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or“虎媽”,到底該做怎樣的媽?


我也是一個母親,我算是“慈母”還是“虎媽”?我自己也沒弄清楚。

記得有一次在兒子面前買好,說他與鄰居小孩比,少挨多少打。結果兒子說:“我捱打少,是爸爸不打我,你可是沒少打我噢!”咳咳,我這應該算“虎媽”?

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對孩子應該關愛有加,呵護備至,同時也要發現孩子的缺點,及時糾正。也就是說即做“慈母”又做“虎媽”。

在現實生活中,做“慈母”或做“虎媽”二者必居其一的。這是媽媽和孩子之間博弈的一個結果。這個結果不是孩子大了以後產生的,而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甚至孩子還不會說話時就產生了。我閨蜜的孩子在不滿一週歲的時候,要什麼給什麼,不給就使勁哭,我閨蜜就順著他,只要不哭就好。老話說的好,孩子教滿懷,員工教新來。到了孩子能滿地跑了,好多習慣都已經養成了。

我傾向於做“虎媽”。孩子對父母一定要先“怕”才能產生敬“畏”之心,他才能聽進去你的話。孩子本身什麼都不懂,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他沒有標準,如果只是一味地縱容孩子,孩子就會沒有規矩,無法無天,長大了以後闖出大禍無法收拾。

過去的《三字經》、《弟子規》應該是“虎媽”們的蒙學教材,現在學校也都組織孩子們在學這些內容,父母在家裡配合踐行,拿出“虎媽”的範兒,將來一定能培養出一個有教養、懂禮貌、人人喜歡的好孩子。

媽媽是愛的代名詞,愛孩子就要給到孩子最好的未來,理性地給與,才是一個合格媽媽要做到的事。


孝順是最好的風水


就我個人和兒子這將近10年相處中,我的感受是,慈母和虎媽角色並存,互不衝突。

日常生活,吃穿住行,要有慈母般的愛心,耐心,恆心。首先,愛是建立信任的基礎,孩子從母親這裡收穫到了存在感,孩子會加倍回饋你,我兒子兩歲半前是奶奶帶,和我比較生疏,到我身邊後,我請了一個月假,頓下身體和孩子平齊,玩遊戲,在小區公園裡躲貓貓,我小區休息區牆體上有名人以及他的名字和重要貢獻,我兒子對牛頓手裡的蘋果很感興趣,我就告訴他牛頓,並繪聲繪色把牛頓的萬有引力轉換成自己語言,我告訴我兒子,蘋果為什麼掉在地上,不上天,與牛頓爺爺說的一句話有關,當第二次去,他直接找到牛頓那副像,自言自語,牛頓爺爺,牛頓爺爺……其次,和孩子一起長大,靜等花開,就當我們重返童年了,我們一起在家裡玩積木,打打鬧鬧,耐心很重要。最後 ,我覺得人生那麼漫長,童年有那麼短暫,所以,不要著急,什麼年齡階段做好該極端事就好,只有持之以恆,一切迎刃而解。

關於虎媽角色,我覺得比如生活中,東西不歸位,玩具道出亂扔,衣服不疊,鞋子不放整齊,我都會在說過後如果照犯,會嚴厲批評,我兒子每次出門都會把拖鞋放整齊,吃完飯把碗筷收拾回廚房,桌子擦乾淨,隨手的小事啊。

以上,僅僅是本人就生活中,和兒子朋友般相處中,一點點滴。


半隨流水半隨塵14


我覺得不應該絕對的說做虎媽還是慈母,孩子的教育最好就是適中,太嚴格會叛逆,太寬鬆會散漫。

所以,不建議只說寬鬆還是嚴格,要因事而異,該嚴格的事情嚴格,該寬鬆的事情寬鬆,至於標準,最好和孩子一起商量。

其實教育孩子最關鍵的還是與孩子的溝通。建議讀一讀之類的書


艾米的眼睛會說話


慈母也好,虎媽也罷,不要總以為小孩子什麼都不懂,犯了錯誤或者言談舉止就去責備打罵,其實你跟他講道理他是能理解的對或者錯的!但是教育是個長期的過程,需要耐心細心和關心!很多家長會因為工作累,人多或者為了面子等忽略了孩子的感受,育兒是孩子和父母共同成長的過程!


來自2015的人


因人而異。每個孩子不一樣,如果孩子不懂事,你要做虎媽,把他往正道上趕。如果孩子自己很會想,你做慈母好了,協助他幫助他,減輕他的負擔,更容易成功。


明月一心1


既不做慈母也不做虎媽,做一個我可以很溫柔又有原則的媽媽😁

溫和地和孩子相處,遇到孩子犯錯誤的時候,不用“孩子還小”的理由搪塞過去,也不暴跳如雷開始批判,而是和孩子一起面對,一起成長。

我要做這樣的媽媽!


涵媽愛讀書


孩子是腳,教育是鞋。要根據孩子本身的不同去教育孩子!該嚴厲的時候就嚴厲,該溫和的時候就溫和。不一定要分那麼清楚,慈母或者虎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