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的分裂,是俄羅斯導致的嗎?

姚振博


烏克蘭的分裂不是完全是俄羅斯造成,歷史上他們兩國合併了非常長的時間,以至於我們無法想象在一起數百年的兩國現在的關係這麼僵。這其中的原因,除了西方國家在後面操縱外,也有自己兩家自身的利益問題交纏不清。畢竟蘇聯解體的結果是俄烏分家,兩家都想要“啃老”,所以才有了現在的矛盾所在。

烏克蘭向西化轉型

在蘇聯解體後,烏克蘭在美國的要求下自毀大批先進武器,為了向西化發展,而烏克蘭的行為讓俄羅斯對它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因為俄羅斯想加入西方集團沒有得逞,但西方國家卻對烏克蘭極為歡迎。從戰略意義上講,烏克蘭正在轉變為波蘭和羅馬尼亞那樣的國家,將會成為俄羅斯的威脅。

黑海艦隊的利益

如果從實際利益來說的話,克里米亞俄黑海艦隊無疑是烏克蘭和俄羅斯最大的爭執原因。這支歷經滄桑的艦隊是在蘇聯時期遺留下來的,保持著黑海最大軍事力量。烏克蘭和俄羅斯都想要這支艦隊,而黑海艦隊駐泊的港灣又剛好在克里米亞半島,於是雙方又對克里米亞半島開始了爭奪。

克里米亞曾經是獨立的國家,後來被俄羅斯兼併,且烏克蘭以前也是被俄羅斯兼併的。蘇聯時,克里米亞被降為州,為了慶祝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友好300週年,蘇聯又把克里米亞劃為烏克蘭管理,當時的想法挺簡單的,都是“自家兄弟”,這些都無所謂,於是克里米亞就跟著烏克蘭了。

克里米亞問題

但是在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又想讓克里米亞回來了,因為黑海艦隊駐泊在這裡且克里米亞深入黑海深處,戰略意義極為重大。由於先前俄烏關係很好,所以俄羅斯承認克里米亞歸屬烏克蘭,但在兩家鬧掰了,而克里米亞的公投後,民眾又表現更向往俄羅斯,在克里米亞向俄羅斯表達自己的想法後,選擇加入俄羅斯聯邦。俄羅斯對此當然求之不得,迅速接納了這個夢寐以求的成員。

由此可見,克里米亞的問題很複雜,烏克蘭的分裂歸根與歷史遺留問題,以及當下的國際格局變動影響的結果。俄羅斯也不曾明搶過克里米亞,是克里米亞資源選擇了加入俄羅斯的。歷史上俄羅斯佔據過克里米亞,今天之所以會出現分裂,無非就是利益分配不均的原因。

如果蘇聯解體的時候烏克蘭和俄羅斯沒分家,就不會出現這麼多的事情了。


大國布衣


烏克蘭的分裂,是美歐西方實施北約東擴,戰略上打壓遏制俄羅斯的直接結果。當然這其中主要的還是烏克蘭政壇的一幫無腦政客,在美歐西方的唆使下,不顧烏克蘭的現實國情,極力希望投靠西方。以為只要投靠西方,加入北約和歐盟,烏克蘭就能夠過上歐洲人的生活。但是烏克蘭如今的分裂局面,還是有多種原因的;



一、烏克蘭是一個年輕的國家,在近代史上大部分時期屬於奧匈帝國和波蘭,尤其是烏克蘭的西部地區與西方國家的淵源比較深。在烏克蘭西部民眾的宗教信仰是天主教,而不是俄羅斯人的東正教。而烏克蘭的東部地區民眾則與俄羅斯人融合比較早,民眾的語言和宗教與俄羅斯人趨同。烏克蘭一些西部地區如利沃夫和沃倫等州直至二戰結束,才被納入蘇聯領土。

二、正因為歷史上的原因,烏克蘭民眾長期的分屬於不同的國家,形成了不同的語言文化認同。烏克蘭內部民眾是呈分裂狀態的,西部地區的烏克蘭人親歐美,東部地區的烏克蘭人親俄羅斯。烏克蘭內部東西部矛盾對立非常激烈,民族內部趨於分裂狀態。如果是親西方的總統上臺,東部地區的民眾不予支持,反過來是親俄羅斯的總統執政,西部地區的烏克蘭民眾則強烈反對。

三、烏克蘭內部民眾這樣對立的現實狀況,在烏克蘭獨立建國以來,歷任的烏克蘭領導人並沒有為了內部民族的融合,做一些和解方面的努力。致使烏克蘭獨立後無論是誰上臺,也無論是親俄還是親西方,都沒有辦法彌合烏克蘭東西方民眾分歧,使得雙方裂痕越來越大。

四、2013年底,美歐西方利用烏克蘭西部地區民眾,對親俄總統亞努科維奇的不滿,策劃煽動反對派不顧民主程序,利用街頭暴力推翻了亞努科維奇總統。從此烏克蘭因為美歐西方策動發生內亂,雙方民眾的對立也愈來愈嚴重。標榜民主選舉的美歐西方,在烏克蘭拋開正常合法的程序,慫恿支持親西方的反對派將親俄總統利用暴力趕下臺。

