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歲考入中科大、有望奪取諾貝爾獎的神童謝彥波為何會驟然隕落?

國椦


我是“贏在高三”,專注教育,歡迎關注!

說隕落,其實並不準確,現在的謝彥波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師,這對於多數人來說,已經是一個不錯的成就了。

然而,即便當老師,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實力雄厚的師資力量中,我們卻找不到當年神童謝彥波的名字。

關於謝彥波的簡介,網上也很少能搜到全面的信息,只是說他是中國科技大學物理系教師,這看似平常的簡歷裡,卻包含著一個不平凡的字眼:當年的神童!

謝彥波他跳過整個中學階段,由小學直接進入了少年班。十一歲上科大。十五歲上科學院理論物理所讀碩士,師從於淥院士。十八歲讀博士,師從中科院副院長周光召院士,被看好有希望在二十歲前得博士學位。中國博士沒讀完,去普林斯頓大學,跟諾貝爾獎獲得者安德森做固體物理理論工作。這個輝煌的歷史,被成為“神童”一點不足為過!

然而,這個當年的神童,最後的結局卻“黯然失色”,雖然是中科大教師,但是顯然離人們的期望,相差太多。

而謝彥波隕落的背後,是人們對教育規律的思考:

第一次走進校門時,他還在滾動一隻鐵環。雖然他的智商是超人的,但是他年齡小,自理能力差,不懂得與人交往,而且人際交往這一課,一旦落下,就不可能再補回來了。這因為這個原因,謝彥波國內博士沒有畢業去了國外,而在國外,同樣是因為和導師關係不好而被迫回國。

中科大少年班成立40多年,這些當年的神童多數是泯然眾人,只有極少數的人走向了名校,去國外進修,也沒有達到大家期望的成就。神童教育在本質上違反教育規律,所以這種教育方法不知道推廣,你認為呢?


贏在高三


謝彥波11歲考入中科大,確實是神童級別的人物。他是中科大78級第一期少年班的學生,跳過整個中學階段,直接從小學進入大學。

有趣的是,小時候謝彥波並不愛說話,甚至說話的時候被人認為是“榆木疙瘩”。因為他很少用第一人稱“我”,比如他一般是這樣說話的:“彥波要吃飯”,“彥波要睡覺”。
即便是到了上學之後,他還是不大愛說話,有時候老師要求他回答問題,他也不大願意回答。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朋友會覺得奇怪,這和想象中的神童有點不大一樣。確實,謝彥波小時候看起來實際上蠻普通的。直到他上二年級的時候,有一次彥波爸爸驚奇地發現孩子竟然可以解高年級的數學題目。


這讓彥波爸爸下定決心指導孩子自學,結果彥波三年級就把初中數學學完,四年級更是把高中數理化學完,五年級已經開始學大學的解析幾何和微積分了。


更難得可貴的是,他的學習非常紮實,不是簡單地看一遍就了事那種。他在小學參加湖南醫學院子弟學校高二的數學競賽,就拿到了第二名。後來中國科技大學開始招收少年班學生,經過測試發現,謝彥波的數學水平相當於大學一年級。

儘管謝彥波在上大學之前是神童,但是有望奪取諾貝爾獎這種說法就言過其實了。首先他並沒有做出什麼很厲害的開創性的工作,我們總不能因為一個人小時候聰明就說他能夠獲得諾貝爾獎吧。之所以有這個提法,可能是謝彥波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導師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結合他的聰明和導師的實力,大家都認為他應該能夠在以後的科研上有所作為。但遺憾地是,因為和導師不和,最後謝彥波並沒有在美國取得特別好的成就。


翼翔老師的兒童教育


在校學習成績好並不代出校後,在實踐工作中能幹出好成績。這種例子太多了,如我在上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學習時,年級裡二個學習成績最好的,一個有出息的都沒有。我們小組學習成績最好的連付高都沒評上;而我們小組學習差的,還要別人一邦一的學生,後來有貴人相助,調到了某軍區總院,在自己的努力下成了博導。如果不分到軍總則一事無成,但分到軍總也絕對不可能人人都會有出息!又如在我們軍醫學院八十年代就分來了一個在德國留學歸來的博士,大家都很好奇和另眼相望。這種人學習成績肯定很好滴!但後來此博士講課不行,科研實驗也不行,於是就沒威性了。又如大名鼎鼎的方舟子,他是留美博士,成績肯定是很不錯的。但在我看來此人沒有什麼真才實學,嚴格的說是盒“萬金油”!讓他搞教學吧,肯定不行,因為他講話好像嘴裡含有一顆夜明珠似的,含糊不清。讓他搞科研也不行!這盒“萬金油”只能到處亂塗抹。凡是新事物一出現,不管他懂不懂,先來一棍子打假再說!


