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機一旦被導彈鎖定能躲開的機率佔多少?

淚的弧光


戰鬥機被導彈鎖定後的逃生幾率還是很大的,這主要看誘導彈釋放的時機和飛行員的操作技巧,尤其是四代機普遍具備超機動能力,機載飛控系統也先進到令人髮指,F-35這種不安裝矢量發動機的戰機都能超機動飛行,通過大過載機動躲開導彈的攻擊是有可能的。

戰鬥機過載確實不能超過9G,而導彈的機動過載是無限大的!只要控制系統給力,導彈甚至可以用90度以內的角度轉彎,似乎聽起來被鎖定的戰機確實必死無疑。但是戰鬥機與導彈的纏鬥不是飛機之間的近距格鬥,單純比較過載機動能力毫無意義。戰鬥機只要在接到告警信號之後適當機動規避,就能有效避開對方機載雷達或者導彈上的主動雷達照射,再加上誘導彈的作用,導彈很容易丟失目標,幾次反覆之後導彈就再也沒有機會擊中目標了。

不可否認,當導彈配備主動搜索雷達之後,命中率卻是達到了驚人的地步,這方面美國的AIM-120空空導彈是傑出的代表。但是AIM-120的17場實戰記錄中只取得10個戰果,包括6架米格-29以及米格-25和米格-23各一架,如果說被導彈鎖定後真的必死無疑,那麼另外7個目標是如何逃脫的呢?所以不應該簡單依靠載機動性的對比下結論。


利刃巨透社


首先說下導彈鎖定戰鬥機的問題吧,也順帶著說一下現代空戰的體系。

通常一枚導彈鎖定戰鬥機會分為幾個不同的階段:

首先由雷達系統確立目標戰鬥機的方位、告訴、航向、速度等數據諸元。

這是一步典型的軍用雷達,可以探測和識別空中信號,當然如果對空雷達裝在戰鬥機上面則是這個樣子的:

雷達的作用是發出無線電波並根據回波計算探測到的物體方位、高度、速度、方向等數據信息,這些信息會傳輸至導彈內,為導彈提供一個初始航向信息。在這個時候,大部分導彈還沒有鎖定所要攻擊的目標。


雷達一旦探測完畢目標後,會接通敵我識別系統進行敵我識別,甄選出友方之外的信號。


這時如果是一步老舊的雷達那麼還會繼續向火控系統提出請求,利用火控雷達對目標進行持續照射。


上圖就是一個典型的火控雷達,這裡面有一誤區“火控雷達對導彈傳輸目標信號”這是一個錯誤的概念,火控雷達實際上就是一個探照燈,根據雷達的方位信息對目標進行強烈的很窄束的電磁波照射信號,這個時候目標由於反射雷達波那麼在雷達系統上就立刻變得格外的“明亮”起來。

當火控雷達照射後導彈的導引頭上接收到火控雷達的編碼信息系信號後,導彈會向火控計算機傳送已經鎖定目標的信號。

同時導彈發射後向著已經“鎖定”的那個明亮信號區域進行飛行。

這就是大家常說的“半主動雷達制導”。在這種狀態下只要戰機被火控雷達持續照射,那麼就有很大的概率被導彈擊中。同時如果戰機在做出各種大G力機動後脫離了火控雷達照射範圍那麼導彈就會失去目標——戰機成功逃脫。

看到這裡大家似乎就可以發現半主動雷達制導的一個缺點就是目標要被持續照射。陸基海基的雷達系統還好說,但是用在戰鬥機上的火控雷達發出的雷達波往往要隨著戰機的不斷飛行和姿態變化改變方向,這樣就決定了使用半主動雷達系統的戰鬥機只能攻擊起前方的一個錐形區域,並且在發射導彈後至導彈命中目標之前需要將機頭隨時對準目標戰機。

