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壁江山,带甲百万,南明因何只存在了17年

通常我们在说明朝存在的时间往往是指从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称帝,建立明朝到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共计二百七十六年。而为何不加上南明存在的17年呢?

在明朝灭亡之后残余宗室以及大臣逃窜至南方,与清朝划长江而治。先后建立了四个政权,自弘光政权1644年建立起到永历政权1661年覆灭,共经历17年,而南明弘光政权建立之初,坐拥半壁江山,带甲百万,因何不堪一击,被清朝迅速消灭呢,无非是有以下三点原因。

半壁江山,带甲百万,南明因何只存在了17年

知识分子丧失气节,东林党和阉党内斗。说起最令人痛恨的知识分子,就不得不提到马士英这个人了(误国权奸马士英被明史列入奸臣传)。甲申变后,马士英与兵部尚书史可法、户部尚书高弘图等拥立福王朱由崧建立南明弘光政权。因“拥兵迎福王于江上”有功,升任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成为南明弘光王朝首辅,人称“马阁老”。而正是他把持南明朝政期间,排除异己,罗织罪名逮捕他人,猜忌领兵将领,把明朝的最后生命力彻底消灭掉,极剧地加速了南明灭亡的步伐。

顾亭林有一首绝妙的"金陵不怀古"诗,"甚是金陵古,诗人乱有怀。自安三驾老,谁暇六朝哀。曾道齐黄拙,终亏马阮才。肉髀愁不鼓,伧父过秦淮。"词旨恢诡,其意殆谓亏得马阮之"才",才那么容易就将弘光小朝廷断送了。

自从阉党出身的马士英成为首辅后,阉党排挤了东林党,独柄朝政。他们贪生怕死,饮酒作乐,欺上瞒下,任人唯亲,卖官鬻(yu)爵。马士英、阮大铖黩货无厌,"贿足则用"。在抵抗清军和征讨李自成方面始终争论不休,没有做出有效决策。

马士英力荐入朝后,对东林党人进行大规模的报复迫害。他借作"顺案"之名,恢复了特务机构东厂,处死了东林党和复社的许多人士。同时还编了一本《蝗蝻录》, 想把东林和复社一网打尽。对于东林党人的合理要求,马士英也故意刁难,拒不支持: "史可法……属疏请饷,为进取资,马士英勒不发。"

弘光政权因何1644年5月建立而后1645年5月就灭亡了呢?可以说马士英起了极大地作用。马士英只准报喜,不准报忧。"镇江龙潭驿探子至,报北兵编木为筏,乘风而下。又一报至,江中发一炮,镇江城裂四垛。最后杨文骢令箭至,云:'江中有数伐,疑是北兵,驾炮城下,火从后炸,震倒城半垛。再放三炮,江筏粉碎矣。'马士英将前报二人捆责,而重赏后使。自是探报寂然"。兵临城下还在掩耳盗铃,着实可笑!

分封四镇武将权力过大失去控制;很多人误以为南明灭亡如此之快是因为南明的军队战斗力很弱,实则不然。比如说,清朝降将里“三顺王”之一的孔有德,在降清之后,先是在桂林被南明名臣瞿式耜暴打,后来又遭遇了永历政权的战将李定国,面对整编后满血升级的南明军,全军覆没。甚至就连“降军”里战力最强的吴三桂部,也一度被南明刘文秀部杀得大败。

南明的军队战斗力之强悍可见一斑,但是却又如何瓦解的呢,在《青磷屑》里提到“甲申年(1644)六月,朝议封黄得功为靖南伯、刘泽清为东平伯、刘良佐为广昌伯、高杰为平兴伯,是为四镇。左良玉、郑芝龙、唐通等进爵有差。”这就是南明所谓的“江北四镇”,然而他们对抗击清军南下却没有起到丝毫的作用,反而纵容士兵烧杀抢掠,欺辱百姓,使得民心涣散。

