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保單位“蕭城”跟遼國何關係?館陶縣城北遷為何沒拿它當縣城?


國保單位“蕭城”跟遼國何關係?館陶縣城北遷為何沒拿它當縣城?

在館陶的舊縣城(現在的山東省冠縣北館陶鎮)東南直線距離大約5華里的地方,有著一個規模很大的土城,在冬季無樹葉遮擋的情況下,從離它很遠的公路上就可以眺望到它如長龍、長堤一般的身影,這就是傳說中蕭太后所築的,名為“蕭城”的地方。這個城跟北館陶城一東一西,形成的獨特“姊妹城”,這在全國範圍內也是很少見的。


國保單位“蕭城”跟遼國何關係?館陶縣城北遷為何沒拿它當縣城?

北館陶(上)和蕭城(下)形成的姊妹城航拍圖,拍攝時間大約在1960——1970年左右

蕭城為正方形城池,各邊均為1320米,圍起來的面積約為1.7平方公里,比世界上面積第二小的國家摩納哥稍小0.2平方公里,大約等於世界上面積第一小的國家梵蒂岡的3倍。城內據說有72口水井、飲馬池、點將臺,彰顯著它的用途是為軍事服務的。蕭城於2013年成為了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歷史上,“蕭城曉煙”是館陶縣的古八景之一,多任知縣及其他文人才子為它留下了詩作。為什麼叫它為蕭城,在遼國這個蕭字是相當有份量的,蕭姓是僅次於皇姓耶律氏的姓氏,這兩個姓氏世代聯姻,遼國的全部18任皇后全部姓蕭,還出了一大批重臣,所以這個城以蕭為名也算是實至名歸了。


國保單位“蕭城”跟遼國何關係?館陶縣城北遷為何沒拿它當縣城?


國保單位“蕭城”跟遼國何關係?館陶縣城北遷為何沒拿它當縣城?

蕭城不同時期的航拍圖和衛星圖

公元982年,遼國皇帝遼景宗逝世,由於繼位的遼聖宗年僅12歲,所以由其母親,皇太后蕭綽代他處理政務,這一攝政就是27年。蕭綽頗有政治頭腦以及經濟手段,由此帶領遼國一改以前的衰頹之氣,整個國家變得欣欣向榮起來。國家有實力了,野心也就蓬勃而生。實際上在這之前遼國已經打到過中原以及開封。那時遼還叫契丹,936年後唐發生內亂,河東節度使石敬塘自稱兒皇帝,並以燕雲十六州為酬請求遼國出兵幫他攻打後唐,遼兵這時已經攻打到洛陽等地,協助石敬塘滅了後唐建了後晉。遼國也獲得了燕雲十六州作為南下的基地。後來遼與後晉撕破臉後,於947年遼軍打下了開封滅了後晉,遼太宗在這裡稱帝並改國號為大遼。但由於在老家有人不同意他當皇帝,由此陷入了內戰,並且後來遼國皇帝的一系列繼任者都不好好幹,遼國無力擴張,邊界收縮到了燕雲十六州。

蕭綽攝政後期,國力強盛,兵強馬壯,南下經略中原的時候到了。她和她的情人韓德讓於1004年統大軍一路向南,兵鋒所指,所向披靡。大宋屢敗屢戰,場面非常慘。直到大臣寇準動員皇帝宋真宗御駕親征,屯兵在了澶淵(今河南濮陽西),宋兵士氣大振,使遼軍停下了南下的腳步,兩軍對峙了起來。


國保單位“蕭城”跟遼國何關係?館陶縣城北遷為何沒拿它當縣城?

蕭城在起點,紅圈處是戰場,濮陽即澶淵

現在的蕭城所在地離澶淵200餘里,離兩軍戰場70裡左右,並且西臨衛河。不直面戰場有戰略緩衝,並且有河流險要能夠防守,如果想跟敵對的高層對話也能及時響應。是個理想的做為皇太后高官居住、屯兵屯糧的後勤基地。有人說怎麼不住到館陶縣城裡呢?因為這個時候館陶的縣城還在現在的山東省冠縣東古城鎮處呢,到了金代才遷到了蕭城附近。據說蕭城是遼兵用頭盔裝土,一夜之間築就的,所以也俗稱“盔安城”。


國保單位“蕭城”跟遼國何關係?館陶縣城北遷為何沒拿它當縣城?