我們比較熟悉的AIM-7麻雀式導彈就是一種典型的半主動雷達制導導彈。同時我們的PL-11(中國版的AIM-7)早期型號也是使用了半主動雷達系統進行引導。


由於成本很低,因此半主動雷達系統導彈也被大量裝備。由於半主動雷達系統導彈在失去火控雷達照射信號的時候無法確定飛行方向,最早期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裝備半主動雷達系統的導彈會爆炸自毀掉。後期則在半主動雷達系統的導彈上面裝備了陀螺儀驅動的複合制導設備。在導彈接受不到雷達回波的時候繼續向目標區域飛行,低進區域後如果尋的器可以找到目標後,繼續引導。


但是這種方式其實並不是特別有效,目標飛機在發現導彈來襲的時候一定會做大角度機動,這時早就離開了導彈上尋的器的作用範圍。


後期對半主動雷達制導系統進行改進,將探測雷達縮小裝入導彈內部。

當導彈彈頭上裝入了這麼一個小型的雷達系統後,導彈就升級為了主動雷達制導導彈。例如AIM-120。

火控計算機將目標諸元裝訂入導彈中後,導彈的彈頭雷達進行啟動對目標進行探測。探測到了後則向火控計算機發送鎖定信號,導彈點火發射。一般的來講導彈在發射後可以依據自身雷達系統進行引導,載機可以立刻轉移針對下一個目標進行攻擊,用形象的說法就是“發射後不管”。

由於導彈可以一直指向目標,那麼目標很難逃脫導彈的雷達探測範圍,因此只要導彈的機動性高於目標的機動性那麼目標就很難脫離。


至於紅外製導導彈基本上原理和主動雷達制導導彈類似,W君這裡就不再多說了。


現在回答題主的問題,導彈鎖定戰鬥機後有多大的概率能夠逃脫。


概率幾乎為0。由於戰鬥機是人駕駛的,因此大部分戰鬥機可以做出的機動載9G以內。超過了9G人體就會受到極大的傷害。而上面只有機械和電子元件的導彈可以輕易的做出40G左右的機動。因此戰鬥機如果和導彈比機動能力的話現在已經落下了幾條街了。再說速度,戰機目前最高速度為2.3馬赫左右,但導彈由於質量遠小於戰機,又利用火箭發動機推動,因此速度是戰機的2-3倍。速度上戰機也不佔有優勢。結合著現代導彈的制導系統,戰機在導彈面前就是一個待宰羔羊。所以說目前在導彈的攻擊範圍內只要導彈發射了,戰機基本上就是必死無疑。唯一的能夠寄託逃生的機會在於導彈自己的工況條件不利於導彈飛行。


所以電影裡那種戰鬥機躲避導彈的情節在現實的戰場裡面是不存在的。


軍武數據庫


最好不要被鎖定了,一旦被鎖定了,還真不是那麼好躲避的。

這個東西也分導彈了,但是我們在具體介紹前,還是先說明一個事實,那就是不要被大片給騙了,導彈比飛機靈活,想要依靠飛機的靈活和機動去規避導彈,那導彈只會比你更靈活,因為飛機畢竟是載人的,人能承受的機動過載G數是有限的,導彈可以進行的大過載機動是飛機不能比的,不要妄圖用不成熟的飛機技術去挑戰一顆空空導彈。我們開始分導彈說說吧。

干擾箔條很好看,但是不是萬能的。


比如說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這種導彈極難躲避,因為他具有自主鎖定和搜索能力,導彈發射出去後,會在搜索的空域內,自動挑選他要攻擊的目標,最容易攻擊的那個,然後導彈的雷達會鎖定目標,在飛行員不參與控制的情況下,就能夠做到自主的追蹤並攻擊目標。這種導彈不能簡單依靠投擲干擾箔條躲避,也不能簡單依靠飛機的機動去躲避,只能是一邊俯衝規避,一邊開啟電子干擾手段,俯衝會給飛機一個加速,也方便飛機機動,而且地面雷達雜波大,干擾強,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的小孔徑導引頭內的雷達,怕是不能精確鎖定住目標飛機,此時飛機加上電子干擾手段,也是有希望躲開的。

