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机一旦被导弹锁定能躲开的几率占多少?

泪的弧光


战斗机被导弹锁定后的逃生几率还是很大的,这主要看诱导弹释放的时机和飞行员的操作技巧,尤其是四代机普遍具备超机动能力,机载飞控系统也先进到令人发指,F-35这种不安装矢量发动机的战机都能超机动飞行,通过大过载机动躲开导弹的攻击是有可能的。

战斗机过载确实不能超过9G,而导弹的机动过载是无限大的!只要控制系统给力,导弹甚至可以用90度以内的角度转弯,似乎听起来被锁定的战机确实必死无疑。但是战斗机与导弹的缠斗不是飞机之间的近距格斗,单纯比较过载机动能力毫无意义。战斗机只要在接到告警信号之后适当机动规避,就能有效避开对方机载雷达或者导弹上的主动雷达照射,再加上诱导弹的作用,导弹很容易丢失目标,几次反复之后导弹就再也没有机会击中目标了。

不可否认,当导弹配备主动搜索雷达之后,命中率却是达到了惊人的地步,这方面美国的AIM-120空空导弹是杰出的代表。但是AIM-120的17场实战记录中只取得10个战果,包括6架米格-29以及米格-25和米格-23各一架,如果说被导弹锁定后真的必死无疑,那么另外7个目标是如何逃脱的呢?所以不应该简单依靠载机动性的对比下结论。


利刃巨透社


首先说下导弹锁定战斗机的问题吧,也顺带着说一下现代空战的体系。

通常一枚导弹锁定战斗机会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

首先由雷达系统确立目标战斗机的方位、告诉、航向、速度等数据诸元。

这是一步典型的军用雷达,可以探测和识别空中信号,当然如果对空雷达装在战斗机上面则是这个样子的:

雷达的作用是发出无线电波并根据回波计算探测到的物体方位、高度、速度、方向等数据信息,这些信息会传输至导弹内,为导弹提供一个初始航向信息。在这个时候,大部分导弹还没有锁定所要攻击的目标。


雷达一旦探测完毕目标后,会接通敌我识别系统进行敌我识别,甄选出友方之外的信号。


这时如果是一步老旧的雷达那么还会继续向火控系统提出请求,利用火控雷达对目标进行持续照射。


上图就是一个典型的火控雷达,这里面有一误区“火控雷达对导弹传输目标信号”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火控雷达实际上就是一个探照灯,根据雷达的方位信息对目标进行强烈的很窄束的电磁波照射信号,这个时候目标由于反射雷达波那么在雷达系统上就立刻变得格外的“明亮”起来。

当火控雷达照射后导弹的导引头上接收到火控雷达的编码信息系信号后,导弹会向火控计算机传送已经锁定目标的信号。

同时导弹发射后向着已经“锁定”的那个明亮信号区域进行飞行。

这就是大家常说的“半主动雷达制导”。在这种状态下只要战机被火控雷达持续照射,那么就有很大的概率被导弹击中。同时如果战机在做出各种大G力机动后脱离了火控雷达照射范围那么导弹就会失去目标——战机成功逃脱。

看到这里大家似乎就可以发现半主动雷达制导的一个缺点就是目标要被持续照射。陆基海基的雷达系统还好说,但是用在战斗机上的火控雷达发出的雷达波往往要随着战机的不断飞行和姿态变化改变方向,这样就决定了使用半主动雷达系统的战斗机只能攻击起前方的一个锥形区域,并且在发射导弹后至导弹命中目标之前需要将机头随时对准目标战机。

我们比较熟悉的AIM-7麻雀式导弹就是一种典型的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同时我们的PL-11(中国版的AIM-7)早期型号也是使用了半主动雷达系统进行引导。


由于成本很低,因此半主动雷达系统导弹也被大量装备。由于半主动雷达系统导弹在失去火控雷达照射信号的时候无法确定飞行方向,最早期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装备半主动雷达系统的导弹会爆炸自毁掉。后期则在半主动雷达系统的导弹上面装备了陀螺仪驱动的复合制导设备。在导弹接受不到雷达回波的时候继续向目标区域飞行,低进区域后如果寻的器可以找到目标后,继续引导。


