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規模是否取決於地理位置?

方清雲煙


的確如此,通常來說,平原面積大,並且靠江河湖海之畔的區域,城市數量就多,人口密度較高,綜合條件有利於整體發展。

當然地理條件最好的還是長三角和珠三角,這兩個地區都是以大江出海口為中心,同時向周為擴散。

長三角的大江出海口在上海,上海輻射半徑覆蓋整個江浙,此域魚米之鄉,自古富庶,加之江河湖海佔盡,想不富都難。該範圍內城市雖多,但早期人口規模並不大,因為富裕程度高,越來越多的商機顯現,同時帶來更多的工作和創業機會,所以大量外來人口迅速填充進來,將這裡的城市和人口規模推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珠三角的大江出海口有多個,但基本還是以廣州為中心,廣州輻射半徑雖大,但珠三角以外區域地勢相對複雜,尤其自然資源稀少且多山之地發展緩慢,於是該區域人口更多的像珠三角流入。此區域雖沒有長三角那樣的內河航運,但有港澳隔海相望,與東南亞貿易更便利,也屬於地理形態上佳之地。其他且不說,近港澳廣深四個世界級城市在此,這個區域就必然是全球城市化規模最大的地區之一。

再有就是內陸區域當中地勢佔優的城市,比如四川素有蜀道難於上青天之說,但是省會成都卻在叢山當中擁有廣闊的平原,既有地理優勢,又有行政地位優勢,同時背靠人口大省,城市規模當然小不了。再比如武漢,雄踞長江中游,且湖泊眾多,位置正居華夏中心,水陸通達,天然的交通樞紐,如今已是長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

地理位置受限的典型是山西省會太原,三面環山,且間距較小,唯一南邊沒山,還是和晉中市相連,所以再怎麼發展,規模也是十分有侷限性,加之人口基數小,所以城市規模想大也大不起來。


城市發展報告


形成城市的核心首先是水資源、土地和交通,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

  • 豐富的水資源 + 廣闊的土地資源就可以養育更多的人口,人口是城市的核心。

  • 便捷的交通將各地區聯繫在一起,只有人口和貨物的流通,社會才能發展,處於重要交通樞紐的區域必然形成區域中心城市。

  • 人口、物品等彙集逐步形成各種服務業,城市綜合功能逐漸顯現。

  • 多地區人口匯聚,也就是文化的交流匯聚,時間會融合周邊各區域文化,形成區域政治、文化中心,也就是歷史。

<strong>地形地勢的影響非常大

  • 地形地勢影響降雨、季風,從而影響地區植被,看看中國高原、大山對中國地區氣候的影響。

  • 地形地勢同樣影響氣溫、空氣,長江流域夏季多酷熱,北方盆地冬季多霧霾,主要是地勢。

  • 當然,高原地勢無人區就不用多講。

  • 重要城市有幾個特點,從小到大看看

  • 河谷山地盆地類城市,多處於多河流交匯區域,大河流山間盆地,典型城市蘭州、西安、太原等。

  • 因高山、河流阻隔,人群沿河谷分佈、交通,多河流交匯的盆地自然就成為周邊各河谷人群匯聚地、交流中心。

  • 大江、大河出谷沖積平原交匯地或平原河流匯聚出谷地,典型城市,岷江與四川盆地交匯的成都市,黃河出谷的洛陽市,多河流匯聚出谷的重慶市、武漢市。

  • 第三類,工業革命以來以鐵路為主要交通工具時代,幹線鐵路交匯的城市,因鐵路改變省會的哈爾濱市、長春市、鄭州市等,

  • 上述三種,均無法擺脫地形地勢對交通樞紐關塞的影響

  • 航海時代,大江、大河入海口同樣沒有改變水資源和河流對人口、交通的影響,沿海地區很多,為什麼是大江大河入海口及港灣地區城市快速發展。

  • 本質上和前面三種類型是一致的,因為大江大河的水資源沿河谷分佈人群,人口、經濟等均沿河谷分佈,交通必須跟著人群佈置,科技發達了將公路、鐵路修到無人區有意義嗎?

<strong>地形地勢河流山川決定了人口分佈、交通幹線走向,中心城市的政治、軍事、交通、經濟地位是地理歷史形成的,短時間的政策導向並不能長久改變區域中心城市地位。

  • 三大城市群,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京津冀城市群全部是港灣城市群

  • 三中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長江上游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武漢、環鄱陽湖、長株潭城市群),黃河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關中城市群、呼包鄂城市群)全部是大江大河城市群。

  • 幾百年過去了,國家中心城市和清大區政治、軍事中心總督府有多少變化?