導彈來襲,馬上分散飛行,並且投擲干擾箔條,好看的表演,來源於實戰的經驗。


我們再說說紅外製導空空導彈,這種導彈躲避方式就比較多了,具體流程就不是要俯衝了,而是要爬升起來,原因在於太陽是一個巨大的紅外干擾源,很多紅外製導空空導彈會被太陽迷惑,衝著太陽的方向就過去了,另外如果太陽不起作用,可以投擲干擾箔條,吸引導彈攻擊,另外飛機也要伴隨機動,這樣也是可以躲開的,可以說紅外導彈是最容易躲開的了。

還有一種反輻射導彈,這種導彈主要打的是那些雷達功率大的飛機,比如說偵察機、預警機、電子戰機等,對付這種導彈一經發現被鎖定,一定要馬上關閉雷達,關閉輻射源,然後釋放干擾彈,引誘反輻射導彈攻擊。

還有一種指令制導或者半指令制導空空導彈,躲避方式類似於面對主動制導空空導彈,不過是導彈的制導方式變成人為操作了。

導彈來襲,可別光顧著躲,躲是躲不開的,一定要分清楚是什麼導彈在打你,紅外的朝太陽飛,扔干擾彈加機動;雷達制導的,俯衝飛,機動加電磁干擾,千萬別光依靠機動,你還機動的過一枚導彈嗎?


回答者簡介:張浩,亞太智庫研究員,《艦載武器》雜誌評論員,在《兵器》、《艦載武器》等多家軍事期刊發表《現代山地戰怎麼打》、《共和國炮艇小傳》、《奪灘奇兵》等文章30餘篇,在海軍作戰理論和海上作戰武器裝備等領域有獨特見解,著有《預警機、電子戰機》一書,獲得軍迷群體一致好評。


海事先鋒


軍迷哨所為你回答這個問題,看過空戰片估計對戰機避開導彈攻擊的畫面都不陌生,前不久的空天獵裡就有這樣的場景,我軍一架戰機執行任務時,被對方的地空導彈鎖定攻擊。對方發射導彈後,戰機警告系統馬上做出了反應,隨即飛行員開始做出迴避動作,最後多次動作迴避後成功避開攻擊,成功返航。


那麼現實中戰機一旦被導彈鎖定,能躲開的概率會有多高呢?這裡我只能說,戰機不一樣躲開的概率也不一樣,但是,不管什麼戰機,躲開的概率都會非常低,絕對不會像空戰片裡那麼刺激。低到什麼程度?就一般的三代機而言,我只能大概的說,不會超過百分之20,為什麼這麼猜測?縱觀近代空戰史,沒有幾架戰機是可以躲開導彈攻擊的。


低對空導彈的速度遠遠要大於戰機的飛行速度,現代導彈的速度可以達到4馬赫左右,而戰機的飛行速度呢?就世界上飛的最快的戰機米格25才3馬赫出頭。但是除了它以外,還有什麼戰機可以飛如此之快?就連F22也才2.25馬赫,其它一流戰機,甚至不到2馬赫,和導彈的飛行速度相比,戰機反應時間非常小,而且導彈發射還不止一發,一般為了被幹擾,都會連續發射,以做到補充攻擊的目的。

如果是空對空格鬥導彈,情況更糟糕,目前空空格鬥導彈的最大飛行速度可以達到6馬赫,如果鎖定被攻擊,想想有多大的概率能避開?戰機躲開導彈的方式有如下,釋放干擾彈,機動迴避,電子吊倉干擾,但現代空空格鬥和地空防空導彈都更智能化,再加上超快的速度,這些規避避手段的作用已經非常小,甚至沒有反應過來就已經被擊落,這也就是為什麼中美俄為什麼要發展五代機的原因,尋求新技術的突破來保證自己生存能力和攻擊能力。


軍迷哨所


無論是在科幻片,還是在軍事戰爭片中,都不免出現一些空戰的畫面。在這些空戰畫面中,時常會出現戰機被導彈鎖定,然後導彈發射,戰機被精準命中,接著像煙花一樣炸開。

這種畫面不免讓人形成一種固定思維,那就是戰鬥機一旦被導彈鎖定,就無法躲開。然而真的是這樣嗎?就沒有成功躲開導彈的可能嗎?成功躲避攻擊的幾率有多大呢?

