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班裡有一句話:“楊三爺紅在死後”

戲班裡有一句話:“楊三爺紅在死後”


戲班裡有一句話:“楊三爺紅在死後”

戲班裡有一句話,說:"楊三爺紅在死後"。的確,京劇老生的一代宗匠楊寶森先生生前是一位寂寞、清貧的藝術家。儘管在40年代,他已名列"四大鬚生",但是,那種紅燈高懸、 滿坑滿谷的火紅場面以及錦衣玉食、前呼後擁的名伶風采從來與他無緣。但是"楊派"藝術在楊寶森身後,特別是"文革"以後逐漸的"紅" 了起來。在今天的京劇界,"楊派"已屬"顯學"。"楊迷"遍佈全國,連港臺的票房也風行 "楊派"。當今楊派名家有:楊乃彭,於魁智,張克,杜鎮傑,李軍等。


戲班裡有一句話:“楊三爺紅在死後”

楊寶森(1909-1958),安徽省合肥市人,三十年代末與馬連良、譚富英、奚嘯伯並稱為"四大鬚生",楊派藝術的創始人。出身梨園世家。八歲學藝。曾拜陳秀華、鮑吉祥為師,學餘派。後帶藝搭班入斌慶社科班。十四歲登臺,1939年組建寶華社挑班演出。出科後與筱翠花(於連泉)、程硯秋、荀慧生等合作演出,代表劇目有《伍子胥》、《失·空·斬》、《擊鼓罵曹》,《洪羊洞》、《碰碑》、《清官冊》、《桑園寄子》、《二堂舍子》、《賣馬》、《打登州》、《捉放曹》《珠簾寨》、《定軍山》、《陽平關》、《朱痕記》、《搜孤救孤》、《烏盆記》、《摘纓會》、《一捧雪》、《桑園會》。

戲班裡有一句話:“楊三爺紅在死後”

楊派特點:吐字堅實有力,實中有虛而不輕飄,使得每個字、每個音聽起來都十分飽滿、醇厚。他在唱腔處理方面更有新意:高低音的變化幅度雖然不大,但是把抑揚、強弱、虛實、大小等種種關係表得錯落有致、柔中見剛,其旋律與節奏舒展流暢,氣口處理巧妙得當,有時一氣呵成,聲情並茂,振奮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