但是这种方式其实并不是特别有效,目标飞机在发现导弹来袭的时候一定会做大角度机动,这时早就离开了导弹上寻的器的作用范围。


后期对半主动雷达制导系统进行改进,将探测雷达缩小装入导弹内部。

当导弹弹头上装入了这么一个小型的雷达系统后,导弹就升级为了主动雷达制导导弹。例如AIM-120。

火控计算机将目标诸元装订入导弹中后,导弹的弹头雷达进行启动对目标进行探测。探测到了后则向火控计算机发送锁定信号,导弹点火发射。一般的来讲导弹在发射后可以依据自身雷达系统进行引导,载机可以立刻转移针对下一个目标进行攻击,用形象的说法就是“发射后不管”。

由于导弹可以一直指向目标,那么目标很难逃脱导弹的雷达探测范围,因此只要导弹的机动性高于目标的机动性那么目标就很难脱离。


至于红外制导导弹基本上原理和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类似,W君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现在回答题主的问题,导弹锁定战斗机后有多大的概率能够逃脱。


概率几乎为0。由于战斗机是人驾驶的,因此大部分战斗机可以做出的机动载9G以内。超过了9G人体就会受到极大的伤害。而上面只有机械和电子元件的导弹可以轻易的做出40G左右的机动。因此战斗机如果和导弹比机动能力的话现在已经落下了几条街了。再说速度,战机目前最高速度为2.3马赫左右,但导弹由于质量远小于战机,又利用火箭发动机推动,因此速度是战机的2-3倍。速度上战机也不占有优势。结合着现代导弹的制导系统,战机在导弹面前就是一个待宰羔羊。所以说目前在导弹的攻击范围内只要导弹发射了,战机基本上就是必死无疑。唯一的能够寄托逃生的机会在于导弹自己的工况条件不利于导弹飞行。


所以电影里那种战斗机躲避导弹的情节在现实的战场里面是不存在的。


军武数据库


最好不要被锁定了,一旦被锁定了,还真不是那么好躲避的。

这个东西也分导弹了,但是我们在具体介绍前,还是先说明一个事实,那就是不要被大片给骗了,导弹比飞机灵活,想要依靠飞机的灵活和机动去规避导弹,那导弹只会比你更灵活,因为飞机毕竟是载人的,人能承受的机动过载G数是有限的,导弹可以进行的大过载机动是飞机不能比的,不要妄图用不成熟的飞机技术去挑战一颗空空导弹。我们开始分导弹说说吧。

干扰箔条很好看,但是不是万能的。


比如说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这种导弹极难躲避,因为他具有自主锁定和搜索能力,导弹发射出去后,会在搜索的空域内,自动挑选他要攻击的目标,最容易攻击的那个,然后导弹的雷达会锁定目标,在飞行员不参与控制的情况下,就能够做到自主的追踪并攻击目标。这种导弹不能简单依靠投掷干扰箔条躲避,也不能简单依靠飞机的机动去躲避,只能是一边俯冲规避,一边开启电子干扰手段,俯冲会给飞机一个加速,也方便飞机机动,而且地面雷达杂波大,干扰强,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的小孔径导引头内的雷达,怕是不能精确锁定住目标飞机,此时飞机加上电子干扰手段,也是有希望躲开的。

导弹来袭,马上分散飞行,并且投掷干扰箔条,好看的表演,来源于实战的经验。


我们再说说红外制导空空导弹,这种导弹躲避方式就比较多了,具体流程就不是要俯冲了,而是要爬升起来,原因在于太阳是一个巨大的红外干扰源,很多红外制导空空导弹会被太阳迷惑,冲着太阳的方向就过去了,另外如果太阳不起作用,可以投掷干扰箔条,吸引导弹攻击,另外飞机也要伴随机动,这样也是可以躲开的,可以说红外导弹是最容易躲开的了。

还有一种反辐射导弹,这种导弹主要打的是那些雷达功率大的飞机,比如说侦察机、预警机、电子战机等,对付这种导弹一经发现被锁定,一定要马上关闭雷达,关闭辐射源,然后释放干扰弹,引诱反辐射导弹攻击。

还有一种指令制导或者半指令制导空空导弹,躲避方式类似于面对主动制导空空导弹,不过是导弹的制导方式变成人为操作了。

导弹来袭,可别光顾着躲,躲是躲不开的,一定要分清楚是什么导弹在打你,红外的朝太阳飞,扔干扰弹加机动;雷达制导的,俯冲飞,机动加电磁干扰,千万别光依靠机动,你还机动的过一枚导弹吗?


