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為什麼要提前?提前幾天好?

天順祥殯葬


時光飛逝,歲月如梭,隨著昨天“二月二,龍抬頭”已經過去了,下一個傳統的節日清明節也即將快到來了,今年的清明節在陽曆4月5號,農曆三月初一。清明節掃墓祭祖,是中國人非常重視的傳統節日,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很多年輕人對祭祖活動比較陌生,他們認為清明上墳就是“說人話給鬼聽”,其實這種說法是很不正確的,往嚴重點說那就是不尊敬已故的先人。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每逢這一天到來前,人們都會在這一天或者前幾天,燃香焚紙祭祀先人,為此在農村流傳出一句俗語,那就是“早清明,晚寒食”。這句俗語的意思就是清明節祭祖可以提前給已故之人燒紙,可以提前但是決不能推後,而寒食節祭祖可以推後,同是祭祖的節日,為啥清明祭祖要提前呢?在清明來臨之前有什麼需要提前準備的呢?

清明節上墳,是在咱們老祖宗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傳統民俗,清明節可以提前主要的原因就是清明節之前是寒食節,提起寒食節大家可能會很陌生,寒食節也叫“禁菸節”在冬至後第105天,大概在每年清明節前一兩天。在過去,寒食節這天禁菸火而且只能吃涼食,習俗上有祭祖、踏青和蹴鞠等風俗,已經流傳下來兩千多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之所以清明節可以提前,主要的原因就是清明節、寒食節兩者時間間隔比較近,而且兩個節氣的風俗也是一樣,因此後來人們就逐漸把兩個節日合二為一了,加上國家把清明節定位法定節假日,所以寒食節就慢慢淡去了。兩個節日距離的近,合二為一也是方便人們祭祖掃墓,於是就有了“早清明、晚寒食”的說法。

清明祭祖需要提前準備什麼:

第一、準備黑色或者灰色服裝。

清明祭祖是件嚴肅而又莊嚴的一件事情,因此子孫後代在參加祭祖的活動時候,禁忌不要穿顏色過於鮮豔的衣服,樣式傳統一點,禁忌太花哨。女性不能穿紅戴綠、濃妝豔抹,這樣既是對先祖的不敬,也會讓不起眼的細節,毀了你在家人心中的形象,因此在祭祖前就要提前準備好黑色或者灰色服裝。

第二、準備好祭祖所需用品。

清明節常見的祭品有紙錢、冥幣、紙元寶、蠟燭、火機、香、鞭炮等,在上墳的時候要點上蠟燭和香,再向先祖行跪拜大禮,然後燒紙錢、冥幣,等到紙錢和鞭炮燃盡後,子孫們可以拿鐵鍬向先祖的墳墓培植新土。現在市場上各種祭品琳琅滿目,比如手機、汽車等,這些其實是沒有必要買的,價格貴不說,換一句來說生前不孝順,死後燒再多的手機和汽車有啥用呢?

第三、準備好祭祖所需供品。

一般有條件講究一點的,在祭祖的時候還會帶去供品,這個在城市比較常見在農村就很少了,常見的供品一般有甜點、水果、大肉和饅頭。這些供品需要提前準備好,擺放的時候一般都是三盤為好擺放整齊,如果祖先喜好喝酒的,還可以帶一些酒以供先祖享用。


蔥油餅不帶蔥


清明節拜山掃墓祭祖,各地風俗不同,選用的時間也有很大的差別。

說說我珠江三角洲的風俗吧,我們地區的習俗,清明祭祖(俗稱拜山)是36天的時間內,任何一天都可以。即清明節前3天開始,至“墓閉”後3天止(清明後一個月當天稱為墓閉)。當然,在清明節當天最高峰,到處的墳場墓地和骨灰樓都是人山人海,俗稱“行正清"。

但也有很多人避免擁擠錯開高峰,選擇在36天時間內的其他日子。如我家族,定於清明節後的第一個星期日這一天,風雨不改,已經實行了近20年了。

還有一種特殊的祭拜山墳現象,是在清明節前約一個月的時間進行,那種叫“拜新山”,所謂“新山“,即在去年清明節後和今年清明節前期間死亡的人的山墳,也即是第一次拜祭的山墳,要提前拜祭。民間流行拜新山是"新山不過社",所謂不過社,社就是三七二十一天,即清明節前21天以上的時間。

