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的荀彧,為何會自殺?

餘映燈


當曹操是大漢丞相時,荀彧做出的任何貢獻都是為漢所做;當曹操稱魏王時,荀彧身為曹操謀士還是漢臣嗎?

“不知丞相深夜喚我來有何要事相商?”荀彧問道。

“文若,我戎馬一生。最近頭風欲發厲害。有心想讓曹丕接班,可又怕他不能服眾。你可有計策?”曹操一直當荀彧是心腹,自然開門見山不加遮攔。

“公子年輕有為,諸將定會盡心扶持,丞相不必憂心。”荀彧寬慰道。

“唉,我對你們這些跟我多年的老兄弟自不會有所顧忌。但那幫漢室舊臣就難說了。”曹操嘆息道。

荀彧聽出曹操話裡有話,心裡不由得一凜。

曹操見荀彧不說話,又說道:“文若,你說若我讓劉協小兒封我為魏王,以後由曹丕承襲王位如何?”

荀彧大驚,‘非劉不封王’乃漢室祖訓。曹操有意稱王,恐怕是要測試人心所向,好給子孫稱帝鋪路。

“丞相萬萬不可稱王!如今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天下只知有丞相不知有獻帝。既有帝王之實,又豈需帝王之名?”荀彧忽悠道。

“哼!”曹操冷冷的道:“莫非你也反對我稱王不成?”

“我……”荀彧一時啞口。

“我意已決!你先回去吧!”曹操轉身回了內室。留下了老淚縱橫的荀彧獨自發愣。

我一輩了南征北討,保漢室不傾。沒有我,天下稱帝者不計其數。如今稱王有何不可?難不成這天下就非得姓劉?想到此,又是頭痛欲裂。次日一早,曹操就逼迫漢獻帝冊封自己為魏王,享九錫。

見曹操稱王,荀彧心如死灰,長嘆漢室危矣。之後連著數日稱病未朝。

半月後,魏王巡街。經過荀彧府上,只見門上披著數丈白綾。

“子若府上何人出喪?”曹操問曹仁道。

“荀彧大人前日亡故。魏王要不要進去弔唁?”曹仁回道。

“啊!”曹操一陣心痛,片刻即釋懷,道:“賞荀府錢十萬,絹一千匹。我就不弔唁了。”

曹操揉了揉太陽穴,縮進了馬車,不再言語。



難得浮生閒半日


曹操頭號謀主,三國著名謀士,王佐之才的荀彧是如何走向人生終點的呢?他和曹操有些什麼什麼不得不說的秘密呢?請看下文。

荀彧,字文若,系穎川穎陰人,荀彧年輕的時候,南陽人何顒覺得他與眾不同,對別人講:“這個荀彧了不得啊,有王佐之才啊。


起初,荀彧在袁紹手下,袁紹對他極為看重,奉為坐上之賓。而荀彧看出袁紹不足成大事。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在十八路諸侯討董聯軍解散後,荀彧跑去投靠在聯軍中表現出色的曹操。曹操大喜,講:這就是我的子房啊!遂封荀彧在曹操軍中做司馬。那時候的荀彧才二十九歲。

《三國志》荀彧傳:初平二年,彧去紹從太祖。太祖大悅曰:“吾之子房也。”以為司馬,時年二十九。

荀彧跟隨曹操,出謀劃策,擒呂布、滅袁術、破袁紹、徵劉表、鎮馬超、並韓遂等北方群雄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一統北方。

影視劇中的荀彧:


期間荀彧還推薦了戲志才和郭嘉兩位大才給曹操。可惜都是英雄早逝。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擊敗並收編青州黃巾軍。從此實力大壯。漢獻帝在韓暹、楊奉等人的護送下,從長安東回洛陽。這時候想迎漢獻帝遷都到許昌。但遭到好些大臣的反對。

荀彧勸曹操講:“從前晉文公迎回周襄王,而稱霸諸侯。劉邦東征項羽,為義帝穿素服發喪,而收天下民心。

影視劇中的曹操:


自從漢天子蒙受禍亂以來,又是將軍您首先發起義兵,號召天下兵馬勤王,只是因為山東地區的戰亂,雖然暫時不能遠赴關右,但還得分兵派將,與朝廷通使節,雖然這是挽救國難於朝廷之外,但心卻是無時不繫於漢室,這就是將軍竭力框扶大漢的初衷。

現在大漢天子已返回京城,而洛陽又因董卓火燒,一片荒蕪,民間擁護朝廷的義士和百姓因為感念漢室而更加哀傷。

如果能趁此機會,擁護天子以順從民間的人心,這是大順;秉公無私以使天下英雄豪傑歸服,這是大略;扶持正義以收英才俊傑,這是大德。

這樣,天下雖然有人叛逆,必定不會成為我們的憂慮隱患,這是擺明的。韓暹、楊奉他們豈敢為禍朝廷?如果不及時扶正朝廷,天下諸侯就會生出叛離之心,以後再考慮此事,也來不及了。”

因此,曹操聽從荀彧的分析,從洛陽迎獻帝回許昌,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

從荀彧獻計曹操迎獻帝的字裡行間可以看出,荀彧是希望曹操輔助漢獻帝的,做匡扶漢室的中興之臣。而不是挾天子,誰知曹操因為實力大增,野心俱漲,有兵有糧,根本不需要聽天子的。

十七年,董昭等謂太祖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勳,密以諮彧。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董昭等大臣進言曹操,勸他進國公爵位,而曹操把此事暗中與荀彧商議,荀彧本來以為曹操起兵是為了匡扶漢室,掃平謀逆的,誰知是為了他自己的野心。於是就勸曹操,不要這樣幹。

曹操與荀彧暗中商議:

但荀彧知道此時實力威震天下的曹操是不會再聽自己的話了。後悔自己輔佐了一個野心家,以致憂抑成疾,在壽春病死。荀彧死第二年,曹操馬上進爵魏國公。

太祖軍至濡須,彧疾留壽春,以憂薨,時年五十。

因為荀彧終生的抱負是為了匡扶漢室,從袁紹逃奔曹操,就是為了實現這個理想,而到頭來,卻發現他輔佐的曹操卻是一個最大的野心家,篡漢者,夢想破碎,卻又因士子忠於公主,無法去反抗他忠於的主公,而這個主公又違背了他自己的理想。所以積憂成疾,鬱鬱而終。並非題主所說的自殺。


剛日讀史


荀彧是曹操重要謀士,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讚賞。舉薦了荀攸、郭嘉等大量人才,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混戰不休,漢室朝廷名存實亡。荀彧富有政治遠見,建議曹操迎漢獻帝於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

曹操擁立漢獻帝的政治舉措,對許多賢能之士,特別是忠於漢室的士人有很大感召力,紛紛前來投身效命,勢力大增。

公元212年,曹操欲進爵國公、加封九錫(九錫是古代帝王對大臣的九種賞賜,有車馬、衣服、樂器、武士、弓矢等)。

荀彧忠於漢室反對曹操稱魏王,而受曹操所忌,調離中樞,在壽春憂鬱成病而亡(一說受到曹操暗示而服毒自盡而死)。


林城布衣10001


荀彧,三國時著名的謀略家,論謀略堪稱三國第一人,無人能超越。荀彧生於官宦之家,爺爺,父親等都是官員,所以感激皇恩,穀子裡存在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

荀彧雖是名門望族,但東漢未年,刀兵四起,群雄逐鹿,兵荒馬亂不能很好報效國家,就帶著家族投奔了冀州牧袁紹,給袁紹出了好多主意,不能被採納。看出袁紹嫉賢妒能優柔寡斷的人,不能成就一番事業。看曹操英雄颯爽,勇謀兼備,可成大氣,就帶著家人投奔了曹操,曹操大喜,深知荀彧賢能,徹夜長談。封荀彧奮武司馬,執掌軍務大權,時年才29歲。荀彧不負眾望,勸曹操迎回漢獻帝,名正言順一起保皇權。又為曹操做伯樂,推薦賢能人才,如郭嘉,荀攸,司馬懿等人,為曹操出謀劃策,衝鋒陷陣。其中最主要的是官渡之戰,在荀彧的謀略下,打敗了袁紹,取得重大勝利,從此平定了北方。這可是荀彧的功勞。