回答者简介:张浩,亚太智库研究员,《舰载武器》杂志评论员,在《兵器》、《舰载武器》等多家军事期刊发表《现代山地战怎么打》、《共和国炮艇小传》、《夺滩奇兵》等文章30余篇,在海军作战理论和海上作战武器装备等领域有独特见解,著有《预警机、电子战机》一书,获得军迷群体一致好评。


海事先锋


军迷哨所为你回答这个问题,看过空战片估计对战机避开导弹攻击的画面都不陌生,前不久的空天猎里就有这样的场景,我军一架战机执行任务时,被对方的地空导弹锁定攻击。对方发射导弹后,战机警告系统马上做出了反应,随即飞行员开始做出回避动作,最后多次动作回避后成功避开攻击,成功返航。


那么现实中战机一旦被导弹锁定,能躲开的概率会有多高呢?这里我只能说,战机不一样躲开的概率也不一样,但是,不管什么战机,躲开的概率都会非常低,绝对不会像空战片里那么刺激。低到什么程度?就一般的三代机而言,我只能大概的说,不会超过百分之20,为什么这么猜测?纵观近代空战史,没有几架战机是可以躲开导弹攻击的。


低对空导弹的速度远远要大于战机的飞行速度,现代导弹的速度可以达到4马赫左右,而战机的飞行速度呢?就世界上飞的最快的战机米格25才3马赫出头。但是除了它以外,还有什么战机可以飞如此之快?就连F22也才2.25马赫,其它一流战机,甚至不到2马赫,和导弹的飞行速度相比,战机反应时间非常小,而且导弹发射还不止一发,一般为了被干扰,都会连续发射,以做到补充攻击的目的。

如果是空对空格斗导弹,情况更糟糕,目前空空格斗导弹的最大飞行速度可以达到6马赫,如果锁定被攻击,想想有多大的概率能避开?战机躲开导弹的方式有如下,释放干扰弹,机动回避,电子吊仓干扰,但现代空空格斗和地空防空导弹都更智能化,再加上超快的速度,这些规避避手段的作用已经非常小,甚至没有反应过来就已经被击落,这也就是为什么中美俄为什么要发展五代机的原因,寻求新技术的突破来保证自己生存能力和攻击能力。


军迷哨所


无论是在科幻片,还是在军事战争片中,都不免出现一些空战的画面。在这些空战画面中,时常会出现战机被导弹锁定,然后导弹发射,战机被精准命中,接着像烟花一样炸开。

这种画面不免让人形成一种固定思维,那就是战斗机一旦被导弹锁定,就无法躲开。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就没有成功躲开导弹的可能吗?成功躲避攻击的几率有多大呢?

实际上,成功躲开的几率是有的,但是不同类型的战机,躲开的几率都不一样。但是无论哪种类型战机,躲开导弹的几率都不高。在近代空战史中,能躲开导弹的战机少之又少。

之所以躲不开,是因为导弹的速度要比战机的最高速度快。地对空导弹的速度大概在4马赫左右,而战机的速度普遍在2马赫到3马赫之间,世界上最快的战机米格25也就3马赫多一点。速度上的差距,使得留给战机反应的时间非常短,何况发射的导弹还不止一枚呢。而空对空导弹就更快了,能达到6马赫。

这就是为什么战机躲不过导弹的原因,但也不是没有办法增加躲开的几率。释放干扰弹、机动回避、电子吊仓干扰等等都是常用的手段,然而战机躲避导弹的方法发展缓慢,追不上导弹更加精准制导、更加智能化的进化速度。这就导致这些本来就不多,而且效果一般般的躲避方式变得更加不奏效。如果你要问战机被导弹锁定后,成功躲开的几率大不大,我只能遗憾地告诉你:真的不大。


利刃军事


局座已经在很多期节目中说过了,”发现即意味着击落!“ 为什么各国对自家战机被对方火控雷达照射这么敏感,理性的说,火控雷达照射的下一个动作就是导弹发射,等待战机的结果基本只能是被击落命运,火控雷达照射就代表着战争的最后一步还没有跨出去了,一旦跨出战机躲开的几率只有仅仅1%的概率存活!

空战导弹自问世以来,对战斗机就一直处于弯道超车的阶段。得益于体积小、重量小、更好的飞行性能,特别是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今空战导弹对战机已经形成绝对的碾压优势,逼着世界各国将战斗机发展方向由机动性优先向隐身性有限转变,就是为了达到”我能看见你,你却看不见我“的效果,这也是四代隐身机开始大行其道,取代三代机的原因!

