小學化”。比如,有的小學會在新生入學的最初20天,通過做遊戲、讀故事書,幫助他們逐步養成小學階段的一些習慣。

人生這場馬拉松,很多人並不是輸在起跑線上,而是輸在了一開始就用力過猛而後繼乏力。比平庸的孩子更可怕的是瞎焦慮。就像有個半開玩笑的段子所說,姜子牙80歲才出山;肯德基老爺爺大半生都一塌糊塗,65歲才創業成功,著名畫家摩西奶奶,76歲才開始畫畫,而後才獲得成功。

所以,人生各個階段有自己的規律,別被短期的得失矇蔽了雙眼而“搶跑”。始終讓孩子保持喬布斯所說的“求知若飢,虛心若愚”的狀態,快樂健康地成長,相信您的孩子一定是人生的贏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