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菌界C位,捨我其誰——吡唑醚菌酯


殺菌界C位,捨我其誰——吡唑醚菌酯

吡唑醚菌酯為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之一,屬新型廣譜殺菌劑。不但具有殺菌效果,而且具有促進作物生長的功效。吡唑醚菌酯自從投放市場以來,因其殺菌譜廣、靶標病菌多、免疫性強、提升作物抗逆性、促進作物生長、抗衰老等作物,深受廣大種植戶的喜愛,最暢銷殺菌劑當屬吡唑醚菌酯。

都說好鋼用在刀刃上,那好藥也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吡唑醚菌酯雖然優良,但是用的不恰當,可能起不到效果,而且會有反作用。今天咱們就好好的認識一下殺菌界C位吡唑醚菌酯。

作用機理

吡唑醚菌酯的作用機理說白了就是餓死病菌。因是線粒體呼吸作用抑制劑。它通過阻止細胞色素b和c1間電子傳遞而抑制線粒體呼吸作用,使線粒體不能產生和提供細胞正常代謝所需要的能量,最終導致細胞死亡。

主要劑型

殺菌界C位,捨我其誰——吡唑醚菌酯

目前國內主要登記劑型為乳油、懸浮劑、可溼性粉劑。

乳油(EC):

乳油是將較高濃度的有效成分溶解在溶劑中,加乳化劑而成的液體。一般用大量水稀釋成穩定的乳狀液後,用噴霧器散佈。

可溼性粉劑(WP):

可溼性粉劑是將原藥、填料、表面活性劑及其他助劑等一起混合粉碎所得到的一種很細的幹劑。

懸浮劑(SC):

懸浮劑是指將固體農藥原藥以4微米以下的微粒均勻分散於水中的製劑。不易燃易爆,粒徑小,生物活性高,比重較大,包裝體積較小,相對其他農藥劑型安全環保,因此,SC已成為水基化農藥新劑型中噸位較大的農藥品種。

水分散粒劑(WDG):

水分散粒劑又稱幹懸浮劑或粒型可溼性粉劑,一旦放入水中,能較快地崩解、分散,形成高懸浮的固液分散體系的粒狀製劑。

水乳劑(EW):

是將液體或與溶劑混合製得的液體農藥原藥以0.5-1.5微米的小液滴分散於水中的製劑,外觀為乳白色牛奶狀液體。常用的溶劑有甲苯、丙酮、二甲苯等。對作業者危害較大。

微囊懸浮劑(CS):

微膠囊農藥懸浮劑是指利用合成或者天然的高分子材料形成核—殼結構微小容器,將農藥包覆其中,並懸浮在水中的農藥劑型。它包括囊殼和囊芯兩部分,囊芯是農藥有效成分及溶劑,囊殼是成膜的高分子材料。具有持效期長、藥效高的特點。

可分散液劑(DC):

可分散液劑為將乳化劑與農藥進行混合,經特殊工藝加工而形成的均相液劑,無可見懸浮物及沉澱。水中易分散,使用效果好。

主要防治病害

殺菌界C位,捨我其誰——吡唑醚菌酯

西瓜蔓枯病及黃瓜白粉病

殺菌界C位,捨我其誰——吡唑醚菌酯

柑橘炭疽病及葡萄霜黴病

吡唑醚菌酯可用於小麥、花生、水稻、蔬菜、菸草、茶樹、觀賞植物、草坪、西瓜、蘋果、芒果、草莓、香蕉等各種作物。防治子囊菌、擔子菌、半知菌和卵菌綱真菌引起的葉枯病、鏽病、白粉病、霜黴病、疫病、炭疽病、瘡痂病、褐斑病、立枯病等多種病害。對黃瓜白粉病、霜黴病、香蕉黑星病、葉斑病、葡萄霜黴病、炭疽病、白粉病、番茄和馬鈴薯的早疫病、晚疫病、白粉病和葉枯病等均有較好防治效果。

使用要點

1、貯存注意事項。放於陰涼乾燥通風處,因吡唑醚菌酯,見光水解較快,所以要避光儲存,開封后,儘快使用。

2、注意使用濃度。強大的滲透性讓吡唑醚菌酯能很好地與葉片表面親和,大大提升防止效果和持效期,但要防止局部濃度過高,產生藥害。因此優選易分散型藥劑,如可分散液劑,儘量不選用乳油、懸浮劑等劑型。

3、注意使用次數。農藥的連續使用會引起病菌對藥物的抗性,在使用時一定要控制使用次數,以免加速抗性的產生。因此要多種農藥交替使用,既能提高殺菌率還能防止抗性產生。

4、復配使用。可復配葉面肥,如生物能葉面肥、磷盾葉面肥,增加防效,補充作物所需營養。忌與強酸及鹼性肥料復配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