荀彧深得曹操的信任,曹操在外作戰,讓荀彧主內政,合作愉快而融洽。還把自己的女兒安陽公主嫁給荀彧長子,做了兒女親家。時常與人說,荀彧就是我的子房。

曹操不斷取得地盤,勢力也不斷膨脹,常挾天子以令諸侯。越來越不把漢獻帝放在眼裡,公元212年自封國公魏王而加九錫。荀彧力勸曹操放權給皇帝,因他又是皇權堅決擁護者,所以與曹操的專權發生衝突,而產生隔閡,調離了荀彧軍權。在50歲時,一次犒賞軍宴席後,不幸染病,不多日而逝世。


江山如畫5965


在三國志荀彧傳中沒有提到過他自殺,只是說“以憂斃”

自殺的說法來源於裴松之的注。其中提到“空食盒”的說法。

大致是曹操希望稱公,而荀彧認為時機未到或是不支持曹操篡漢的想法,所以當堂反對。

之後曹操藉故將他調出許昌隨軍打仗,其實就是調離權力中心,放到自己身邊監視起來,荀彧因此而鬱鬱寡歡。最後收到了曹操的空食盒(意義不明),自殺身亡。

自殺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因為覺得自己最初就不應該幫助曹操,以至於曹操幾乎奪取漢朝政權,自己對漢朝廷有罪,因此十分愧疚以致自盡。

不過就之後的發展來看荀彧自盡的可能性不高,因為其子孫在曹丕建魏後都得到重用,他本人被追封為“太尉”。而且連魏文帝曹丕本人也在著作中懷念過荀彧,所以他的死更有可能是自然原因,畢竟五十幾歲在古代也算是高齡。





九城清歌說歷史


此人出身名門,對前中期的曹操勢力幫助極大。但一直心存漢室。他幫助曹操類似一種曲線救國的方法,實為再造漢家。但曹操崛起之後,其野心也在不斷膨脹,荀彧一介文臣,雖有奇策之功,推薦之勞,在朝中擁漢勢力一再削減之後,自身也不能與龐大曹家勢力相抗衡,當曹操攫取更大權利和名分“魏公”時,站到了曹操的對立面上,其結果自然不必多說。在排擠出中央後,在地方上(壽春)服毒自盡,一說憂鬱成病而亡。



林鹿蘋


荀彧也是另一個諸葛亮,另一個管仲!

他是真正的身在曹營心在漢!他是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他的理想和抱負不是建立一個新王朝!而是興復漢室!

曹操早期的時候雖然是挾天子以令不臣!這也是荀彧提出來的!曹操開始一直執行的也是很好的!度量也是很大的。尤其官渡之戰燒燬繳獲的通敵竹簡的時候,付之一炬,何其大氣,荀彧是佩服的五體投地!

但是,曹操晚年的時候,要稱魏公魏王的時候,這時候已經不是興復漢室了,這已經不是荀彧的理想了,他和曹操在這個上面的分歧也註定要分道揚鑣!分道揚鑣的結果就是荀彧自殺!

他是真正的身在曹營心在漢!是要食漢祿的人!!

自殺的誘因就是曹操送的一盒空盒的飯菜!曹操是要告訴他,“你已經無漢祿可食了”!無漢祿可食,只有魏祿了。怎麼辦,伯夷叔齊就是荀彧的歸宿,餓死或自殺!自殺仍可保子孫平安!這也是荀彧最好的結局!


