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教書匠小豬


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我相信每一位家長都希望在這方面加以重視,讓孩子學會自己做事,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走向獨立。因為培養孩子最終的目的就是讓他(她)學會基本生活獨立能的技能,學會與人友好相處,學會自我保護,學會動腦思考,擁有健全人格,健康的身心,直至離開父母而獨立走向社會去發展。

那麼怎樣教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呢?下面我結合多年好習慣好品質培養研究的經驗給家長一些建議供參考。

家長要擁有培養孩子獨立做事的觀念意識,不要總做孩子的保姆。

我們都知道一個簡單的道理——觀念決定意識,如果你想培養孩子獨立做事的意識,那就必須要將意識化為實際行動,而在這方面有很多家長做的不夠好,動不動就放棄了自己的堅持,不管孩子到底需不需要幫助就替孩子做事。為了解決立場不堅定的思維怪圈,我給你幾招來試試吧。

1、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成為全家人的行為準則。一般家庭裡,老人最容易破壞這個準則,需要年輕家長要在平時做老人的思想工作,讓老人清楚現在如果總是替孩子做事,就容易讓孩子養成懶惰的壞習慣。如果我們都堅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反而會讓孩子減少對大人的心理依賴,慢慢養成下意識做自己事的好習慣。當然,一定要列出做事清單,明確具體做人才可以確定責任喲。

2、圍繞一日生活,有步驟教孩子學會做事方法。如果你細細觀察孩子的一日生活,會發現幾乎每天都在重複同樣的事情,如起床、穿衣、洗漱、吃飯、洗碗、洗衣服、戴錶、上學、寫課外作業、午(晚)睡等。所有這些小事,都需要家長手把手教孩子,並且是有步驟去教,只要孩子學會了,就必須堅定地告訴孩子,現在該你自己獨立去做了。請注意,如果孩子學會做某件事,大人就不要再替孩子去做。

3、給孩子灌輸相互協作的概念,讓孩子不自私。曾經有些家長問我,說有時需要孩子幫助大人做一些事的時候,孩子會張嘴就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可怎麼辦才好呢?我告訴家長,那就引入相互協作的概念啊,要教給孩子,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和別人相互協作的可能,誰能參與協合,誰會獲得他人的欣賞,誰就是出色的好孩子。當孩子加入協作的過程中時,經常給孩子一些肯定和讚美,會讓孩子從小不自私。

家長要引導孩子來觀察生活中的懶惰者,增強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

從孩子幼兒期開始,如果家長認真觀察的話,你會發現孩子其實很願意嘗試去做事,如嘗試自己拿杯子去杯水或奶,最初用手去抓飯吃,慢慢過度到學著用勺子吃飯,最後再學會用筷子吃飯。但是很多時候,大人卻剝奪孩子獨立動手的能力,因此,就需要引導孩子來觀察生活,看誰在搶別人的事情做,看誰在做懶惰者,從而增強孩子辨別能力。

1、鼓勵孩子自己發現做事目標。很多時候,大人之所以替孩子做事,並不是刻意想溺愛孩子,真正的原因是都極易忽視孩子找不到做事的目標,就如起床時,孩子很容易被窩裡邊穿衣邊玩兒而磨蹭很長時間,家長一急就替孩子把後面流程包辦了。但如果你引導孩子發現做事的目標,將一個大目標分解成每一步的小目標,孩子很容易自己去做了。

2、讓孩子學會拒絕別人的不合理幫助。聰明的家長在給孩子灌輸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事意識之後,並沒有認為這就完成了任務,而是讓孩子把自己能獨立做的事列出清單來,如果有人替自己做,就讓孩子大聲說出來:“對不起,這是我自己的事,我能做,請讓我來,謝謝理解。”瞧,既文明禮貌,又讓孩子爭取到了做自己事的權利。

3、讓孩子學會問詢別人是否需要幫助。這和上面一點正好相反,教孩子學會主動幫助別人,這是做一個好心人的起點。但是要讓孩子明白一點,你幫助別人也需要發出請求,在別人允許的情況下才能出手相助。如果孩子做事能力真能發展到這一步,已經非常了不起了,可以說前面所有的努力你都獲得了回報。說明孩子已經眼中有活,心中有樂於助人的良好品質。

家長一定要搞好安全教育,不要讓孩子勉為其難,防止發生危險。

有很多家長缺乏安全意識,也不會教孩子學會自我保護,就貿然撒手讓孩子去做自己的事,而這卻往往容易讓孩子陷入危險的境地。如在家裡用電設備,如果孩子不會安全操作,一不小心會觸電,如孩子在廚房做飯,很容易燙傷或燒傷,類似的案例每年都有多起發生。