老不痴


周圍那幫捧他的人把他給害了。安德森也是諾圈中有名的臭脾氣,這兩人碰一起,你能指望謝彥波能學到啥?理論物理學家的關鍵是要有突破,若全部是老師灌進去,思維已經固化了,突破的難度實際更多。我兒子二年級交過一篇小論文,他發現他的生日每年的星期數都會往後延一天,他大膽猜想並最終搞明白了這件事。現在他已沒這個能力了,因為他對發現問題已沒了興趣。陪在他們身邊,看著他們的靈感在與現代教育系統的磨合中一點點的燃盡,真的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捕魚達人oo7


對於這樣的現象,我們其實有很多觀點需要調整。謝彥波作為一個現象,在80年代被稱為奇蹟,當時我國非常關注一些特殊的現象,比如神童、比如氣功。在那個年代容易樹立標杆,樹立形象。對於一些無法解釋的事情,經常賦予一些神秘的色彩,其實,我們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我想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造成的:

第一,閉塞的社會環境造成的。80年代,我國剛剛改革開放,社會上對於很多事情都是非常的好奇。記得我小時候(80年代)在農村,外出的人帶回來一隻電子錶,被全村人羨慕了很久,就得是稀罕之物。人們對於神童的出現,表現的非常震驚,因為不知道社會上是否還有其他神童,不知道國外是怎樣對待神童。於是將他們尊為神一般的存在。

第二,缺乏批判性思維。人們在看待謝彥波事件的時候,期望過大,小時候是神童是不是就意味著將來一定要的諾貝爾獎?這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只是說這些神童為將來獲得諾貝爾獎奠定了很好的基礎,但是如果不能好好學習,將來不一定能夠取得很大的成績。所以我們的思維太過於簡單和直接。

第三,沒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神童神在某個方面,比如某些人數學好、有些人物理好,有些人中文好等等,我們稱之為“特殊人才”,他們從生下來其實就是不完整的。只是在某方面是天賦異稟。這個時候,我們通常的做法是進一步加強他的優勢,而忽略了他的劣勢,就比如謝彥波,他數學很好,於是就在數學方面越來越強,但是其他方面是不是也要進行教育呢?語文?人際交往?人身觀?價值觀?世界觀?這些都是要進行教育的,而我們經常是“一俊遮百醜”,而最後受傷害的是他們自己。這就是所謂的木桶效應,人生成功與否不能以最長的優勢來定論,而是要看他的最短板。

第四,我們對成功的定義有誤差。謝彥波是不是隻有獲得諾貝兒就是成功的?否則就是驟然隕落?我們對成功的定義是什麼?一定是獲得諾貝爾獎?謝彥波在大學教師就不是人生的成功?他有沒有做損害社會或他人的事情?如果沒有,如果他還在兢兢業業教書,如果他心態平和,與人為善,我覺得其實對他來講也是一種成功。

我們不能過於強調成功的標誌性,而是從人生的長遠中來定義成功!


義哥說教育


謝彥波是八十年代的頂尖“神童”,11歲考入中科大少年班,雖然沒有成年人的年齡,但在智商方面並不比一般的成年人遜色多少。有些人看到“中科大”這個校名就有點不以為然:11歲考入清華北大豈不是更牛嗎?考入中科大,逼格是不是明顯低了一大截?

其實,八十年代的中科大,其檔次並不比八十年代的清北遜色。一個安徽的朋友告訴我:他在1983年參加高考,當時高考的總分是690分,語文和數學的滿分是120分,外語、物理、化學、政治這4個科目的滿分都是100分,生物的滿分是50分。而在當年,中科大的錄取分數線必須在560分以上才有戲,然而清華北大在安徽的錄取分數線才535分左右,比中科大的錄取分數線低了整整25分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八十年代的神童謝彥波到底有多牛!

當我們11歲的時候,我們差不多在四五年級的教室徘徊。而謝彥波11歲就裹著一身的傳說,滾動著一個鐵環跨入中科大的大門,完成從小學到大學的“瞬移”,成為當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天才偶像。15歲那年,謝彥波攻讀碩士學位;18歲那年,謝彥波開始攻讀博士學位……但是這一曠世奇才進入大學之後,生活基本上無法自理,由於心智不太成熟,所以人際交往能力存在很大的短板。

在國內,因為和導師的關係不太融洽,所以謝彥波博士還沒畢業就前往普林斯頓大學留學,跟隨諾獎獲得者安德森“深造”。按道理,這是一個前途無量的小夥子,就算最後沒有獲得諾獎,也將揚名世界。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卻相當“骨感”——謝彥波在美國很長一段時間,卻始終拿不到博士文憑,最終以原本的碩士學歷悻悻回國,從此泯然眾人矣。謝彥波頂著神童的光環赴美,結局卻令人唏噓!