半壁江山,带甲百万,南明因何只存在了17年


顾(gu)诚教授的《南明史》中写到“四镇的形成,不是在为明室收复失地中作出过什么贡献,而是在策立上对朱由崧(弘光帝)个人有功。就弘光、马士英而言,需要凭借他们的兵力慑服江南士绅;四镇也自恃有功,‘天子乃我辈所立’,从此骄悍跋扈,一味麕(jun)集于南直隶江北地区争夺善地以自肥,进而挟制朝廷。”

因为南明内部的党争之乱,马士英大肆屠杀东林党人,使得与东林党靠近的宁南侯左玉,"以奉太子密旨诛奸臣马士英为名,"拥兵至九江,进逼南京。马士英急调江北四镇兵抵御左良玉,说:"北兵至犹可议款,若左逆得志,若辈高官,我君臣独死耳!撤良佐兵过江矣,宁死北,毋死左。"时值清军正准备大举南下,左良玉此举正好帮了清军大忙,使得清军能够顺利越过淮河一线,直指南京。

就在朝廷命令四镇出兵时,高杰往总兵许定国营中催促出兵,被早有意降清的许定国杀害;刘良佐、刘泽清则都投降清朝。刘泽清还率军攻打黄得功,黄得功兵力不敌,坚决不降,中箭之后,“以矢自刺喉死。”四镇因此瓦解。祸不单行,左良玉病死在进攻途中,左良玉大军最终在左良玉之子左梦庚的带领下投降清军。清军轻松占领南京,活捉皇帝朱由崧。

政权混乱,一盘散沙不能同仇敌忾。在弘光政权覆灭后又先后出现了潞王监国、隆武政权(1645年闰六月成立)、绍武政权(1646年十一月)、永历政权(1647年)等多个政权。

潞王朱常淓的监国由于时间极短,又毫无作为,在南明史上不过是一个小插曲。历来的史家因为他的政权从未有效行使过权力,注意甚少。但是,从历史的因果关系来看,朱常淓的降清仍是一个关键问题,值得加以分析。

首先,它证明了明朝北京覆亡以后,麕集在南京一带的官绅为解决继统问题而展开的立亲、立贤的争执不过是汉族官绅内部的一场权力之争,"立贤"的对象朱常淓在本质上同朱由崧毫无二致。时任工科都给事中的李清记载道:"陪都既失,人咸恨不立潞藩。时张奉常希夏奉敕奖王,语予曰:'中人耳,未见彼善于此。' 又叶主政国华为予言:'潞王指甲可长六七寸,以竹管护之。又命内官下郡县求古玩。'倪廷尉胤培曾曰:'使王立而钱谦益相,其不支与马士英何异?'"

其次,弘光政权垮台以后,朱常淓本来是皇位继承问题上最少争议的人选,就连不久以后成为隆武皇帝的朱聿键当时正在杭州,也拥护他出任监国。如果朱常淓稍有民族气节,把抗清的旗帜竖起来,即便一时守不住杭州,南方各地的抗清势力也比较容易形成一个核心。只是由于他的降清,才紧接而来出现了朱明宗室的两个远派子孙唐王朱聿键同鲁王朱以海的争立;在朱聿键的隆武政权垮台以后,又爆发了朱聿键之弟唐王朱聿锷援引"兄终弟及"之义同桂藩朱由榔的争立。这两次争斗都严重地分散和抵消了南方的抗清力量,给清廷征服全国提供了有利的机会。

而之后的永历政权,虽然曾取得过一系列战斗的胜利,甚至一度兵临南京城下,并收复长江中下游四府地方,但是经历了之前的种种内耗,只能偏安与东南一角。而后于1661年,吴三桂率清军入缅,索求桂王,十二月缅甸国王将桂王交于清军,次年四月桂王与其子等被吴三桂处死于昆明。七月,李定国在勐腊得知桂王死讯,亦忧愤而死。至此,南明政权覆灭。

半壁江山,带甲百万,南明因何只存在了17年

永历政权鼎盛时期势力图

半壁江山陷落如此之快,与清初八旗军队的强盛有一定关系,但诸多投降派的带路冲锋令人无可奈何,如此危亡时刻朝廷内部还争斗不休更是灭亡之根,互相争夺正统政权各是令人啼笑皆非,对此只能说一句,咎由自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