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救火會

老早,上海的消防隊都叫“救火會”,即使現在,上海話裡多半還是把消防車叫做“救火車”,它的發音和“救護車”很像,講得不清楚還會鬧出誤會。

對於老上海來說,救火會所在的建築就相當於現在所講的“地標”。也許是因為它有高聳的塔樓,在那個沒有高樓的年代尤為矚目,而且救火會按區塊劃分部署,這樣也使得人們在描述地理位置時常常拿它作為參照。雖然它是一個帶有城市功能性的所在,但早已和人們的生活融合在了一起。

01

上海最早的救火會

老上海救火会

在一本收集有1860年至1910年間中國老照片的英文版書籍中,有一幅照片:100多年前的中國救火隊員們手持鐵鉤、消防栓等消防工具,身後是一輛消防車。據照片旁的文字介紹,當時,上海為保護絲綢商戶免遭火災損失成立了消防公司,消防車是從國外進口的,隊員則大多數是志願者,他們在洋人的指導下,使用照片中這些滅火工具參與撲滅火災工作。對於100年前的中國來說,這些工具,就算是新式消防設備了。

老上海救火会

租界外籍救火員和進口搖梯泵浦救火車

清同治五年十二月初二(1867年1月7日),公共租界工部局宣告成立火政處,設上海機隊、虹口機隊、金利源機隊及鉤梯隊等,其中的虹口機隊即虹口救火會的前身。當時隊部設在現址的南首海寧路北吳淞路東側,即俗地名稱為沈家灣一帶,因此有沈家灣救火會的稱呼。

老上海救火会

剛落成的虹口救火會新樓

1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租界當局一再越界築路擴大範圍,1915年8月將虹口機隊遷入現址新建房屋。

2

1917年建成三層磚木結構建築並設有訓練場,有36米高瞭望塔。

3

起初,消防機車系用馬匹拖拉,1922年後始改用汽車。

4

1945年抗戰勝利後,該隊由上海市警察局消防處接收,改名虹口消防區隊。

當時的36米高瞭望塔,瞭望半徑可達5公里,能遠望至控江路、五角場一帶。因坐落於武進路吳淞路路口轉角,大門朝西南,呈巨大凹弧形,頗有氣勢。

老上海救火会

1930年虹口救火會的救火演習

從建築角度來說,這座磚混結構三層樓房,略帶文藝復興風格。平面佈局轉角處作大的凹弧形,留出前場空間。立面對稱,底層及陽臺內牆為仿石牆面,其餘為清水紅磚牆面。中部二、三層有通長內陽臺。屋頂有一方形塔樓,上部為六邊形暸望塔。

老上海救火会

《上海市行號路圖錄》(1947年版)中的虹口救火會

底層主要為消防車庫,二樓為辦公室和值班室,三樓即宿舍,靠哈爾濱路處設有倉庫。新址啟用後,原址則改為該隊的分支機構,供停放照明車、雲梯車等,當時內部稱此為“小行”。幾年後,“小行”又遷至吳淞路嘉興路口(即現址以北今吳淞路四平路口附近),不久即撤銷。

老上海救火会

1994年2月15日,虹口救火會舊址被公佈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老上海救火会

《看懂上海》曾經盤點過武進路這條跨越兩個世紀的馬路上,點點滴滴的城市印記,也提到了虹口救火會。這座建築被翻新了一遍,成為每一個來到這裡的人都會駐足靜靜體會其歷史韻味的地方。

>>更多內容參閱告別的武進路

02

高聳的瞭望塔

上海曾經共有13每座瞭望塔,它們建成後都是所瞭望的轄區裡最高的建築。

老上海救火会

虹口救火會的瞭望塔

消防瞭望塔的雛形形成於1881年初。當時從美國買到一隻大銅鐘,懸掛在三馬路外國墳山(今山東路體育場)木質結構的高塔上,由中區火政分處管理。7年後,虹口巡捕房內建造了上海歷史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消防瞭望塔。在中央巡捕房的鐘樓搭了遮蓋物,僱傭了兩個菲列賓人當瞭望員,這也是首次出現了火警守望者。

