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昭通市各縣名稱由來

雲南昭通市各縣名稱由來

昭通市:昭通一名至今已有280年的歷史了,清雍正九年(1731年),對昭通實行改土歸流後,統治者為了標榜其功績,企圖“青史留名”,摧垮當地土著的心理防線,雲貴總督鄂爾泰認為“烏蒙者不昭不通之至也”“舉前之烏暗者易而昭明;後之矇蔽者易而宣通”改“烏蒙府”為“昭通府”;1950年昭通設專區公署作為省的派出機構(後改為昭通地區行政公署),1981年,成立昭通市,2001年撤銷昭通地區和縣級昭通市,設立地級昭通市,轄下11縣區。

魯甸縣:魯甸為彝語地名,意為彝族居住的平壩,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歸流,在魯甸境內置古寨巡檢司,清雍正九年(1731年)修築魯甸城,設魯甸廳,屬昭通府,民國二年(1913年)廢廳設縣,1958年11月,魯甸縣併入昭通縣,1961年恢復建制。

巧家縣:《據巧家縣地名志》記載:“系初開闢時一夷人之名,附城一帶,先年系渠領有,此土身歿,後人幾以此二字命其領土,設縣治時,亦即以此二字命名。”(另說:“巧家”二字,系開闢初當地的彝族頭領“曲古都家”的簡稱“曲家”,後演變為“巧家”)。

永善縣:雍正六年(1728年),清廷鎮壓米貼彝民,改米貼(彝語為打仗出名的地方)為永善,意在安撫百姓,使其“棄惡從善,永為良民”。另一含義,據說是永善地處金沙江和關河之間,左右靠水,“二水”為“永”,聖哲老子曾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因此“永善”又有師法自然,向流水學習,從善如流之意。

綏江縣:明時屬四川馬湖府,平夷副長官司。清雍正六年(1728年)改隸雲南,屬昭通府,雍正十年(1732年)為永善縣分署,設縣丞。1909年在分縣地置靖江縣(正縣),因與江蘇靖江縣同名,宣統二年(1910年)改稱綏江縣,寄寓江邊兩岸民眾和平安寧之意。

水富縣:是昭通地區最年輕的縣級地名,1981年8月14日,國務院批准成立水富縣,將原水河,水東,安富三公社各取一字合稱“水富”。

鹽津縣:因產鹽設渡而得名,歷史上曾設渡於城北之鹽津壩,原名為鹽井渡,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歸流,次年置雲南烏蒙府大官廳。1731年改名昭通府大關廳鹽井渡巡檢。民國二年(1913年)改設大關縣,民國六年(1917年)從大關縣中分設鹽津縣。

大關縣:由大關廳演變而來。雍正六年(1728年)於大關屯置廳。大關一名的出現,最早載於《清史稿.地理志.雲南>>:“雍正六年設大關通判,九年設府同知,駐此,移通判駐魯甸。”大關縣名是因地形命名的;大關其本意是關口,關隘,關卡,關塞重疊,“要經五尺道,必闖數十關。”

彝良:一名是由宋朝易良部,元代益良州,清夷良州演變而來,據民國《雲南省民十關政廳案卷》載“縣冠名彝良二字,系沿用舊日夷良州同名稱,有歷史關係,且字義亦可取。”今彝良境域宋稱易良部,屬敘州羈縻地,元朝設芒部路軍民總管府,領強州(今威信一代)及益良州。易娘,益良,易良,益梁,夷良等屬同音異寫,彝良明洪武年間改隸四川布政使,明嘉靖五年於彝良寨置歸化長官司,清朝廢益良州入鎮雄府(改土歸流後劃歸雲南),置彝良州,乾隆年間另設昭通府知事,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廢州同置彝良縣,屬鎮雄直隸州,民國二年廢鎮雄州,分置鎮雄,彝良兩縣。後來毛主席將彝字拆開,即有“米”有“絲”,吃穿不愁,豐衣足食之意。

鎮雄:古代烏蠻後裔阿統之子“芒布”居此,始號“芒布部”,嘉靖五年,明政府為加強對這一地區的統治,曾一度改土歸流,廢除芒部土司的世襲,改芒部土府為鎮雄府,設流官知府,嘉靖九年,迫於土官勢力的反抗,又取消流官知府,恢復土司制,明神宗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改鎮雄府為鎮雄軍民府,雍正六年(1728年),雲南總督鄂爾泰政府鎮雄,再次改土歸流,降鎮雄府為州,隸屬於昭通府,並安靜,威信二長官司,設威信分防判州,亦稱鎮雄州威信分州,民國二年(1913年)廢鎮雄州,置鎮雄縣,據《鎮雄地名志》的解釋“境內多雄關要塞,其治所為一方重鎮,援引古為'屈流之大雄甸'之'大雄',改芒布部為鎮雄。”

威信:民國二年(1913年)改威信州判為威信行政公署,1913年設威信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