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考入中科大、有望夺取诺贝尔奖的神童谢彦波为何会骤然陨落?

国椦


我是“赢在高三”,专注教育,欢迎关注!

说陨落,其实并不准确,现在的谢彦波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师,这对于多数人来说,已经是一个不错的成就了。

然而,即便当老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实力雄厚的师资力量中,我们却找不到当年神童谢彦波的名字。

关于谢彦波的简介,网上也很少能搜到全面的信息,只是说他是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教师,这看似平常的简历里,却包含着一个不平凡的字眼:当年的神童!

谢彦波他跳过整个中学阶段,由小学直接进入了少年班。十一岁上科大。十五岁上科学院理论物理所读硕士,师从于渌院士。十八岁读博士,师从中科院副院长周光召院士,被看好有希望在二十岁前得博士学位。中国博士没读完,去普林斯顿大学,跟诺贝尔奖获得者安德森做固体物理理论工作。这个辉煌的历史,被成为“神童”一点不足为过!

然而,这个当年的神童,最后的结局却“黯然失色”,虽然是中科大教师,但是显然离人们的期望,相差太多。

而谢彦波陨落的背后,是人们对教育规律的思考:

第一次走进校门时,他还在滚动一只铁环。虽然他的智商是超人的,但是他年龄小,自理能力差,不懂得与人交往,而且人际交往这一课,一旦落下,就不可能再补回来了。这因为这个原因,谢彦波国内博士没有毕业去了国外,而在国外,同样是因为和导师关系不好而被迫回国。

中科大少年班成立40多年,这些当年的神童多数是泯然众人,只有极少数的人走向了名校,去国外进修,也没有达到大家期望的成就。神童教育在本质上违反教育规律,所以这种教育方法不知道推广,你认为呢?


赢在高三


谢彦波11岁考入中科大,确实是神童级别的人物。他是中科大78级第一期少年班的学生,跳过整个中学阶段,直接从小学进入大学。

有趣的是,小时候谢彦波并不爱说话,甚至说话的时候被人认为是“榆木疙瘩”。因为他很少用第一人称“我”,比如他一般是这样说话的:“彦波要吃饭”,“彦波要睡觉”。
即便是到了上学之后,他还是不大爱说话,有时候老师要求他回答问题,他也不大愿意回答。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朋友会觉得奇怪,这和想象中的神童有点不大一样。确实,谢彦波小时候看起来实际上蛮普通的。直到他上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彦波爸爸惊奇地发现孩子竟然可以解高年级的数学题目。


这让彦波爸爸下定决心指导孩子自学,结果彦波三年级就把初中数学学完,四年级更是把高中数理化学完,五年级已经开始学大学的解析几何和微积分了。


更难得可贵的是,他的学习非常扎实,不是简单地看一遍就了事那种。他在小学参加湖南医学院子弟学校高二的数学竞赛,就拿到了第二名。后来中国科技大学开始招收少年班学生,经过测试发现,谢彦波的数学水平相当于大学一年级。

尽管谢彦波在上大学之前是神童,但是有望夺取诺贝尔奖这种说法就言过其实了。首先他并没有做出什么很厉害的开创性的工作,我们总不能因为一个人小时候聪明就说他能够获得诺贝尔奖吧。之所以有这个提法,可能是谢彦波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导师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结合他的聪明和导师的实力,大家都认为他应该能够在以后的科研上有所作为。但遗憾地是,因为和导师不和,最后谢彦波并没有在美国取得特别好的成就。


翼翔老师的儿童教育


在校学习成绩好并不代出校后,在实践工作中能干出好成绩。这种例子太多了,如我在上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学习时,年级里二个学习成绩最好的,一个有出息的都没有。我们小组学习成绩最好的连付高都没评上;而我们小组学习差的,还要别人一邦一的学生,后来有贵人相助,调到了某军区总院,在自己的努力下成了博导。如果不分到军总则一事无成,但分到军总也绝对不可能人人都会有出息!又如在我们军医学院八十年代就分来了一个在德国留学归来的博士,大家都很好奇和另眼相望。这种人学习成绩肯定很好滴!但后来此博士讲课不行,科研实验也不行,于是就没威性了。又如大名鼎鼎的方舟子,他是留美博士,成绩肯定是很不错的。但在我看来此人没有什么真才实学,严格的说是盒“万金油”!让他搞教学吧,肯定不行,因为他讲话好像嘴里含有一颗夜明珠似的,含糊不清。让他搞科研也不行!这盒“万金油”只能到处乱涂抹。凡是新事物一出现,不管他懂不懂,先来一棍子打假再说!