總而言之,清明祭祖,各地不同,沒有所謂的“正宗"和標準。各行各禮規,但求心靈上得到安慰罷了。


言由心聲5


立春已過,清明節在眼前,可能對於大多數年輕人來說,清明節只是一個休息三天的節日,傳統的很多習俗已經逐漸被淡忘,可能再過二三十年,清明節包含的習俗就會被完全忘掉。

清明節最重要的傳統就是祭祖,記得小時候在農村,清明節當天或者前兩三天,爺爺都會帶著大家去祖墳祭祀,燒紙磕頭。小孩子們也都比較聽話地學著長輩磕頭。


聽爺爺輩聊起,再之前清明節都會提前上墳祭祖,流傳著一種說法,清明節是“關鬼”的,早幾天關鬼,讓生死兩界都更為安寧一些。而農曆十月初一是“放鬼”的,所以在農曆十月初一祭祀都會晚上幾天。

小孩子也會問爺爺輩,那一直關著不行嗎?爺爺輩會說這是習俗。

對於清明節的習俗傳統,還是應該恰當保留,我們也應該對這些傳統珍視。

你老家清明節有哪些習俗?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老李有刀


俗話說,“早清明,晚寒食”,其大意是:清明節祭可以提前,寒食節祭可以推遲。清明節是一個傳統的祭祀節日,為什麼要提前祭祀呢?如果提前獻祭,那麼提前幾天好呢?答案要從傳統的祖先祭祀習俗開始。<strong>

【提前祭祀淵源】

清明節前掃墓,是先人世代傳承的傳統民俗。清明節要提前祭祖,主要原因是清明節前是寒食節。

說起寒食節,我相信大家都比較陌生。寒食節又稱“禁菸節”、“百五節”,根據曆法,人們把冬至後的第105天稱為寒食節。

【寒食節習俗】

根據傳統習俗,在寒食節這天,人們都要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吃飯只能吃寒食。因為寒食節是在萬物復甦的春天,所以人們還增加了踏青、祭掃、鞦韆、蹴鞠等習俗。寒食節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曾被稱為“第一個大祭祀日”。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一個盛大又隆重的祖先祭祀節日,通常在春末和仲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8天。清明節期間,除了掃墓,人們還增加了踏青、蹴鞠、放風箏、植樹等習俗。

【提前祭祖原因】

從上面不難看出,清明節、寒食節在時間上是相近的,並且在這兩個節日裡都有掃墓、踏青、蹴鞠等習俗。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把這兩個節日合二為一,所以寒食節也成為清明節的另一個名稱。後來,國家將清明節定為法定節日,寒食節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正因為如此,人們只在清明節前幾天祭拜祖先,因此有“早清明,晚寒食”的說法。

【提前幾天比較好】

既然清明節祭祖要提前,那麼提前幾天好呢?通常,清明節祭祖的時間越早越好,因為清明節祭祖的人越多,工作越忙或遠離家鄉的孩子,可以提前一兩週祭祖,所以既錯開了祭祖高峰,又避免了交通堵塞。

在祭祖的日子裡,最好把時間安排在早上7天到下午3點之間,因為這段時間陽氣比較強,是人們祭祀祖先的最佳時間。下午三點以後,陽氣逐漸減弱,陰氣逐漸增強。如果不幸或虛弱的人在這段時間崇拜他們的祖先,他們的身體狀況會變得更糟。

【提前祭祖的講究】

關於新墳的祭掃:所謂新墳,是指喪葬時間不超過祖墳三年,孫輩在第一年掃墓時,可以選擇在清明節前10天的某一吉日;在第二年祭掃,要在清明節當天;在第三年,你可以選擇一個清明節吉祥的日子後10天。

古墓祭掃:當子女和孫輩們祭掃古墓時,他們可以選擇清明節前後的任何一天(埋葬三年以上);古墓祭掃的時間,可以選擇在清明節前後的任何一天,不用考慮吉利。當墓的日期確定時,墓的具體時間應選在五更時分,即太陽出來之前。

【結語】

關於清明節掃墓的時間和方式,會因地區而異。由於後人對先人經驗的尊重和傳承,一些傳統習俗的傳承往往帶有模式化的傾向,這與先人經驗的初衷背道而馳。

因此,在選擇掃墓時間時,只要有利於身心健康、社會和諧、家庭和諧,孩子就可以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不必提前或推後幾天。