五、因為東烏克蘭民眾反對走親西方道路,克里米亞和頓涅茨克以及盧甘斯克等地區紛紛以自治獨立為名,逐步脫離烏克蘭親西方政府的管轄。

六、在這個過程中,應該說俄羅斯為了反制美歐西方,利用地利之便以及東烏克蘭民眾基礎,以軍事介入幫助烏東部地區與親西方政府的對抗。俄羅斯利用現存在的軍事基地,利用民眾的情緒吞併了克里米亞地區。在烏克蘭東部其它的二個地區,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也由於俄羅斯的支持,處於事實上的獨立狀態。

七、 從目前烏克蘭的現狀來看,毋庸置疑是處於嚴重的分裂狀態。造成如今這個局面的是美歐西方意圖北約東擴,對烏克蘭內部政治的介入,企圖將烏克蘭成為西方遏制俄羅斯的一個棋子。而作為俄羅斯來說絕對不能容忍烏克蘭成為親西方的北約成員,烏克蘭的政客為了達到個人的政治目的,對烏克蘭是極端的不負責任。

實際上,烏克蘭與俄羅斯的經濟結合度很深,特別是能源上,與俄羅斯交惡不符合烏克蘭利益。如果烏克蘭政客能夠多少學點土耳其的埃爾多安,如何平衡東西方關係,保持中立不倒向任何一方,烏克蘭就不會這麼慘。


亦新湖


這個問題讓烏克蘭非常尷尬。

作為歐洲名副其實的糧倉,烏克蘭有著極其輝煌的歷史,蘇聯解體後,其軍事實力一度排名世界前三。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歐洲大國,卻在今天走向了四分五裂行將崩潰的局面。

很多人說,俄羅斯是烏克蘭分裂的罪魁禍首,尤其是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的爆發,推倒了烏克蘭分裂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

但地球人都知道,烏克蘭的分裂,本質上是因為烏克蘭極端尷尬的地理位置,俄羅斯在某種程度上只是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因為烏克蘭西向西歐、東靠俄羅斯、南望土耳其的地理位置,決定了烏克蘭特立獨行的歷史,並直接影響了今日烏克蘭的內外政策,成為烏克蘭分崩離析悲劇的根源。

作為東斯拉夫民族的起源地,烏克蘭的前身基輔羅斯是整個東斯拉夫文明的源頭。而從12世紀開始,東斯拉夫民族逐漸分裂為俄羅斯、烏克蘭和白羅斯三個支系。

隨著蒙古第二次西征對基輔羅斯的征服,烏克蘭東西部開始走向不同的道路。

包括基輔在內的烏克蘭東部地區,在金帳汗國的統治下,和俄羅斯民族一道,擁有了鮮明的蒙古化特徵。

而第聶伯河以西地區,由於距離西歐較近,因此和白羅斯一道,不斷遭受日耳曼人和奧斯曼土耳其人的入侵,14世紀起則陸續成為立陶宛大公國和波蘭等國的一部分,在波蘭和立陶宛合併後,西烏克蘭又成為波蘭立陶宛聯邦的組成部分。

烏克蘭的東西撕裂,就是在這一時期埋下的禍根。

1654年,東烏克蘭哥薩克首領赫梅利尼茨基與沙俄簽下《佩列亞斯拉夫和約》,標誌著東烏克蘭和俄羅斯正式結盟,第聶伯河以東地區成為俄羅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東烏克蘭和俄羅斯結盟後,為有效控制東烏克蘭,俄羅斯除割取東烏克蘭周邊大片土地,極力壓縮其生存空間外。還在東烏克蘭地區大量移民,不斷提高俄羅斯裔的人口比例,推動了東烏克蘭地區的俄羅斯化。

隨著俄羅斯實力的不斷增強,以及波蘭立陶宛聯邦和奧斯曼帝國的不斷衰落,俄羅斯將勢力不斷向西擴張,並在1795年佔領了除加利西亞以外所有的今烏克蘭領土。

但由於西烏克蘭靠近西歐的地理位置,使俄羅斯難以在第聶伯河以西進行民族改造。加上此時的沙俄相比於西歐列強而言實力較弱,因此不可能鞏固對第聶伯河以西地區的佔領,因此西烏克蘭地區保留了鮮明的西歐特徵。

1917年,沙俄在一戰的硝煙中徹底崩潰。十月革命後,為鞏固革命成果,列寧力排眾議,與德國簽訂了屈辱的《佈列斯特和約》。除了60億馬克的鉅額賠款,蘇俄還不得不承認烏克蘭等的獨立,使蘇俄喪失了32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近5000萬居民。

雖然1918年德國戰敗後,蘇俄旋即撕毀合約,並派兵奪回割讓的土地,但由於1920年蘇波戰爭的失敗,蘇俄未能奪回西烏克蘭和西白羅斯地區,烏克蘭在事實上被再次分裂。

直到1939年8月23日蘇德簽訂《互不侵犯協定》後,兩國在瓜分東歐勢力範圍問題上達成默契。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後,蘇軍隨即於9月17日出兵波蘭東部,奪回西烏克蘭和西白羅斯地區,將國界推進到一戰前的寇松線,至此烏克蘭終於統一。