最早的時候,發現火情是以鳴鐘的形式通知消防隊。鐘聲從四面八方響起,搞不清楚是何處發生火災。後來工部局對火警鐘報警作出規定:

凡遇火災,先鳴警鐘,歷三十秒之久,然後分明地段。第一段即蘇州河北沿西華德路(今長治路)、閔行路暨吳淞路之東,鳴鐘一下,每歷十秒鐘,再鳴一下;第二段即在第一段之西,每歷十秒鐘,鳴鐘二下;第三段即自蘇州河至大馬路(今南京東路)之間,每歷十秒鐘,鳴鐘三下……

當電話出現後,電話也成了報警最迅捷的方法:“如遇火災,可以打五十六號德律風(電話,即telephone的洋涇浜語),關照老巡捕房,或打一百二十一號德律風,關照法捕房。”

1997年,上海市消防局正式撤消了上海所有消防中隊的消防瞭望班,瞭望塔至此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03

著名的小南門警鐘樓

老上海救火会

建成時的小南門警鐘樓

1907年,上海城廂內外總工程局總董李平書與萬家公益會總董毛子及等人聯名倡議,將已有的多家救火會聯合起來,成立“上海救火聯合會”,統一調度救火。 當時的上海知縣李超瓊就撥出小南門內舊糧倉廢址2.5畝用於建救火聯合會總部。

老城廂裡多的是木結構房屋,一旦火起,定然釀成“火燒連營”之勢。有鑑於此,1909年6月29日,上海救火聯合會會長李平書,副會長毛子堅、王引才等人,召集各分散的小規模救火社代表四十餘人,召開了一個特別會議,作出了一個決定:以集資和募捐的辦法,建造一座火警樓,以便一旦發生火警,可以鳴鐘告警,讓各分散的救火社在集中指揮下,聯合起來統一滅火。

老上海救火会

此後,建樓築鐘的任務由實業家朱子堯承包,求新機器輪船製造廠設計營造,連設計帶施工歷時六個月完成,花去白銀7250兩。火警樓落成典禮於1910年10月30日舉行,據《上海續志》記載,鐘樓結構用鋼鐵製造,中間有螺旋形扶梯迴環,救火會員可拾級而上,鐵梯四周全部用鋼柱重重密佈。鐘樓高10丈5尺8寸,共有六層,每層相距百級,共設三個小平臺和一個大平臺;第四層懸掛警鐘,鍾高39寸,下口大10寸,重量達4800磅(約合2噸)。

警鐘用純銅鑄成,一旦鳴響,聲振雲宵,數里之外清晰可聞。這樣的傳播範圍,應該說差不多可以覆蓋當時大半個上海縣城了。

建成後仿照租界的警鐘辦法,把老城廂劃分為幾個救火區,一旦發現火情,先擊鐘25響,稍停頓後,再以擊鐘次數代表是哪個地區發生火情。

老上海救火会

樓底一角

這裡還敲響了上海辛亥革命及工人武裝起義的鐘聲。1911年11月3日下午二時,宣告上海起義的小南門警鐘樓鐘聲,即按預定信號敲響了。鐘聲先敲九下,後又敲十三下,表示這天是農曆九月十三日。一下又一下宏亮的鐘聲,在告示人們,上海武裝起義開始了。

老上海救火会

如今的小南門警鐘樓就掩映在高樓之中。

04

逛一逛救火會

1

靜安寺救火會

老上海救火会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公共租界工部局在愚園路現址建立靜安寺消防分處,1922年建造現大樓,即靜安寺救火會。建築原為三層,後歷年有擴建加層,遂形成現今之規模。1942年9月改為靜安寺消防區隊。市區用地緊張,又因為歷史原因,一些消防隊和居民樓“唇齒相依”,走在靜安消防隊的操場上抬頭就能看到居民晾曬的衣被,居民在洗漱間的窗口就能將消防隊的操場一覽無遺。在這裡,每天夜間至清晨出警是不拉笛的。居民有家中電器壞了,直接跑下樓找消防員幫忙,獨居老人每天準時來找值班的戰士聊天拉家常。因為地質沉降,車庫門口的地面明顯低於馬路,經過幾輪的改造,靜安寺消防站慢慢脫離了過去的樣子。但是路過的人都會說起,在烏魯木齊路轉彎口上有一個救火會,“我很小很小的時候它就在那裡了”。