該問觀點僅代表本人,我們尊重原創,主要目的在於分享信息,版權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請及時告知,我們將在24小時之內刪除。


小豬農場一碼上吃


曬一曬風俗習慣。

河南上蔡,也是傳統風俗很多的一個地方。

清明節祭祖時間上還真有說法。

原來知道“早清明晚十來一”(清明節提前祭祖,十月初一時那次晚一點祭祖)的習慣,所以就儘量提前。(這裡過了清明節中午,就不會再有人祭祖了。)

後來,家裡親戚就反覆強調:清明節祭祖,女孩子應該提前,一般提前三天,男孩子應該在當天。

尚不明白原因是什麼。


龍子湖右岸


清明節,掃墓祭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但對於方式各地可能有細微的差別。

現在我就說一說我們這裡的方式。

在我們這裡把清明節前的二天稱為一百五。是給己故的親人修墳添土的日子。在一百五這天的早晨太陽出來之前,給己故的親人修理墳墓。除草,添土。更換新的墳頭頂。這一切必須在太陽出來之前完成。名曰:給故去的親人修房子。這一天還是我們這裡傳統的遷墳,立碑的日子。如同添土修墳一樣,也必須在太陽出來之前完成。

清明節的前一天叫寒食。傳統的這一天是不動煙火的。要吃前一天做好的食物。叫寒食節。這一天的下午要到墓地給己故的親人燒紙錢,送供上墳。祭祖。

清明節這天早晨飯要吃用高梁米做的粥。叫紅眼年粥。具說吃了一年不得紅眼病。還要吃當天從地裡採回來的青菜(如菠菜等)叫鏟青。

吃了紅眼粥,鏟了青就是出門踏青了。這也是一種傳統。現代叫旅遊。


青島西海岸新區為強


清明節和農曆十月初一為已故的親人上墳燒紙,是中華民族後人對先人盡效的傳統節日。

我們這的習俗是清明節上墳,早三天不算早;而農曆十月初一上墳是晚三天也不算晚,究竟是為什麼呢?

常聽老人說,過去的人雖然不懂科學二字,但是很講科學的道理,愛惜莊稼勝過愛自己的生命,意思是清明節是萬物復甦的季節,種莊稼不容易小麥要返青了,拔節生長了,上墳就會踩壞麥苗,影響收成。早一天就比晚一天的損失要小,更何況“三天不早"呢?那損失就更小了,那相應的農曆十月初一上墳“晚三天不晚"的意思是,小麥種上不久,麥苗幼小,上墳早了,一腳踩下就是幾棵,更何況不是十腳八腳,那損壞會更多,晚了麥苗相應大了,能頂住踩了,損失會小一點。

我每次聽著都很有道理、也很科學,前人的科學精神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

今天說給大家供考。


ManTianFeiXue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民族風俗意義深遠。中華民族講究忠孝節義,其全國各地各民族風俗均含蓋其中,首先祭祀文化就是孝道的一部分內容,它是對先人,聖祖,神靈的尊敬和思念。三柱清香,九張黃表,體現的是不忘先人的恩惠,和後世有人的昌盛,表達的是不盡的哀思,祈盼的是神靈的護佑。兩盤果子三杯酒,頃盡了全家人對祖先的不周,三跪九叩首,灑熱淚兩行,是天地賦予兒孫對祖上無以報答的欠意。默默思念是對祖上送去的祝願:願萬世香火,永照天堂。

中華民族,是行善積德的民族,有忠孝雙修的家風。因此,民間幾千年來,也為後世留下了諸多先賢的美好故事,也形成了諸多祀先的民風:過年時,除夕夜請回先祖回家過年,每日同神靈一樣,餐餐澆典,早晚受香,直到破五。正月十三下午日落前,須從家中牌位前把先人送回墳中,待十四,十五,十六日三晚受家人送長明燈火。到了寒食清明節,又是掃墓祭祀先人的節日,今暫且不說其它月份的祭祀俗禮,單說清明與十來一(農曆十月初一)。為什麼說民間祭祀這兩個節日,有早清明晚十來一呢?其實,很多年輕人已經不知其中的原因了,只知有此一說,就是理不出個所以然來。

