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義堤東村:鑿山引水順民意 興修水利樹豐碑

鞏義堤東村,一個擁有近萬人的平凡山村,一個曾經創造過歷史輝煌,聞名遐邇的山村。這裡的人們,因飽受缺水之苦而對引水充滿渴望,這裡的幹部們,也因帶領村民戰天鬥地,興修水利,鑿山挖洞,引來清泉水,在堤東村的歷史長河中矗立起了一座永遠的豐碑。

一、在不平凡的年代中艱難抉擇

堤東村,位於鞏義市西南海拔七百多米的白雲山北麓的山腳下,屬於淺山丘陵區,地下水在130米以下,終年乾旱缺雨,歷史上不僅莊稼經常絕收,而且全村人吃水常年受困。一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擁有五千多人家家戶戶還在為數不多的幾眼深井裡攪水,每戶人家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到丼邊排隊攪水。雨水旺季,一次可以攪滿一桶水,乾旱時,撹幾次才能倒滿一桶水,而且渾濁不堪,挑到家裡澄清後才能熬湯做飯。

在焦家衚衕有一塊同治八年七月初六的打井碑上,人們可以依稀看到這樣的大意,焦起瑞、焦起雲、焦坊、焦塘、曹新傑、焦重恩、焦定禎、曹潔、李喜朝、柴悅來等合夥打的井,本丼只供23戶使用,如果自己的親生兒子過繼到別的人家,也不能在此丼用水。如有違犯,眾阻之。用水之難可窺一斑。解放前的堤東村民一直過著“有雨貴如油,無雨逃外頭,一年四季愁”的生活。解決用水問題是堤東人的世代渴求。

歷史跨入六十年代,時光進入激情歲月。

1965年7月,時任堤東村黨支部書記的焦敬業被抽調到鞏縣黨校參加培訓班學習,並在座談會上發言。他按照“聯繫思想,結合工作實際”的要求,以學習《愚公移山》的體會發言說,愚公能憑子子孫孫挖山不止的毅力搬山開路,林縣人民能削山鑿洞引來漳河水,我們為什麼不能像他們那樣鑿通白雲山把趙瑤水庫的水引進堤東村呢?我們一定要向林縣學習,把白雲山戳個窟窿,鑿山引水,徹底改變堤東村的缺水歷史,實現鄉親們祖祖輩輩的盼水願望。

回到村裡,焦敬業書記立即和時任大隊長的李春芳統一了思想,然後召開支委會反覆研究,最終下定決心,決意幹他個轟轟烈烈。

然而,從山這邊到山那邊,在山底下鑿通的距離長達五餘華里。如此宏大工程得不到群眾的支持和參與,要想實現願望是不可想象的。黨支部決定走群眾路線,召開擴大幹部會、群眾商討會和各種類型的動員會。果然,在醞釀討論的過程中,一系列的疑慮和問題提到了黨支部一班人的會議桌前。

面對一系列的疑慮和問題,支部一班人沒有退縮,而是進一步深入分析研究,進一步動員和發動群眾,依靠群眾“賽諸葛”。在經歷了漫長的醞釀準備之後,黨支部集中群眾意見和智慧終於作出了一個至今都不可否認的正確抉擇和偉大壯舉。

山南的水源雖然不大,但是是活水,總能引來一部分,起碼能夠緩解人吃馬喂的用水困局。而且還可以在洞口附近挖個大蓄水池,把雨季的水儲存起來備缺水季節使用。

村裡現在雖然經濟狀況不好,但是畢竟還有副業隊,只要充分發揮好,就有解決資金的辦法。而且,只要我們鐵心為老百姓謀福利,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幹事業,也一定會像愚公一樣感動“上帝”,不愁把水引不進來。

洞距長,施工缺氧,我們就從線路上自上而下打豎井,到地平線時兩頭開挖,縮短洞距。只要科學施工,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就不會出現大問題。

勞動力,按各隊人口分名額,吃飯問題,動用儲備糧集體起火,工分,大隊統一記工,工具,村裡統一購買,並組織鐵匠木匠工在工地隨時維修······

黨支部一班人經過深入討論,縝密思考,集思廣益,科學論證,下定了“鑿通白雲山,引來幸福水”的決心。

群眾大會上,支書焦敬業,大隊長李春芳以百倍的信心,必勝的決心和入情入理的講話打動了大小隊幹部,感動了全村群眾。黨團員及各生產隊長紛紛表態發言,“分到哪裡幹到那裡”,“不講價錢,不爭報酬”·····許多群眾也情不自禁,有的說捐風箱,有的說捐檁條,有的說捐工具,醫生宋松茂捐出了心愛的收音機……其場面之熱烈,言行之感人難以言表。一場鏖戰在上下同心,群情激昂中敲定。

黨支部迅速組建工程指揮部。支部委員路運行負工程總責,趙學保、王西、馬常、焦振亞、趙木通等各司一職,工程領導小組迅速成立。一切籌備工作緊鑼密鼓,有條不紊。

1966年4月17日,白雲山下,浩浩蕩蕩的施工大軍從堤東村的四面八方向著戰鬥的地方匯聚。白雲山上,紅旗招展,鑼鼓喧天。“鑿通白雲山,引來幸福水”奠基儀式暨誓師大會在這裡舉行,戰天鬥地的號角在這裡吹響,鑿洞引水的序幕從這裡拉開。