老上海救火会

地點:愚園路350號

2

新閘救火會

老上海救火会

1871年,在當時公共租界公董局的一份報告中提到了救火隊的人員編制,其中“維多利亞”蒸汽救火隊由20名義勇隊員和30名苦力組成。1910年,又在北京西路新昌路建造了維多利亞公司新消防隊,也就是現在看到的新閘消防站。它如今在高樓林立的市區顯得十分迷你。崗亭設在大門內,衛兵身後就是狹長的不足50米長的操場,消防員們在這裡利用有限的場地進行訓練。原先的瞭望臺早已停用,成為了儲物間,副樓的樓梯間改建成了訓練塔。這裡依然保留了上海老城區濃濃的生活氣息。

地點:北京西路295號

3

楊樹浦救火會

老上海救火会

在楊樹浦路橋西首,原為1890年公共租界楊樹浦警察局舊址,民國10年(1921年),工部局在此建造31.5米高的瞭望臺、水龍間和消防設備,建立楊樹浦橋救火會。主樓三層,底層為消防車庫,二樓為辦公室,三樓為宿舍,瞭望臺設於屋頂,建築入門後為700平方米的大操場。楊樹浦路是中國最早的自來水廠、煤氣廠、製糖廠、造紙廠,以及最大修船塢的聚集地,在這裡可以看到中國近代工業的縮影。救火會的創辦和近代工業的發展密不可分。

老上海救火会

地點:楊樹浦路1307號

4

宜昌路救火會

老上海救火会

1932年,當時日商集資由公共租界工部局在現址建造救火會大樓,因地處宜昌路,故以路名命名,屬工部局火警處掌管。緊靠著蘇州河建造的宜昌救火站外形十分優美,遠看猶如一座艦艇停泊在蘇州河的河灣之上。與其他老上海救火站相比較為“年輕”,外觀是利落的現代風格,它的白色外牆和高聳的瞭望臺也曾經成為附近的地標性建築。這座救火站當時是為了保護沿岸眾多日商開設的棉紡廠而建。如今內部依然保護完好,暗紅色的地板,青磚的牆面,只是已經沒人說得出牆上的鏡子和開關是做什麼用的了。這裡是上海最後一個停用的瞭望臺。

地點:宜昌路216號

5

中央救火會

老上海救火会

工部局正式建立“火政處”後,在英租界河南路即今河南中路280號,建立第一救火會。1908年5月1日法租界獨立成立火政處,正式退出與公共租界的聯合。於是公共租界對原火政區作了調整,設在河南路的原第一救火會改為“中央救火會”。

地點:河南路280號

6

嵩山路救火會

老上海救火会

1908年,法租界救火會與公共租界救火會分家,確定了位於霞飛路(今淮海中路)上的嵩山路救火站等三個法租界消防站的體系。到1930年底,救火會解散,改組公董局火政處。史料記載救火站主樓靠南有1座暸望臺,有8層樓高,在當時能看到很遠的地方。上世紀80年代中期,因瞭望臺建築老化和電話普及而失去作用,遂被拆除。

地點:淮海中路193號

(綜合:《百年風雨警鐘樓》,新聞晚報,上海檔案信息網《上海警鐘樓》作者 陸其國)

點擊回顧上海各區縣老照片:

老上海救火会

《老早底額浦東新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南市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閘北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楊浦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虹口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黃浦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普陀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長寧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靜安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盧灣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徐彙區 儂還認得伐?》

《那些老上海耳熟能詳的地名》

老上海救火会

看懂上海粉絲群

長按識別二維碼,添加“看懂上海管理員”申請入群(申請時請註明“看懂上海入群”字樣)。

等儂來吃一杯老上海的茶!

點擊“閱讀原文”還可下載看看新聞APP

覺得好看

請點這裡

老上海救火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