1、家長要教孩子安全操作流程。在有些發達國家,很多家庭裡都有安全操作手冊,厚厚的一本。分門別類將做事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危險標註出來,這就最大程度減少了孩子獨立做事的風險性。儘管我們國家在這塊並沒有重視,那不妨從你的家庭裡開始,自己動手製作安全操作手冊。有了這安安全操作流程,在有步驟教孩子做事時就可以融入安全教育了。

2、讓孩子主動彙報做事過程中發現的問題。一般來說,有些幼兒到了5歲左右,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就已經正式開始發展了,如果之前家長連續培養孩子獨立做事的能力,這時就可以告訴孩子,如果你在做事的過程中發現問題,需要及時向爸爸媽媽請教,千萬不要貿然自己做喲。這樣的規定是避免孩子沒有經驗的情況下亂來,容易出事。

3、讓孩子去做安全防事故工作的講解員。在家庭教育工作中,有些大人總是思維定勢,一味單向去說教孩子,這絕對不是做法。還應該逆向思維去考慮,如讓孩子在家裡,在路上,在公共場合,在野外等環境下,做怎樣做自我安全保護,避免或預防事故發生。當你提出話題和目標時,稍加引導就可以讓孩子扮演起安全講解員的角色。

結束語:上面分了三部分給家長們提供了怎樣教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你可能會發現看似簡單的事,做起來並不是那麼簡單,因為這是一個系統工程,貫穿孩子的一日生活。尤其是孩子獨處的過程中怎樣做自己的事情,避免一些風險的發生,這是家長必須要重視的問題。最後,我要強調的是家長一定要堅持不替代孩子做自己能做好的事,這是避免孩子學會消極懶惰的最好辦法。


寒石冷月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大概是我們從小到大,每位家長說的最多的一句話。

儘管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獨立的人格,自立的本領。但是在最終結果和教育方向上卻大徑不同。那麼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自立能力呢?


一、家長要從思想意識上明白,從孩子一出生的那一刻,孩子就是個獨立的個體。要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同等年齡來和孩子相處。


  • 1、孩子不是你的私有,從孩子呱呱落地這一刻起,你的作用是來輔助和成就孩子的,未成年之前,你是輔助孩子成長的,而不是替代孩子成長。分清楚內因和外因的關係。要以孩為本,把孩子和你放在同等的地位上。


  • 2、家長要放低身價,不能以自己的年齡段思維方式來要求孩子。要捕捉孩子每個年齡段的敏感期,而不是一概而論,拿自己幾十年的閱歷,成年人的思維方式和習慣來要求和命令孩子如何如何。


二、要想孩子獨立,首先家長要獨立。

都說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管,另一個角度反映出了家長管的越來越多,包辦的多。本該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長不是心疼溺愛孩子受苦,就是犯急躁毛病,嫌棄孩子磨蹭,乾的不好,浪費時間等等。經驗永遠代替不了體驗。家長總是拎不清,這樣的家長不但沒有把孩子培養出力所能及的本領,還天天把自己累個半死,這是家長不獨立的一種表現。


三、依據生活,有策略有方向的培養起孩子獨立的本領。


培養孩子獨立要從一點一滴做起,從小事做起。試想每個孩子一出生就會吃奶,那是求生的本領,一種天性。


  • 1、隨著孩子一天天的長大,他需要吃飯、穿衣、同人交流交往,需要看外面的世界,需要學習等等,這些過程家長都要關注,循序漸進,從生活細節培養鍛鍊孩子,切忌急於求成,包辦一切。什麼孩子還小,長大了就什麼都會了,什麼女大自巧,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思想都不可取。不經過風雨鍛鍊的樹苗長不成參天大樹。

  • 2、立足實際情況,有策略有針對性的培養孩子。記得我女兒在上小學一年級之前的那個暑假,跟著外婆單獨去參加鋼琴夏令營,整個暑假我們母女兩人兩地相隔,女兒有好幾天想媽媽想的哭著睡著了,我也是剋制住想念孩子的心,每天電話聯繫,多鼓勵打氣,一天天的堅持度過了那個暑假。隨著女兒的成長,隨後的無數個外出的日子,她都能在思念家的同時,照顧好自己。