老不痴


周围那帮捧他的人把他给害了。安德森也是诺圈中有名的臭脾气,这两人碰一起,你能指望谢彦波能学到啥?理论物理学家的关键是要有突破,若全部是老师灌进去,思维已经固化了,突破的难度实际更多。我儿子二年级交过一篇小论文,他发现他的生日每年的星期数都会往后延一天,他大胆猜想并最终搞明白了这件事。现在他已没这个能力了,因为他对发现问题已没了兴趣。陪在他们身边,看着他们的灵感在与现代教育系统的磨合中一点点的燃尽,真的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捕鱼达人oo7


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其实有很多观点需要调整。谢彦波作为一个现象,在80年代被称为奇迹,当时我国非常关注一些特殊的现象,比如神童、比如气功。在那个年代容易树立标杆,树立形象。对于一些无法解释的事情,经常赋予一些神秘的色彩,其实,我们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我想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第一,闭塞的社会环境造成的。80年代,我国刚刚改革开放,社会上对于很多事情都是非常的好奇。记得我小时候(80年代)在农村,外出的人带回来一只电子表,被全村人羡慕了很久,就得是稀罕之物。人们对于神童的出现,表现的非常震惊,因为不知道社会上是否还有其他神童,不知道国外是怎样对待神童。于是将他们尊为神一般的存在。

第二,缺乏批判性思维。人们在看待谢彦波事件的时候,期望过大,小时候是神童是不是就意味着将来一定要的诺贝尔奖?这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说这些神童为将来获得诺贝尔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是如果不能好好学习,将来不一定能够取得很大的成绩。所以我们的思维太过于简单和直接。

第三,没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神童神在某个方面,比如某些人数学好、有些人物理好,有些人中文好等等,我们称之为“特殊人才”,他们从生下来其实就是不完整的。只是在某方面是天赋异禀。这个时候,我们通常的做法是进一步加强他的优势,而忽略了他的劣势,就比如谢彦波,他数学很好,于是就在数学方面越来越强,但是其他方面是不是也要进行教育呢?语文?人际交往?人身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些都是要进行教育的,而我们经常是“一俊遮百丑”,而最后受伤害的是他们自己。这就是所谓的木桶效应,人生成功与否不能以最长的优势来定论,而是要看他的最短板。

第四,我们对成功的定义有误差。谢彦波是不是只有获得诺贝儿就是成功的?否则就是骤然陨落?我们对成功的定义是什么?一定是获得诺贝尔奖?谢彦波在大学教师就不是人生的成功?他有没有做损害社会或他人的事情?如果没有,如果他还在兢兢业业教书,如果他心态平和,与人为善,我觉得其实对他来讲也是一种成功。

我们不能过于强调成功的标志性,而是从人生的长远中来定义成功!


义哥说教育


谢彦波是八十年代的顶尖“神童”,11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虽然没有成年人的年龄,但在智商方面并不比一般的成年人逊色多少。有些人看到“中科大”这个校名就有点不以为然:11岁考入清华北大岂不是更牛吗?考入中科大,逼格是不是明显低了一大截?

其实,八十年代的中科大,其档次并不比八十年代的清北逊色。一个安徽的朋友告诉我:他在1983年参加高考,当时高考的总分是690分,语文和数学的满分是120分,外语、物理、化学、政治这4个科目的满分都是100分,生物的满分是50分。而在当年,中科大的录取分数线必须在560分以上才有戏,然而清华北大在安徽的录取分数线才535分左右,比中科大的录取分数线低了整整25分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八十年代的神童谢彦波到底有多牛!

当我们11岁的时候,我们差不多在四五年级的教室徘徊。而谢彦波11岁就裹着一身的传说,滚动着一个铁环跨入中科大的大门,完成从小学到大学的“瞬移”,成为当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天才偶像。15岁那年,谢彦波攻读硕士学位;18岁那年,谢彦波开始攻读博士学位……但是这一旷世奇才进入大学之后,生活基本上无法自理,由于心智不太成熟,所以人际交往能力存在很大的短板。

在国内,因为和导师的关系不太融洽,所以谢彦波博士还没毕业就前往普林斯顿大学留学,跟随诺奖获得者安德森“深造”。按道理,这是一个前途无量的小伙子,就算最后没有获得诺奖,也将扬名世界。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相当“骨感”——谢彦波在美国很长一段时间,却始终拿不到博士文凭,最终以原本的硕士学历悻悻回国,从此泯然众人矣。谢彦波顶着神童的光环赴美,结局却令人唏嘘!

