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保单位“萧城”跟辽国何关系?馆陶县城北迁为何没拿它当县城?


国保单位“萧城”跟辽国何关系?馆陶县城北迁为何没拿它当县城?

在馆陶的旧县城(现在的山东省冠县北馆陶镇)东南直线距离大约5华里的地方,有着一个规模很大的土城,在冬季无树叶遮挡的情况下,从离它很远的公路上就可以眺望到它如长龙、长堤一般的身影,这就是传说中萧太后所筑的,名为“萧城”的地方。这个城跟北馆陶城一东一西,形成的独特“姊妹城”,这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很少见的。


国保单位“萧城”跟辽国何关系?馆陶县城北迁为何没拿它当县城?

北馆陶(上)和萧城(下)形成的姊妹城航拍图,拍摄时间大约在1960——1970年左右

萧城为正方形城池,各边均为1320米,围起来的面积约为1.7平方公里,比世界上面积第二小的国家摩纳哥稍小0.2平方公里,大约等于世界上面积第一小的国家梵蒂冈的3倍。城内据说有72口水井、饮马池、点将台,彰显着它的用途是为军事服务的。萧城于2013年成为了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历史上,“萧城晓烟”是馆陶县的古八景之一,多任知县及其他文人才子为它留下了诗作。为什么叫它为萧城,在辽国这个萧字是相当有份量的,萧姓是仅次于皇姓耶律氏的姓氏,这两个姓氏世代联姻,辽国的全部18任皇后全部姓萧,还出了一大批重臣,所以这个城以萧为名也算是实至名归了。


国保单位“萧城”跟辽国何关系?馆陶县城北迁为何没拿它当县城?


国保单位“萧城”跟辽国何关系?馆陶县城北迁为何没拿它当县城?

萧城不同时期的航拍图和卫星图

公元982年,辽国皇帝辽景宗逝世,由于继位的辽圣宗年仅12岁,所以由其母亲,皇太后萧绰代他处理政务,这一摄政就是27年。萧绰颇有政治头脑以及经济手段,由此带领辽国一改以前的衰颓之气,整个国家变得欣欣向荣起来。国家有实力了,野心也就蓬勃而生。实际上在这之前辽国已经打到过中原以及开封。那时辽还叫契丹,936年后唐发生内乱,河东节度使石敬塘自称儿皇帝,并以燕云十六州为酬请求辽国出兵帮他攻打后唐,辽兵这时已经攻打到洛阳等地,协助石敬塘灭了后唐建了后晋。辽国也获得了燕云十六州作为南下的基地。后来辽与后晋撕破脸后,于947年辽军打下了开封灭了后晋,辽太宗在这里称帝并改国号为大辽。但由于在老家有人不同意他当皇帝,由此陷入了内战,并且后来辽国皇帝的一系列继任者都不好好干,辽国无力扩张,边界收缩到了燕云十六州。

萧绰摄政后期,国力强盛,兵强马壮,南下经略中原的时候到了。她和她的情人韩德让于1004年统大军一路向南,兵锋所指,所向披靡。大宋屡败屡战,场面非常惨。直到大臣寇准动员皇帝宋真宗御驾亲征,屯兵在了澶渊(今河南濮阳西),宋兵士气大振,使辽军停下了南下的脚步,两军对峙了起来。


国保单位“萧城”跟辽国何关系?馆陶县城北迁为何没拿它当县城?

萧城在起点,红圈处是战场,濮阳即澶渊

现在的萧城所在地离澶渊200余里,离两军战场70里左右,并且西临卫河。不直面战场有战略缓冲,并且有河流险要能够防守,如果想跟敌对的高层对话也能及时响应。是个理想的做为皇太后高官居住、屯兵屯粮的后勤基地。有人说怎么不住到馆陶县城里呢?因为这个时候馆陶的县城还在现在的山东省冠县东古城镇处呢,到了金代才迁到了萧城附近。据说萧城是辽兵用头盔装土,一夜之间筑就的,所以也俗称“盔安城”。


国保单位“萧城”跟辽国何关系?馆陶县城北迁为何没拿它当县城?

右侧远处树林密处即萧城北门

国保单位“萧城”跟辽国何关系?馆陶县城北迁为何没拿它当县城?

点将台,近处平地为修复工程所为

国保单位“萧城”跟辽国何关系?馆陶县城北迁为何没拿它当县城?

城墙夯土近照

城建好时是1004年的秋天,而在入冬后的一次战斗中,辽军的主将、先锋、顺国王萧挞凛在澶州城下被宋军小卒张瑰用床子弩射中额头身亡。南下受阻、主将阵亡,此时的萧绰已经有了退意,遂与宋在1005年1月进行了澶渊之盟。辽、宋成为兄弟之国,辽军退回原来的国界线,现在的雄安新区一带,宋每年贡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从此宋、辽两国进入了120多年的和平时期。

当年的辽、宋之战,馆陶、大名、冠县三地作为主战场,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传说故事。比如前面所提到的萧太后的情人韩德礼,后来被赐名为韩德昌,是评书《杨家将》中头号反派人物韩昌韩延寿的原型。馆陶南部房寨、孩寨等村村名是因穆桂英生产杨金花时放孩子、藏孩子所得,宋将孟良建营寨之处现在村名就是孟良寨。大名金滩镇则是金沙滩之战所在。在萧城则有杨四郎因思念母亲余太君而偷出城去宋营“四郎探母”的故事,等等,故事太多了,不胜枚举。

当然故事则是故事,不是史实,其实就连萧城是否为萧太后时所建也存有争议,但它确实是一座独一无二的城,在各地城池都逐渐消失的今天,还能保存这么较为完整,是值得欣慰的。正如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对它的评价“规模之宏大,保存之完好,长城以南,首屈一指”。


国保单位“萧城”跟辽国何关系?馆陶县城北迁为何没拿它当县城?

民国间老地图所示萧城

去年笔者前去萧城游玩,发现萧城遗址修复已经启动。在城墙西部已经有了施工机械在工作着,点将台附近地面也进行了平整作业,期待着萧城修复完毕的样子。但是笔者不建议将整个城墙都加高加固,可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修复如初,供人观赏游玩,其他的地方还是保持原样为好,最多加上栏杆和防护网防止百姓、游客的进一步破坏,毕竟这也是一种历史感,不是吗?

或许有人问,辽代之后的金代,县城北迁,为什么不搬到离北馆陶近在咫尺的萧城呢,辽金之间的时间很近,相信萧城比较完整吧,这样不是节省费用吗。有三点萧城不适合做县城:

第一就是需要知道当时为什么要搬县城,这应该和后世1955年把县城再次南迁到南馆陶的道理一样,就是把守或者叫利用交通要道。金代是往大运河靠近,当时的大运河在馆陶县寿山寺附近经过,而不是现在的河道,将近10里的距离有些远了,萧城离运河也有8里之遥,所以只能选择更靠近运河的北馆陶了,后世再次搬迁,到南馆陶为的是靠近邯聊公路,这一点不再赘述。第二个就是要看功能,萧城是按照屯兵之所打造的,规划格局不太适合作为一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地的。第三点和第二点差不多,是因为萧城太大了,筑城时是按10多万大军的容量打造的,而古代一个县的县城能有多少人,过万就很难说。这么大一个城,管理、维护都成大问题。所以,萧城是不适合做县城的。

不过,也幸亏没把萧城做县城,才能把它能够较为完整的保存下来。如果萧城做了县城,因为城建的需要、打仗的需要以及后世的拆城运动等等,估计它也会“在劫难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