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老當益壯”“馬革裹屍”都是源自東漢哪一位開國功臣?

成語“老當益壯”“馬革裹屍”都是源自東漢哪一位開國功臣?

成語“老當益壯”“馬革裹屍”都是源自東漢哪一位開國功臣?


劉秀做了東漢開國皇帝后,沒有像他的老祖宗劉邦那樣“兔死狗烹”屠殺功臣,而是善始善終的對他們論功行賞,令其頤養天年,壽終正寢。劉秀死後,漢明帝劉莊繼承了老爸的遺志,繼續推行功臣優待政策,不僅從開國元勳中選出號稱“二十八宿”的二十八位功臣,還命人為他們畫像,並放置在洛陽南宮的雲臺閣裡,以示感念之情。

這二十八人中,驃騎將軍慎侯劉隆曾因“度田令”風波被免為庶人,但漢明帝仍將他列入雲臺閣。可見,漢明帝對開國元勳有著一分為二、功過分明的歷史態度。

然而,論戰功、論政績、論操守,與二十八人相比,均屬上乘的伏波將軍馬援,不但沒有進入雲臺閣中興名臣畫像之列,反而受到讒人陷害,死後蒙受冤名,真讓人納悶。

馬援,字文淵,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人,是戰國名將趙奢之後人。投靠劉秀後,馬援先後率軍攻滅隗囂、平定西羌、遠征交趾、出兵邊塞、平亂武陵,為天下統一,政權鞏固,立下赫赫戰功。馬援為東漢征戰一生,最後病死軍中,實現了他“男兒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的壯志。

然而,當他“馬革裹屍”還時,不但沒有受到英雄的應有待遇,還差點兒死無葬身之地。馬援死後蒙冤這件事,不論史書記載,還是民間傳說,都異口同聲把劉秀的女婿梁松作為罪魁禍首,是因為馬援多次得罪駙馬爺才引發的。但經分析,造成這一冤案的元兇,應該是深得馬援之力的光武帝劉秀。

在封建帝王行列中,劉秀是一位開明君主。他實施“以柔道治天下”的策略,廣泛吸收和籠絡文臣武將,尤其是對於有本事的人,更是求賢若渴,委以重任。馬援投靠劉秀的時候,正是劉秀創建宏圖大業的關鍵時期。當時,隗囂雄居於隴西,公孫述稱帝於巴蜀,這兩支強大的軍事集團,成為劉秀一統天下的巨大阻礙。作為隗囂的屬下同時也是公孫述的老鄉,馬援在對比了三方的優劣之後,決定投靠勢頭正盛的劉秀。馬援深諳兵法,他的加入,無疑會為劉秀集團的統一大業帶來更多的機會和更大的勝算。

本來,一代明君和一代名將相見,應該是一個惺惺相惜、相見恨晚的場面,但他們的第一次見面便顯得有些不投機。劉秀說:“馬將軍,怪我沒有多大能耐,沒能儘快統一中國,使馬將軍在兩個皇帝之間奔波,我實在是慚愧。”劉秀這句看似調侃的話,明顯帶有一種抱怨,是對馬援沒把自己視為“第一選擇”的不滿。不過,馬援也沒示弱,他坦然回應道:“陛下,當今的世道,不光是帝王選擇臣子,做臣子的也應當選擇君主呀!”馬援這種擲地有聲的回答,也許會讓劉秀感到很不舒服,更讓人想不到的是,馬援接著竟然說出了:“你就不怕我是刺客,會刺殺陛下嗎?”這樣的話,這雖然是馬援試探劉秀的玩笑話,劉秀雖然也始終保持著笑容。但對於馬援這樣一個說話不按常理、性格非常怪異的漢子,劉秀決定對其實行“冷處理”,涼在一邊。後來,在攻打隗囂時,儘管馬援自告奮勇為劉秀出謀劃策,並立了大功,但他當初的那番言行,卻在劉秀的心中紮下了始終難以抹煞的陰影。

馬援雖然出言不遜,敢於冒犯天顏,使劉秀對其心存芥蒂。但他文韜武略、所向披靡,又使劉秀不得不對這位“窮當意堅,老當益壯”的將軍越發倚重。劉秀常說:“伏波論兵,與我意合。”倚重歸倚重,讚許歸讚許,但劉秀對馬援還是不夠放心、不夠信任,原因很簡單,那就是馬援的能力太強了,功勞太大了。任何一個皇帝,都不希望臣子的風頭蓋過自己,劉秀也不例外。

除了戰功赫赫外,最讓劉秀頭疼的就是馬援愛兵如子,深得軍心。馬援這種與將士“打成一片”的帶兵作風,非但沒得到褒獎,反而引起了劉秀的猜忌。當時國家還沒有統一,邊關戰事不斷,政權還不夠鞏固,劉秀不得不把事情往壞處想。尤其是馬援多次把劉秀賞給他的金銀,悉數分發給手下的將士,得到了軍隊的無限擁戴,將士們居然喊出了“萬歲”的呼聲,這就更讓劉秀忐忑不安了。

儘管馬援並沒有反常的表現,但劉秀仍不願他一天天做大。最好的辦法就是給他加官進爵,不讓他帶兵打仗,讓他在家享受天倫之樂。因為馬援哪裡有仗他都搶著去打,哪裡有變他都爭著去平,用兵經驗也越來越豐富,軍心也越來越歸附,如果哪一天馬援果真起了反心,自己又如何控制呢?

