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光绪搞维新变法最主要动机是富国强兵还是削弱慈禧权利,从而真正意义上的亲政?

长春第一美男子


两者皆有之吧!

从光绪搞变法的主观角度来说,富国强兵的确是根本目的,在清朝的每一个皇帝整天被安利的一件事就是,要当一个好皇帝啊,要努力工作啊,不能丢掉祖宗留下的基业啊!

但是,戊戌变法要成功,从光绪的角度来说,必须要得到最高权力。

慈禧其实有意让光绪接班,只不过光绪不太给力

其实,慈禧并非不想退,人老了,自然也想要消停停的享受自己的生活,光绪不是别人,跟自己有着浓厚的血缘关系,是自己一手扶持起来的皇帝,让光绪当接班人明显是在情理之中。

1975年光绪举行登基大典后,实际上与慈禧形成的是一种“母子”关系,在光绪小的时候,慈禧对光绪很关怀,慈禧曾经说光绪"常卧我寝榻上,时其寒暖,加减衣衿","我日书方纸课皇帝识字,口授读四书诗经,我爱怜惟恐不至"。

当时光绪刚刚亲政,就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

在该战争中,光绪主战到底,结果清朝打了个底掉,三十年积攒的北洋舰队毁于一旦,有了这样的耻辱,光绪自然希望通过变法来改变这种现状,为此,才有了变法的想法。

当然,光绪主张变法,也跟光绪后面的那些人有着深刻的关系,在变法派和保守派之间还有帝党和后党之争。

甲午战争之前,以光绪的老师为首的帝党为了追求最高权力,希望光绪能够亲政,完全掌握清朝大权,以此改变自己的政治地位,甚至不惜挪用海军经费也要给慈禧盖园子,希望慈禧能够离开皇宫。

甲午战争后,傻了眼了,偌大一个清王朝竟然败到这份田地,整的光绪刚刚燃起的激情,一下子被浇的冰凉。

慈禧太后次次不肯归政,甲午战败后光绪被维新派利用

这帮人又想了第二条计策,就是通过变法来夺取政权,康有为是一个屡试不第的秀才,40多岁才考中进士,然后到地方去担任知县,如果通过正常的升迁途径,康有为就是到死,连皇帝见上几面都困难,更别说染指最高权力了,因此,康有为鼓吹变法。

他迫切的希望通过变法给自己带来平步青云的一次机会。

变法只是一种手段,掌权才是最终目的。

当时光绪年纪小,接触到这种西方的思想就认为只要清政府进行变法就能变强,自己就能成为力挽狂澜式的皇帝,实际证明,光绪当时年纪太小,看不透人心。

最终被维新派的人利用,导致与慈禧撕破脸,还差点被废,慈禧临死前一天,光绪就先一步探路去了。

变法是要流血,关键是慈禧要是不让他们流血,他们就让慈禧留血了,说到底康有为等人并不是真心变法,真心让这个国家强大起来,而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勇敢的进行诉求,其变法行为在三年后袁世凯主持清末新政的时候全部得到实现,慈禧会让一个外人主持变法都不让光绪主持变法?

到最后已经发展成为维新派要下黑手干死慈禧,这种跨度之大,不得不让人说,你们究竟是要变法富国强兵呢?还是要纂权夺位呢?

从光绪的衣带诏来看光绪当时对慈禧的真正态度

关于光绪衣带诏真假一直很难辨别,版本也有好几个,正常来说,一般都认为下面这样。

“朕亦岂不知中国积弱不振至于陆危,皆由此辈所误,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将旧法尽废而尽識此辈昏庸之人,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尔等与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及诸同志等妥速筹商,密结封奏,由军机大臣代递,候朕熟思审度,再行办理。”

但是康有为说的版本,比上面的要夸张一点,他们将“则朕位且不能保”改为“今朕位即不保”,将“妥速筹商”引申为“妥速密筹,设法相救”。

也就是将问题说的更严重一些,才有了后来,光绪皇帝危险的情况,维新派应该去勤王。

在这件事情中,其实,本来没有这么复杂,就是光绪想要和变法派商量商量对策,并没有到为了争夺权力,要维新派围园猎后,刺杀慈禧。

袁世凯后来对荣禄说: “皇上圣孝,实无他意,只有群小结党煽惑,谋危宗社,罪实在下 。 必须保全皇上以安天下 。”

从这来看,光绪明显比较嫩啊!


史论纵横


我认为,光绪搞变法首先是为亲政!没有人愿做傀儡,何况他身上流着康乾的血!


证据一:

1898年9月18日光绪授意谭嗣同去法华寺夜访袁世凯,说皇上希望袁世凯起兵勤王,诛杀荣禄及包围颐和园软禁慈禧!如果后来没有变故,光绪亲政也许指日可待!

但是三天后,袁世凯听到杨崇伊从北京带来了政变消息,以为计划泄露,为避免牵连,便把政变计划向荣禄和盘托出。


证据二:

变法开始后,清政府中的守旧派百般阻挠运动的开展。

奕劻、李莲英请求慈禧“垂帘听政”;还传闻要废除光绪,另立新君。

1898年7月30日,光绪帝颁密诏: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它?

意为:我连皇位都不能保了,做其他的还有什么用?

