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雲飛所屬的晉綏軍,到底是怎樣的一個軍團?

徐紫諾


抗戰初期,晉綏軍傷亡慘重;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晉綏軍編制進一步增多,每個師也就三四千人,楚雲飛的五千人應該是一個準軍的人數了。電視劇為了劇情需要,將他列為團長,和李雲龍成為好友。

1、抗戰時晉綏軍的變動

在抗戰開始後,晉綏軍有兩個集團軍編制,分別是第六、第七集團軍,總兵力一度接近20萬。經過太原會戰,閻錫山整點部隊,只剩下不足十萬。在1938年丟失臨汾後,部隊又進一步損失。

(太原會戰)

之後,蔣介石給了晉綏軍兩個集團軍編制,此時的晉綏軍是四集團軍八軍24師的建制,全軍大約有七八萬人。每個師就是三千人左右的數量。

(臨汾丟失)

2、楚雲飛的五千人

楚雲飛部的編制是1、2、3、4營與炮兵營,一營有一千人,相當於李雲龍一個團的兵力。

這種五千人編制的大團。在抗戰初期就是旅級編制,姜玉貞守平原縣,與日軍血戰十日,所部就是五千人的加強旅。

按照陳誠對六戰區的描述,國軍中央軍一個師在事實上也就萬把人。黃紹竑描述的三戰區兵馬就更不足額了。

(國軍普遍缺兵)

楚雲飛真有齊裝滿員五千人,而且有炮兵,早就師長了。

3、傅作義赴綏遠

1939年初,傅作義被任命為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率所部35軍一師、兩旅、一個炮兵團開赴綏遠,全軍也就一萬多人。

對比一下,是不是發現楚雲飛的兵很多。

4、上黨戰役的晉綏軍

抗戰結束後,國共發生衝突。八路軍三個縱隊殲滅閻錫山部第19軍、23軍、83軍等11個師約3.5萬人,俘國民黨軍將官27名。平均每個師也就三千來人。

(上黨戰役)

總結:

楚雲飛的部隊如果在抗戰初是這個規模,那怎麼也是旅級編制;在太原戰役結束後,怎麼也是師級編制;在相持階段,接近軍級編制了;在抗戰結束時候,也是軍級編制。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晉綏軍,晉是指山西,綏,是指綏遠。是閻錫山統領的,在民國時期一支活躍在我國華北地區的重要國民黨武裝力量,晉綏軍前身也是清末的新軍,後屬於北洋軍閥的一支,1927改稱國民革命軍北方軍,1928年改稱第三集團軍,七七事變後隸屬第二戰區司令部。

1912年袁世凱命令閻錫山接管山西軍務,閻錫山排除異己後在山西一人獨大,1917年兼任山西省長,在軍閥混戰時期,一次直皖戰爭時,閻錫山周旋於兩派之間,山西免於戰亂,二次直皖戰爭與馮玉祥合作,擊敗直係軍閥,也在1927年藉助勝利,閻錫山手下晉軍將控制區域擴大到綏遠,在此時才改稱晉綏軍。

之後閻錫山反蔣被趕出山西,九一八事變,閻錫山後再次回到山西重新接管晉綏軍,並進行了擴編。抗戰開始後,閻錫山率晉綏軍抗戰,但是蔣委員長剋扣物資,山西大片地盤丟失,後來晉綏軍防區劃入第二戰區,閻錫山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在忻口會戰和太原保衛戰中晉綏軍頑強抵抗,但損失慘重。中央軍進入山西,晉綏軍撤向山西西南地區,防止在晉西南的日軍渡過黃河,晉綏軍在這一直撐到抗日結束。

在解放戰爭中閻錫山部除投降的,其他部隊被殲滅或遣散,晉綏軍傅作義將軍的部隊投誠,北平和平解放。到這晉綏軍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玄坤