實際上,成功躲開的幾率是有的,但是不同類型的戰機,躲開的幾率都不一樣。但是無論哪種類型戰機,躲開導彈的幾率都不高。在近代空戰史中,能躲開導彈的戰機少之又少。

之所以躲不開,是因為導彈的速度要比戰機的最高速度快。地對空導彈的速度大概在4馬赫左右,而戰機的速度普遍在2馬赫到3馬赫之間,世界上最快的戰機米格25也就3馬赫多一點。速度上的差距,使得留給戰機反應的時間非常短,何況發射的導彈還不止一枚呢。而空對空導彈就更快了,能達到6馬赫。

這就是為什麼戰機躲不過導彈的原因,但也不是沒有辦法增加躲開的幾率。釋放干擾彈、機動迴避、電子吊倉干擾等等都是常用的手段,然而戰機躲避導彈的方法發展緩慢,追不上導彈更加精準制導、更加智能化的進化速度。這就導致這些本來就不多,而且效果一般般的躲避方式變得更加不奏效。如果你要問戰機被導彈鎖定後,成功躲開的幾率大不大,我只能遺憾地告訴你:真的不大。


利刃軍事


局座已經在很多期節目中說過了,”發現即意味著擊落!“ 為什麼各國對自家戰機被對方火控雷達照射這麼敏感,理性的說,火控雷達照射的下一個動作就是導彈發射,等待戰機的結果基本只能是被擊落命運,火控雷達照射就代表著戰爭的最後一步還沒有跨出去了,一旦跨出戰機躲開的幾率只有僅僅1%的概率存活!

空戰導彈自問世以來,對戰鬥機就一直處於彎道超車的階段。得益於體積小、重量小、更好的飛行性能,特別是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如今空戰導彈對戰機已經形成絕對的碾壓優勢,逼著世界各國將戰鬥機發展方向由機動性優先向隱身性有限轉變,就是為了達到”我能看見你,你卻看不見我“的效果,這也是四代隱身機開始大行其道,取代三代機的原因!

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成就了空戰導彈的飛躍,如果20年前空戰導彈還只是朝著空中紅外最強目標飛去,一旦戰機的誘餌彈來個漫天煙花,導彈便會失去目標,能不能擊中就只有看天的意志了。然而發展到最近10年,這種老式的紅外定位就好比小孩的玩具一般,而戰鬥機在想通過誘餌彈來矇蔽導彈的視野已經不在可能!電子設備的飛速發展完善了空戰導彈的引導,紅外誘餌彈已經完全不是問題,如今的空戰導彈全部具備了凝視功能,通俗的說就是利用電視視覺的方式分辨出戰鬥機外形與誘餌彈的區別,讓飛機無處遁形,空戰導彈制導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在說說導彈的機動性,體積小、重量小,飛行適應性好的空戰導彈能夠輕鬆的做出40個G的機動,而戰鬥機受限於人類的承受極限,最大的設計只能承受9個G的極限荷載,兩者不可同日而語。如今的超視距空空導彈不可逃逸區域能輕易達到50公里以上,戰鬥機一旦進入這個區域將無處遁形,等待他的結果只能是99%的概率被擊落。因此誰能現發現對手,誰能優先開火成為未來建立空戰優勢的主動權!

因此四代戰機的4S性能中,最強調的便是戰機的隱身性,就是為了不被敵人所發現;而各國也盡力配置相控陣雷達以及研發L波段雷達,便是為了能更快的發現對方,F22與三代機的144:1的空戰結果就是血淋淋的事實!


