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光緒搞維新變法最主要動機是富國強兵還是削弱慈禧權利,從而真正意義上的親政?

長春第一美男子


兩者皆有之吧!

從光緒搞變法的主觀角度來說,富國強兵的確是根本目的,在清朝的每一個皇帝整天被安利的一件事就是,要當一個好皇帝啊,要努力工作啊,不能丟掉祖宗留下的基業啊!

但是,戊戌變法要成功,從光緒的角度來說,必須要得到最高權力。

慈禧其實有意讓光緒接班,只不過光緒不太給力

其實,慈禧並非不想退,人老了,自然也想要消停停的享受自己的生活,光緒不是別人,跟自己有著濃厚的血緣關係,是自己一手扶持起來的皇帝,讓光緒當接班人明顯是在情理之中。

1975年光緒舉行登基大典後,實際上與慈禧形成的是一種“母子”關係,在光緒小的時候,慈禧對光緒很關懷,慈禧曾經說光緒"常臥我寢榻上,時其寒暖,加減衣衿","我日書方紙課皇帝識字,口授讀四書詩經,我愛憐惟恐不至"。

當時光緒剛剛親政,就爆發了甲午中日戰爭。

在該戰爭中,光緒主戰到底,結果清朝打了個底掉,三十年積攢的北洋艦隊毀於一旦,有了這樣的恥辱,光緒自然希望通過變法來改變這種現狀,為此,才有了變法的想法。

當然,光緒主張變法,也跟光緒後面的那些人有著深刻的關係,在變法派和保守派之間還有帝黨和後黨之爭。

甲午戰爭之前,以光緒的老師為首的帝黨為了追求最高權力,希望光緒能夠親政,完全掌握清朝大權,以此改變自己的政治地位,甚至不惜挪用海軍經費也要給慈禧蓋園子,希望慈禧能夠離開皇宮。

甲午戰爭後,傻了眼了,偌大一個清王朝竟然敗到這份田地,整的光緒剛剛燃起的激情,一下子被澆的冰涼。

慈禧太后次次不肯歸政,甲午戰敗後光緒被維新派利用

這幫人又想了第二條計策,就是通過變法來奪取政權,康有為是一個屢試不第的秀才,40多歲才考中進士,然後到地方去擔任知縣,如果通過正常的升遷途徑,康有為就是到死,連皇帝見上幾面都困難,更別說染指最高權力了,因此,康有為鼓吹變法。

他迫切的希望通過變法給自己帶來平步青雲的一次機會。

變法只是一種手段,掌權才是最終目的。

當時光緒年紀小,接觸到這種西方的思想就認為只要清政府進行變法就能變強,自己就能成為力挽狂瀾式的皇帝,實際證明,光緒當時年紀太小,看不透人心。

最終被維新派的人利用,導致與慈禧撕破臉,還差點被廢,慈禧臨死前一天,光緒就先一步探路去了。

變法是要流血,關鍵是慈禧要是不讓他們流血,他們就讓慈禧留血了,說到底康有為等人並不是真心變法,真心讓這個國家強大起來,而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勇敢的進行訴求,其變法行為在三年後袁世凱主持清末新政的時候全部得到實現,慈禧會讓一個外人主持變法都不讓光緒主持變法?

到最後已經發展成為維新派要下黑手乾死慈禧,這種跨度之大,不得不讓人說,你們究竟是要變法富國強兵呢?還是要纂權奪位呢?

從光緒的衣帶詔來看光緒當時對慈禧的真正態度

關於光緒衣帶詔真假一直很難辨別,版本也有好幾個,正常來說,一般都認為下面這樣。

“朕亦豈不知中國積弱不振至於陸危,皆由此輩所誤,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將舊法盡廢而盡識此輩昏庸之人,則朕之權力實有未足······爾等與林旭、譚嗣同、劉光第及諸同志等妥速籌商,密結封奏,由軍機大臣代遞,候朕熟思審度,再行辦理。”

但是康有為說的版本,比上面的要誇張一點,他們將“則朕位且不能保”改為“今朕位即不保”,將“妥速籌商”引申為“妥速密籌,設法相救”。

也就是將問題說的更嚴重一些,才有了後來,光緒皇帝危險的情況,維新派應該去勤王。

在這件事情中,其實,本來沒有這麼複雜,就是光緒想要和變法派商量商量對策,並沒有到為了爭奪權力,要維新派圍園獵後,刺殺慈禧。

袁世凱後來對榮祿說: “皇上聖孝,實無他意,只有群小結黨煽惑,謀危宗社,罪實在下 。 必須保全皇上以安天下 。”

從這來看,光緒明顯比較嫩啊!


史論縱橫


我認為,光緒搞變法首先是為親政!沒有人願做傀儡,何況他身上流著康乾的血!


證據一:

1898年9月18日光緒授意譚嗣同去法華寺夜訪袁世凱,說皇上希望袁世凱起兵勤王,誅殺榮祿及包圍頤和園軟禁慈禧!如果後來沒有變故,光緒親政也許指日可待!

但是三天後,袁世凱聽到楊崇伊從北京帶來了政變消息,以為計劃洩露,為避免牽連,便把政變計劃向榮祿和盤托出。


證據二:

變法開始後,清政府中的守舊派百般阻撓運動的開展。

奕劻、李蓮英請求慈禧“垂簾聽政”;還傳聞要廢除光緒,另立新君。

1898年7月30日,光緒帝頒密詔:朕位且不能保,何況其它?

意為:我連皇位都不能保了,做其他的還有什麼用?

光緒帝意識到皇位不保,便萬分焦急,要維新派籌商對策。可見光緒把親政和皇位看的何等重要!