  • 清總督

  • 國家區域中心城市

  • 軍事大區中心

  • 以鐵路為代表大區中心,鐵路監管局及鐵路局駐地

  • 隨著社會發展,航海時代對內陸產生衝擊。

  • 首都北京重要伴生重鎮由保定變為天津,隨著雄安新區建設再次肯定了保定周邊區域地位。

  • 兩江地區,上海快速上升,但南京(江寧)在江蘇、安徽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地位同樣無法改變。

  • 瀋陽、福建、廣州、武漢(武昌)、成都、昆明、西安、蘭州的政治、軍事、交通戰略地位同樣沒有改變。

  • 重慶地位提升,鄭州市(替代了周邊洛陽、開封)被重視,地理歷史影響深遠。


天佑中華紫氣東來


中國城市和世界城市一樣,基本上都是資源型性城市,體現城市規模大小,取決於這個城市的資源量。

所以,中國的城市規模只取決於資源,而不是地理地理位置。

比如港口型城市,他依託港口的優勢而發展起來的城市,如深圳、新家坡等,港口越有潛力,城市就發現的更好更快。

比如資源性城市,油城大慶、東營、濮陽等,都是因石油開採而規劃出來的城市。大慶是建在荒原的石油城,東營是建在灘塗上的石油城,濮陽原來是座不起眼的小縣城,因中原油田的發現,讓一個不起眼的小縣城變成河南省有一定規模的地級市。中國80%城市因礦產資源而建的,因煤礦、因鐵礦、因銅礦和因其他礦藏而新興的城市數量是最多的。

比如有水陸運輸型城市,具有代表性的長江沿岸城市南京、武漢和重慶等。而最特別的城市就是河南省會鄭州,如果沒有京廣線,也就不會有今天的鄭州,是東西南北的鐵路大通道,才是成就了今天鄭州的城市資源。

當然許多歷史名城,它們都是跟據當時的條件而興建城市,因山因水因軍事而興建的城市。最著名的就是咱們的首都北京,它就是一座以軍事為目的而興建的城市,從大明王朝到大清王朝,歷朝歷代因天子守關而成為政治中心。


用戶5984573467


首先在中國有很多城市已經進入或者即將進入世界級城市,這些城市基本都是一些經濟規模以及城市面積規模比較大的城市,而在中國一個城市的發展規模有很多原因,但是地理原因應該是佔主要因素的,這一點從我國地圖上便可看出,我國城市規模大的城市大多集中在東部沿海,因為沿海有溝通世界更加方便的地理優勢,雖然西部也有大城市,但是數量上明顯比東部要少很多。

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首先以我國經濟龍頭城市上海來看,上海扼守長江入海口,是我國長江經濟帶溝通世界的橋頭堡,起到一個經濟中轉的作用,所以上海的城市發展以及規模在我國乃至世界都是很大的。講到這裡我們也可以聯想到古代絲綢之路,唐超玄奘高僧沿著絲綢之路去往印度取經,所經過的重要節點城市基本上都是處在重要的中轉站上,商人在中轉地點彙集就會增加此節點的人口規模,久而久之便會形成城市,而上海的地理位置也是此方面的展現。

東部城市的地理優勢我們不做過多闡述,我們分析一下西部,以西安為例,基本上是西部第一大城市,在漢朝唐朝時期便作為都城的所在,因為那時的中國沒有對世界開放,在政策上以內部生產自足為主,所以處在中部的長安便佔據地理位置的優勢,處在我國中心位置的關中盆地,南部為秦嶺山脈,北部為黃土高原,東部為華山,西部有太白山,在歷史上易守難攻,所以西安可以發展成西部大城市,時至今日依然是西部經濟中心,這肯定是源於地理位置的因素。

同理位於川蜀之地的成都也是上述的原因,成都處在成都平原,腹地廣闊,是連接川東城市以及西部高原的重要節點城市,處在平原地區位置著實優越。另外九省通衢的武漢,長江、漢水的彙集之地,處在長江中游地區,可以起到承接東西的重要作用,所以漢口從歷史上就是我國四大古鎮之一,到了現代,漢口、武昌、漢陽合併而成的武漢,被國人稱之為大武漢。

綜上所述,地理位置對一個城市的規模還是至關重要的,如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補充。


地理有意思


中國城市的規模是否取決地理位置?

古人訓:天時不如地理,地理不如人和。雖是古訓,還是有很大參考價值。地理優勢仍起很大的作用,比如沿海,靠江的城在歷史上發展快一點,規模也大些。如上海,廣州,天津,青島,大連,廈門……等。長江沿線的南京,武漢……等城市首佔河運的自然優勢。

人和的因素北京,西安幾朝建都,城市的擴張發展規模也很快的。改革開放後,特別深圳,將來的雄安新區即有地理位置的優勢,又占人的因素優勢。已是,可或將是規模最大新興城市。

國家新佈局城市群,經濟帶中的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等,他們都具備天時,地理,人和的基礎和條件,將來,在這裡的城市規模不可低估!


