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進軍北京為何選擇了走長城外塞北居庸關的最北線路?

lee_oui221093207


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就率領大順軍揮師北上,只用了兩個月就攻破了京師,推翻了明王朝。

1643年10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國號大順。此時的明王朝已經風雨飄搖,大廈將傾。經過一番準備,李自成決定進軍京師。1944年正月,大順軍兵分兩路進軍,一路作為主力,由李自成親自統領;另一路作為偏師,由劉芳亮統領。

在此之前,大順軍和明軍在河南汝州一帶激戰一場,大敗明軍孫傳庭部,為大順軍進軍京師打下了基礎。劉芳亮這路軍,從山西南部兵分兩路推進,一路從山西境內向東北方向推進,攻取潞安府(今山西長治),經黎城從太行八徑之一的滏口陘翻越太行山,直逼邯鄲。太行八陘雖然是穿行於太行山脈中的險道,但險道出奇兵往往會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因此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發生在這些地方的戰事不勝枚舉,如秦趙長平之戰、韓信背水一戰等等。

劉芳亮部另一路軍進攻路線為:河南---河北---京師。明軍士氣低落,劉芳亮部一路勢如破竹,攻佔懷慶府(今河南沁陽)、衛輝府(今河南衛輝)、彰德府(今河南安陽)、直隸大名府(今河北邯鄲大名縣),然後進逼保定府。

保定,為京畿重地,素有“北控三關,南達九省,畿輔重地,都南屏翰”之稱。保定在歷史上的地位絕非河北現在的省會石家莊可比,保定一破,京師就失去南部屏障。

李自成率領的主力部隊則直接東渡黃河,進入山西境內,一路北上經過蒲州(今山西永濟蒲州鎮)、絳州(今山西新絳)、平陽府(今山西臨汾)、汾州府(今山西汾陽),逼近太原。明朝時山西承宣布政使司(相當於省)的衙門在太原,太原相當於山西的省會,地位相當高。太原位於山西腹地,是中原地區的北部門戶,也是京城的西面屏障,可稱之為北京後院。太原若失,山西則不保,京城就處於危險之中。雖然山西和京師之間隔著巍巍太行山,但並非密不透風,太行八陘就是穿過太行山脈進入河北、京師等地的要道。太原往東就有一陘---井陘,可達太行山東麓石家莊。

太原城高池闊,防禦堅固,但是仍然在兩天之內被大順軍攻破了。為何?因為有內應,老百姓盼著闖王來,來了不納糧。有了內應裡應外合,再堅固的城池也不在話下。太原城破,山西巡撫自殺,晉王朱由桂被俘。李自成在太原經過一番休整,率軍繼續北上,攻克忻州、代州(今山西代縣),逼近長城重關寧武關。

山西總兵周遇吉頑強抵抗了兩日,還是被大順軍擊敗。此戰以後,明軍的士氣徹底被打垮,駐守長城關隘的明軍望風而降,李自成的大順軍基本上一路無阻從軍都陘過居庸關進抵昌平州,然後開始進攻京師。大順軍也是隻用了兩天時間就攻破了京城,崇禎帝上吊自殺,明朝滅亡。

大順軍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攻下京師,一方面是戰術正確,兵分兩路再合擊,京師失去西、南兩面的屏障,唯一能指望的只能從遼東調兵勤王,但是山海關外還有清軍虎視眈眈,也指望不上。崇禎皇帝若不是徹底絕望,應該不至於自殺。

另一方面,大順軍氣勢如虹,民心所向,所到之處攻無不克,而反觀明軍則士氣低落,除了少數抵抗較頑強外,大都不戰而降了。大順軍天時、地利、人和都佔全了,摧枯拉朽般攻下京師也就不奇怪了。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崇禎十七年一月一日李自成在西安稱帝,然後開始分兵兩路開始東征。主力經河南-山西,自南向北,由晉西南向北走大同鎮,而後東取宣府鎮,最後經居庸關入關,直下北京。這一路經過地區,經過之前崇禎十五年三戰開封等一系列硬仗,明軍在華北關內的主力消耗殆盡。

這個路線應該是順軍為避免與明軍硬拼而選擇的,但是在寧武關遇到周遇吉的拼死抵抗,戰況激烈,順軍雖攻克寧武,但傷亡達7萬餘人,周遇吉部全部殉國。差點把李自成逼瘋了,竟然實施了屠城。這個時候順軍必須要避免再打硬仗,走東線,太行山娘子關,走正定,必然又是惡仗。往北,明軍九邊,宣大軍鎮,赫赫戰力,闖王畢竟沒瘋,最好的辦法就是和另一路劉芳亮率領的偏師,在晉南豫北進入北直隸南部匯合,然後北上攻取大名、河間、保定諸府,威脅京師。誰知道這個節骨眼上,明廷上下卻瘋了,大同總兵居然來降了,緊接著宣府降了,一路綠燈,於是人算不如天算,一條絕佳的路線出現了 ,拿下居庸關直接就到了北京城下,這個時候明廷再想起號召四方勤王,已然晚了。

而偏師劉芳亮部仍按計劃向東進軍到邯鄲,北直隸方向,反而起到了牽制京師西部明軍的作用,最後逼降了“代帝親征”的山西籍閣臣李建泰等。

所以李自成部入京路線的形成是在原計劃的基礎上根據面臨的形勢變化而不斷調整形成的,而出長城破居庸關不是既定方針。這其中原因包含了李自成部隊的流寇性質,糧草不足,實際作戰兵力不大,需要避開明軍主力,各地明廷軍民人心變化差異太大等等諸多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