  • 3、趁著大人的目光還能在孩子的左右徘徊,還能呵護孩子周全,趁早給孩子設計無數個培養獨立的機會。比如安全教育,逆商教育和適度的挫折教育,這一切都要立足孩子的實際情況。內向的孩子採用什麼方法,外向的孩子採用什麼方法。大人都要多動腦。

四、家長不要過度的溺愛孩子,否則必定會養出巨嬰型、啃老族的孩子。

  • 農村有句老話,慣子如殺,害人害己。我們都看到和聽到很多對孩子過度溺愛釀成的惡果,有殘殺父母的,有不顧父母安危,搶劫的。百度一找一大把。這些問題孩子都是從小嬌生慣養帶來的後果。


  • 我家有門遠方親戚的孩子,30多歲的人了,在單位得過且過,一家小三口在父母家吃喝,非但不久交錢,父母給她們帶孩子不好了還辱罵和伴隨肢體暴力。出現這麼多類似的事件,我們做家長的是不是應該多反思?


五、不但要培養孩子日常行為方面的獨立,更要培養精神層面的獨立。

不是說日常行為方面孩子力所能及就可以了,大人更要注重孩子精神層面的獨立。一個獨立的靈魂要比一個唯唯諾諾有趣得多。這就要求我們做家長的莫太強勢,凡事要孩子都聽話,順從。遇到事情多和孩子溝通,多傾聽孩子的想法,幫孩子多分析問題,共同商議出最好的解決方法。逐漸培養起孩子獨立思維的能力,即便孩子有時候的決定是錯誤,讓孩子多磨練幾次,又何妨。

六、開拓眼界,多接觸外面的世界更有利於培養獨立意識

沒有什麼比開拓眼界,拓展思維更讓孩子有自信和獨立起來的。跳脫開平常的生活,也是讓孩子重新審視自我,發現自我的好機會。讓孩子獨立的設計旅行線路,組織並實施,準備旅行用品,三五成群的外出旅遊,參與一次購物,和小夥伴一起郊遊都是很好的鍛鍊機會。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雖然是句老調常談的話,卻蘊藏著深厚的哲理。教育好的,孩子終生受益;教育不好的,全家痛苦。


所謂父母一場,和孩子最好的姿態便是像緊挨的大樹一樣,在地下緊密相連,在空中互相觀望欣賞。


三毛的教育視界


曾經網絡上有一個最“一歲半的孩子獨自在家能幹什麼”的視頻暴紅網絡,讓無數中國媽媽為之汗顏。

許多父母出於各種原因,寧可將所有的活都攬在自己手裡,也不願意放手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其實,孩子的能力遠非你想象的那麼有限,是時候轉變觀念,放手孩子做事了!


視頻裡的孩子才一歲半,可以自己穿脫衣服、自己洗澡、自己刷牙、自己烤麵包、自己把髒衣服丟進洗衣機、自己餵狗,甚至用吸塵器吸地……


一天結束,自己換睡衣,自己躺下睡覺覺…… 其實這段視頻意在向世人說明一個道理:孩子的潛能是不可估量的。



心理學上有一種說法,叫“馬比龍效應”,即孩子總是會往你預期的方向發展。如果你總是不相信他能做好,他就可能始終會一團糟;而若你相信他有能力,他往往會給你一個大驚喜,只是你需要給予更大的耐心。比如,你在他看書的時候叫他把廢紙扔進垃圾箱,他往往會專注讀書,耳朵卻聽不見,這時你就需要耐心地和他說:“我相信你看完書一定會把廢紙扔進垃圾箱哦!”等他看完書就會自覺做到!


讓孩子學會做家務也是要講究方式方法的。並不一定要一本正經地命令孩子:“你立刻把你的玩具收好!”卻可以採用孩子能夠接受的遊戲方式,比如說:“你看,你都要上床了,你的小汽車要是沒有回到它們的停車位,它們會沒法休息啊,要不你來幫幫它們吧!”