所以,馬援遠征交趾得勝歸來後,劉秀果斷的封他為新息侯,讓他頤養天年。可是征戰了一生的馬援是個一刻也閒不住的人,聽說武陵蠻夷戰事久拖不下,便求見劉秀,請求帶兵出征。說實在的,劉秀打心眼裡是不願意馬援出征的,不想把這份功勞被馬援搶了去,可又不能說出自己的“心事”,便以馬援年老體衰為由拒絕。可是,馬援不但沒有看透劉秀的心思,反而拿出當年廉頗請戰的架式,表示自己雖然年老,但雄姿不減。沉吟了半天后,劉秀雖然答應,但對這位不知好歹的老傢伙已生邪念。

其實,不僅皇帝對馬援信任不足,不希望他功高震主;那些平日裡被剛正的馬援得罪過的小人們,更不希望他功成名就。既然皇帝不願意戴薄待功臣的帽子,那麼,就該由小人粉墨登場了。

梁松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人。他仗著是劉秀的駙馬,是皇親國戚,所以,平日趾高氣揚,做威做福,這讓剛正不阿、自恃功勞大的馬援有些看不慣。別的官員對梁松點頭哈腰畢恭畢敬,可馬援卻不把他放在眼裡。馬援出兵前,梁松隨著百官前去餞行,按說駙馬爺親自前來送行,馬援應當表現出受寵若驚的架式來才是,可馬援覺得自己和梁松的父親是同輩,不但沒有對梁松表示謝意,反而以長輩的身份和口吻,對錶現出驕矜之態的梁松叮囑道:“一個人富貴了,應當想到貧賤的日子。如果不想使自己再淪為貧賤,就得潔身自好。我因為與你父親是至交好友,才以此言贈予你等晚輩,希望你自勉!”本來梁松對馬援就很妒忌,馬援當著百官的面,對自己批評教育,使自己在眾人面前顏面掃地,雖然嘴上稱謝,但心裡卻窩了一肚子火。

其實,梁松和馬援的“樑子”早已結下。馬援當年南征交趾時,曾給兒子寫過一封信,有人利用這封信大做文章,告到皇上那裡,梁松因此受到牽連。還有一次,馬援生病,梁松去看望,在床邊向馬援行禮,馬援沒有還禮。梁松走後,馬援的兒子問其原因,馬援說:“我和他爹是朋友,梁松雖然當了駙馬,也不能亂了長幼之序啊!”梁松因此更加怨恨馬援。

但凡小人,總是善於等待時機的。馬援鎮壓武陵蠻夷暴動時,由於天氣酷熱,好多士兵得瘟疫而死,馬援也身患重病,部隊一時陷入困境。劉秀知道後,便派女婿梁松前去調查。是不是刻意的安排,後人不便臆測,不過,這卻是梁松公報私仇、落井下石的好機會。帶著聖旨和囑託的梁松到達前線時,馬援已經病死,但梁松卻不肯善罷甘休。按照皇帝的意思,在回京奏報中,他不僅指出馬援進軍方案的嚴重失誤,還上書誣陷馬援有重大貪汙嫌疑,那些曾經被馬援奚落過的百官也紛紛附和。那麼,劉秀也只有順應民意的份了。震怒之餘,劉秀下令革去馬援的一切職位。馬援的靈柩運回洛陽後,家人哪裡還敢奢望朝廷厚葬,只好將其草草葬於城西的幾畝薄田之中。

為了還馬援以清白,馬伕人先後六次上書皇帝申訴,劉秀雖然承認馬援確實沒有貪汙的問題,並下令重新安葬,但對馬援的軍事指揮嚴重失誤的冤情卻閉口不言。其實,劉秀何嘗不知道馬援是被冤枉的,馬援的行軍方案就是經過自己同意後才執行的,但這個黑鍋只好由馬援來背了,所以,馬援只好受些委屈了。

多年後,明漢帝劉莊在設置“雲臺二十八將”時,那個曾經犯了錯誤的劉隆都能夠躋身其列,可為東漢征戰了一生的馬援卻不在此列。事後,東平王劉蒼問漢明帝:“何故不畫伏波將軍像?”漢明帝當然明白其中原委,但為了維護父親的意思,所以,只能“笑而不答”。直到漢章帝時,馬援的冤情才得以平反昭雪,不過,這已經是他死後二十九年的事情了。

當年的“雲臺二十八將”,雖大多數都風光一時得以善終,但時至今日,也只能作為一個整體留在人們的模糊記憶中。相反,那個企圖被光武帝劉秀抹煞的伏波將軍馬援,雖然不在“雲臺二十八將”之列,雖然死後蒙受了二十九年的冤名,卻因為他那“老當益壯”、“馬革裹屍”的豪言壯語而彪炳千秋,永垂不朽。歷史,畢竟是公正的。

(本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