鵬程日誌


荀彧是忠於大漢的大世家子弟,這與當時野心勃勃的世家基本不同。這也是荀彧拋棄不能成事的袁紹,認同曹操的原因。所以荀彧希望輔助曹操完成安定天下的工作。

不過,伴隨勢力的膨脹,曹操周圍已經形成了世家、豪強、寒門、平民組成的軍政集團,為了家族的安危,也為了本集團各成員切身利益所在,曹操不能放棄權力,只能不斷被本集團在代漢的路程上推得越來越遠。

這就是荀彧與曹操的終極衝突。

曹操想建國稱公,公爵是兩漢沒有的爵位,前一個例子就是王莽的安漢公。所以荀彧在理想與現實的衝突中選擇了自殺。


四川達州


7月25日是荀彧的忌日。

性格決定人生

荀彧從小就被人認為有王佐之才,董卓入京後辭官回鄉帶領族人遷到冀州。荀彧認為袁紹終不能成大事,便去東郡投靠曹操,曹操非常欣賞他,把他比作張良並任他為司馬,那年荀彧二十九歲。

曹操攻打陶謙時呂布襲取了兗州,荀彧臨危不懼單身前往說退豫州刺史郭貢的數萬人馬,並與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不久呂布敗走,荀彧又勸說曹操迎接漢獻帝,因此被升為侍中、尚書令。因為荀彧多次推薦優秀人才如戲志才、郭嘉等給曹操,所以曹操更加敬重荀彧,每有大事都先與他商議。

袁紹勢力強大,曹操對是否與他開戰猶豫不決,荀彧就用四勝四敗之說開導曹操,使他終下決心抗袁。

我們可以設想,假如沒有荀彧支持曹操攻打袁紹,堅定曹操的信心,或許曹操就將永遠沒有之後的那些赫赫戰功,只能永遠屈服於袁紹之下,也許也就沒了之後“三國鼎立”的局面了;即使有的話,也是袁紹、劉備、孫權的爭奪,沒了曹操的份。官渡之戰的勝利,為曹操之後的一系列成功打下了基礎,這也是曹操一生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而這一切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荀彧。

然而,一件看似平常的事情卻改變了荀彧的一生。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勸曹操即公位,荀彧私下表示反對,因此遭到曹操的忌恨,並在征討孫權時帶他出徵,因為以往曹操出兵,荀彧都是留守後方,因此荀彧又愁又怕,終於在壽春病亡,死後被追諡為敬侯,後又被追贈太尉。

雖然在他死後,得到了如此之多的榮耀,但這些對於一個已經死去的人來說,又有什麼意義呢?而且,這些與他生前的功勞相比,也是他應該得到的。最重要的是如此功績顯著的人為什麼要曹操被害死呢?

是因為他太強了,曹操嫉妒他而要殺了他嗎?不會。曹操是一個善於重用賢才的人,就是因為他的強,曹操才會看中他,相信他,重用他,所以,曹操不會因為他能力太強而害死他。關鍵是他提出的建議損害了曹操的利益,而且是對曹操來講很重要的利益,不然,他不會為此而害死對他忠心耿耿、為他帶來很多利益的荀彧。

其實荀彧的死歸根到底還是因為他的性格造成的:一是太直白,二是太忠心。

先說他的直白。他向曹操提出他的觀點太直白,假如他向曹操提建議時,話語能夠委婉一點,態度能夠和藹一點,他或許還能倖免一死,或許不能繼續做他的官,但至少留下了寶貴的性命,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生命是最寶貴的,是應該珍惜的啊。

再說他的忠心。他的忠心一是對漢室,二是對曹操。他既對已經不可挽救的漢室抱有恢復的希望,希望能在他或者說他和曹操的努力下能夠得到延續和恢復。其實,這都要怪他太固執,或者他讀書太少,不懂得朝代的更替是一種很自然的現象,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而且任何人也不能阻止社會的進步,漢王朝的滅亡是必然的,是不會因為他一個人的聰明和努力能夠改變的。他太忠於他的漢室,假如他能放棄對漢室的忠心,而不管曹操做什麼,那麼他的一生又將改寫,或許會是一帆風順的一生,令人羨慕的一生。

他對曹操太忠心,正是為了曹操好,他才表述他的觀點,希望曹操能夠改變既定策略。可是荀彧沒有想到人是會變的,隨著曹操的功勞越來越大,他的權力也越來越大;隨著他的權力越來越大,他的野心也越來越大。對於荀彧的建議,曹操不僅沒有采納,還要幹掉手無縛雞之力的荀彧。

唉,可憐的荀彧!