晉綏軍是民國時期的一支重要的地方武裝力量,主要控制山西、綏遠兩省及華北部分地區,故稱之為晉綏軍。清朝晚期各省開始訓練新軍,山西的新軍就是晉綏軍的前身,閻錫山、傅作義是此軍的主要將領,兵力一般在10~20萬左右,巔峰時期有30萬之眾,控制晉綏冀察四省區和平津等北方六省區市。晉綏軍先後參加了北洋軍閥混戰、中原大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最終在1949年4月被人民解放軍全部擊潰,傅作義在北平起義投誠,至此晉綏軍退出歷史舞臺。

1911年10月山西新軍起義反清,成功後閻錫山在山西成立軍政府,自任都督總理山西軍政要務。袁世凱當了總統後任命閻錫山為同武將軍,授陸軍中將加上將銜,從此閻錫山開始在山西發展軍事力量,成了山西的土皇帝。不論是北洋政府,還是民國政府都對閻錫山進行拉籠,閻錫山則在亂局中縱橫捭闔,因此中央政府不停的換旗幟,但山西則牢牢控制在閻錫山手中,晉綏軍也進一步擴大。

閻錫山善於見風使舵因此他在北洋軍閥、民國政府中混得風生水起,晉綏軍則成為他手中的重要王牌。1912年晉綏軍成立之初只有1萬餘人,編制為一個混成旅;1924年閻錫山擴軍至4萬人,編制為10個旅、2個師;1927年閻錫山再次擴軍至13萬人,擁有8個軍的編制;1930年閻錫山擴軍至20萬人,編制為10個軍又4個保安縱隊,騎兵4個師,炮兵7個旅。晉綏軍的戰鬥力在民國各路軍閥中屬於中流水平,也算是身經百戰的能戰之師!

晉綏軍的軍響以地方自籌為主,中央補貼為輔,閻錫山將稅賦大部分用於軍隊建設。晉綏軍自建有太原兵工廠、西北製造廠等軍工廠,武器大部分可以自給自用。晉綏軍還建有北方軍官學校、山西陸軍輜重教練所、山西航空預備學校、第三集團軍騎兵教練所等軍事培訓學校;這些學校為晉綏軍培養了大量基層軍官,增強了晉綏軍的戰鬥力。

抗日戰爭中晉綏軍作為第二戰區的主力部隊,先後參加了忻口會戰、太原會戰等重大戰役,損失十分慘重!山西大片領土被日軍佔領,閻錫山則退守晉西地帶,在中央軍、日軍、八路軍之間搖擺不定。蔣介石趁抗日戰爭削弱了晉綏軍,併成功將傅作義分化出去,壓縮了閻錫山的生存空間。解放戰爭中晉綏軍主動進攻解放軍,最終被全殲而消亡;傅作義在北平和平起義,從此晉綏軍成為了歷史!


大秦鐵鷹劍士


抗日初期,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曾說過一句話:這個部隊在你側翼,你側翼有暴露風險;在你背後,你背後有暴露風險。衛立煌說的這個部隊,指的就是晉綏軍。

說起晉綏軍,就不能不提閻錫山。因為沒有閻錫山,就沒有晉綏軍;但也正是因為閻錫山的存在,他的個人風格也深深的烙在了晉綏軍的身上。



晉綏軍是俗稱,基本上閻錫山手下都可以算作晉綏軍。所以晉綏軍也叫晉軍、閻軍、山西陸軍,或者山西軍。抗戰爆發後,通稱為第二戰區部隊。需要強調的是,晉綏軍並不是一個規範的名稱,通常只用於口稱或非正式文本。在正式的文件上,以中央授予的番號稱呼,而不是稱晉綏軍。


晉綏軍的前身是清末的山西新軍,武昌起義爆發後,山西新軍也隨之響應。起義成功後,組織山西臨時軍政府,推舉閻錫山為都督,溫壽泉為副都督。隨即便遭到了北洋軍的反撲,起義軍退到了晉北地區。民國成立後,袁世凱正式任命閻錫山為山西都督。從此,山西便進入了閻錫山時代。