1、 讓孩子樹立自我服務的意識


自己處理自己的事,不光是一句口號,也不是讓孩子掌握幾種技能就可以了,它需要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天天堅持。因此,爸爸媽媽除了讓他們體會到其中的快樂,願意堅持以外,更要讓他們知道自己的事應該自己做,不是幫爸爸媽媽做。如果孩子自己收拾了房間,不妨說:“真棒,能自己收拾自己的房間了”,而儘量少說:“真棒,能幫媽媽做家務了”。如果孩子撒嬌,不願意自己做的時候,也要堅持到底,讓他明白他長大了,以前爸爸媽媽幫他做的事情現在該他自己做了。


2、提供機會,讓孩子盡情體驗


能力是在過程中得到發展的。孩子只有更多的參與到個人事務的處理過程中,才能發展他們的個人事務自理能力。在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可以讓3—6歲的孩子自己去決策,自己去做了,比如進餐、選衣服、分配看電視和玩玩具的時間、收拾房間等等。在做中,孩子自己去思考、去體驗,去成長。爸爸媽媽可以成為幕後的把關者。


3、營造寬鬆的氛圍,學會耐心等待


成長需要時間。孩子們可能拿著筷子卻夾不起飯菜;可能想穿衣服卻找不到衣袖的入口;可能想親近某個夥伴,卻被別人討厭;再或者想下棋,卻亂走一氣。 不要要求孩子第一次就做得好,他們需要時間,當他嘗試的時候,等著他,鼓勵他。如果遇到早上趕著上班,那麼請早點叫孩子起床,給他充足的時間。當他苦惱的時候安慰他,幫助他。當他進步的時候,表揚他,激勵他。相信孩子在爸爸媽媽的支持下會成長得很好。


4、要求積少成多,讓孩子逐步獨立


要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對孩子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們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難度也不一樣。爸爸媽媽可以幫他們安排一個進度表,一樣一樣地學,逐漸增多。比如可以先學自己用勺吃飯,做到不灑出來;再學自己端飯、添飯,讓孩子知道根據自己的需要添合適的量;接著是端湯、使用筷子……這樣,孩子 就漸漸能獨立完成進餐的所有活動。


5、教給孩子必要的方法


個人事務不是想做好就能做好的,它需要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比如,穿褲子就需要先看褲子的前後,坐下來,把腿伸進褲腿裡;想玩小朋友的玩具,就需要和別人協商,想辦法徵得同意,而不能搶;玩玩具就得知道玩具的特性和相應的規則。因此,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適當的方法引導是必要的。


多特兒童專注力


以下是我的觀點:

一、從小培養。

從孩子能拿起奶瓶開始,就讓孩子自己拿,孩子自己能走時,就讓孩子自己走。讓孩子從小就明白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二、從細節坐起。

不要等到有事發生再讓孩子自己做,等到那個時候孩子完全會手足無措,所以應該事無鉅細的小事情入手,如梳頭,洗手等。

三、培養責任感。

責任感從小培養起,孩子犯懶的時候不要出手幫助,這隻能讓孩子越來越調皮。孩子哭鬧,家長陪著,不要幫助,一定等到親自動手為止。千萬不能手軟,堅持,想象這都是為了孩子的將來。


教書匠小豬


家長先學著懶一點。孩子很多時候不是不會做,只是有依賴不想做。所以,媽媽不要太勤快,當孩子穿衣服的時候,你要學著給孩子戴高帽子:哎呀,媽媽也不會,寶寶教教我吧,寶寶最棒了!孩子一般這個時候都很願意做的。

另外就是家長不能只用嘴說讓孩子做。因為很多事情都是有流程的,比如:提褲子的時候,先把裡面的衣服拉下來,塞到秋褲裡,再提外褲,放下外衣。要給孩子教,讓孩子明白。不然的話,就會出現你說你的,孩子著急又不會的情況了。

我是幼兒園張老師,歡迎關注我!分享教育過程的美好!


幼兒園張老師


怎麼教育孩子自已的事情自已做?

自已的事情自已做是一種責任與擔當,這不教育的結果,而是放手與不放手的結合。有的孩子3歲還不會自已吃飯,有的孩子幾個月可以自已吃飯。這是怎麼了?

①家長知道孩子的發育規律與各個時期的心理生理特點

②放手孩子可以做到的。

③不放手孩子做不到的。

④協助孩子努力可以做到的。

為孩子創造自立的環境是家長的責任,放手而不代替,幫助而不代勞。


104號渡老師曹愛田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需要弄清兩件事兒:

第一:孩子從出生開始,每天都在努力的學習著自己做各種事情,細心的爸爸媽媽肯定能夠發現孩子努力學習成長的樣子,而且在這個時期,如果家長剝奪了孩子自己學習的機會,孩子往往會強烈的反抗,這是每個孩子的天性!作為家長要呵護好孩子的這種天性,並給予孩子讚許!