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成就了空战导弹的飞跃,如果20年前空战导弹还只是朝着空中红外最强目标飞去,一旦战机的诱饵弹来个漫天烟花,导弹便会失去目标,能不能击中就只有看天的意志了。然而发展到最近10年,这种老式的红外定位就好比小孩的玩具一般,而战斗机在想通过诱饵弹来蒙蔽导弹的视野已经不在可能!电子设备的飞速发展完善了空战导弹的引导,红外诱饵弹已经完全不是问题,如今的空战导弹全部具备了凝视功能,通俗的说就是利用电视视觉的方式分辨出战斗机外形与诱饵弹的区别,让飞机无处遁形,空战导弹制导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在说说导弹的机动性,体积小、重量小,飞行适应性好的空战导弹能够轻松的做出40个G的机动,而战斗机受限于人类的承受极限,最大的设计只能承受9个G的极限荷载,两者不可同日而语。如今的超视距空空导弹不可逃逸区域能轻易达到50公里以上,战斗机一旦进入这个区域将无处遁形,等待他的结果只能是99%的概率被击落。因此谁能现发现对手,谁能优先开火成为未来建立空战优势的主动权!

因此四代战机的4S性能中,最强调的便是战机的隐身性,就是为了不被敌人所发现;而各国也尽力配置相控阵雷达以及研发L波段雷达,便是为了能更快的发现对方,F22与三代机的144:1的空战结果就是血淋淋的事实!


狼烟焚燎


有几率,但是不大可以说很低,但是具体情况具体说。

如果是被近距离空空格斗导弹,如是AIM-9X和霹雳-10这样高机动性的红外格斗导弹,一旦被锁定了,几乎就是被击落了,因为这是近程格斗导弹锁定的时候,已经距离很近了,而导弹的机动性极高,过载达几十G,战斗机躲不过导弹的追踪,而发动机的火焰又是极为明显的红外发射源,根本躲不开。




还有就是被中程空空主动雷达制导,如AIM-120D,SD-10等先进导弹锁定的话,如果是在不可逃逸区的话,也是很难摆脱其追踪,但是如果是在导弹的射程边缘的话,战机还是可以有很大的几率摆脱。

如果是被防空导弹锁定,同样是逃逸的问题,但是如果发射的不是主动雷达制导的话,那么如无线电制导,半主动雷达制导,就是说还需要载机或地面引导,那么被锁定的战机可以依靠电子干扰来使导弹失去目标。



也就是说,一旦被导弹的引导头锁定,战机就很难逃脱,只能在引导头锁定前做干扰和逃脱动作。当然,如果是导弹与飞机之间代差够大的话,飞机还是可以逃脱,例如当时米格-25那样,直接开加推力3倍超音速,导弹都追不上!


巴尔干尖刀


军事问题,星辰大海和大家一起来了解。


对于战斗机一旦被导弹锁定能躲开的几率占多少?这个问题,也是大家最想了解的军事问题。我下面详细讲解下;


我们知道战斗机是在空中作战,当被对方发现时,可能就是用导弹去锁定目标,然后就以导弹去击毁战斗机,使其机毁人亡。对于战斗机被导弹击中的机率占多少?我总结下面三个方面:


首先,战斗机在空中作战时,双方都会有战斗机出动,有些是单方面战斗机。就拿双方都出动战斗机来讲,当两机距离、相对方位、高度差及朝向。有无预警系统支援,也就是说有没有人给飞行员提供战场信息。导弹的速度以及机动能力;导弹引导头的引导能力和抗干扰能力。飞机本身的飞行性能、雷达能力和隐形能力的确认。


其次,当两机相对运动,由于相对速度比正常情况快得多,而导弹的引导能力和转向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只要被锁定一方加速飞越了导弹的最近攻击包线,轻松摆脱。当两机相对,被锁定方在超低空,较大几率摆脱。当两机尾追,这个就很难说清楚了.一方面要看飞机、导弹的性能,只要背咬住侧后方,完全处于对方导弹攻击包线之中,这个就很难摆脱.另一方面看两机的速度和方位,只要被锁定一方能及时逃离导弹的最大离轴角和导弹引导头的最大偏离角,就算被锁定了也必然摆脱.当然,飞行员的技术也相当关键。


最后,当两机相对,双方高度差影响很关键.基本上站得高是打得远但却是近视,站的低是能在很远发现并锁定,但是导弹爬升将消耗大量射程和动能,相比之下还是站得高的命中率高一点。就在两机尾追,即便被锁定,在远距离上,甭管你什么先进导弹,8,9成是打不中的。然后,我补充一下,隐身性能能延缓被发现的时间,增加摆脱锁定的几率,诚然对摆脱是有帮助的,但若论对导弹命中的影响力,只能排在末位了。

综合上述我给大家分析的内容,不知道大家了解了吗?