(1912年孫中山視察山西)

當時的山西,四面皆是強敵。尤其是近在咫尺的北京城內,袁世凱也是時時盯著閻錫山。為了鞏固自己在山西的統治,閻錫山在山西大辦實業,晉軍的實力也隨之擴充。成為當時少有的,有完整獨立自主的軍工體系的軍隊。

清末時,山西的晉商雖然富有天下,錢莊都開到海外去了,但是山西的財政力量卻不強。在閻錫山的主持下,山西以實業興省,一躍為北方第二強的省份。(北方第一是奉天省)不恭維的說,沒有閻錫山,也就沒有山西的工業體系。

(從圖表中可以明顯的看到,清末時期山西是不折不扣的財政窮省。)

說到這裡,就要引出晉綏軍的【綏】了。


晉綏軍的【晉】,指的是山西;而【綏】則指的是當時的綏遠。綏遠省大致相當於今天內蒙古中西部,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均在其範圍內。清朝時,綏遠還沒有獨自建省,只是山西省的一個道。民國初年,袁世凱為了打擊蒙古分裂勢力,實行了“晉綏分治”。從山西和內蒙古各劃出一塊地,建立了綏遠省。

但是在山西人看來,綏遠仍是自家人,一直沒有放棄對綏遠的控制。第二次直奉大戰後,馮玉祥的勢力越來越大。控制了陝西、河南、綏遠,從三面包圍了山西。坐立難安的閻錫山隨即聯合張作霖,對馮玉祥東西夾擊。馮玉祥的國民軍退出綏遠,閻錫山取得了綏遠的合法控制權。從此,晉軍便更名為晉綏軍。



雖然從正式接管綏遠到傅作義脫離,閻錫山對綏遠的控制只有短短十幾年,但晉綏軍這個稱呼卻習慣卻延續了下來。值得一提的是,閻錫山聯合張作霖對馮玉祥開戰時,南方的國民革命軍也發動了對吳佩孚的北伐戰爭。雖然閻錫山和馮玉祥後來都加入了國軍體系,但是兩個人的隔閡一直沒有徹底的消除。

由此也看得出來,閻長官的性格很像當年曹操對袁紹的評價:外寬而內忌,好謀而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

晉綏軍在他的帶領下,淪為了名副其實的山西省防衛軍。雖然名義上是軍隊,但其指導思想意識,和地方保安隊、財主家的護院沒什麼區別。保境安民有餘,開疆擴土的野心不足。沒有足夠的緩衝餘地,單靠山西一省是很容易被外部勢力反客為主的。(後來抗戰時期就驗證了這一點)

抗日爆發後,傅作義脫離晉綏軍,綏遠另設戰區,山西再一次失去了綏遠的控制權。而隨著日軍的南下,晉綏軍也損失慘重。不僅丟了山西所有的大城市,閻老西本人也被迫西渡黃河退到了陝西。殘存的晉綏軍只得龜縮在晉西一帶,牽制日軍西渡黃河。日子過得也不比八路強多少。

在《亮劍》中,錢伯鈞曾經說過一段話:



這段話就是當時晉綏軍的真實寫照。重慶政府拿晉綏軍不當人看。用閻錫山的話說,第二戰區的補給,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當時中央給了閻錫山十個軍的番號,但以晉西這一隅之地,撐死了也就養活十個師的部隊。晉綏軍別說剛不過日軍、剛不過中央軍,跟八路軍比,也是蒸板上的肉。

