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你都三十歲了,就別再那麼挑剔了”“四十歲,我也挑”

俗話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不論男人還是女人,如果到了該結婚的年齡還沒有單身一人,那麼父母的嘮叨,朋友的試探就不會少。可是是否人就得結婚呢?我看不同的人還真有不同的想法。

“女兒,你都三十歲了,就別再那麼挑剔了”“四十歲,我也挑”

蘇麗在大學時談過一次戀愛,戀愛對象是高中同學張斌。兩人原本在高中時沒有太大的交集,由於高中畢業後所考取的大學在同一個城市,所以聯繫就稍微多了一點。一來二去就漸漸有了好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戀人。談戀愛的時候,兩人也暢想過很多關於未來的美好情景,可是未來終究還是沒有到來,暢想終究還是輸給了現實。畢業那一年,兩人商量著回家鄉的,蘇麗是典型的家鄉寶,而張斌卻看中了大城市的繁華。更重要的是,此時的張斌身邊出現了一個擁有當地戶口的女孩,只要張斌願意留下了,她就可以幫他把工作搞定。

“女兒,你都三十歲了,就別再那麼挑剔了”“四十歲,我也挑”

蘇麗回到家鄉時是一個人,帶著對家鄉的眷戀,更帶著對愛情的絕望。自此以後,她對於愛情看得很淡,對於諾言總是不大相信,她忘我地工作,猶如當年讀書一樣的拼命,於是成了大家眼裡的女強人一枚。戀愛成了她心中最不願意涉及的事情。

“女兒,你都三十歲了,就別再那麼挑剔了”“四十歲,我也挑”

可是時間在一天天的流逝,年齡在一天天的增長。蘇麗沒有戀愛成了父母心中最擔心的事,於是每次回家,催她相親成了必然,但蘇麗對此卻似乎並不上心,她每次都是懶懶地回應“不急,不急”,哪知她這樣的態度更讓家人著急了。媽媽生氣地說:“女兒,你都三十多歲了,你到底想找一個什麼樣的人?”蘇麗一聽愣住了,其實她自己也不知道要找一個什麼樣的人,甚至連她之前都跟一些什麼樣的人見面了她都不知道。對相親的排斥讓她根本無法敞開心扉認真去了解對方。她只能敷衍地回答:“找到合適的我就嫁了。”媽媽一聽這話,覺得有點希望,於是又苦口婆心地說:“女兒啊,你都三十多歲的人了,別太挑剔了,差不多就得了。”蘇麗一聽這話不高興了,她理直氣壯地說:“三十多怎麼了?就是四十歲我也挑,我靠自己的能力養活自己,又不是一定要嫁人才能活下去,為什麼一定要委屈自己去嫁一個不喜歡的人呢?”媽媽說:“你是我女兒,我當然捨不得你委屈,可你總是那麼不經心,不願意去接觸,你怎麼知道誰好誰不好呢?”蘇麗只能嘆嘆氣:“我就還沒遇到一個我想去了解的人呢!”

“女兒,你都三十歲了,就別再那麼挑剔了”“四十歲,我也挑”

都說愛情是最傷人的,家人一致認為蘇麗是還沒有從上一段失敗的戀愛中走出。朋友們不大好問,見面了也只是打哈哈:蘇麗,眼光別太高了。蘇麗就應和:沒人喜歡啊。其實恰恰是因為三十多歲了,蘇麗更想對自己負責,她身邊有太多馬馬虎虎的人,維持著馬馬虎虎的婚姻,過著馬馬虎虎的生活。這樣的生活讓她感覺不到希望,她還不想要那樣的生活。雖然曾經有人告訴過她:生活最終都將步入平靜,激情、夢想都只是年輕人的夢想。可她就是不甘心,她還願意相信,自己的生活也該還有各種可能與不可能。

“四十歲,我也挑”,這未嘗不是對自己負責的一種體現,你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