但因歷史原因造成的民族隔閡,卻使烏克蘭平靜的外表下暗流洶湧,尤其是烏克蘭統一後的蘇聯時期。

雖然烏克蘭同俄羅斯一樣歸屬於蘇聯大家庭,但30年代的烏克蘭大饑荒、二戰期間蘇德雙方對烏克蘭的蹂躪以及斯大林時期確立的“大俄羅斯”主義政策,使烏克蘭和俄羅斯的矛盾不斷激化。

等到戈爾巴喬夫上臺,推行所謂的政治改革時,烏克蘭作為蘇聯二哥,也成為謀求獨立、肢解蘇聯的急先鋒。

而蘇聯解體後,烏克蘭和俄羅斯的矛盾更加激化。

先是因為蘇聯的遺產繼承問題,烏克蘭和俄羅斯因黑海艦隊的分家而劍拔弩張;

再者因為長期受蘇聯斯大林模式的毒害,本就不發達的烏克蘭經濟發展更加滯後,根本沒有能力維持繼承自蘇聯的3000多枚核武器。為了自身發展,烏克蘭主動銷燬了這些恐怖的大殺器,同時也為國家的分崩離析埋下了伏筆。

因為沒有核武器的貼心保護,烏克蘭成為俄羅斯與西方世界博弈的棋子,甚至說是刀俎上的魚肉。

在沒有核武器傍身的情況下,烏克蘭想要保證國家安全,就必須要找到強大的靠山。毫無疑問,作為唯一超級大國的美國再合適不過。

自蘇聯解體後,以美國為中心的國際秩序更加鞏固,對俄羅斯這樣的大國變本加厲地圍堵。如果烏克蘭選擇靠近俄羅斯,就必然成為西方世界的靶子。

所以看起來,擁抱西方似乎是正確的選擇。

但烏克蘭忽視了一個本質問題,那就是烏克蘭是東西迥異的國家,東西方勢力勢均力敵且親近不同陣營。

在這樣的情況下,烏克蘭向西則會惹惱東部地區,向東則會讓西部地區不爽,2013年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的下臺,就是因為烏克蘭當局暫停同歐盟簽署聯繫國協議,引發了西部地區的嚴重不滿。

所以,夾在中間的烏克蘭,左右逢源似乎是唯一正確的選擇,左推右擋中爭取利益最大化。

但烏克蘭領導人很明顯沒有學會打太極,而且從烏克蘭面臨的內外現狀來看,左右逢源的中立路線是根本吃不開的。

首先,烏克蘭東西部極端分化,根本無法調和,烏克蘭領導人只有“向東”和“向西”兩個選擇,中間路線根本沒有市場;

其次,俄羅斯近在咫尺而西方國家卻遠在天涯,如果俄羅斯發怒,比如奪取克里米亞,西方國家是不敢為烏克蘭出頭的,所以烏克蘭的位置本身就不適合玩中立路線;

最後,烏克蘭對鄰居俄羅斯而言意義重大。一個親俄的烏克蘭,能夠有效保護俄羅斯西南方向的安全,尤其是黑海區域。

所以對於強勢的俄羅斯而言,烏克蘭當局有且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追隨俄羅斯,跟著俄羅斯繼續過苦日子。

因為關乎俄羅斯的根本利益,所以烏克蘭幾乎沒有任何迴旋的餘地。所以在烏克蘭表現出親西方的意向時,俄羅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奪取克里米亞,給了烏克蘭和西方世界一記重拳。

對於俄羅斯而言,克里米亞不僅是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殺雞儆猴,更是俄羅斯全面撕裂烏克蘭的開始。

雖然從俄羅斯角度考慮,一個統一的親俄烏克蘭最好不過。但由於歷史和地理因素,烏克蘭的分裂難以逆轉。所以抓住當下,奉行“搶一塊夠本,搶兩塊賺一塊”的覺悟,才是俄羅斯最靠譜的選擇。

將烏克蘭所有親俄土地納入俄羅斯,縱然不能發揮當下烏克蘭的緩衝作用,但總比讓西方勢力打到家門口強。畢竟對俄羅斯而言,領土越多越安心。

所以烏克蘭的分裂是一系列地理、歷史和現實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烏克蘭之所以不能像白羅斯那樣在夾縫中活得瀟灑自在,就是因為烏克蘭體量較大,所以對東西方陣營而言價值都不小,這是烏克蘭國家分裂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

都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烏克蘭的分裂是烏克蘭內部原因和國外勢力干預的共同結果,並不單純只是因為俄羅斯而導致的,但不可否認的是俄羅斯的行為也是促使烏克蘭加速分裂的原因之一。