影視劇中經常調侃閻錫山摳門,說他故意剋扣八路軍的補給。其實,這就是編劇的自我想象了,非常的不客觀。

平心而論,晉綏軍自己的補給都只有中央軍的零頭,閻老西還能給八路軍發補給?並不是二戰區歧視八路,是重慶政府在歧視整個第二戰區,其中也包括了晉綏軍。況且,山西的八路軍比晉綏軍還要多。閻老西已經窮的養不起八路軍了。日軍、中央軍和八路軍,閻錫山誰都得罪不起。晉綏軍能的夾縫中生存,也著實不容易。



當然,這也怨不得別人。晉綏軍混的慘,是閻錫山自己作的。山西不是沒有人才,從三晉大地走出去的名將,數不勝數。但是,凡有大志向的人,必然跟閻錫山搞不來。閻錫山能力偏於內政,修鐵路、建工廠、蓋學校,這是他的強項。

但是軍事指揮就不行了。並且他的個人猜忌心太強,還有就是太摳門,經常因為捨不得小錢危害大局。蔣介石的銀彈攻勢,就是為他準備的,打他都打出心得體會了。當時山西人就評價晉綏軍:入晉一條龍,出晉一條蟲。像商震和傅作義這種不安於現狀的人,最後都脫離了晉綏軍。就連閻錫山的左膀右臂徐永昌,也跑去了南京。



但凡有點有志向的人都跑了,留下來的人都是什麼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

抗戰勝利後,晉綏軍又恢復了一點實力,但是跟其他派系相比。閻老西的資本,已經看不上眼了。客觀的說,沒有閻錫山也就不會有晉綏軍,但也正是因為他的存在,也限制了晉綏軍的發展。

山西人並不是不能打,解放戰爭時期,太原戰役是整個解放戰爭中最困難的戰役。關鍵是閻錫山這個領頭羊的水平不行,他一輩子就脫離過晉綏軍兩次。第一次是中原大戰失利後,第二次就是太原城破的前夕。晉綏軍跟著他,浪費人才了。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傅作義離開了山西。但是綏遠仍然是山西人的天下。太原戰役中逃跑的晉綏軍官兵,很多都選擇投奔綏遠。在後來綏遠起義中,這些人又變成了起義官兵。這就是造化弄人吧……


Mer86


楚雲飛是電視連續劇《亮劍》中塑造的一個人物形象,抗戰期間擔任晉綏軍團長,與八路軍獨立團團長李雲龍惺惺相惜。那麼,楚雲飛所在的晉綏軍屬於什麼部隊?其前身今世又是如何呢?

電視劇《亮劍》中的晉綏軍軍官楚雲飛

從楚雲飛部所在的山西省和晉綏這個字眼上,我們可以看出晉綏軍屬於閻錫山的山西軍隊。晉綏軍起源於清末時期的山西新軍,辛亥革命後閻錫山擔任山西都督,從此控制了晉軍;北洋政府末期,閻錫山擁戴張作霖擔任安國軍總司令,他本人任副總司令,晉軍將領商震出任綏遠(今內蒙古一帶)都統,控制了綏遠一帶,自此晉軍被稱為晉綏軍。

1930年中原大戰期間,閻錫山在太原自稱陸海空軍總司令,聯合馮玉祥等人反蔣。倒蔣失敗後,蔣介石免去閻錫山本兼各職,任命商震為山西省主席。但閻錫山親信不服商震管理,商震被迫率部離開山西,這是第一支脫離晉綏軍的部隊。



九一八事變後,閻錫山擔任太原綏靖公署主任,重新掌握了晉綏軍;抗戰爆發後,閻錫山被國民政府任命為第二戰區司令長官,負責山西及陝西部分區域的作戰任務,統一指揮晉綏軍及中共領導下的第十八集團軍。我們在電視劇《亮劍》中看到晉綏軍和八路軍(即十八集團軍)多有來往,其根源就在於此。

抗戰後期,國民政府軍委會任命晉綏軍高級將領傅作義為第八戰區副司令,傅作義率部進入綏遠西部河套地區,從此也脫離了晉綏軍。解放戰爭期間傅作義出任“華北剿總”司令官,負責整個華北防務,在平津戰役中,傅與解放軍達成和平協議,其部被改編為解放軍。



