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壁江山,帶甲百萬,南明因何只存在了17年

通常我們在說明朝存在的時間往往是指從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稱帝,建立明朝到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殉國共計二百七十六年。而為何不加上南明存在的17年呢?

在明朝滅亡之後殘餘宗室以及大臣逃竄至南方,與清朝劃長江而治。先後建立了四個政權,自弘光政權1644年建立起到永曆政權1661年覆滅,共經歷17年,而南明弘光政權建立之初,坐擁半壁江山,帶甲百萬,因何不堪一擊,被清朝迅速消滅呢,無非是有以下三點原因。

半壁江山,帶甲百萬,南明因何只存在了17年

知識分子喪失氣節,東林黨和閹黨內鬥。說起最令人痛恨的知識分子,就不得不提到馬士英這個人了(誤國權奸馬士英被明史列入奸臣傳)。甲申變後,馬士英與兵部尚書史可法、戶部尚書高弘圖等擁立福王朱由崧建立南明弘光政權。因“擁兵迎福王於江上”有功,升任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成為南明弘光王朝首輔,人稱“馬閣老”。而正是他把持南明朝政期間,排除異己,羅織罪名逮捕他人,猜忌領兵將領,把明朝的最後生命力徹底消滅掉,極劇地加速了南明滅亡的步伐。

顧亭林有一首絕妙的"金陵不懷古"詩,"甚是金陵古,詩人亂有懷。自安三駕老,誰暇六朝哀。曾道齊黃拙,終虧馬阮才。肉髀愁不鼓,傖父過秦淮。"詞旨恢詭,其意殆謂虧得馬阮之"才",才那麼容易就將弘光小朝廷斷送了。

自從閹黨出身的馬士英成為首輔後,閹黨排擠了東林黨,獨柄朝政。他們貪生怕死,飲酒作樂,欺上瞞下,任人唯親,賣官鬻(yu)爵。馬士英、阮大鋮黷貨無厭,"賄足則用"。在抵抗清軍和征討李自成方面始終爭論不休,沒有做出有效決策。

馬士英力薦入朝後,對東林黨人進行大規模的報復迫害。他借作"順案"之名,恢復了特務機構東廠,處死了東林黨和復社的許多人士。同時還編了一本《蝗蝻錄》, 想把東林和復社一網打盡。對於東林黨人的合理要求,馬士英也故意刁難,拒不支持: "史可法……屬疏請餉,為進取資,馬士英勒不發。"

弘光政權因何1644年5月建立而後1645年5月就滅亡了呢?可以說馬士英起了極大地作用。馬士英只准報喜,不準報憂。"鎮江龍潭驛探子至,報北兵編木為筏,乘風而下。又一報至,江中發一炮,鎮江城裂四垛。最後楊文驄令箭至,雲:'江中有數伐,疑是北兵,駕炮城下,火從後炸,震倒城半垛。再放三炮,江筏粉碎矣。'馬士英將前報二人捆責,而重賞後使。自是探報寂然"。兵臨城下還在掩耳盜鈴,著實可笑!

分封四鎮武將權力過大失去控制;很多人誤以為南明滅亡如此之快是因為南明的軍隊戰鬥力很弱,實則不然。比如說,清朝降將裡“三順王”之一的孔有德,在降清之後,先是在桂林被南明名臣瞿式耜暴打,後來又遭遇了永曆政權的戰將李定國,面對整編後滿血升級的南明軍,全軍覆沒。甚至就連“降軍”裡戰力最強的吳三桂部,也一度被南明劉文秀部殺得大敗。

南明的軍隊戰鬥力之強悍可見一斑,但是卻又如何瓦解的呢,在《青磷屑》裡提到“甲申年(1644)六月,朝議封黃得功為靖南伯、劉澤清為東平伯、劉良佐為廣昌伯、高傑為平興伯,是為四鎮。左良玉、鄭芝龍、唐通等進爵有差。”這就是南明所謂的“江北四鎮”,然而他們對抗擊清軍南下卻沒有起到絲毫的作用,反而縱容士兵燒殺搶掠,欺辱百姓,使得民心渙散。

