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奇泉,是煙臺舊時“福山八景”之一

古寺奇泉,是舊時“福山八景”之一。各版本的《福山縣誌》,都記載了大量歌詠古寺奇泉的詩篇。從這些詩篇中,我們得窺這一福山名勝當年的風采。


古寺奇泉,是煙臺舊時“福山八景”之一

古寺奇泉相輝映 數次重修故事多


在舊福山縣城西6裡處,有處村落,相傳唐朝即建村,原以姓氏名“施家夼”,後因夼內產柿子,遂改名“柿子夼”。明朝成化年間,謝姓一族由福山城西關遷入,清末時,族人謝雋杭中進士,他希望家鄉多出讀書人,遂將村易名“士子夼”。

古寺奇泉,是煙臺舊時“福山八景”之一

在柿子夼村西山谷中,有一處山泉,水從石孔湧出,味甘清冽,冬溫夏冷,潺湲曲折而下,此泉被名之為“奇泉”。泉水北流3裡,形成一片池塘,是為“奇泉池”。在奇泉旁側,有一處古寺。該寺據傳始建於唐代,為當時福山縣第一大寺院。明永樂十年(1412),僧人智慶重修此寺。宜德元年(1426),僧人明進又進行了重修。

古寺奇泉,是煙臺舊時“福山八景”之一

明景泰、天順年間,福山縣令段堅為該寺題額“奇泉庵”。隆慶二年(1568),僧人照悅重建該寺。萬曆二年(1574),僧人義學增修石橋。四十年(1612),更修方丈橋。

數十年後,該寺為風雨所摧,房簷、牆壁破損嚴重,寺廟的山門,也已傾頹。東西兩配殿,竟在圍牆之外。人們來往行走的小路,就在配殿大門之前。如此種種,使得該寺“幾類荒祠”。該寺有位僧人,名叫行□(左王右巳),立志對寺廟進行修繕。但他畢竟是出家人,平時除了焚香誦咒,就是耕田種樹,僅能養活自己而已,並沒攢下多少積蓄。行□(左王右巳)為實現這一夙願,操勞思慮,身心俱疲,乃至“螺發凝霜、古貌樸心,望之如野鶴”。萬般無奈下,只得向福山縣廣大信徒募資。


古寺奇泉,是煙臺舊時“福山八景”之一


受行□(左王右巳)和尚感召,當時的福山縣民眾慷慨解囊,響應者甚眾,幾乎一大半人都為該寺捐贈過善款。就這樣,在全縣人民“減衣損食”的支持下,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終於籌措到足夠的經費,古寺重建工作在幾年內陸續展開。

崇禎八年(1635)春,營造山門。到順治二年(1645),大殿竣工。順治四年(1647),配殿建成。此次重修,邑人王道增、王好仁及孫寡婦(具體姓名文獻中沒有記載)捐資妝塑了釋迦牟尼佛、東方藥師佛、西方阿彌陀佛三尊佛像。重建後的奇泉寺,“金碧輝煌,雲霞掩映”,“即東牟諸古剎,求其與之頡頏者,指未可一屈也”。

古寺奇泉,是煙臺舊時“福山八景”之一


雍正十一年(1733),僧人本續,又募修大殿、千佛殿、西配殿方丈山門,金妝前後殿佛像,增修客屋三間,東石橋一座。後來,僧人清潔,又重修山門外大橋。

古寺奇泉,是煙臺舊時“福山八景”之一

昔年何事伴僧居 勝地堪棲快讀書


古寺奇泉遠處青山環繞、十里花香,寺側泉水潺潺、綠樹蔥蔚,寺內鐘聲悠揚、古色溢香。如此優美的環境,自然是參禪清修的絕佳之地。歷史上的福山幾大望族,如郭氏、蕭氏、鹿氏、謝氏、王氏,便對這裡十分偏愛。而其他官宦士大夫與文人,也接踵而來,他們用生花妙筆,寫下了無數歌詠古寺奇泉的詩篇。古寺奇泉,成為福山文化史上最受關注的一個文化符號。

福山郭氏四世郭天錫,官至刑部郎中。郭天錫淡泊名利,修身養性,對奇泉寺十分厚愛。每有時間從外省任上回家探望,總忘不了攜親邀友,專程到奇泉寺周遊一番。因是寺裡的常客,寺裡的僧人對郭天錫十分友好。有一次,寺裡僧人收穫新蜜,就送給郭天錫一些。郭天錫十分感動,作《奇泉寺僧饋蜜有感》一詩,雲:“多少工夫做得成,輕輕取食汗顏生”。此詩後被刻石,立於寺內西方丈壁上。又曾作《奇泉寺》一詩,雲:“寒鼎浮煙焚柏子,空階著屐破苔花。重簾影靜閒風意,洗缽池深印月華。最好逢僧元不錯,一番清話一甌茶。”詩句寫盡寺中平淡寧靜的生活。又曾作《遊奇泉寺》一詩,歌詠寺中“野菊吐芬”、“石流漱碧”、“白雲飛恬”、“青林霜醉”等景緻。

