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間房、12個天井 這所重慶校園藏著200年前的“豪宅”


77間房、12個天井 這所重慶校園藏著200年前的“豪宅”


航拍彭氏民居全景

厚重的木門,長滿青苔的石梯,根枝交錯的黃桷樹……在這裡,有隨處可見的時光印記。跨進大門,彷彿來了一場穿越之旅。巴南區南泉鎮白鶴林村,重慶工程學院校園內,有座修建於清代的古建築——彭氏民居,這是我市保存最大、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築。目前,該民居主體工程已修繕完工,預計今年下半年對外開放。屆時,市民可前往參觀。

建築中的“漁樵耕讀”

坐落在校園內的彭氏民居,格外醒目。高聳的圍牆,參天古樹遮蔽,莊嚴肅穆。


77間房、12個天井 這所重慶校園藏著200年前的“豪宅”


鳥瞰民居四四方方 工整有致

大門緊鎖。大喊、敲門,或許吼破嗓門,裡面的人也會聽不見。並不是“裝聾”,是門太厚,院內房間太多。外面的人要進去,每次要提前跟老劉聯繫。71歲的劉明昌是本地人,文物部門在2000年時請他來看管這座民居,他在這裡也生活了近18年。房間太大太多,有時候,他自己也會繞暈。


77間房、12個天井 這所重慶校園藏著200年前的“豪宅”


劉明昌老人眼裡的彭氏民居滿是18年的變遷

邁進厚重的大門,兩顆參天桂花樹映入眼簾,左邊金桂,右邊銀桂。每逢金秋10月,左邊一地金黃,右邊一地雪白,老劉便搬個小凳,沉醉在這片香氣中。在這裡守護18年,一天天地,老劉也有新發現。進門後的第一個“入戶大廳”,四周門樑柱子上的撐弓上,依次是雕刻的古琴、棋桌、書、畫。老劉說,這寓意“琴棋書畫”。


77間房、12個天井 這所重慶校園藏著200年前的“豪宅”


撐弓上刻著人物與古琴

水缸船紋透露鹽商身份

來到正廳,院子變得開闊起來。


77間房、12個天井 這所重慶校園藏著200年前的“豪宅”


建築結構精美簡潔

青石階上,長著青苔,這些青石階最長的達6米、寬40釐米,石階、院壩鋪設的石頭,都是一整塊條石。“這一帶沒有這樣的整石,據說當時彭氏修這座房子,石頭還是從遠處用船隻運來的。”劉明昌說,那時沒有公路,沒有機器,純人工,修建這座民居花了好幾年的時間。


77間房、12個天井 這所重慶校園藏著200年前的“豪宅”


天井下兩口大水缸與屋簷構成一個大臉

正門後廳天井通往正廳的兩側,有兩個直徑約1.6米的石缸,石缸外面的浮雕,風化有些嚴重,但依稀還能看到船隻等圖案。“以前販鹽都是用船運輸,也說明主人是鹽商。”巴南區文管所所長黎明介紹,船的雕刻側面透露了主人的身份。那水缸何用?飲水為何不建在廚房附近?原來因老建築多是木結構,最怕失火,這兩口大缸原本用來蓄水,起到防火的作用。


77間房、12個天井 這所重慶校園藏著200年前的“豪宅”


用於防火的大石缸


77間房、12個天井 這所重慶校園藏著200年前的“豪宅”


許多石雕已經風化看不清原來的模樣了

77間房,12個天井

彭氏民居,又叫彭家大院。始建於清道光二年(1822年),已有近200年曆史,曾是大鹽商彭瑞川的宅院。彭氏民居有上中下三廳、二層樓房,組成“器”字形四合院。

“最初搬來守護這座民居時,清點房屋總是數不清,只好拿紙片挨個標號,一間間數起走。”劉明昌告訴記者,整個大院有大小房間77間,12個天井,分別由10個迴廊式小四合院組成。整個院落坐東向西,前廳為單簷硬山式穿鬥木結構建築。建築面積3860平方米,佔地面積5320平方米。周圍是磚石圍牆或風火牆維護,屋面都是小青瓦,青石鋪地。


77間房、12個天井 這所重慶校園藏著200年前的“豪宅”


屋簷上精緻的雕刻


77間房、12個天井 這所重慶校園藏著200年前的“豪宅”