歷史上烏克蘭民族和俄羅斯民族同根同源,二者的早期歷史都起源於公元882年建立的東斯拉夫人國家基輔羅斯。導致烏克蘭和俄羅斯走上各自不同的發展道路的是蒙古西征:當時基輔羅斯絕大部分領土都被西征的蒙古人佔領,只有西南邊陲的加利西亞一沃倫公國在波蘭等國支持下保持著獨立,恰恰正是這個加利西亞一沃倫公國在日後逐漸演變出烏克蘭。事實上烏克蘭在古羅斯語中的意思是邊地,意指烏克蘭位於昔日基輔羅斯國家的邊陲地區。1480年莫斯科大公國脫離蒙古人的統治並逐漸征服其他羅斯公國,於是以莫斯科大公國為基礎合併其他羅斯國家逐漸演變成今天的俄羅斯民族。而這時的烏克蘭還處於波蘭的統治之下,隨著俄羅斯的崛起烏克蘭就一直處於俄羅斯和波蘭的爭奪之下。1648年春烏克蘭爆發了波格丹·赫米爾尼茨基領導的反波蘭起義,1653年沙俄應赫米爾尼茨基之邀以保護和支持烏克蘭為名向波蘭宣戰。1686年沙俄在驅逐波蘭人後宣佈合併烏克蘭。從此烏克蘭就開始被俄羅斯統治,但烏克蘭人內心深處始終認為自己才是繼承了古羅斯民族的正統,而俄羅斯則是高度蒙古化的民族。烏克蘭這種民族自尊心使其與俄羅斯之間的關係始終處於一種糾結狀態。

由於歷史上烏克蘭曾分屬波蘭和俄羅斯統治的原因導致西烏克蘭受西方文明影響較深並生活著大量信奉天主教的波蘭等族裔;而東烏克蘭則表現出明顯的親俄意識。事實上在烏克蘭東部生活著佔烏克蘭總人口17%的俄羅斯族,他們早就對烏克蘭表現出來向西方靠攏的跡象深感不滿。烏克蘭國內的民族分裂在克里米亞問題上表現得更為明顯:克里米亞的250萬人口中俄羅斯族裔佔60%,而烏克蘭人只佔約24%,這使當地表現出明顯的親俄心態。自烏克蘭獨立以來就面對在俄羅斯和西方勢力之間選邊站隊的問題,而這一外交政策的選擇也同烏克蘭國內的民族問題糾結在一起:克里米亞和烏克蘭東部等俄語人口聚居地區普遍表現出明顯的親俄心態,而西烏克蘭地區則表現出向西方靠攏的跡象。

隨著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蘇東劇變中以蘇聯為核心的華約組織的消亡作為其戰略對手的北約的勢力得以擴張:1990年9月24日民主德國國家人民軍正式退出華約組織,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一後北約和華約的分界線由以前的東西德分界線推進至德國波蘭邊境線。1991年7月1日華約正式宣佈解散。1993年3月北約首先將捷克、匈牙利和波蘭三個前華約成員國吸納為會員。2002年11月21日北約布拉格首腦會議達成了第二波的東擴決定:接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7個國家加入北約——在這其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六國都是前華約成員,尤其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更是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這意味著西方勢力的擴張已逼近到俄羅斯的家門口。2008年4月北約布加勒斯特峰會同意克羅地亞和阿爾巴尼亞加入北約。2017年6月5日黑山正式成為北約第29個成員國。西方勢力的東擴一直是兩條腿走路:一條是北約這一政治軍事組織,另一條則是歐盟這一經濟組織。和北約一樣歐盟也進行了持續的東擴:2004年5月1日馬耳他、塞浦路斯、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十國正式加入歐盟,這其中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八國均為前東歐陣營成員。2007年1月1日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兩個前東歐陣營的成員正式成為歐盟成員國。2013年7月1日克羅地亞正式成為歐盟第28個成員國。

北約和歐盟在完成上述東擴目標後進一步將目光鎖定在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前蘇聯加盟共和國,試圖以此進一步擠壓作為戰略對手的俄羅斯的戰略空間。與此同時烏克蘭國內的親西方勢力趁機抬頭:2004年作為烏克蘭國內親西方勢力代表的尤先科在烏克蘭總統大選中勝出,烏克蘭開始執行親西方的外交路線,這引起了烏克蘭東部親俄勢力的不滿。另一方面烏克蘭國內的親西方勢力試圖以全盤西化的方式對國家進行改革,然而西化改革在烏克蘭出現了水土不服的現象,最終並未能解決烏克蘭面臨的實際問題。於是在2010年,作為烏克蘭國內親俄勢力代表的亞努科維奇上臺執政,烏克蘭的外交路線隨即由親西方180度地轉向親俄,這自然又引起了親西方的烏克蘭西部地區民眾的反對。2014年2月亞努科維奇遭議會彈劾而被罷黜總統職位,取而代之的是親西方的波羅申科。波羅申科一上臺就已強硬的姿態表示:自己的目標是加入歐盟和北約。

對俄羅斯而言:前蘇聯加盟共和國既是其戰略縱深空間,也是傳統的市場範圍,涉及俄羅斯的國防安全和經濟安全。烏克蘭在前蘇聯結盟共和國中更是顯得尤為重要——烏克蘭在地理位置上直接毗鄰俄羅斯中心腹地,又扼守俄羅斯進出黑海的要道,更何況俄羅斯民族的發源地還是烏克蘭境內的基輔羅斯,無論從民族情感或是地緣戰略上而言:俄羅斯都無法接受烏克蘭倒向西方的潛在可能。這意味著俄羅斯將千方百計阻止烏克蘭倒向北約和歐盟以免對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和傳統市場造成進一步的擠壓。這時烏克蘭國內民族的分裂問題恰好為俄羅斯干預烏克蘭局勢提供了機會:2013年11月底在矛盾持續日積月累的發酵之後烏克蘭國內的親俄勢力和親西方勢力之間終於爆發大規模衝突,到了2014年3月16日克里米亞地區舉行公投宣佈加入俄羅斯聯邦,俄羅斯隨即接收了克里米亞地區。同年5月11日烏克蘭東部頓涅茨克、盧甘斯克兩州舉行公投,宣佈成立“人民共和國”,至此烏克蘭已處於分裂狀態。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誠邀,如題。烏克蘭的分裂有其自身的因素,俄羅斯最多也就是添了把火而已。