第二:孩子的成長遵循一定的成長規律,不是什麼事情都越早越好!孩子的發育還未達到一定程度,想要提前培養孩子的某種技能,無異於揠苗助長。不僅不會有好的效果,還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瞭解了以上兩點後,我們再來一起聊聊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在培養孩子獨立性這件事兒上,我建議各位爸爸媽媽不要升級到教育這個層面,選用“呵護”這個詞應該更為妥當。

在為眾多家庭服務的過程中,我發現,但凡孩子獨立性不強的家庭,基本都有一個喜歡代償的父母或者爺爺奶奶!

代償是什麼?就是家長習慣性剝奪孩子成長鍛鍊的機會,強行代替孩子去做一些日常瑣事。

代償出現的原因,通常是基於家長為了自己省事兒,而做出的第一反應!

以下場景,大家是不是很熟悉:

擔心孩子把衣服弄髒,把飯灑的到處都是,所以選擇親自喂孩子吃飯。(衣服髒了還得洗,弄得到處都是還得費勁收拾)

擔心孩子把餐具打碎,所以喂孩子吃飯。(餐具碎了還得買,當然很多家長也考慮到了不安全因素,但這不是根本問題,完全可以通過購買兒童餐具來解決)

嫌孩子太慢,直接上手幫助孩子做各種事情,比如穿衣服,穿鞋子等等

……

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一直都存在著一種權利爭奪戰。家長通過行動和說教成功的從孩子手裡奪走了孩子每一次成長鍛鍊的機會。而對於孩子來說,基於適者生存法則慢慢的開始適應了這種代償行為,獨立性開始變得越來越差!


某一天,父母突然感覺到了不對勁,開始想從一些代償行為中擺脫出來,於是就有了所謂的獨立性的教育問題。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明智的父母都知道自己只是一個守護者,守護孩子心理和生理的成長。只要不涉及安全和道義問題,幾乎不需要我們強行去幹預孩子做任何一件他想做的事兒。但有一點需要強調,那就是我在最上面第二條交代的時期。我們不能期望讓孩子吃奶的時候去自己做飯吃。而此時父母所做的事情也絕非代償。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讓我們嘗試做到以下兩點:

1. 在孩子的養育過程中,父母的行動永遠都比說教更重要!父母希望孩子獨立,首先自己就要獨立起來,而且不要剝奪孩子不同時期學習鍛鍊的權利。給予孩子榜樣的力量,守護孩子成長的每一天。

2.從小告訴孩子,自己的獨一無二,讓孩子知道他是家庭成員之一,不僅需要照顧好自己,還需要和爸爸媽媽一起照顧好家。他小的時候,需要爸爸媽媽照顧他,隨著慢慢長大就具備了越來越多自己可以照顧自己的能力,要讓孩子擁有成長的自豪感!保持孩子成長的內在動力!


育兒,愛上它,享受它,幸福就會自己來敲門!

我是六五,一名創業奶爸。六五愛商育兒,六五育兒私享會創始人。讓每一位爸爸媽媽可以通過享受育兒,實現自己的財富自由之路!期待遇到更多熱愛育兒的爸爸媽媽,結伴共同成長!


六五愛商育兒


家長要慢慢的引導,從小就培養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現在家裡一般都是一兩個孩子,作為家長還有爺爺奶奶的都不捨得讓孩子做一點事,什麼事都要給孩子做好,還做的方方面面滴水不漏的,這樣孩子自己也沒有表現的機會,時間長了他就會覺得你們幫他做的都是理所當然的,沒有感恩的心。我家孩子從一歲多能自己拿勺子的時候就讓他自己吃飯,及時弄的身上到處都是飯菜也堅持讓他自己吃飯,從平時的一些小事開始慢慢培養他,現在一般只要是他自己能解決的事都由他自己來。



用戶6616759425632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如何讓孩子從小懂得並且引導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果做為家長,將孩子所有的事情都大包大攬,從表面看是愛孩子,其實這是在給孩子發出錯誤的信號:"你什麼都不要做,你的一切都由媽來做″。我們不否認"母愛″是偉大的愛,但母愛應該有"度″不能將母愛變成溺愛,孩子應做的事情由自己做這本來很正常,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對此家長不必過多"插手″。


鄭化英11


這個真挺難的,過去家長特忙,除了工作就是打理幾個孩子的吃穿住行,真沒有時間,逼著孩子成長。現在的家長除了工作,省去了很多家務,一心照顧孩子,孩子從小就是奔於各個校外輔導班夠辛苦別太較勁了。等他長大了自然就會,現在各種視頻那麼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