为何智商如此之高的神童谢彦波从“神坛”上一跃而下,在美国折戟沉沙呢?这得从谢彦波的博士论文谈起:谢彦波所写的论文和安德森的理论见解格格不入,相当于和导师的理论观点“抬杠”。在这种情况下,导师安德森自然不会自打嘴巴,让谢彦波的论文轻松过关,无论是谢彦波的论文还是傲气,都让安德森很不爽,所以注定在美国的十多年谢彦波与博士文凭“绝缘”。

在神童心智和情商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揠苗助长”,我觉得这并非是一种理智的做法。对于那种智商超群的神童,我们到底该如何培养呢?欢迎朋友们留言探讨。


微雨润苗


姑苏讲堂,专注于教育类问题的解答。欢迎关注!

谢彦波,那可是八十年代家喻户晓的风云人物啊。是当时中国一等一的神童。他甚至比上一篇文章介绍的何碧玉还要厉害!他11岁时,直接跳过中学,升入大学,为中国科技大学第一届少年班学院。14岁读研究生,18岁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周光召院士读博士。这还不算完,博士没读完,就到美国留学去了。导师更是厉害,是诺贝尔奖得主安德森教授。一时间,人们浮想联翩,觉得谢彦波获得诺贝尔奖是迟早的事情。要知道,李政道是29岁、杨振宁是35岁获得诺贝尔奖的。谢彦波当时有名师带领,又是在科技水平最高的美国,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可谓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才华横溢、年少气傲的谢彦波遇上同样才高气傲的安德森,结果可想而知。不但不起化学反应,两个人反而崩了!直接导致谢彦波博士都没能毕业便回了国。更是与诺贝尔渐行渐远了!

回国后的谢彦波回到母校任教,现为中国科技大学的教授,他为祖国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人才。这也算是不幸之中的万幸了,也可以说反而是一件幸事。假如他当初不回来,虽然个人是成功了,但是效力的却是美国。当然了,利弊不好贸然下定论。

谢彦波的经历倒是能够给我们很多思考:

第一,对于“神童”的培养体系,究竟是对还是错?究竟应该如何改进?

当时,中国对于这些天赋异禀的孩子,是专门成立人才培养的快速通道的,即在大学成立“少年班”。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了。然而,这帮戴着红领巾的大学生,虽然学习上没有问题,可是生活上却是一塌糊涂。这帮孩子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生活不能自理,当时的大学里也没有现成的案例可寻,只能摸索着前进。一般也就是让家人过来陪读,为孩子打理生活。最终出现了很多高智商的生活低能儿。

第二,“少年班”的培养模式,是否违背人的自然成长规律?是否有利于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孩子虽然成绩好,智力水平不输于成年人,但是本质上他还是个孩子。他们的心智依然是不成熟的。例如谢彦波就是一个特别不善于交流、沉默寡言的人,甚至老师提问都不回答,很是令人头疼。其实,这也为他日后与安德森相处埋下了伏笔。他的不善交流的低情商,必定无法融入社会,更无法处理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

这其实是很不利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

第三,“少年班”模式是助飞成长?还是揠苗助长?

这个问题是有争论的,但是从少年班停办,我们也可能从中窥知一二吧?!

从谢彦波的天赋异禀到“泯然众人矣”,也许能够说明什么吧?

不知道大家对这个问题这么看?欢迎在评论区发表高见!


姑苏讲堂


谢彦波,出生于1966年1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78级第一期少年班学生.谢彦波由小学直接进入少年班,跳过中学阶段,十一岁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十五岁在科学院理论物理所读硕士。十八岁时,谢彦波攻读博士,在中国博士学位没读完,后进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跟着诺贝尔奖获得者安德森做固体物理理论工作。后来回国,谢彦波以硕士的身份接受近代物理系教师的工作。

1、神童在生活中的是什么样子的呢?

据说谢彦波在6岁的时候,还不会用第一人称“我”去说话,比如渴了会说:“彦波要喝水”。他的这种症状被有旁人称为阿斯伯格症的特征,像比尔盖茨、贝多芬、牛顿等天才,小的时候都有这种特征,也就是个别方面有超常的技能和沟通能力却非常的差。他在五年级的时候,已经开始钻研大学的解析几何和微积分了。

2、神童是在大学校园是什么样子的呢?