性格決定人生,此言不虛!

荀彧,字文若,穎川穎陰人,乃是當時曹營的第一大謀士。因為其官拜尚書令,所以後世多稱其為“荀令君”。在三國演義中,荀彧是被曹操賜毒酒而死的。而歷史上荀彧真的是被曹操所害死的嗎?其實不然,三國演義這樣描寫只是為了突出曹操的殘暴不仁,疾賢妒能。

真實真正的情況是這樣的,話說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十萬大軍征討孫權,荀彧作為謀士隨軍。由於荀彧不適應淮南的氣候,不幸病倒了,於是就被留在壽春,曹操繼續進軍濡須。交戰期間,孫權送給曹操兩盒甜酥。曹操吃了一口,感覺味道十分可口,於是就在盒子上提了“一合酥”三個字。並吩咐把眾將叫來,大家共同分享。後因孫權來攻,曹操出帳去了。這時大家都來到帳中,不見曹操,只看見桌子上的食盒,誰也不明白什麼意思。主薄楊修打開食盒,吃了一大口,並告訴大家其中的奧秘。於是大家便爭先恐後把一盒甜酥全都吃了,有嘴讒的發現還有一個食盒,就把第二個食盒裡的甜酥也吃了,並把盒子蓋好,放回原處。這時曹操回到大帳,看見一個食盒已經空了,就問左右是誰猜透他的意思。左右告訴他是楊修,曹操十分高興。突然,曹操想起荀彧,就命人把另一個食盒送去。這時,荀彧正在壽春養病,正值冬天酷冷,又受了風寒,磕喘不止。接到曹操饋贈的食盒,心裡十分高興。可當他打開食盒一看,卻是空的,心裡暗想:曹公是個精細的人,絕對沒有送我空盒子的道理。莫非是讓我自裁?(這裡要回頭重提荀彧在未離開許都以前,董昭曾經與大家共同修表:說曹公輔弼朝廷,功勳昭著。外定武功,內修文學,又兼立言。自古以來,人臣匡世,沒有像今天這樣的大功。宜受九錫,進爵國公,方顯殊勳。邀請荀彧聯名上表。荀彧說:“君等從前曾經提議恢復古制,建立公、侯、伯、子、男五等。曹公就曾經勸阻說:‘能夠建立五等的是聖人呀!又不是人臣所能制定的。我哪能承受得起呢?’曹公興義兵是為了匡朝輔國,本著秉忠之誠,退守避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便拒絕署名。)荀彧自思:莫非這件事情傳到了曹公的耳朵裡,對我不滿意,故而送我個空盒子,暗示讓我自裁的意思。轉念又想,曹公平時待人,寬容豁達;言談戲笑,盡無所隱。再加上往日待我推心置腹;若是對我有不滿意的地方,必有顯露。哪能一無所示便賜我去死?左思右想不得要領,更加覺得寒氣襲人。便命侍從禁閉門窗,添炭取暖。不多時候就昏昏睡著了,從此卻再也沒有醒過來。等到侍者進室發覺,已經冰冷去世多時了。時人不知道真相,以為荀彧服毒自盡。

按照今天猜測,實在是炭火攻心而亡,說白了就是煤氣中毒。後曹操得知荀彧去世後,大哭不止,並對屬下說:“荀令君啊!德行周備,名重天下。百十年間的賢才也沒有人能夠趕得上啊!君與我相處二十了餘栽,所進奇謀最多。沒有荀令君我得不到今天啊!我失去荀令君,既喪良師,又折益友,損傷股肱!”於是親自扶著靈柩返回許都。天子出城迎接,也是淚流不止。並追諡為敬侯。消息傳入東吳,孫權修書給劉備,無中生有:曹公使荀彧謀害伏皇后。荀彧不從,故而自殺了。劉備得書,嘆道:“老賊不死,禍亂不止!”後來裴松之評論說:此說既誣太祖,又毀荀公。雖是庸人,猶不至此,何以玷累賢哲哉!嗚呼!古人已逝,今者難辯,又何必多事!


Koko樂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