親政是前提,若不能擺脫慈禧,富國強兵便無從談起! 事實上,晚清的歷史也證實了,有慈禧在,富國強兵無望!


小熙為人人


我覺得我們沒有理由去質疑光緒戊戌變法的目的,無論是富國強兵亦或是達到真正親政的目的。

在當時,儘管軍國大事的決定權還在慈禧的手中,但是慈禧確實是給了光緒執政的部分權力,讓光緒自主歷練,只不過,事未遂願,光緒還是沒有從慈禧手中將權力給奪過來。



我們所不知道的是,戊戌變法實際的領導者並非是康有為梁啟超等人,而是以光緒為首的,康有為充其量就是光緒底下的辦事員罷了。

當時,因為甲午戰敗的影響,舉國上下的有志之士都希望國家能夠富強,於是懷著一顆熱血之心報效祖國,使得強學會日益發展壯大。奈何,也許是太過的急於求成,使得戊戌變法的領導者們並沒有真正意識到保守派的強大,從而引起保守勢力的強烈抵抗,最終沒落。

至於光緒,他是一位好皇帝,可惜就是生不逢時,偏偏當了晚清皇帝,又偏偏權力被架空,又偏偏遇到康有為這些理念偏為激進的人士,再加上自己確實並沒有太多從政經驗,最終還是將變法革新付之東流。

有一次,大學士孫家鼐問光緒:若開議院,民有權而君無權,您怎麼辦?光緒回答:我只為拯救中國,只要能成功,我個人沒了權力又算得了什麼呢(吾欲救中國耳,若能救國,則朕雖無權何礙——康有為《請君民合治滿漢不分折》)



從這份史料可以看出,光緒意在挽救中華之危亡,意在富國強兵不受列強所制肘,至於他自己的權力多少,他並沒有計較多少。人在朝堂,身不由己,如果他不是皇帝,他也不需要過分的去自責於國家危亡與否,可惜,偏偏他是皇帝。

我們可以相信,光緒是一位有擔當,負責任的明主,儘管他最終失敗。


妙齡老翁談歷史


面對甲午戰爭失敗和《馬關條約》的簽訂,帝國主義在中國掀起的瓜分狂潮,中國出現的嚴重的民族危機,光緒帝也想振作起來,藉助康梁進行富國強兵的維新改革,然而手裡沒刀殺不了人,要實現此目標,光緒帝必須要有實權才能施展,因而在維新變法的時候,削弱慈溪權力,拿回屬於自己的皇權也是必然的。


京師大學堂師範館


我認為光緒皇帝變法先是為了自己親政拿到權力,然後變法富強大清國,兼而有之吧。

想了解我的觀點的可以看一下一下五點原因,謝謝

1,在甲午戰後,國家面臨危機之秋,光緒的思想受到刺激,逐漸在封建主義思想營壘中發生了搖動,對他們統治人民的“祖宗之法”產生了一定的懷疑,也開始睜開眼睛看世界了。他力圖探索新的統治妙方——學習外國,“發憤為雄”,對他們統治下的中國進行一些改革以求振作,逐步成了他思想中的一個新趨向。筆者認為,這是光緒皇帝所以支持資產階級改良派進行變法維新的主要的內在因素。同時也是帝、後兩黨在此期間矛盾激化的原因所在。

2,在維新運動發展過程中,在思想、政治領域裡進行的“變”與反“變”的鬥爭,是資產階級改良派與封建頑固派、帶買辦性的洋務派之間鬥爭的焦點。這一斗爭的實質,在於是維護悲慘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現狀,還是把中國引向獨立富強?在這個關係著當時中國的前途和命運的問題上,光緒在清廷統治集團內部,又旗幟鮮明地表示支持變法維新。

3,光緒在“百日維新”期間給康有為的密詔中,說的更加明確:“朕惟時局艱難,非變法不能救中國。所以他公開宣告,“以中國大經大法而論,五帝三王,不相沿襲,譬之冬裘夏葛,勢不兩存”,極力主張因時變革。顯而易見,光緒的上述思想,與資產階級改良派的主變觀點,是基本一致的。這表明他們在戊戌變法運動中的思想主張有相同點;並從而說明,在資產階級改良派與頑固派、洋務派之間,就中國應向何處去的激烈論戰中,光緒皇帝同樣站在了資產階級改良派的一邊。

4,在甲午中日戰後,光緒與頑固派勢力及一些洋務派官僚之間,在對待當時中國面臨的局勢,尤其是在對待變法維新運動這一重大的問題上,確有明顯的分野。可以認為,在戊戌變法運動期間,光緒已成為以慈禧為首的極端反動勢力的一個明顯的反對派代表人物。就此而言,他表現得比較充分。直到“百日維新”的末期,當政變陰雲密佈,光緒個人的安全也受到嚴重威脅的時刻,他仍對清廷樞臣表示,“朕不自惜,死生聽天,汝等肯激發天良,顧全祖宗基業,保全新政,朕死無憾。”

5,綜觀光緒在甲午戰後帝國主義群魔亂舞之際,產生了緊迫的危機感和力求中國有所振作的強烈願望。因此,在圍繞著時代提出的尖銳問題——是變法圖強還是恪守現狀的激烈鬥爭中,光緒與以慈禧為首的極端反動勢力在政治上發生了尖銳的分歧。他毅然地站到要求變法圖強、以挽救民族危機的時代潮流一邊,成為變法維新運動的積極支持者和變法新政的實際推行者。






歷史探討小組


維新變法,有富國強兵又有限制舊體制,實行新政很多大臣遺老佔著毛廁不拉屎的特權受影響。作為太后老佛爺也不習慣,也沒有能力勝任新體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