大家知道吗?粉丝很重要!你们的支持很重要,将决定了星辰大海的生活质量!所以喜欢军事问题的朋友拜托关注星辰大海一波!谢谢大家了!别忘了点赞、转发哦。


星辰大海6502


这得分情况讨论,根据被锁定时战斗机所处的状态、导弹的类型、攻击发起方所使用的战术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如果战斗机被导弹锁定时处在导弹的动力飞行段,即不可逃逸区内,那么这架战斗机飞行员已经可以跳伞逃生了,此时机动摆脱、施放诱饵基本上不起作用,参见沙特皇家空军F-15SA战斗机被也门胡塞武装击落的例子,在这种情况下,战斗机一旦被锁定躲开的概率几乎为0。

如果战斗机被导弹锁定时,导弹处在惯性飞行段,即“强弩之末”,飞行员是可以通过机动来规避导弹的,此时导弹燃料已经耗尽,全凭惯性飞行,只要飞行员技术过硬,80%以上是可以躲开的。

2.从实战战果来看,红外制导空空导弹的命中率要比雷达制导空空导弹高很多。当然,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红外制导空空导弹的实战次数比较多,红外制导导弹多用于近距格斗,而且预警探测难度稍高于雷达制导空空导弹,而由于作战距离近,被红外制导空空空导弹锁定后留给被锁定战机飞行员的反应时间非常短,只要格斗弹本身不出问题,一般来说躲开的机率极低。另外,来袭空空导弹装药量也是决定战斗机能否成功躲开的重要因素,比如苏-25、A-10这些皮比较厚的战机,被肩扛式红外弹锁定并击中,还是有一定机率逃脱的。

3.攻击方所使用的战术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被锁定战机的命运。典型战例如2015年土耳其F-16战斗机埋伏俄罗斯空军苏-24歼击轰炸机,前者在后者的必经航线上埋伏,使用中距弹进行攻击,被锁定的苏-24处在AIM-120的动力飞行段内,根本没法儿逃脱。再如我人民空军击落U-2的战例,在其航线上进行连续攻击,对方躲得了第一发难躲第二发,被击落是大概率事件。


军机图


空空导弹一般按射程分远程,中程,近程,按制导导引头分,红外制导,被动雷达制导,主动雷达制导。通常近程空空导弹所采用的红外制导方式较多,随着现在电子技术的越来越精细化,其红外导引头灵敏度更高,对战机的锁定概率通常都很高,一般在近距格斗时,一旦战机被锁定,几乎就意味着被击落。


而中远程空空导弹多数采用被动雷达制导和主动雷达制导,被动雷达制导,需要战机火控雷达在锁定敌方战机,并且持续的照射,修正空空导弹飞行参数,直到击中目标。

而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就不需要战斗机火控雷达持续照射。而是依靠导弹制导导引头雷达自动搜索目标,这样就大大减少了战斗机飞行员的负担,可以做到发射后不管。


两者之间速度的比较在于飞机发动机一般只是飞行速度在2马赫左右。而作为空空导弹所使用的火箭发动机,一般都在4-6马赫左右。所以战斗机的速度在面对空空导弹而言,几乎就是太慢了。就算最快的战斗机米格25,也只是达到了3马赫多点。在速度上战斗机是根本无法逃脱了。



一旦战斗机被敌方战机锁定,并发射导弹,几乎是很难逃脱的。即使现在现代战斗机都拥有大量的红外干扰弹,和一些电子对抗系统,但是面对现在越来越灵敏的空空导弹而言,这样的被动对抗实质效果,对应不太高。



好在现在的弹射座椅还是相对比较可靠的,在战机没有被击毁之前,飞行员可以果断选择弹射跳伞逃生。前段时间俄罗斯飞行员驾驶苏-25攻击机在叙利亚境内被反政府武装击落。所以说是弹射成功,但只是可惜被包围了,最后,俄罗斯飞行员表现出来了俄罗斯人的性格。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小伙伴们觉得哪里还需要补充,可以留言评论哦,喜欢的小伙伴们可以关注点赞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