烏克蘭本是東歐小國,歷史上曾被立陶宛大公國和波蘭——立陶宛聯邦控制,後來由於靠近崛起的沙俄,19世紀被沙俄侵佔,1922年與白俄羅斯,蘇俄,哈薩克斯坦等組建蘇聯,1991年蘇聯解體後烏克蘭獨立,成立資本主義國家直到今天。

實際上烏克蘭問題的核心就是烏克蘭國內親俄和親美勢力的博弈。

在蘇聯時代,烏克蘭作為蘇聯的工業基地湧入了大批俄羅斯民族,他們在此繁衍生息幾代後成為烏克蘭政局的一股重要力量。與此同時,烏克蘭本地民族對俄羅斯並無好感,他們對俄羅斯蘇聯時期打壓烏克蘭的做法很是不滿,於是想要加入北約。紅藍雙發的博弈在烏克蘭政局中每天都在上演,克里米亞問題只是這個博弈的一部分。



對於俄羅斯而言,烏克蘭的態度是很關鍵的


烏克蘭既是俄羅斯的近鄰,也是當年蘇聯重要的重型裝備生產基地,如果烏克蘭整體倒向北約,那麼俄羅斯不僅要與北約直接對抗,而且俄羅斯的很多重要軍事裝備對北約來說就沒有什麼秘密了,這對於俄羅斯國防安全來說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普京才會百般勸阻,甚至於求助於武力以爭取烏克蘭中立態度,不過很可惜,烏克蘭最後還是導向了北約。普京的蘇聯夢估計又得推遲了!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烏克蘭的分裂,是俄羅斯導致的嗎?

對此“大正”認為烏克蘭分裂這個鍋甩給俄羅斯,俄羅斯表示不背,烏克蘭今天四分五裂的完全是自己一步步的作死造成的,誰都怪不著。俄羅斯只是在烏克蘭作死的過程中拿回曾經屬於自己的東西(2014年俄羅斯出兵佔領克里米亞)。



說烏克蘭一步步作死導致分裂的理由:

(一)烏克蘭從前蘇聯獨立,家底非常豐厚,但慢慢敗光。

上個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後,原來15個加盟國紛紛獨立,而蘇聯留下來的遺產,除了俄羅斯外,烏克蘭就是最大收益者,烏克蘭在蘇聯的框架下,領土擴大了不少,西部烏克蘭有著原來波蘭的領土,東部烏克蘭有著原加盟國俄羅斯聯邦的領土,包括克里米亞半島也是在蘇聯時期,從俄羅斯聯邦划過來的。

烏克蘭因為豐富的煤鐵資源,被蘇聯重點建設成大型的重工業基地,可以製造各種先進武器,還擁有可以製造航母的造船廠,另外還擁有核武器,可以說烏克蘭是最被蘇聯眷顧的加盟國,獨立後也是最賺便宜的國家。

烏克蘭如此豐厚的家底,如果上臺領導人非常睿智的話,努力融合東西烏克蘭,好好治理烏克蘭,烏克蘭定能一躍成為歐洲首屈一指的強國,在世界上也是一個有核的軍工大國。

但事與願違,烏克蘭上臺領導人在這幾十年裡來回瞎折騰,特別是被西方忽悠的找不著北了,核武器銷燬了,與俄羅斯出現一樣的狀況,寡頭橫行,烏克蘭的軍事工也在折騰中慢慢凋零,最終烏克蘭內部矛盾大起,分裂不可避免。

(二)經濟寡頭變身政治寡頭,烏克蘭被這些封建寡頭所割裂。

烏克蘭上臺這些領導人,原本就是東部或者西部的經濟寡頭,在某一個地方擁有類似封建領主式的影響力,在經濟控制足夠強的時候,開始謀奪烏克蘭的政治權利,為擴大瓜分烏克蘭國家利益服務,早期以尤先科、季莫申科與亞努科維奇為代表,三個勢力在烏克蘭政壇上演“三國演義”,後來三人都不行了,亞努科維奇政權也被政變推翻,受美國支持的波羅申科上臺出任烏克蘭總統,而波羅申科也是烏克蘭經濟寡頭之一,巧克力大王。

所以說烏克蘭在蘇聯解體後好運就走到頭了,上臺的領導人都是為自己謀利的封建寡頭,沒有一個為著烏克蘭這個國家整體考慮的,一系列愚蠢的政策,導致國內矛盾愈演愈烈,最後走向分裂也是必然結果,正如烏克蘭前總統庫奇馬所說“烏克蘭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只是一個地圖拼湊出來的國家,烏克蘭領導人胡搞也印證了這一點,分裂也和俄羅斯沒有太大的關係。

以上就是“大正”對於該問題的看法,歡迎評論交流,加關注!


