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城的歷史由來

建國以來,作為全國舉足輕重的工業重城,瀋陽為共和國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經過多年的發展,伴隨時代變革的步伐,現在的瀋陽儼然已經發展成為整個東北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然而,關於瀋陽城的歷史由來,大多數人仍以清朝時期的奉天城最為熟悉,追溯到更早時期的歷史鮮有人知,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瀋陽城的歷史由來。瀋陽城名字大致經歷了以下變更過程:(無具體名稱)→候城縣→沈洲→瀋陽路→瀋陽中衛→盛京→奉天→瀋陽。

關於瀋陽最早的記載是72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新樂遺址。新樂遺址位於現在瀋陽市皇姑區黃河北大街北運河北岸黃土高臺之上,佔地面積17.8萬平方米,其中最大的房址面積約100平方米,現在來看也是小康家庭的兩室一廳。當時的瀋陽屬於旱地經濟農業文化區,人們已經不再像早起的祖先依靠捕獲野生動物為生,他們依靠遼河區域的農業優勢,穿著豹紋皮裙,利用石斧、石鑿、磨盤、磨棒、刮削器等農業工具在遼河流域大地上種植粟、黍為主的農作物,馴化豬狗等家禽,建立了自己的原始農業。新樂人也創立了自己的圖騰-太陽鳥,太陽鳥就是所說的大鵬鳥。《莊子.逍遙遊》中曾寫到“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有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大鵬鳥是鳥的一種,也是說中的鳳的別名。它的體態比一般的鳥大,尾部修長美麗,飛起來猶如鳳起,很是壯觀。古時候,人們一直把大鵬鳥當作的是祥鳥,神靈來對待。現在太陽鳥以雕像的形式聳立在瀋陽北站南廣場,已經成為瀋陽城的象徵。

瀋陽城的歷史由來

新樂遺址

3200年前商周時期,瀋陽人的老祖先已經初步掌握了青銅器的冶煉鑄造技術,當進入春秋戰國時期後由於瀋陽地區是燕國的重鎮防城,東北地區各少數民族連年征戰,催生了強大的軍工生產,聰明的瀋陽祖先們在鄭家窪子地區埋頭苦幹突破青銅器冶煉瓶頸技術,製造出當時高難度的青銅短劍,當時掌握的冶煉技術領先西歐大陸近千年。說來也巧,鄭家窪子正是現代的瀋陽市鐵西區,這可能也冥冥之中預示著鐵西區是瀋陽第一工業大區吧。

瀋陽城的歷史由來

鄭家窪子遺址

鄭家窪子遺址

2600年前,西漢時期,漢武帝通過三次大規模的漠北戰役,打敗了匈奴、消滅了匈奴左臂衛氏朝鮮。漢武帝從匈奴手中奪回東北地區,設立遼東、遼西、上谷、漁陽、右北平等塞上五郡。漢武帝沿用秦始皇設立的郡縣制,在遼東郡下設18縣,現在的瀋陽一帶即為遼東郡侯城縣,這也是現在瀋陽城最早的城市輪廓。也有史學者存在爭議,認為此時的遼東郡候城縣是在現在開原一代。無論爭議如何,也許歷史就是如此有趣,現在瀋陽、鐵嶺不已經是同一個城市了嗎?

瀋陽城的歷史由來

侯城縣遺址

侯城縣遺址

唐代的時候,統治者改“侯城縣“”為“沈洲”。

公元921年,遼太祖帶來大量移民遷都至此修築城址,發展生產,繼續沿用沈洲之名。據現代考古分析,遼代沈洲城的具體位置大體北自中街,南到盛京路,西從正陽街,東至朝陽街這個範圍內,這一區域也是現在瀋陽城的繁華地帶。後來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攻佔沈洲,並繼續沿用沈洲之名。

公元1296年,元朝將“沈洲”改為“瀋陽路”,“山北為陰,水北為陽”,因為處於瀋水之北所以叫瀋陽,“瀋陽”這一名稱正式出現在史料上,距今720多年。

明朝時期,將“瀋陽路”改為“瀋陽中衛”。

1625年,清太祖努爾哈赤遷都瀋陽,並在瀋陽城內著手修建皇宮(今瀋陽故宮)。1634年,清太宗皇太極改稱“瀋陽”為“盛京”。1657年,清朝以“奉天承運”之意在瀋陽設奉天府,這就是瀋陽的別名“奉天”的來歷。

瀋陽城的歷史由來

清朝瀋陽故宮

清朝瀋陽故宮

1911年辛亥革命後,瀋陽成為奉系軍閥統治的首府。1923年正式設立的奉天市政公所使瀋陽的歷史上首次出現市的建制。之後的一段時間,“奉天”、“瀋陽”兩個名字來回變動。

直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東北光復,“奉天市”恢復為“瀋陽市”的名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