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叫魚不是魚的吃食,夏天涼吃,十分舒服;冬天熱吃,回味無窮

這種叫魚不是魚的吃食,夏天涼吃,十分舒服;冬天熱吃,回味無窮

漿水菜是西安郊區農村群眾喜食的一種自醃酸菜。用漿水菜的湯即漿水可以做成各種帶湯的食品如漿水面等,都十分好吃,而最好吃、做法最特殊的要算“漿水魚魚兒”了。

說起“漿水魚魚兒”其實並不是江海河湖中的“魚兒”,而是形似“魚兒”的麵食,要說這種麵食,首先得說西安農村的另一種飯,叫做“攪團”。攪團一般是用新鮮的玉米麵熬成糊兒狀,做時要用一棍子(最好是擀麵杖)在鍋裡使勁攪,玉米麵糊兒燒熟後粘成一團可熱吃也可放涼吃。熱吃時舀一塊放在預先調好的漿水湯汁裡,謂之“水圍城”,涼吃時切成塊狀或條狀調上油鹽醬醋蒜茸香菜及其他佐料亦可,當然也可以放涼切成塊狀投入熱漿水臊子裡燴著吃。玉米麵團經過漿水湯的浸泡,味道清爽適口,十分好吃,做成攪團後可再趁熱加工成“魚魚兒”,則更好吃。

這種叫魚不是魚的吃食,夏天涼吃,十分舒服;冬天熱吃,回味無窮

“魚魚兒”,關中方言叫“蛤蟆骨朵”,意即小蝌蚪。此叫法十分形象,貼切,因為做出來的“魚魚兒”很像蝌蚪。攪團做好後,趁熱倒進一特製的漏斗盆裡,該盆底有粗細均勻的小孔若干,在盆下放的鍋裡或盆裡提前盛好清水。此時必須二人操作,一人端盆,一人用勺子或鍋鏟使勁擠壓漏盆裡的攪團,攪團則順漏盆擠壓出來,變成一個個小蝌蚪形狀的“魚魚兒”。然後再把這些“魚魚兒”撈在碗裡,澆上提前配製好的漿水湯汁,味道鮮美,清涼可口。夏天涼吃之,十分舒服;冬天熱吃之,回味無窮。故每年苞谷(玉米)收穫後,關中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先磨一些苞谷麵粉,打上一頓攪團,漏些“魚魚兒”,飽餐一頓“漿水魚魚兒”。

不過說起過去吃“漿水魚魚兒”,實在也是村人的無奈之舉,因為糧食短缺,細糧更少,吃粗糧玉米也就成了家常便飯,故民謠形容西安農村人的飯食曰:“早上喝糝糝兒,上午糝糝喝,晚間一揭鍋,玉米把皮剝。要吃改樣飯,玉米麵打攪團,只有辣子沒有醋,舀碗漿水酸溜溜。”由於玉米麵攪團、魚魚兒的確不耐飢,過不了多大一會兒,肚子裡又餓得嘰裡咕嚕叫,所以農村人又將攪團、魚魚兒之類玉米麵食物稱為“哄上坡”、“三里餓”,既形象又生動,意即剛吃飽,上個坡或走上三里路,撒上一泡尿,肚子又餓了。我小時候就很不愛吃攪團之類玉米麵麵食,不光嫌其生澀難嚥,更覺其咬起沒嚼頭,囫圇吞嚥沒味道,加之缺油少肉不耐飢,總是避而遠之。

一次到已出嫁的大姐家,她就給我打了一頓攪團漿水魚魚兒,我窩了一肚子火,回家就給父親告狀說:“俺姐明明知道我不愛吃攪團,專門打了一鍋攪團整我呢,我今後再也不到她家去了!”父親嘆了口氣對我說:“娃呀,你不知道,你姐家早就沒啥吃了,就打攪團的玉米,還是咱家送的呢!”

這種叫魚不是魚的吃食,夏天涼吃,十分舒服;冬天熱吃,回味無窮

缺吃少喝的艱難歲月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被送進人們的記憶,過去鄉下人常吃的漿水魚魚兒,現在也登上大雅之堂,城裡人吃多了雞鴨魚肉,也愛吃鄉下飯“嚐嚐稀罕”,調節口味,抑制“三高”,尤其愛吃漿水魚魚兒。一些精明的鄉下人就把這種農家飯搬到西安城裡,在早市夜市小飯館裡經營,生意倒也十分紅火。不少大飯店也為之眼紅,便不惜“委自枉屈”辦起“雜糧食府”,經營起昔日鄉下人會做喜食的漿水魚魚兒,還美其名曰“粗糧細做”,儘管其口感與農家做出的“正宗貨”相去甚遠,但比竟給大都市的飲食行裡颳起一陣純樸的鄉風泥土味,一時食客倒也趨之若鶩。前不久與幾個三十多年前的老同學相聚,進餐時不約而同的想到吃漿水魚魚兒,其中一位這幾年在外掙了大錢的同學一人竟吃了三大碗,臨別意猶味盡,說味道不行,不如三十年前他媽媽做的好吃,還相約在適當的時候,大家一起去嘗他媽媽做的漿水魚魚兒,“那才叫爽!”

其實今天的漿水魚魚兒的調料、輔料遠比過去的高檔、好吃,但不論在城市還是農村,常聽人們說這樣一句口頭禪:“咋就吃不出過去的香味兒滋潤味兒呢?”我以為主要是過去吃飯是為了果腹,如今吃飯是為了享受;過去人們的副食很差,肚裡沒有油水,如今吃的天天像過年,好東西早吃膩了,舌頭上的味蕾也變得刁鑽了,稍微不中意的味兒都能辨認出來……但不論怎麼說,吃奶罵娘,呵呵,恐不大應當。


這種叫魚不是魚的吃食,夏天涼吃,十分舒服;冬天熱吃,回味無窮

白來勤,西安人,系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協會常務理事、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陝西金融作家協會理事,西安市文史館研究員,西安市灞橋區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出版有詩集《聖像與陽光》、散文集《生命禮讚》《牆縫蘆葦》及長篇小說《紫金城裡喲呵嘿》《雨霖鈴》等多部。曾榮獲“太行山散文獎”“中國西部魯迅雜文獎”“陝西職工文學獎”“西安社會科學獎”“白鹿文學獎”(政府獎)等諸多獎項,多篇散文作品入選一些省市的高考、中考試卷或模擬試卷和教輔資料、特色教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