古寺奇泉,是煙臺舊時“福山八景”之一

古寺奇泉,是煙臺舊時“福山八景”之一

郭氏五世郭宗皋,天錫之子,嘉靖八年進士,官至南京兵部尚書。七十致仕回家後,經常攜子侄,到奇泉寺設帳讀書,夜則下榻寺內,晨則讀書朗朗。郭宗皋曾作聯雲:“白馬經房三世榻,碧紗詩句百年思”,回憶家族與該寺的淵源,又以“青山綠水鳴牛地,萬壑千巖度厄橋”的詩句,描述寺側風景之優美。

古寺奇泉,是煙臺舊時“福山八景”之一

郭氏七世郭爾池,萬曆二十八(1600)年舉人。致仕返鄉後,效仿曾祖郭宗皋,治理水田數十畝。其喜奇泉寺之清雅,曾作《奇泉寺漫興》一詩歌詠之。八世郭諫,爾池之子,順治十五年(1658)進士。郭諫幼時,常隨高祖、曾祖等前往奇泉寺借榻讀書。順治年間,奇泉寺重建,郭諫為之作《重建奇泉寺記》,詳敘建寺經過,留下了一份有價值的資料。該碑目前尚存。

古寺奇泉,是煙臺舊時“福山八景”之一

福山另一大家族蕭氏,亦與奇泉寺淵源頗深。該家族代表人物蕭文蔚,是康熙版《福山縣誌》的纂修者之一,其《之罘八景》,是最早歌詠“福山八景”的詩篇。其中《古寺奇泉》一詩寫道:“寶積休誇卓錫泉,石根流出自天然。憑橋午坐疏林裡,幾度宮商到耳邊。”文蔚的侄子蕭程儼,曾任江南遂平知縣。其父在奇泉寺讀書遊覽時,曾在該寺牆壁上揮毫潑墨。他在《遊奇泉寺憶往事》一詩中寫道:“追隨膝下早磨礲,數十年前謁大雄。昔年何事伴僧居,勝地堪棲快讀書”、“毫端影落飛林鳥,夢裡魂醒鄉木魚”,憶其年少時隨父在奇泉寺讀書往事。嘉慶間,族人蕭烇,字鷺汀,年少時亦曾在此苦讀,後宦遊他鄉,對家鄉的古寺奇泉勝景念念不忘。這一思鄉之情,在其《浹辰吟稿》中時有體現。其好友、江蘇人馮雲鵬在拜讀《浹辰吟稿》後,評論雲:“不忘奇泉讀書處,白雲紅葉點秋陰”。光緒間,蕭氏有一後裔,一心迷戀奇泉寺的生活,後便在奇泉寺出家,法名果燦。因修煉刻苦,終成一代名僧。

古寺奇泉,是煙臺舊時“福山八景”之一

奇泉寺所在的柿子夼,是福山另外兩大家族鹿氏、謝氏後裔的重要居住地。該村兩大家族中,以鹿澤長、謝雋杭為代表。鹿氏、謝氏兩族,人才輩出,因為家就在古寺奇泉之側,因此,他們有更多的時間與機會前往奇泉寺。而福山另一大族王氏,亦對古寺奇泉厚愛有加。該族之代表人物,如王椷、王積熙、王餘英等,曾先後賦詩歌詠古寺奇泉。清末愛國學者王懿榮,更曾與其族叔王承燮、叔伯舅謝雋杭三人曾在此寺中讀書。光緒六年(1880年),三人同科考中進士,盡授翰林,成為福山“一榜三翰林”的佳話。

古寺奇泉,是煙臺舊時“福山八景”之一

除福山官宦士大夫青睞外,古寺奇泉亦吸引外來觀光者的青睞。明代時,福山縣令祝獻前來探訪後,其《奇泉寺》雲:“一琴一鶴清風只,此外何須更有求”,對奇泉寺之世外桃源景色,留戀不已。乾隆間知縣劉大紳、道光間學者鄧顯鶴等,亦曾先後歌詠古寺奇泉。

古寺奇泉,是煙臺舊時“福山八景”之一

枝留白雪三春雨 村入青田十里香


柿子夼果樹眾多,康熙間邑人王積熙曾寫詩描述為“十里花開綠映紅,人家深住翠微中”。乾隆間,該地梨樹栽植已具相當規模。當時,邑人王椷在《奇泉寺觀梨花》一詩中,便有“枝留白雪三春雨,村入青田十里香”的描述,使我們可以約略想像幾百年前該地梨花盛開的壯觀景象。

清末及民國間,奇泉梨花漸成為煙臺的名勝。民國版《煙臺要覽》對此記載到:“四圍之山,梨樹極多。春日花開,望如雪海”,《煙臺概覽》則雲:“春期花開,滿山色白,香清遐邇,仕媛多往賞看”。民國間,在煙臺交通銀行供職的袁鳳翊先生曾作《逛梨花》一文,用優美的語言描述說:“路旁阡陌縱橫,遍種小麥,青翠如茵”,“過小溪,穿茂林,登西山之峰,舉目縱觀,數十萬的梨花蓊鬱扶疏,遍山似錦,美麗非常,參差錯落,高下相間,儼然一幅輕描圖畫,盡收眼底”。

清代中期以後,因佛教不振,奇泉寺日漸殘舊。抗戰時期,殿廡尚在,規模猶存。二十世紀50年代初,該寺碑全部拆除,現僅存清順治間石碑一幢。而另一名勝奇泉,因上游打機井、泉水開發等緣故,已經斷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