手機用戶73775101476


對於這個問題,專注於地理知識與旅行資訊的——地理答啦,簡單進行一下分析。


城市是人口的聚集。一個城市規模的大小取決於這個城市人口的多少。而一個城市人口的多少取決於這個城市所具有的資源稟賦對人的吸引力。

從我國城市的發展歷史來看,能夠使得一個城市誕生、發展、擴大規模的主要因素,也就是城市的資源稟賦,主要有地形、地緣、交通、礦產、軍事、政治、商貿、工業、旅遊、教育、醫療、科研、政策等。一個城市能夠吸引人口來聚居,無不是擁有著其中一個或多個資源稟賦。


舉幾個例子:

因交通資源稟賦而興起的城市,比如鄭州、株洲、石家莊、懷化、日照、連雲港、防城港等,其規模主要取決於交通優勢。而大運河邊的張秋、武城、臨清等城市的衰落,也是因為他們失去了原有的交通優勢。

因礦產資源稟賦而興起的城市,比如大慶、東營、伊春、東川、棗莊、阜新、鄂爾多斯,其規模主要取決於礦產資源優勢。

因特殊政治地位而興起的城市,比如古都開封、洛陽、鄴城,其規模主要取決於特殊的政治地位。

因旅遊資源稟賦而興起的城市,比如五大連池市、武夷山市、黃山市、五指山市、張家界市等,其規模主要取決於旅遊資源的優勢。


總的來說,一個城市擁有的資源稟賦越多、越全面,就更容易吸引人口聚居,更容易擴大規模,目前我國以一線城市為代表的超大規模的城市,無不是聚集了全國最好的政治、政策、交通、商貿、工業、教育、醫療、科研等資源。這些資源所具有的巨大吸引力,讓無數人,特別是年輕人,寧可蟻居、蝸居地漂著奮鬥,也不願離去。


回到題目,地理位置是決定中國城市規模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一個城市從誕生、到發展、到輝煌、再到衰落,是很多自然、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歷史等因素共同造成的。有些地理位置並不好的城市,也可以發展成相當規模的城市,比如雄縣、安新、容城。而有些地理位置很好的城市,也沒有發展成很大的規模,比如保定。

以上!


地理答啦


城市規模不僅取決於地理位置,決定城市規模的大小有多方面的原因,譬如歷代執政者的態度,人口的規模,勢力的分部等等。

當然地理位置在其中佔據著重要的位置,古有咽喉要道或兵家必爭之地之說,足矣說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而這樣的地理位置不是隨心而定,不然怎麼會有千年古都。古代要考慮各方勢力分部、通訊、陸運河運等,現代更是要考慮交通通訊


一旦城市被定型為重中之重,那麼就會有資源傾斜,譬如古代的駐守雄兵或現代政策傾斜。而商賈之人會嗅其商機,會在新城市中逐漸擴展自己的生意。隨之更好的生活條件會吸引人口不斷的增加。

政策的傾斜,地理位置的優越,人口規模達到一定程度等多方面的原因綜合推動,城市才可以稱之為有規模的城市。


執酒話浮生


中心城的範圍,除了沿海的城市外,內陸經濟貿易也需要向外運輸,作為沿海和內陸轉軸點,設置地區,在交通四面八方都能夠作為轉軸,連接東南西北等各路方向站點,最為合適,如果通路受阻,發展也是有限,因為內陸地區,不像沿海地區是靠海,內陸是靠地和周圍其它地域,來帶動經濟的發展,選址很是重要,那個地方地理位子優越,就選那一個作為發展,這樣可以帶動周圍的經濟發展,因為一個地域的發展情況,會影響周圍的經濟帶動,如果地域選址是四通八達的地區,周圍的中小城鎮也會隨之也被帶動起來,經濟和旅遊業的發展,更利於物品的運輸,而沿海的大城市那幾個也就夠了,而內陸的大城市必須確立好,如果地方太偏僻或者地域堵塞,那麼不利於長久的發展,要的就是通暢,而不是堵塞。


女婍


我認為城市的規模取決於地理位置,尤其是像中國這種現象尤為明顯,即便是像成都這種位置偏僻的地方也能成為國際性的大都市,這與它控制西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中國其中的三座一線城市北上廣,分別位於中國的北大門,中國的中間,中國的南大門,華中地區唯一的特大城市武漢,西北的老大西安,西南的老大重慶,儘管一些城市受制於地形,資源等限制,但無奈這些城市地理位置重要往往是某一片區域的核心,因此我個人認為在中國地理位置對於一個城市的重要性遠遠勝過資源,地形的限制,國家不可能會拋棄一個地方,同時也會給地區設立各自的巨無霸,老大,讓其有吸引更多資源的資本,縱觀世界,紐約,洛杉磯這些城市不也是這樣嗎?


勤勞的小四


我認為城市的規模取決於地理位置,尤其是像中國這種現象尤為明顯,即便是像成都這種位置偏僻的地方也能成為國際性的大都市,這與它控制西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中國其中的三座一線城市北上廣,分別位於中國的北大門,中國的中間,中國的南大門,華中地區唯一的特大城市武漢,西北的老大西安,西南的老大成都,儘管一些城市受制於地形,資源等限制,但無奈這些城市地理位置重要往往是某一片區域的核心,因此我個人認為在中國地理位置對於一個城市的重要性遠遠勝過資源,地形的限制,國家不可能會拋棄一個地方,同時也會給地區設立各自的巨無霸,老大,讓其有吸引更多資源的資本,縱觀世界,紐約,洛杉磯這些城市不也是這樣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