其實也很簡單,因為清明節和十來一(北方),民間稱鬼節,這兩個節日祭祀,一般閨女不興上墳,閨女上墳代表的是孃家是絕戶頭,家中無後人了,清明閨女不登門,登門吃窮(死)孃家人,所以閨女此幾日不能走孃家上墳。正常情況是兒子媳婦或孫子輩上墳祭奠,清明和十來一同樣,都稱鬼節或陰節。

農村風俗,一般過罷春分日,後人便可上墳添墳(往墳上添新土,戴新帽),除去雜草雜物以顯敬祀之心。待添墳後,可擇日上墳上香燒紙祭祀了。

那麼為什麼要早清明晚十來一呢?最根本的是陰間閻王制定的規矩是清明節是收鬼節,而十來一是放鬼節。清明閻王收鬼以後,鬼就不能自由外出遊蕩害人了。而十來一是放鬼節,從十來一晚上,到第年清明日,這幾個月是鬼的自由出入日,不用請假,不用匯報,鬼自由外出活動,目的是找目標害人,為的是要發外人的錢財,如得不到,鬼便會搶香火,就是民間有些人得邪病了,找巫婆看後,要於某日晚某時去到某十字路上還願,有香,有表,有酒,有刀頭肉,還有七個果盤,所以,得不到東西的野鬼是專會偷搶這些供品的。

所以,早清明燒紙和十來一晚燒紙正是基於這個原因。人們的心願是清明先人早歸家(墳)以圖平安享受家人的祭典,不給閻王找麻煩而怕先人受刑罰之苦。是以得早。而十來一放鬼是人們不期盼的,誰也不願把鬼放出來害人,即是自家先人,家人也不願把他們放出來當野鬼,但陰間有規,人間難違,沒有辦法,民間只有晚上墳,是祈求閻王爺把鬼晚放幾天之意也。

一般民間燒紙,清明早不過七天,十來一晚不過七天,七前七後均不在本節氣之例了。

注(陰間祭奠,若上香必燒表,不上香燒黃紙。)。


福自福地來wjf


清明節,是個上墳祭祖的大節,凡是有後人的大概都會去墳地,把先人的墳地整理一邊,除草,潻新土,放炮上供祭祀一翻,以寄託對親人的懷念和哀思。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早清明,為什麼?

因為春暖花開先人們就要整理行囊出去旅遊了,早點送點銀兩,上供這點好吃的,也算送行了。早點好!

晚十月一,為什麼?

因為天冷了,他們一般起的晚,不要過早打擾他們,所以要晚點好。

千百年來中華孝道文化,經久不衰,這就是中華民族凝聚昌盛之魂,之根。也是一種精神和力量!

緬懷親人,努力奮鬥,過好日子,才是最大的孝敬!


大亨永德


關於清明節的習俗在唐代前後有所不同。

清明節附近還有一個寒食節,這兩個傳統的節日因為日期相近,互有關聯,所以很容易混淆。唐代以前重寒食,唐代以後以清明為祭祖掃墓的特別日子,現在已經只知有清明不知有寒食了。

寒食在清明之前兩天,從冬至到寒食中間有一百零五天,所以也有“冬至寒食一百五”的說法。寒食傳說是起自於春秋時期晉文公。介之推隨公子重耳流亡,當初在君臣無處依靠、缺食少糧的時候曾經“割股奉君”。但是重耳回到晉國當了國君之後沒有封賞介之推,於是介之推奉老母隱退。晉文公找到介之推歸隱的山林,但是找不到這對母子的下落,於是下令放火焚山,希望能把介之推逼出來。介之推不寧肯抱木而死也不出山,文公哀之於是禁火。《後漢書》說是“春中寒食一月,老小不堪,今則三日而已。”

在唐代之前,過寒食並沒有掃墓之俗。到唐代時寒食節要上墓行拜掃禮。唐代的清明與寒食只相距一日,並沒有在清明掃墓的習俗。寒食和清明因為難以細分,又時日相近,到了明清時期漸漸不提寒食,只說清明。《清嘉錄》說“士庶並出祭祖先墳墓,謂之上墳。以清明前一日,至立夏日止。”

可見,在清明之前掃墓出自於寒食,是唐代之前的傳統習俗。

唐代時清明不只要掃墓,還有插柳的習俗 ,表示順陽氣。清代在清明時要吃青團紅藕,倒有寒食的古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