為何智商如此之高的神童謝彥波從“神壇”上一躍而下,在美國折戟沉沙呢?這得從謝彥波的博士論文談起:謝彥波所寫的論文和安德森的理論見解格格不入,相當於和導師的理論觀點“抬槓”。在這種情況下,導師安德森自然不會自打嘴巴,讓謝彥波的論文輕鬆過關,無論是謝彥波的論文還是傲氣,都讓安德森很不爽,所以註定在美國的十多年謝彥波與博士文憑“絕緣”。

在神童心智和情商沒有健全的情況下,對其進行“揠苗助長”,我覺得這並非是一種理智的做法。對於那種智商超群的神童,我們到底該如何培養呢?歡迎朋友們留言探討。


微雨潤苗


姑蘇講堂,專注於教育類問題的解答。歡迎關注!

謝彥波,那可是八十年代家喻戶曉的風雲人物啊。是當時中國一等一的神童。他甚至比上一篇文章介紹的何碧玉還要厲害!他11歲時,直接跳過中學,升入大學,為中國科技大學第一屆少年班學院。14歲讀研究生,18歲師從著名物理學家周光召院士讀博士。這還不算完,博士沒讀完,就到美國留學去了。導師更是厲害,是諾貝爾獎得主安德森教授。一時間,人們浮想聯翩,覺得謝彥波獲得諾貝爾獎是遲早的事情。要知道,李政道是29歲、楊振寧是35歲獲得諾貝爾獎的。謝彥波當時有名師帶領,又是在科技水平最高的美國,一切都是那麼美好,可謂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才華橫溢、年少氣傲的謝彥波遇上同樣才高氣傲的安德森,結果可想而知。不但不起化學反應,兩個人反而崩了!直接導致謝彥波博士都沒能畢業便回了國。更是與諾貝爾漸行漸遠了!

回國後的謝彥波回到母校任教,現為中國科技大學的教授,他為祖國培養一批又一批的人才。這也算是不幸之中的萬幸了,也可以說反而是一件幸事。假如他當初不回來,雖然個人是成功了,但是效力的卻是美國。當然了,利弊不好貿然下定論。

謝彥波的經歷倒是能夠給我們很多思考:

第一,對於“神童”的培養體系,究竟是對還是錯?究竟應該如何改進?

當時,中國對於這些天賦異稟的孩子,是專門成立人才培養的快速通道的,即在大學成立“少年班”。其中最為著名的莫過於“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了。然而,這幫戴著紅領巾的大學生,雖然學習上沒有問題,可是生活上卻是一塌糊塗。這幫孩子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生活不能自理,當時的大學裡也沒有現成的案例可尋,只能摸索著前進。一般也就是讓家人過來陪讀,為孩子打理生活。最終出現了很多高智商的生活低能兒。

第二,“少年班”的培養模式,是否違揹人的自然成長規律?是否有利於一個人的可持續發展?

這些孩子雖然成績好,智力水平不輸於成年人,但是本質上他還是個孩子。他們的心智依然是不成熟的。例如謝彥波就是一個特別不善於交流、沉默寡言的人,甚至老師提問都不回答,很是令人頭疼。其實,這也為他日後與安德森相處埋下了伏筆。他的不善交流的低情商,必定無法融入社會,更無法處理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

這其實是很不利於人的可持續發展的。

第三,“少年班”模式是助飛成長?還是揠苗助長?

這個問題是有爭論的,但是從少年班停辦,我們也可能從中窺知一二吧?!

從謝彥波的天賦異稟到“泯然眾人矣”,也許能夠說明什麼吧?

不知道大家對這個問題這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發表高見!


姑蘇講堂


謝彥波,出生於1966年11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78級第一期少年班學生.謝彥波由小學直接進入少年班,跳過中學階段,十一歲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十五歲在科學院理論物理所讀碩士。十八歲時,謝彥波攻讀博士,在中國博士學位沒讀完,後進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跟著諾貝爾獎獲得者安德森做固體物理理論工作。後來回國,謝彥波以碩士的身份接受近代物理系教師的工作。

1、神童在生活中的是什麼樣子的呢?

據說謝彥波在6歲的時候,還不會用第一人稱“我”去說話,比如渴了會說:“彥波要喝水”。他的這種症狀被有旁人稱為阿斯伯格症的特徵,像比爾蓋茨、貝多芬、牛頓等天才,小的時候都有這種特徵,也就是個別方面有超常的技能和溝通能力卻非常的差。他在五年級的時候,已經開始鑽研大學的解析幾何和微積分了。

2、神童是在大學校園是什麼樣子的呢?