解放戰爭中,閻錫山的晉綏軍除少數投降外,其餘大都被解放軍殲滅,民國年間赫赫有名的晉綏軍至此煙消雲滅。


民國年間那些事


楚雲飛是《亮劍》中塑造的一個經典人物,抗日戰爭時期擔任晉綏軍358團團長,與獨立團團長李雲龍可謂是惺惺相惜。那麼,他所在的晉綏軍又是怎樣的一支軍隊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說起晉綏軍,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那就是閻錫山,在他統治山西38年,他從一個無名的小卒到登上山西都督的位置,真的是一個相當了不起的風雲人物。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閻錫山審時度勢,趁機在山西發動起義,成功推翻了清政府在山西的統治。而後被推舉為山西都督,在他獨攬山西軍政大權之後,閻錫山便藉著各類藉口大力擴軍,晉綏軍也由開始的一萬多人,發展到後來的20多萬人馬,成為了虎踞山西的土霸王。


為何被被稱為晉綏軍呢?北洋政府晚期,張作霖控制了全國的軍政大權,自封為安國軍總司令,任命閻錫山為副司令。他手下的高級將領商震出任綏遠都統,控制了綏遠一帶。自此晉軍正是被稱為晉綏軍。

中原大戰前夕,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人一致反蔣,但理想很美好,現實卻是殘酷的,反蔣聯盟被蔣介石所擊潰。而閻錫山本人也被蔣介石免去了一切職務,晉綏軍暫時被商震所接管。但沒轍,山西的軍民群眾只服閻錫山。九一八事變過後,閻錫山又東山再起,重新掌控了山西的軍政。之後更是被任命為第二戰區司令官。而此時所對應的正是亮劍中的時代背景。


抗日戰爭後期,蔣介石派遣晉綏軍高級將領,傅作義北上接管綏遠等地,晉綏軍也漸漸的開始分裂,而後解放戰爭爆發,傅作義與解放軍達成和解,其部晉綏軍也被改編為人民解放軍。

其實那個時代的晉綏軍,雖然並不是什麼特別善戰的軍隊,但是在忻口會戰和太原保衛戰中所立下的戰績也是不容磨滅的。與其他的軍閥不同,閻錫山在意的是山西的發展和和平,所以晉綏軍大部分時間都在山西本土執行防守任務,外出作戰的時候並不多。


歡迎大家留言,評論,喜歡歷史的朋友們可以關注一下啊,以後我們可以一起來討論有趣的歷史問題。


小小呆蘿蔔


近些年,都特別的流行抗戰劇、諜戰劇,許多優秀的影視藝術作品都取得了很好的口碑,給我們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我們能更好的去了解那段崢嶸歲月,去銘記歷史,去感悟,更為重要的是,它能在我們的身上引起觸動,能啟迪我們的精神,現在就對這個軍團做一下深刻的瞭解。

晉綏軍,首先它是在中華民國時期的時候活躍在山西、綏遠等地的,這個可以由它的名字看出來,取自地名,其領袖人物為商震、孫楚等人。

在1911年的時候,閻錫山與吳祿軍在娘子關舉行會面,共同商量著要把清王朝給推翻了,打算來組成一個燕晉聯軍,這個時候,他們雙方其實都有一個共識,簡單的來說,就是山西很重要,對我們中國很重要,算得上是中國的壁壘了,這個重要性是遠超過海域的,一定需要好好的謀劃謀劃。

於是,在後來的袁世凱派軍隊攻打山西,雖然做了頑強的抵抗,但很不幸的是,最後還是被敵人打敗了,最後只好率領1000多個人逃離了山西,中間途經過保德,最後攻入了綏遠,佔領了包頭,最後才得以生存下來。在這之後,由於受到北洋軍閥的勢力壓迫,於是便採取了相關的政策,比如保境安民,在民國時期,又強化對山西的國民基礎教育,以及基層政權的建設,當然,還有工農業的良好發展,都相應的制定了規劃。