右側遠處樹林密處即蕭城北門

國保單位“蕭城”跟遼國何關係?館陶縣城北遷為何沒拿它當縣城?

點將臺,近處平地為修復工程所為

國保單位“蕭城”跟遼國何關係?館陶縣城北遷為何沒拿它當縣城?

城牆夯土近照

城建好時是1004年的秋天,而在入冬後的一次戰鬥中,遼軍的主將、先鋒、順國王蕭撻凜在澶州城下被宋軍小卒張瑰用床子弩射中額頭身亡。南下受阻、主將陣亡,此時的蕭綽已經有了退意,遂與宋在1005年1月進行了澶淵之盟。遼、宋成為兄弟之國,遼軍退回原來的國界線,現在的雄安新區一帶,宋每年貢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從此宋、遼兩國進入了120多年的和平時期。

當年的遼、宋之戰,館陶、大名、冠縣三地作為主戰場,留下了許許多多的傳說故事。比如前面所提到的蕭太后的情人韓德禮,後來被賜名為韓德昌,是評書《楊家將》中頭號反派人物韓昌韓延壽的原型。館陶南部房寨、孩寨等村村名是因穆桂英生產楊金花時放孩子、藏孩子所得,宋將孟良建營寨之處現在村名就是孟良寨。大名金灘鎮則是金沙灘之戰所在。在蕭城則有楊四郎因思念母親餘太君而偷出城去宋營“四郎探母”的故事,等等,故事太多了,不勝枚舉。

當然故事則是故事,不是史實,其實就連蕭城是否為蕭太后時所建也存有爭議,但它確實是一座獨一無二的城,在各地城池都逐漸消失的今天,還能保存這麼較為完整,是值得欣慰的。正如中國科學院的專家對它的評價“規模之宏大,保存之完好,長城以南,首屈一指”。


國保單位“蕭城”跟遼國何關係?館陶縣城北遷為何沒拿它當縣城?

民國間老地圖所示蕭城

去年筆者前去蕭城遊玩,發現蕭城遺址修復已經啟動。在城牆西部已經有了施工機械在工作著,點將臺附近地面也進行了平整作業,期待著蕭城修復完畢的樣子。但是筆者不建議將整個城牆都加高加固,可選擇比較有代表性的地段進行修復如初,供人觀賞遊玩,其他的地方還是保持原樣為好,最多加上欄杆和防護網防止百姓、遊客的進一步破壞,畢竟這也是一種歷史感,不是嗎?

或許有人問,遼代之後的金代,縣城北遷,為什麼不搬到離北館陶近在咫尺的蕭城呢,遼金之間的時間很近,相信蕭城比較完整吧,這樣不是節省費用嗎。有三點蕭城不適合做縣城:

第一就是需要知道當時為什麼要搬縣城,這應該和後世1955年把縣城再次南遷到南館陶的道理一樣,就是把守或者叫利用交通要道。金代是往大運河靠近,當時的大運河在館陶縣壽山寺附近經過,而不是現在的河道,將近10裡的距離有些遠了,蕭城離運河也有8裡之遙,所以只能選擇更靠近運河的北館陶了,後世再次搬遷,到南館陶為的是靠近邯聊公路,這一點不再贅述。第二個就是要看功能,蕭城是按照屯兵之所打造的,規劃格局不太適合作為一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地的。第三點和第二點差不多,是因為蕭城太大了,築城時是按10多萬大軍的容量打造的,而古代一個縣的縣城能有多少人,過萬就很難說。這麼大一個城,管理、維護都成大問題。所以,蕭城是不適合做縣城的。

不過,也幸虧沒把蕭城做縣城,才能把它能夠較為完整的保存下來。如果蕭城做了縣城,因為城建的需要、打仗的需要以及後世的拆城運動等等,估計它也會“在劫難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