大正看世界


烏克蘭的問題,是歷史和現實兩部分所導致的。俄羅斯的因素其實是外因,而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所以烏克蘭今天的局面,本質上還是要看他們自己。

所以木叔可以談兩個方面的內容:

1)從內因上看,烏克蘭歷史上就存在兩大民族主體,他們在不同區域佔據大多數,使得烏克蘭形成了一種俄羅斯族和烏克蘭族在某種程度上“對峙”的局面。

烏克蘭歷史上和俄羅斯也好,和鄰居波蘭也好,有個各種各樣分分合合的戰爭,疆界也經常變化。如今的疆界只是二戰後確立的。因此整個烏克蘭的領土完整其實在不同民族看來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沒什麼有史以來之說。

具體而言,在該國西部和北部地區,主要是烏克蘭族佔多數,他們以基輔為中心;而東部和東南部靠近黑海的地區,生活著大量的俄羅斯族,他們和俄羅斯立場基本一致,對烏克蘭中央的向心力比較弱。

比如下圖,顏色越深藍,就表示俄羅斯族人口越多:

其實所謂的烏克蘭族在血緣和歷史上和波蘭人類似,甚至一些西方媒體認為,烏克蘭基本上是波蘭和俄羅斯人統治。俄羅斯族大概佔三分之一吧,但他們控制的工農業產值,卻佔該國的三分之二。

蘇聯時代,他們都是一個陣營,有矛盾還不是你死我活的問題。而蘇聯解體後,波蘭倒向了西方,烏克蘭就成為西方和俄羅斯爭奪的棋子,20多年來只要換政府,就有不同的外交方針,這加劇了國內兩大族裔的裂痕。這種裂痕即使沒有外部勢力介入,其實也很難彌合。

2)從外因上看,俄羅斯因素加劇了烏克蘭的分裂。

2014年俄羅斯介入克里米亞問題導致該地區被併入俄羅斯之後,給長期不滿烏克蘭中央政府的烏克蘭俄羅斯族極大的鼓勵。

這使得東部地區成立了好幾個所謂的共和國,他們根本不具備獨立的條件,但卻在俄羅斯的支持下聲稱要謀求獨立。烏克蘭中央政府當然不支持。因為他們就是普京的傀儡政權嘛!

所以,從這點可以看出,如果沒有俄羅斯的因素,第一,烏克蘭不會丟失克里米亞這塊領土;第二,烏克蘭東部分裂勢力也不會這麼有恃無恐。

因此俄羅斯的做法等於加速了烏克蘭國內的分裂,其實這也是普京希望看到的,因為烏克蘭內部動盪,對俄羅斯的壓力才會更小,才能更加牽制西方與烏克蘭的合作,進而減少對俄羅斯的戰略壓迫。


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木春山談天下


烏克蘭的分裂不是俄羅斯一方導致的。而是由三方。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極度短視的烏克蘭政客,最後加一個保護勢力範圍的俄羅斯,三者共同的作用導致了烏克蘭的分裂。我們在下面會詳細來看。
烏克蘭現任總統波羅申科。

我們首先說烏克蘭,在1991年蘇聯解體以後,烏克蘭繼承了相當一部分蘇聯的遺產。並且還擁有核武器大型戰略轟炸機,大型軍事作戰艦艇等蘇聯時期重要的軍事力量。由於烏克蘭是前蘇聯的重要工業基地。所以烏克蘭國內的工業體系相對比較完整。而且還擁有生產和製造洲際彈道導彈的能力。



並且烏克蘭素有歐洲的糧倉之稱,擁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黑土地(另外兩塊就是我國的東北和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流域)。每年都有大量的糧食對外出口。而且外部環境相對比較優越,只可惜這麼好的優越條件和歷史機遇,讓烏克蘭的一些短視政客給搞砸了。


美國擔心烏克蘭手中的核武器和大型軍事裝備,於是乎,在剛剛獨立的烏克蘭,開始了其又騙的行為。威懾和忽悠烏克蘭的政客讓烏克蘭銷燬了其核武器,戰略轟炸機和洲際彈道導彈。那麼好的白天鵝(圖-160戰略轟炸機)就被烏克蘭給拆解了。確實可惜,當年蘇聯的軍工驕傲,就這樣被美國輕鬆化解。

尤先科和波羅申科烏克蘭的兩位方向標

然而烏克蘭的政客在經濟上學習葉利欽的休克療法。開始大量變賣國有資產,最後導致國家財產向金融寡頭手中聚集,導致了大量的貧富差距。最終國家陷入內部矛盾重重。在美國和北約的蠱惑下,2014年,烏克蘭終於爆發了“顏色革命”,最終導致國內政局動盪,百姓民不聊生。


烏克蘭的白天鵝(圖-160)
與B-2

再說美國和其控制下的北約,美國為了遏制蘇聯的衣缽俄羅斯,不斷的進行北約東擴,侵犯俄羅斯傳統的勢力範圍。先後促使波蘭,愛沙尼亞,立陶宛等國加入北約,並且大量吸納前華約組織成員。步步緊逼,俄羅斯。這也導致俄羅斯的極利反彈。
波羅申科