鏤雕精美的窗戶

“在這裡住了這麼多年,不管下多大的雨,從不會堵塞。有的天井還有雙層陰溝。”劉明昌大讚彭氏民居的排水系統設計很科學。

宗族爭鬥和鴉片讓其沒落

巴南區文管所所長黎明介紹,彭氏祖籍江西,遠祖曾是明正統十三年科狀元,後任吏部尚書、四川省佈政吏使司,清初彭氏宗系隨之遷徙四川,駐地彭家場(現南彭鎮)。宗系內出過史部尚書、吏部御史(尚書)、元帥將軍。


77間房、12個天井 這所重慶校園藏著200年前的“豪宅”


屋簷裡鎏金的木雕,百年過去依舊金彩熠熠


77間房、12個天井 這所重慶校園藏著200年前的“豪宅”


精緻的屋頂裝飾

彭氏後裔彭瑞川,經商理財,專營鹽業,成為當地的富紳。嘉慶年間,彭瑞川先後在界石、鹿角等地修建民宅,後選址白鶴村,道光二年始建“彭家大院”(現稱“彭氏民居”)。“在巴南,彭氏家族就建了四處宅院。”黎明介紹,除了彭家大院,還有一處保護得較好,即建於晚清、位於梁家邊的宅院,在抗戰時期設為戰俘營,現已作為抗戰遺址加以保護,其餘兩處已經消失。

據瞭解,清末民初,彭家宗族爭鬥激烈,鴉片大量進入彭宅,耗志損體,致使彭氏家族走向沒落,最終衰亡。

這座宅院延續傳奇

彭氏家族沒落以後,這座宅院還延續著它的傳奇。


77間房、12個天井 這所重慶校園藏著200年前的“豪宅”


光影斑駁下的歷史痕跡

黎明介紹,彭氏民居曾作為校舍、宿舍,甚至校辦廠所在地,也是抗戰遺址。據瞭解,抗日戰爭期間,彭家大院成為國民黨中央政治大學研究部所在地。中央政治大學前身是於1927年在南京成立的中央黨務學校,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由湖南遷至重慶,設法政、經濟、外交、新聞、地政5系,是中國國民黨抗戰時期培育國家政治人才的主要基地。1940年又在此創辦“立人中學”。1945年,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領導下,經董必武、張友漁的指導下,在彭氏民居創辦了“西南學院”。

記者看到,在正廳下有兩塊石碑,寫著“西南學院校址紀念碑”以及學院史略。1946年,“江姐”江竹筠還來校團結進步同學。


77間房、12個天井 這所重慶校園藏著200年前的“豪宅”


西南學院曾在這裡建校

2002年,彭氏民居產權劃歸重慶市巴南區文物保護管理所。而它早在1992年就被公佈為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近20部影視劇在此拍攝


77間房、12個天井 這所重慶校園藏著200年前的“豪宅”


復古的馬燈作為照明設備

穿梭於彭氏民居的門樓之間,仍可以從古樸的雕樑畫棟中感受到昔日這個大家族的興旺昌盛。相比其他民居,彭氏民居上鏡率很高。劉明昌告訴記者,這些年,陸陸續續有劇組前來取景拍攝。彭氏民居早已成為全國影視重點拍攝基地之一,《延安頌》《雙槍老太婆》《傻兒師長》《一雙繡花鞋》等近20部影視劇均在此拍攝。

“彭氏民居是重慶地區保存最大、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築,也是重慶一個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抗戰遺址。”巴南區文物管理所所長黎明說,因年代久遠,構件腐蝕、木板糟朽,2017年9月,文物部門啟動修繕彭氏民居。據瞭解,此次修繕遵循盡少干預、修舊如舊的原則,主要是對彭氏民居的整體結構和建築佈局進行重新修繕,涉及到地面、牆面、雕花的方方面面。歷時1年半,整個修繕基本完工,預計今年下半年對外開放,屆時還將在彭氏民居對抗戰時期的文物和巴南的民俗文物進行展示。


77間房、12個天井 這所重慶校園藏著200年前的“豪宅”


這裡一草一木的變化,劉明昌都見證到了

重慶晚報·慢新聞全國爆料熱線:(023)966988

——END——

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周小平 文 李野 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