由于谢彦波年龄小,自理能力比较差,尤其不懂得如何与他人交往。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他才11岁,只有5年集体学习生活经验的他,传说第一次走进校门时,他还在滚动一只铁环玩。完全就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模样。在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这方面,他的问题尤其严重。

3、神童在美国求学时是什么样子的呢?

一种说法是他与导师之间关系紧张,美国的导师无法容忍谢彦波比他还要傲气。他撰写的论文,所引用的观点论据与安德森对立学派巧合,所以,一个想拿学位,一个根本不让通过。另一种说法是流传的用枪或菜刀威胁过导师。

能培养出一个神童,估计是大多数父母的梦想,也有很多家庭在为此不懈地努力,甭管是学习方面的,还是才艺方面,很砸钱进行投入,再看主人公,一切终将回归平静的时候,这个神童的光环,让他得到了很多,也同时失去了很多,对于一个孩子的未来可持续的发展,家长是顺其自然还是拔苗助长呢?


我是月亮姐姐Nancy,感谢友友们的精彩评论、热情点赞、温馨关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月亮姐姐Nancy


现在的年轻可能不知道,谢彦波是80年代学子们的偶像,中科大少年班第一届学员,11岁上大学,15岁读研究生,18岁读博。之后师从普林斯顿大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安德森,可惜的是由于他与导师都很傲气,师生关系并不和谐。可以说谢彦波是神童,别人要花二十年才能完成的学业,他能快速完成。




由于是神童的原因,尽管学业水平达到了,但由于过早进入大学,各种社会关系处理能力不行。由于受到国人的关注,因而又比较傲气,从而导致跟诺贝尔奖获得者导师搞不好关系。说句实话,以谢彦波的聪明才智,如果真能得到安德森的真传,得诺贝奖也是可能的。咱们熟悉的杨振宁、李政道不就是这样成功的。

不过话说回来,虽说谢彦波没能在美国继续学习和研究,没取得傲人的重大研究成果,但他回到了中国,回到了中科大。我们经常说中国顶尖人才赴美就不回国报效祖国,而谢彦波作为中科大教授,为培养人才做出巨大贡献,也算是国家之福。

你们觉得国家培养这种超前发展的神童可取吗?你们希望得到一个象杨振宁一样的诺奖获得的华人还是一个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中科大教授呢?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良心老师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科大的三大神童名扬神州,一个叫谢彦波,一个叫宁铂,一个叫干政,这三个戴着红领巾孩子,走进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轰动全国!

那时候没有网络,没有智能手机,但三大神童的名气,通过口耳相传传遍大江南北,达到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地步。

三大神通之一的神童谢彦波,名不虚传,在他的学习履历中,根本就没有什么中学,他直接从小学进入大学,11岁读大学,15岁读硕士,18岁师从中科院副院长周光召院士攻读博士。读博期间,去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安德森。

至此,谢彦波的前途一片光明,有望成为世纪之交物理学界的领袖,甚至有人说诺贝尔奖对于谢彦波来说,如探囊取物,根本不在话下,物理学界一颗新星正在冉冉升起!

然而,智力超群并非成功的决定因素,决定人成功的除了智商还有情商。谢彦波这样的神童,有着极高的天赋,智商对于其发展绰绰有余,但是,情商这一块,就远远落后于智商的发展了,带给神童的,可以说是致命的一击。

在大学期间,别的大学生对社会交往已经十分重视,谢彦波还在推铁环疯玩疯跑,他实在还是个孩子啊。在读研期间,跟导师不睦,在美国时,安德森心高气傲,谢彦波被他还要心高还要气傲,关系紧张,截断了其留学的路,不得已回国了。

(上图为三大神童)

这,成了谢彦波成功路上的滑铁卢,谢彦波回国后,到中科大做了现代物理学教师,从事现代物理的研究工作,用自己超常的智力,为祖国培养人才。

即使是现在,还是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但是,如果当初谢彦波的情商跟智商同步发展,人生中没有省略中学的时光,也许诺贝尔奖早就收入囊中了。

谢彦波的回归常人,在三大神童中算是最好的结局了,宁铂2003年看破红尘出家,据说后来还俗,但还在研究佛学,也做心理咨询。干政呢,逃避交往,逃离社会,隐居在安徽老家,跟母亲相依为命,足不出户,拒绝一切交往活动。

早慧神童,是天赐的存在,对于这类神童,如何培养,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如何不让方仲永们“泯灭于众人”,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毕竟神童寥若晨星,值得无比珍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