狼煙焚燎


有幾率,但是不大可以說很低,但是具體情況具體說。

如果是被近距離空空格鬥導彈,如是AIM-9X和霹靂-10這樣高機動性的紅外格鬥導彈,一旦被鎖定了,幾乎就是被擊落了,因為這是近程格鬥導彈鎖定的時候,已經距離很近了,而導彈的機動性極高,過載達幾十G,戰鬥機躲不過導彈的追蹤,而發動機的火焰又是極為明顯的紅外發射源,根本躲不開。




還有就是被中程空空主動雷達制導,如AIM-120D,SD-10等先進導彈鎖定的話,如果是在不可逃逸區的話,也是很難擺脫其追蹤,但是如果是在導彈的射程邊緣的話,戰機還是可以有很大的幾率擺脫。

如果是被防空導彈鎖定,同樣是逃逸的問題,但是如果發射的不是主動雷達制導的話,那麼如無線電制導,半主動雷達制導,就是說還需要載機或地面引導,那麼被鎖定的戰機可以依靠電子干擾來使導彈失去目標。



也就是說,一旦被導彈的引導頭鎖定,戰機就很難逃脫,只能在引導頭鎖定前做干擾和逃脫動作。當然,如果是導彈與飛機之間代差夠大的話,飛機還是可以逃脫,例如當時米格-25那樣,直接開加推力3倍超音速,導彈都追不上!


巴爾幹尖刀


軍事問題,星辰大海和大家一起來了解。


對於戰鬥機一旦被導彈鎖定能躲開的幾率佔多少?這個問題,也是大家最想了解的軍事問題。我下面詳細講解下;


我們知道戰鬥機是在空中作戰,當被對方發現時,可能就是用導彈去鎖定目標,然後就以導彈去擊毀戰鬥機,使其機毀人亡。對於戰鬥機被導彈擊中的機率佔多少?我總結下面三個方面:


首先,戰鬥機在空中作戰時,雙方都會有戰鬥機出動,有些是單方面戰鬥機。就拿雙方都出動戰鬥機來講,當兩機距離、相對方位、高度差及朝向。有無預警系統支援,也就是說有沒有人給飛行員提供戰場信息。導彈的速度以及機動能力;導彈引導頭的引導能力和抗干擾能力。飛機本身的飛行性能、雷達能力和隱形能力的確認。


其次,當兩機相對運動,由於相對速度比正常情況快得多,而導彈的引導能力和轉向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只要被鎖定一方加速飛越了導彈的最近攻擊包線,輕鬆擺脫。當兩機相對,被鎖定方在超低空,較大幾率擺脫。當兩機尾追,這個就很難說清楚了.一方面要看飛機、導彈的性能,只要背咬住側後方,完全處於對方導彈攻擊包線之中,這個就很難擺脫.另一方面看兩機的速度和方位,只要被鎖定一方能及時逃離導彈的最大離軸角和導彈引導頭的最大偏離角,就算被鎖定了也必然擺脫.當然,飛行員的技術也相當關鍵。


最後,當兩機相對,雙方高度差影響很關鍵.基本上站得高是打得遠但卻是近視,站的低是能在很遠發現並鎖定,但是導彈爬升將消耗大量射程和動能,相比之下還是站得高的命中率高一點。就在兩機尾追,即便被鎖定,在遠距離上,甭管你什麼先進導彈,8,9成是打不中的。然後,我補充一下,隱身性能能延緩被發現的時間,增加擺脫鎖定的幾率,誠然對擺脫是有幫助的,但若論對導彈命中的影響力,只能排在末位了。

綜合上述我給大家分析的內容,不知道大家瞭解了嗎?