這樣一來,在後來的一個較長的時間段裡,大力抓住山西的各項建設,使得工業、農業等都有長足的進步與發展,尤其最為突出的是兵工業生產方面,這也為後來的與北洋軍閥作戰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這時呢,蔣介石為了分化各派的反動力量,對閻進行了拉攏,對其進行了任命,閻便順水推舟,利用其職權來擴大軍隊,最後,其部隊發展到了十多個軍。在後來的東北淪陷過程中,傅作義自己領兵作戰,分化了實力,所以,晉綏軍已經名不符實了。

晉綏軍在辛亥革命中誕生,長於軍閥混戰中,最後在北伐中大放異彩,在抗戰中提供了很好的模範作用,但卻在國共內戰中被歷史流竄而下,但無論如何,它都見證了一部民國史。

以上


木劍溫不勝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晉綏軍屬於地方武裝,是大軍閥閻錫山的私人勢力,他們最高的長官就是閻錫山!

民國時期,軍閥武裝很多都是按照所在省份進行命名,比如我們所熟知的川軍、滇軍、粵軍。晉綏軍也是一樣,晉是山西、綏是綏遠(綏遠是民國時期的一個省)。

晉綏軍的前身是晉軍,晉軍的前身則是清末的山西新軍。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山西新軍亦響應起義,山西獨立,成立了山西臨時軍政府,閻錫山被推舉為臨時軍政府的都督。1912年袁世凱上臺之後,正式任命閻錫山為都督。



從此閻錫山開始了自己統治山西長達38年之久的歷程,而此時的山西新軍,被稱為晉軍。

主政山西之後,閻錫山不斷的加強自己對晉軍的控制,主要的職位都是由閻錫山的親信擔任,而閻錫山的這些親信,基本都是山西人。

袁世凱去世後,北洋軍分裂成直、奉、皖三大派系。對於閻錫山來說,哪一個派系都不是他的晉軍所能抗衡的。所以閻錫山充分發揮了他的特長,誰強大就跟在誰身後,也不主動去進攻別人,一旦有便宜就立刻去撿一下。



在閻錫山的八面玲瓏之下,山西成為亂世之中戰火相對較少的一個省份,閻錫山利用這難得平靜,大力發展軍工業,晉軍的裝備在不斷強化,但晉軍的戰鬥力距離北洋三大系還是有不小的差距。

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後,直系獲勝。直系開始把觸角往晉軍的地盤伸,晉軍技不如人,只能忍氣吞聲,全靠閻錫山的外交手段支撐著。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閻錫山聯合馮玉祥切斷了直系的後路,直系失敗後,閻錫山的晉軍獲得了喘息的機會。

隨後,直奉兩系又聯手驅逐馮玉祥的國民軍,閻錫山一看有利可圖,趕緊揮兵進攻馮玉祥,順勢奪取了綏遠。

由此,閻錫山把自己的地盤擴充到了綏遠一帶,晉軍由此改稱晉綏軍。


晉綏軍的戰鬥力

晉綏軍的戰鬥力一直以來都被人詬病,沒有太多拿得出手的戰績。閻錫山能主政山西38年,很大一部分程度是靠政治手段,而不是因為晉綏軍的戰鬥力有多麼驚人。

1917年,護法運動爆發,孫中山在廣東組織護法軍。閻錫山支持北洋政府鎮壓護法運動,並派了一個晉軍的混成旅參加。結果在湖南境內,這個混成旅被護法軍打得打敗,狼狽不堪的逃回了山西。

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閻錫山的晉綏軍聯合馮玉祥的西北軍進攻蔣介石,結果被蔣介石打得大敗。馮玉祥連褲子都輸沒了,閻錫山也宣佈下野。