與特朗普會見。

2而烏克蘭作為俄羅斯的兄弟,一直以來與俄羅斯並肩前行。然而美國鼓搗的一些親美勢力,在烏克蘭政治當中逐漸佔據了一席之地,再加上烏克蘭民眾的親美想法,就導致了國內政局不穩。尤先科為代表的親美政治團體登上了烏克蘭的政壇,開始讓烏克蘭全面向北約靠攏。

然而這樣的行徑,俄羅斯怎麼可能接受呢?在烏克蘭雙方角逐成了戰場,俄羅斯所扶持的亞努科維奇上臺,讓烏克蘭開始向俄轉向。可是烏克蘭本身國內的民族矛盾,再加上西方媒體的大肆宣傳與誘騙報道。最終導致了烏克蘭爆發了“顏色革命”,推翻了努科維奇政府,這也導致了烏克蘭危機。



最後我們看俄羅斯,由於受到美國和北約東擴的不斷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越來越小,美國已經將其逼到家門口兒。這樣的俄羅斯怎麼可能不反抗呢?面對動盪的烏克蘭政局,俄羅斯必然要想辦法讓這個兄弟不能離開自己。那就一定要扶持親俄的政治人物上臺。然而烏克蘭的民意基礎已經不牢,最終導致俄方勢力徹底敗陣。


俄羅斯為了保住在烏克蘭的黑海艦隊,守住俄羅斯的南大門。在俄羅斯的鼓動下,黑海艦隊的駐紮地,克里米亞2014年4月7日宣佈獨立。隨後的俄羅斯族人佔多數的頓捏茨克,盧甘斯克,哈爾科夫 等地區紛紛宣佈獨立並且要求加入俄羅斯。這樣就造成了事實上的東,西烏克蘭的對立。從而也導致了烏克蘭分裂的局面。

所以,最後總結烏克蘭的危機,本身就有烏克蘭自身的因素起到很關鍵的作用。烏克蘭的政客不能審時度勢,不能按照自身所處的環境整體考慮全局問題。而只是以個人的一些政治私慾,讓整個烏克蘭跟著受罪。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可以說,正是烏克蘭的一些政客的錯誤經濟政策,導致了國家經濟的低迷 ,國家貧富差距的加大,民族內部矛盾的激增。再加上外部勢力的干預,導致國內不同勢力的對立,最終釀成了國家的危機。用一句話最後總結,蒼蠅不叮無縫的蛋!!!

以上是淡然的個人觀點。不知道朋友們是怎麼認為的,歡迎大家的留言和評論。如果您覺得喜歡請給個點贊,轉發一下,還要記得關注哦!


淡然小司


一、烏克蘭的分裂局面

2014年,原屬於烏克蘭的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舉行了全面公投,98%的克里米亞人要求脫離烏克蘭,加入俄羅斯,俄羅斯隨即將克里米亞收入囊中。此後,克里米亞成為了俄羅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同年,烏克蘭東部的頓涅茨克州與盧甘斯克州宣佈獨立,成立了頓涅茨克共和國與盧甘斯克共和國。此後,頓涅茨克與盧甘斯克的地方武裝與烏克蘭政府軍衝突不斷,直到今天也沒有停止!可以說,在2014年以後,烏克蘭陷入了分裂的局面。

2014年烏克蘭危機形勢圖

二、烏克蘭分裂是烏克蘭、俄羅斯、美國三方導致的

1.烏克蘭分裂其自身應該承擔40%的責任。為何烏克蘭在2014年發生分裂?直接原因是烏克蘭親美派尤先科、季莫申科、波羅申科等人發動了政變,將親俄派總統亞努科維奇趕下了臺,引起了烏克蘭內部親俄地區的不滿。在克里米亞,有62%的民眾是俄羅斯人,俄羅斯語是當地的通用語言;在烏克蘭東部的頓涅茨克州與盧甘斯克州,俄羅斯語也比烏克蘭語應用更廣泛。烏克蘭親美派將親俄派趕下臺,並採取了倒向西方的外交戰略是這些地區脫離烏克蘭的直接原因。

2.烏克蘭分裂,俄羅斯也應該承擔40%的責任。如果沒有強大的俄羅斯做後盾,不論是克里米亞還是頓涅茨克與盧甘斯克,都無法與烏克蘭中央政府相抗衡。在親俄派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被趕下臺以後,俄羅斯擔心烏克蘭倒向西方之後,會影響力俄羅斯的國家安全。所以,俄羅斯先下手為強,收回了克里米亞半島,又對烏克蘭東部的分離勢力給予支持!所以說,烏克蘭分裂,俄羅斯也佔了20%的因素。

3.烏克蘭分裂,美國承擔20%的責任。烏克蘭曾經與俄羅斯都是蘇聯加盟國,早在沙俄時期就已經成為俄羅斯帝國的一部分,烏克蘭人與俄羅斯人都屬於東斯拉夫民族,可謂是親如兄弟。如果沒有美國人挑撥離間,試圖用烏克蘭制衡俄羅斯,俄烏也不會由兄弟變仇人!美國人為烏克蘭開出了加入北約的空頭支票,烏克蘭親美派利令智昏,與俄羅斯決裂,這才導致了後續一系列俄烏衝突!