大家知道嗎?粉絲很重要!你們的支持很重要,將決定了星辰大海的生活質量!所以喜歡軍事問題的朋友拜託關注星辰大海一波!謝謝大家了!別忘了點贊、轉發哦。


星辰大海6502


這得分情況討論,根據被鎖定時戰鬥機所處的狀態、導彈的類型、攻擊發起方所使用的戰術不同,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如果戰鬥機被導彈鎖定時處在導彈的動力飛行段,即不可逃逸區內,那麼這架戰鬥機飛行員已經可以跳傘逃生了,此時機動擺脫、施放誘餌基本上不起作用,參見沙特皇家空軍F-15SA戰鬥機被也門胡塞武裝擊落的例子,在這種情況下,戰鬥機一旦被鎖定躲開的概率幾乎為0。

如果戰鬥機被導彈鎖定時,導彈處在慣性飛行段,即“強弩之末”,飛行員是可以通過機動來規避導彈的,此時導彈燃料已經耗盡,全憑慣性飛行,只要飛行員技術過硬,80%以上是可以躲開的。

2.從實戰戰果來看,紅外製導空空導彈的命中率要比雷達制導空空導彈高很多。當然,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紅外製導空空導彈的實戰次數比較多,紅外製導導彈多用於近距格鬥,而且預警探測難度稍高於雷達制導空空導彈,而由於作戰距離近,被紅外製導空空空導彈鎖定後留給被鎖定戰機飛行員的反應時間非常短,只要格鬥彈本身不出問題,一般來說躲開的機率極低。另外,來襲空空導彈裝藥量也是決定戰鬥機能否成功躲開的重要因素,比如蘇-25、A-10這些皮比較厚的戰機,被肩扛式紅外彈鎖定並擊中,還是有一定機率逃脫的。

3.攻擊方所使用的戰術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被鎖定戰機的命運。典型戰例如2015年土耳其F-16戰鬥機埋伏俄羅斯空軍蘇-24殲擊轟炸機,前者在後者的必經航線上埋伏,使用中距彈進行攻擊,被鎖定的蘇-24處在AIM-120的動力飛行段內,根本沒法兒逃脫。再如我人民空軍擊落U-2的戰例,在其航線上進行連續攻擊,對方躲得了第一發難躲第二發,被擊落是大概率事件。


軍機圖


空空導彈一般按射程分遠程,中程,近程,按制導導引頭分,紅外製導,被動雷達制導,主動雷達制導。通常近程空空導彈所採用的紅外製導方式較多,隨著現在電子技術的越來越精細化,其紅外導引頭靈敏度更高,對戰機的鎖定概率通常都很高,一般在近距格鬥時,一旦戰機被鎖定,幾乎就意味著被擊落。


而中遠程空空導彈多數採用被動雷達制導和主動雷達制導,被動雷達制導,需要戰機火控雷達在鎖定敵方戰機,並且持續的照射,修正空空導彈飛行參數,直到擊中目標。

而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就不需要戰鬥機火控雷達持續照射。而是依靠導彈制導導引頭雷達自動搜索目標,這樣就大大減少了戰鬥機飛行員的負擔,可以做到發射後不管。


兩者之間速度的比較在於飛機發動機一般只是飛行速度在2馬赫左右。而作為空空導彈所使用的火箭發動機,一般都在4-6馬赫左右。所以戰鬥機的速度在面對空空導彈而言,幾乎就是太慢了。就算最快的戰鬥機米格25,也只是達到了3馬赫多點。在速度上戰鬥機是根本無法逃脫了。



一旦戰鬥機被敵方戰機鎖定,併發射導彈,幾乎是很難逃脫的。即使現在現代戰鬥機都擁有大量的紅外干擾彈,和一些電子對抗系統,但是面對現在越來越靈敏的空空導彈而言,這樣的被動對抗實質效果,對應不太高。



好在現在的彈射座椅還是相對比較可靠的,在戰機沒有被擊毀之前,飛行員可以果斷選擇彈射跳傘逃生。前段時間俄羅斯飛行員駕駛蘇-25攻擊機在敘利亞境內被反政府武裝擊落。所以說是彈射成功,但只是可惜被包圍了,最後,俄羅斯飛行員表現出來了俄羅斯人的性格。
圖片來源於網絡


小夥伴們覺得哪裡還需要補充,可以留言評論哦,喜歡的小夥伴們可以關注點贊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