抗日戰爭時期,晉綏軍面對日軍 ,雖然也是拼死抵抗,但是並不算多麼出彩。

至於解放戰爭時期,那就更不用說了,晉綏軍在我軍面前灰飛煙滅。

晉綏軍戰鬥力之所以被人詬病,一方面是晉綏軍中沒有厲害的將領,另一方面則是民國時代山西相對戰亂較少,經濟較為富庶,官兵沒有經歷太多血戰硬戰,戰鬥意志不強。

當然,這裡有一個例外,那就是晉綏軍的傅作義率領的部隊。傅作義是晉綏軍中除商震外僅有的名將,特別擅長防守,他手下的部隊戰鬥力驚人!然而,就這麼一個名將,後來也被老蔣分化出去了!




晉綏軍的忠誠度

晉綏軍的忠誠度應該是相當不錯的,至少比起馮玉祥的西北軍不知道強到哪裡去了。

閻錫山在中原大戰失利之後,無奈宣佈下野。晉綏軍中二號人物商震接替了閻錫山的職務。



商震和老蔣走的比較近,結果晉綏軍中其他將領聯合起來,將商震驅逐了山西。老蔣雖然想染指山西,但是隻能無功而返。可見在這個時候,晉綏軍還是非常忠誠於閻老西的。

但是從抗日戰爭以來,晉綏軍內部開始出現了分化。當時日軍進攻瘋狂山西,國民政府撥款給閻錫山修築防禦工事。

但是閻錫山中飽私囊,導致防禦工事如同豆腐渣工程,讓守城的將領苦不堪言。因為這件事,讓很多原本忠誠與閻錫山的將領開始有了怨言。

再加上閻錫山對於傅作義比較忌憚,害怕傅作義取代自己,因此多次打壓傅作義。讓原本忠心於閻錫山的傅作義也寒了心,最終脫離了閻錫山。


小鎮月明


清朝末年,清政府為了挽救內憂外患的封建王朝,進行了很多的改革措施,這就包括在全國的地方上統一兵制,打造新式軍隊。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一聲炮響震碎了大清王朝的統治迷夢,各省勢力迅速獨立,形成了地方軍閥,而山西的新軍也在1911年10月29那天宣佈起義,脫離清政府的統治,所以近代史書上說清末新軍是清王朝的掘墓人也不無道理。

獨立後的這隻山西新軍改組為山西臨時軍政府,一致推選閻錫山為都督,這就是晉綏軍的前身(晉軍),跟直系、奉系那些地方勢力是一個概念。後來晉軍聯合直系、奉系軍閥擊敗西北馮玉祥的國民軍後,地盤由山西擴充到了綏遠,於是晉軍更名為晉綏軍。


隨後閻錫山精打細算周旋於各路強鄰之間,把山西當做自己的地盤,把晉軍當做自己的私人衛隊,客觀上也推動了山西的經濟發展和山西軍工業的升級。

民國十六年,閻錫山依附於蔣介石,被蔣介石任命為國民革命軍北方軍總司令,晉綏軍也名正言順的屬於國民革命軍的戰鬥序列,後來閻錫山嫌老蔣給的待遇不公,於是勾結馮玉祥反蔣,可惜實力不夠被蔣介石打的逃出了山西,後來九一八事件爆發,民族存亡之際,蔣介石就與閻錫山盡釋前嫌,並任命閻錫山為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隨後晉綏軍也是積極抗日,可惜老蔣怕把閻錫山養肥反咬自己一口,也一直的在限制晉綏軍的發展,後來在解放戰爭中,除投降外,大部分被解放軍殲滅。


晉綏軍這隻軍團,雖然偏居華北一隅,但憑藉著兩省的地盤能在軍閥混戰的亂世中生存並發展,其軍隊的戰力和領導者的個人能力值得肯定,抗日功績也值得讚歎,但歸根到底始終是軍閥勢力,註定要被歷史所淘汰。