光绪帝意识到皇位不保,便万分焦急,要维新派筹商对策。可见光绪把亲政和皇位看的何等重要!


亲政是前提,若不能摆脱慈禧,富国强兵便无从谈起! 事实上,晚清的历史也证实了,有慈禧在,富国强兵无望!


小熙为人人


我觉得我们没有理由去质疑光绪戊戌变法的目的,无论是富国强兵亦或是达到真正亲政的目的。

在当时,尽管军国大事的决定权还在慈禧的手中,但是慈禧确实是给了光绪执政的部分权力,让光绪自主历练,只不过,事未遂愿,光绪还是没有从慈禧手中将权力给夺过来。



我们所不知道的是,戊戌变法实际的领导者并非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而是以光绪为首的,康有为充其量就是光绪底下的办事员罢了。

当时,因为甲午战败的影响,举国上下的有志之士都希望国家能够富强,于是怀着一颗热血之心报效祖国,使得强学会日益发展壮大。奈何,也许是太过的急于求成,使得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们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保守派的强大,从而引起保守势力的强烈抵抗,最终没落。

至于光绪,他是一位好皇帝,可惜就是生不逢时,偏偏当了晚清皇帝,又偏偏权力被架空,又偏偏遇到康有为这些理念偏为激进的人士,再加上自己确实并没有太多从政经验,最终还是将变法革新付之东流。

有一次,大学士孙家鼐问光绪:若开议院,民有权而君无权,您怎么办?光绪回答:我只为拯救中国,只要能成功,我个人没了权力又算得了什么呢(吾欲救中国耳,若能救国,则朕虽无权何碍——康有为《请君民合治满汉不分折》)



从这份史料可以看出,光绪意在挽救中华之危亡,意在富国强兵不受列强所制肘,至于他自己的权力多少,他并没有计较多少。人在朝堂,身不由己,如果他不是皇帝,他也不需要过分的去自责于国家危亡与否,可惜,偏偏他是皇帝。

我们可以相信,光绪是一位有担当,负责任的明主,尽管他最终失败。


妙龄老翁谈历史


面对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帝国主义在中国掀起的瓜分狂潮,中国出现的严重的民族危机,光绪帝也想振作起来,借助康梁进行富国强兵的维新改革,然而手里没刀杀不了人,要实现此目标,光绪帝必须要有实权才能施展,因而在维新变法的时候,削弱慈溪权力,拿回属于自己的皇权也是必然的。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


我认为光绪皇帝变法先是为了自己亲政拿到权力,然后变法富强大清国,兼而有之吧。

想了解我的观点的可以看一下一下五点原因,谢谢

1,在甲午战后,国家面临危机之秋,光绪的思想受到刺激,逐渐在封建主义思想营垒中发生了摇动,对他们统治人民的“祖宗之法”产生了一定的怀疑,也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了。他力图探索新的统治妙方——学习外国,“发愤为雄”,对他们统治下的中国进行一些改革以求振作,逐步成了他思想中的一个新趋向。笔者认为,这是光绪皇帝所以支持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变法维新的主要的内在因素。同时也是帝、后两党在此期间矛盾激化的原因所在。

2,在维新运动发展过程中,在思想、政治领域里进行的“变”与反“变”的斗争,是资产阶级改良派与封建顽固派、带买办性的洋务派之间斗争的焦点。这一斗争的实质,在于是维护悲惨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状,还是把中国引向独立富强?在这个关系着当时中国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上,光绪在清廷统治集团内部,又旗帜鲜明地表示支持变法维新。

3,光绪在“百日维新”期间给康有为的密诏中,说的更加明确:“朕惟时局艰难,非变法不能救中国。所以他公开宣告,“以中国大经大法而论,五帝三王,不相沿袭,譬之冬裘夏葛,势不两存”,极力主张因时变革。显而易见,光绪的上述思想,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变观点,是基本一致的。这表明他们在戊戌变法运动中的思想主张有相同点;并从而说明,在资产阶级改良派与顽固派、洋务派之间,就中国应向何处去的激烈论战中,光绪皇帝同样站在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一边。

4,在甲午中日战后,光绪与顽固派势力及一些洋务派官僚之间,在对待当时中国面临的局势,尤其是在对待变法维新运动这一重大的问题上,确有明显的分野。可以认为,在戊戌变法运动期间,光绪已成为以慈禧为首的极端反动势力的一个明显的反对派代表人物。就此而言,他表现得比较充分。直到“百日维新”的末期,当政变阴云密布,光绪个人的安全也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刻,他仍对清廷枢臣表示,“朕不自惜,死生听天,汝等肯激发天良,顾全祖宗基业,保全新政,朕死无憾。”

5,综观光绪在甲午战后帝国主义群魔乱舞之际,产生了紧迫的危机感和力求中国有所振作的强烈愿望。因此,在围绕着时代提出的尖锐问题——是变法图强还是恪守现状的激烈斗争中,光绪与以慈禧为首的极端反动势力在政治上发生了尖锐的分歧。他毅然地站到要求变法图强、以挽救民族危机的时代潮流一边,成为变法维新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变法新政的实际推行者。






历史探讨小组


维新变法,有富国强兵又有限制旧体制,实行新政很多大臣遗老占着毛厕不拉屎的特权受影响。作为太后老佛爷也不习惯,也没有能力胜任新体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