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12月4日,寓居北平近八年之久的吳佩孚,逝世於什錦花園衚衕11號公館,享年六十六歲。吳氏一生,充滿傳奇。他以秀才之身,於國家多難之際,投入沙場軍界,漸由士卒躋身將帥,成為影響中國近現代歷史進程的著名人物。圖為《時代週刊》封面上的吳佩孚。
1920年,吳佩孚自湖南衡陽撤防北歸,罷戰主和,責師抗上,弔民伐罪,從而獲得國人讚譽。作為民國時期的著名將領,執掌兵符近三十年,軍事才能在當世中國武人中堪稱首屈一指。圖為吳佩孚與孫吳運坤。
他注重修身,廉潔自守,忠誠無畏,算得上是民國政壇軍界中的佼佼者。對他一生的事功、品格與為人處事,民國名記者陶菊隱譽其為“中國舊軍人的最後一個典型”。圖為吳佩孚晚年(逝世前一年壽辰時所攝)。
雖然吳佩孚早已遠離了波詭雲譎的政治舞臺,卻在日本駐華軍人策動盧溝橋事變侵佔華北後,成了各方政治力量競相爭取與聯合的對象。日本人打的算盤是:讓社會聲望極高,且一貫敵視日本的北洋舊人吳佩孚“出山”,是推行所謂中日“和平運動”最有說服力的招牌。圖為日本發行的“戰報”宣傳單上的吳佩孚與家人的合影。
然而,無論日本人如何利誘,使出軟的或硬的種種招數,這位生性狷介忠直,以關岳自況的吳大帥,雖身處虎狼之地,在大小漢奸紛紛落水之際,以“志士不忘在溝壑”明志,拒絕日偽誘迫,巋然不為所動。以致吳佩孚的噩耗傳出,舉國震驚,各方哀悼,唁電如雪片一般發至什錦花園衚衕。圖為吳佩孚靈堂。
在其後的一個月中,除北平為其操辦了大規模治喪活動外, 全國抗戰中樞的重慶國民政府也舉辦了隆重的紀念活動,國內外新聞機構曾進行了密集報道。吳佩孚的身後事可謂哀榮備至,有報刊稱:吳氏治喪,為民國以來北平所罕見。圖為吳佩孚殯儀。正中為其子吳道時,兩側兒童為孫兒吳運乾、吳運坤。
稱奇的是:在直接參與治喪的人士中,有的一生互為政敵,老死不相往來,卻在為吳氏治喪的名義下同相與謀了。在北伐戰爭中曾視吳佩孚為最大敵人的蔣介石,聞吳去世,親致唁電。隨後國民政府與最高國防委員會決議:追贈吳佩孚為陸軍一級上將。耐人尋味的是,汪精衛也代表偽南京政府發去了唁電。圖為吳佩孚殯儀。
以上圖文選自《老照片》第八十四輯,作者楊潛,原文章名《吳佩孚的喪事》,山東畫報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版權所有,侵權必究。收藏記憶、觀照百年來人類的生存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