半壁江山,帶甲百萬,南明因何只存在了17年


顧(gu)誠教授的《南明史》中寫到“四鎮的形成,不是在為明室收復失地中作出過什麼貢獻,而是在策立上對朱由崧(弘光帝)個人有功。就弘光、馬士英而言,需要憑藉他們的兵力懾服江南士紳;四鎮也自恃有功,‘天子乃我輩所立’,從此驕悍跋扈,一味麕(jun)集於南直隸江北地區爭奪善地以自肥,進而挾制朝廷。”

因為南明內部的黨爭之亂,馬士英大肆屠殺東林黨人,使得與東林黨靠近的寧南侯左玉,"以奉太子密旨誅奸臣馬士英為名,"擁兵至九江,進逼南京。馬士英急調江北四鎮兵抵禦左良玉,說:"北兵至猶可議款,若左逆得志,若輩高官,我君臣獨死耳!撤良佐兵過江矣,寧死北,毋死左。"時值清軍正準備大舉南下,左良玉此舉正好幫了清軍大忙,使得清軍能夠順利越過淮河一線,直指南京。

就在朝廷命令四鎮出兵時,高傑往總兵許定國營中催促出兵,被早有意降清的許定國殺害;劉良佐、劉澤清則都投降清朝。劉澤清還率軍攻打黃得功,黃得功兵力不敵,堅決不降,中箭之後,“以矢自刺喉死。”四鎮因此瓦解。禍不單行,左良玉病死在進攻途中,左良玉大軍最終在左良玉之子左夢庚的帶領下投降清軍。清軍輕鬆佔領南京,活捉皇帝朱由崧。

政權混亂,一盤散沙不能同仇敵愾。在弘光政權覆滅後又先後出現了潞王監國、隆武政權(1645年閏六月成立)、紹武政權(1646年十一月)、永曆政權(1647年)等多個政權。

潞王朱常淓的監國由於時間極短,又毫無作為,在南明史上不過是一個小插曲。歷來的史家因為他的政權從未有效行使過權力,注意甚少。但是,從歷史的因果關係來看,朱常淓的降清仍是一個關鍵問題,值得加以分析。

首先,它證明了明朝北京覆亡以後,麕集在南京一帶的官紳為解決繼統問題而展開的立親、立賢的爭執不過是漢族官紳內部的一場權力之爭,"立賢"的對象朱常淓在本質上同朱由崧毫無二致。時任工科都給事中的李清記載道:"陪都既失,人鹹恨不立潞藩。時張奉常希夏奉敕獎王,語予曰:'中人耳,未見彼善於此。' 又葉主政國華為予言:'潞王指甲可長六七寸,以竹管護之。又命內官下郡縣求古玩。'倪廷尉胤培曾曰:'使王立而錢謙益相,其不支與馬士英何異?'"

其次,弘光政權垮臺以後,朱常淓本來是皇位繼承問題上最少爭議的人選,就連不久以後成為隆武皇帝的朱聿鍵當時正在杭州,也擁護他出任監國。如果朱常淓稍有民族氣節,把抗清的旗幟豎起來,即便一時守不住杭州,南方各地的抗清勢力也比較容易形成一個核心。只是由於他的降清,才緊接而來出現了朱明宗室的兩個遠派子孫唐王朱聿鍵同魯王朱以海的爭立;在朱聿鍵的隆武政權垮臺以後,又爆發了朱聿鍵之弟唐王朱聿鍔援引"兄終弟及"之義同桂藩朱由榔的爭立。這兩次爭鬥都嚴重地分散和抵消了南方的抗清力量,給清廷征服全國提供了有利的機會。

而之後的永曆政權,雖然曾取得過一系列戰鬥的勝利,甚至一度兵臨南京城下,並收復長江中下游四府地方,但是經歷了之前的種種內耗,只能偏安與東南一角。而後於1661年,吳三桂率清軍入緬,索求桂王,十二月緬甸國王將桂王交於清軍,次年四月桂王與其子等被吳三桂處死於昆明。七月,李定國在勐臘得知桂王死訊,亦憂憤而死。至此,南明政權覆滅。

半壁江山,帶甲百萬,南明因何只存在了17年

永曆政權鼎盛時期勢力圖

半壁江山陷落如此之快,與清初八旗軍隊的強盛有一定關係,但諸多投降派的帶路衝鋒令人無可奈何,如此危亡時刻朝廷內部還爭鬥不休更是滅亡之根,互相爭奪正統政權各是令人啼笑皆非,對此只能說一句,咎由自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