歡迎大家討論,您認為烏克蘭分裂,美國、烏克蘭、俄羅斯各應該承擔多少責任?


美國觀察室


烏克蘭被玩殘的元兇是誰,這個就存在很大爭議了。

要說這烏克蘭也算是歐洲大國,混到現在,不僅丟了塊兒克里米亞,關鍵烏克蘭東部和西部還互相不對付,西邊要加入歐盟,東邊要繼續跟俄羅斯混,整個烏克蘭國家陷入一種分裂狀態,政局也是烏煙瘴氣。話說一個好好的大國混到這種地步,也算悲催的可以了,那這到底是哪位仁兄造成的呢?

歐美陣營當然是堅定地認為這是俄羅斯導致的,而俄羅斯方面一下就給懟了回去,說這是美國的詭計。

至於烏克蘭本身,支持歐美觀點?也不盡然,這得分人群而論之,西部地區當然是非常想加入歐美陣營的,那這部分鐵定指責俄國,而烏東部可就真不一定了,跟俄羅斯觀點又差不多。

我們先看歐美陣營,其實關鍵是美國,美國啥主張,歐洲就算不全接過來,基本也差不太多,烏克蘭問題當然也不例外。話說美國,一方面當然要推動它的理想世界的建造,推行那些個民主,另一方面也有擴大自己霸權範圍的戰略考量。那在烏克蘭這事上,更多的是後者,為啥,因為烏克蘭已經是個民主政權。關鍵問題是這是俄羅斯傳統的實力範圍,說好聽點叫俄羅斯傳統友好國家。烏克蘭是前蘇聯國家,獨立後也是俄羅斯小弟。而前蘇聯地區是美國擴展霸權的重要目標地區,如果能把俄羅斯的小弟烏克蘭搞過來,那既打壓了俄羅斯又擴大了地盤,何樂而不為?於是乎,千方百計與歐洲對烏克蘭各種忽悠,這烏克蘭真中招了,忘了身邊有個俄羅斯,直接撲向歐美,然後...然後就是我們後來看到的局面,烏克蘭上半身隨了美國,下半身被俄羅斯死死拖住,還被撕下一大塊。這看來似乎是歐美沒有成功?其實已經成功了,最好能將烏克蘭完全拉過來,但是即使沒有拉過來,那把烏克蘭弄的四分五裂,搞得烏克蘭不完全親俄,這本身就是搞亂了俄羅斯陣腳,然後還可以將所有一切責任推到俄羅斯身上,這本身也是對俄羅斯非常大的打擊。

那俄羅斯呢,當然不能容忍與自己同時東斯拉夫人的烏克蘭出走,你烏克蘭走了算怎麼回事?這麼親的兄弟都跑別人家去了,這不打我臉嗎?當然這還不僅僅是打臉的問題,話說俄羅斯黑海艦隊還駐紮在烏克蘭的克里米亞,這烏克蘭真要跟了歐美,那黑海艦隊往哪擱兒?想到這,俄羅斯起就不打一處來,直接拿下了克里米亞。再者,烏克蘭東部好多俄羅斯族人,烏克蘭跟了西方,他們有好果子吃嗎?萬一弄頂俄奸的帽子戴上那還得了,還是趁早一起保護了得了。當然,為了拉住烏克蘭,還不能太過分,只是暗中支持,其實當時俄羅斯還期待著烏克蘭認清形勢自己回來。

再說烏克蘭,認清形勢沒有?並沒有,總是想走極端化,要麼親俄,要麼親美,其實完全可以先不得罪俄羅斯,然後在和俄羅斯搞好關係的基礎上發展和歐美的關係。

畢竟確實俄羅斯經濟差點,跟歐美混,經濟上可能會過得更好。不過自從踢開亞努科維奇這位親俄總統之後,烏克蘭領導人們完全走向了另一條極端道路,親歐美,嚮往美好日子當然可以理解,不過咋就不想想自己身邊是誰?俄羅斯,連美國都不敢直接動手的國家。得罪了美國可能就是過不好日子,得罪了俄羅斯,那就基本上要掛掉。現在的烏克蘭,雖然沒有掛掉,但是已經成了殘廢一枚。不僅沒有過上更好的日子,結果連自己身體都被弄殘廢,實在是得不償失。從這方面說,烏克蘭領導層戰略運籌失當,也不無關係。其實還是那句話,烏克蘭可以先搞好與俄羅斯關係,然後發展與歐美的友好關係,各方都不得罪。不過這就事後諸葛亮了,屬於站著說話腰不疼那種,真到具體情境,我們誰都難保證自己做的更好,畢竟除了戰略認知,還有領導層之間的權力博弈,以及對民意的判斷及把控,烏克蘭西部確實認同傳統老歐洲,而東部更多的是親俄勢力,任何領導人偏向一方就得罪另一方,然後得罪背後大國,當和事老吧,沒準把兩方都得罪了,離下臺就咫尺之遙了,當領導人,不容易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