(配圖來自網絡)我是納蘭軒若,歡迎互動關注。


納蘭談史


提起晉綏軍,就不得不提閻錫山這個人。1909年,他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後,就回到太原當陸軍小學的教官。

同年11月23日,閻錫山在歸國留日士官赴北京會試中名列上等。因而,他成了陸軍步兵科舉人,併成授予少尉。之後,閻錫山回到山西,成了副團長。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以後,一時間全國風起雲湧。閻錫山也把握住了這次機會,趁機在山西發動了起義,響應了革命,並且成功推翻了清政府在山西的統治。閻錫山也因此成了大都督,從此他便開始了對山西長達38年的統治。

閻錫山的晉綏軍原本是清末的山西新軍,在他獨攬大權以後開始利用各方的矛盾來進行了四次擴軍。晉綏軍也從辛亥革命的一萬多人發展到中原大戰前的二十萬人,真正成了一隻盤踞在山西的重要軍事力量。


1917年,閻錫山對晉綏軍進行了第一次擴編,晉綏軍從一萬人增加到兩萬人,當時的晉綏軍由四個混成旅、兩個騎兵團以及五個特種營組成。由於閻錫山討伐張勳和出兵湖南中站在了段祺瑞這邊,所以段祺瑞上臺以後,也對這次擴軍予以了默認。

1924年的時候,由於軍閥混戰,地方軍閥都趁機擴充自己的兵力。此時,馮玉祥的國民軍實力比較強,威脅到閻錫山的山西。因而,閻錫山進行了第二次擴軍,擴軍後的晉綏軍又增加了一倍,達到了四萬人。此時的晉綏軍組成是這樣的:

1927年,當時閻錫山參加了北伐,因此進行了第三次擴軍。這一次直接從四萬人增加到了十三萬人,此時的閻錫山的晉綏軍成為了一隻舉足輕重的軍隊。

1930年,閻錫山害怕蔣介石“削藩”會波及自己,為了增加對抗的籌碼,他悄悄進行了第四次擴軍,以應對蔣介石的壓力。這一次,晉綏軍增加到了二十萬人。


在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閻錫山治軍兩個最大的特點:

1.信任五臺人,不信任外省人。

2.手下不能動他的權和錢。

3.保守均勢的核心策略。


閻錫山非常重視將領的籍貫,地域觀念特別強。這點其實和他的老對手蔣介石是很像的,閻錫山的晉綏軍是以五臺籍將領為主的打造的嫡系部隊。比如1939年的時候,第二戰區四個集團軍中,五臺人佔了三個。在當時,五臺話也一度成為了山西的官話。


當然,閻錫山畢竟是科班出身,其高級將領也大部分是科班出身。這些人在軍校中接受了正規的軍事訓練,軍事素養還是不錯的。比如閻錫山的參謀長朱授光就兩次到日本留學,先後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和日本陸軍大學。

第二點自然好理解。閻錫山的愛將楊愛源就曾這樣說過“會長給你甚,你拿上甚,會長不給你甚,你不要要甚,你千萬不要捋他的權,也千萬不要捋動他的錢”。楊愛源就是因為一生恪守這些原則,才能夠深得閻錫山的信任。


當時的晉綏軍內部其實是互相牽制,互不和睦的。比如閻錫山任命一個軍長,就要給這個軍派一個和軍長不親近的師長;任命一個師長,又必要委派一個和師長不親近的旅長和團長。為的就是使得晉綏軍達到均勢,便於那個勢力都是自己能夠控制的。

在閻錫山“保守均勢”的方針下,晉綏軍大部分時間都在山西本土執行防守任務,外出作戰的時候並不多。特別是閻錫山的手下傅作義,更是有“守城名將”的稱號。這個策略也是使他能夠在山西統治38年的重要原因。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