由於謝彥波年齡小,自理能力比較差,尤其不懂得如何與他人交往。剛剛進入大學的時候他才11歲,只有5年集體學習生活經驗的他,傳說第一次走進校門時,他還在滾動一隻鐵環玩。完全就是一個稚氣未脫的孩子模樣。在人際關係和心理健康這方面,他的問題尤其嚴重。

3、神童在美國求學時是什麼樣子的呢?

一種說法是他與導師之間關係緊張,美國的導師無法容忍謝彥波比他還要傲氣。他撰寫的論文,所引用的觀點論據與安德森對立學派巧合,所以,一個想拿學位,一個根本不讓通過。另一種說法是流傳的用槍或菜刀威脅過導師。

能培養出一個神童,估計是大多數父母的夢想,也有很多家庭在為此不懈地努力,甭管是學習方面的,還是才藝方面,很砸錢進行投入,再看主人公,一切終將回歸平靜的時候,這個神童的光環,讓他得到了很多,也同時失去了很多,對於一個孩子的未來可持續的發展,家長是順其自然還是拔苗助長呢?


我是月亮姐姐Nancy,感謝友友們的精彩評論、熱情點贊、溫馨關注!(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月亮姐姐Nancy


現在的年輕可能不知道,謝彥波是80年代學子們的偶像,中科大少年班第一屆學員,11歲上大學,15歲讀研究生,18歲讀博。之後師從普林斯頓大學諾貝爾獎獲得者安德森,可惜的是由於他與導師都很傲氣,師生關係並不和諧。可以說謝彥波是神童,別人要花二十年才能完成的學業,他能快速完成。




由於是神童的原因,儘管學業水平達到了,但由於過早進入大學,各種社會關係處理能力不行。由於受到國人的關注,因而又比較傲氣,從而導致跟諾貝爾獎獲得者導師搞不好關係。說句實話,以謝彥波的聰明才智,如果真能得到安德森的真傳,得諾貝獎也是可能的。咱們熟悉的楊振寧、李政道不就是這樣成功的。

不過話說回來,雖說謝彥波沒能在美國繼續學習和研究,沒取得傲人的重大研究成果,但他回到了中國,回到了中科大。我們經常說中國頂尖人才赴美就不回國報效祖國,而謝彥波作為中科大教授,為培養人才做出巨大貢獻,也算是國家之福。

你們覺得國家培養這種超前發展的神童可取嗎?你們希望得到一個象楊振寧一樣的諾獎獲得的華人還是一個為國家培養人才的中科大教授呢?歡迎大家留言評論。


良心老師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科大的三大神童名揚神州,一個叫謝彥波,一個叫寧鉑,一個叫干政,這三個戴著紅領巾孩子,走進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轟動全國!

那時候沒有網絡,沒有智能手機,但三大神童的名氣,通過口耳相傳傳遍大江南北,達到了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地步。

三大神通之一的神童謝彥波,名不虛傳,在他的學習履歷中,根本就沒有什麼中學,他直接從小學進入大學,11歲讀大學,15歲讀碩士,18歲師從中科院副院長周光召院士攻讀博士。讀博期間,去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師從諾貝爾獎獲得者安德森。

至此,謝彥波的前途一片光明,有望成為世紀之交物理學界的領袖,甚至有人說諾貝爾獎對於謝彥波來說,如探囊取物,根本不在話下,物理學界一顆新星正在冉冉升起!

然而,智力超群並非成功的決定因素,決定人成功的除了智商還有情商。謝彥波這樣的神童,有著極高的天賦,智商對於其發展綽綽有餘,但是,情商這一塊,就遠遠落後於智商的發展了,帶給神童的,可以說是致命的一擊。

在大學期間,別的大學生對社會交往已經十分重視,謝彥波還在推鐵環瘋玩瘋跑,他實在還是個孩子啊。在讀研期間,跟導師不睦,在美國時,安德森心高氣傲,謝彥波被他還要心高還要氣傲,關係緊張,截斷了其留學的路,不得已回國了。

(上圖為三大神童)

這,成了謝彥波成功路上的滑鐵盧,謝彥波回國後,到中科大做了現代物理學教師,從事現代物理的研究工作,用自己超常的智力,為祖國培養人才。

即使是現在,還是有著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但是,如果當初謝彥波的情商跟智商同步發展,人生中沒有省略中學的時光,也許諾貝爾獎早就收入囊中了。

謝彥波的迴歸常人,在三大神童中算是最好的結局了,寧鉑2003年看破紅塵出家,據說後來還俗,但還在研究佛學,也做心理諮詢。干政呢,逃避交往,逃離社會,隱居在安徽老家,跟母親相依為命,足不出戶,拒絕一切交往活動。

早慧神童,是天賜的存在,對於這類神童,如何培養,是一個重大的課題,如何不讓方仲永們“泯滅於眾人”,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畢竟神童寥若晨星,值得無比珍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