二、在重重困難中艱苦奮鬥

堤東村的幹部群眾眾志成城,鏖戰在白雲山上。旗開得勝,整個工程全面開花,不僅兩頭開挖,而且在線路較為平整的地方所設置的距離不等的十一個豎井也齊頭並進。短短90天,工程進展出乎意料的迅速,群眾的幹勁越來越足。以焦敬業、李春芳為首的村幹部們不斷地去到工地一線瞭解進度,並身先士卒,進洞挖土拉車,還時常詢問伙食情況,要求儘可能地改善大家的生活。

然而,意料之中的問題逐漸顯現,意料之外的困難也紛至沓來。生性剛烈,勇於拼搏的支部書記焦敬業一方面鼓勵大家不要怕,辦法總比困難多,一方面愁上心頭,徹夜難眠。而性格沉穩,沉著冷靜,善於謀劃的大隊長李春芳則白天深入到第一線瞭解實情,解決問題,晚上同樣難以入睡,不斷地尋思克服困難的辦法。堤東在外的國家幹部也紛紛出主意,想辦法,提建議,有效地解決了不少問題。而廣大的參戰人員則是不畏艱險,知難而進,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想辦法克服,堅持奮戰在作業面上,體現出大無畏英雄氣概的時代先鋒不斷湧現。

要想不悖工,不浪費,使各個節點契合,準確的線形設計至關重要。可是沒有足夠的技術人員。

怎麼辦?幾個曾經在煤礦工作過的老農和復員軍人自動挑起了重擔。為了掌握技術,工程總指揮、支部委員路運行白天穿梭於工程一線,晚上不知度過了多少個通宵達旦,不知為工地解決了多少個技術難題。曾經上過地質專科學校,在村裡教數學的民辦老師趙木通,大膽提出了運用數學上“點在直線”原理,採用“兩個重錘一盞燈,一條直線往前衝”的辦法,加上一個不像樣的土羅盤基本解決了前期的技術難關。焦敬業、李春芳往返幾十公里到縣城請教有關技術人員,憑著他們的執著感動了幾位具有豐富經驗而又技術過硬的“上帝”。縣水利局的蘆英傑、陳高茂工程師帶著儀器來到工地,與趙木通帶領的本村技術人員一起精心設計,細緻測量,終於實現了基本準確無誤的山洞合攏。

豎井越打越深,洞越挖越難,安全威脅越大。此項工程雖然沒有林縣紅旗渠的懸崖峭壁,但是,深邃黑暗的洞內空氣稀薄隨時會讓人窒息;此項工程雖然不像林縣紅旗渠處在半山腰中那麼險峻,但是,依靠豎井通風的洞內施工隨時面臨著塌方和飛石的襲擊。

當二號井水洞掘進到六點七米時,曹發財等六人為了趕進度,在炮煙還未散盡時入丼施工,因他衝鋒在前,很快被濃煙嗆暈在地。當他被救上丼後,剛一醒來便說“繼續幹”。隨即用風箱打風排煙後繼續拼命地幹。經過6個月的奮戰,水洞很快推進到一百五十米。這時,洞內的空氣異常稀薄,人一下去就憋得喘不過氣來。一天,還是曹發才這班人在施工中突然感到胸悶頭痛,昏厥在洞內。事情過後,有的人害怕了,不敢再進洞了。

怎麼辦?焦敬業召集共產黨員、幹部和民兵開會動員想辦法,很快組成了以曹發才為首的“突擊隊”,採取“短幹、快乾、輪換幹、突擊幹”的辦法,一直堅持了五個月,闖過了難關。

當三號井處,洞打到30多米時,因遇到砂石層,李苟娃等人仍然不顧一切的趕進度,突然出現了出水塌方的現象。水像山泉一樣不斷頭地澆灌,沙石像飛瀑一樣撲撲通通往下掉,正在施工的李苟娃被砸暈過去。

怎麼辦?土法上馬。經過研究,採用木板堵,木棍支撐的辦法有效制止了塌方。李苟娃忍著傷痛,帶領他的工友在冰冷的水中一直戰鬥到工程竣工。四十七歲的共產黨員焦振亞不幸身負重傷,在家裡養了五天便迫不及待的忍著疼痛讓女兒攙扶著爬到山上又幹了起來,一直幹到清泉水噴湧而來的那一幸福時刻。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工程進度越來越快,炸藥,水泥,挖掘工具成了問題,錢從哪裡來?

在陝西孟塬火車站,有個為鐵路砸石子的掙錢門路,他們毅然決然派出副業隊。但是不久,領工的人回來說日工作量太小、收入太低。焦敬業親自出馬,去和大家一起掘石頭,砸石子。最後定下定額,提高了收入。

1967年的大年三十,工地放假,群眾過年,李春芳為了攬下一宗為國防工程砸石子的活,獨身一人坐著火車趕往與內蒙古交界,天氣奇冷的山西五寨縣。正月初一下車時,飯店關門,他冒著零下38度的嚴寒忍飢挨餓,於大年初三到達目的地。終於感動對方,與國防工辦的一個項目工程部談妥了這筆供應石子的“生意”。

他一封電報發給焦敬業支書,“破五”那天,村裡100多名務工農民在黨支部委員董紅義,副大隊長趙保才,幹部焦中保,賈志木等同志的帶領下投入了砸石子的會戰中,李春芳的父親不顧年事已高,帶頭參與其中。李春芳和大家一起崩山拉石,帶領大家拼命奮戰,為水利工程多掙錢。二年多時間,賺了四十多萬人民幣,有效解決了工地的燃眉之急。

他們又頂著壓力在洛陽等地搞副業掙錢,從而使整個工程得到了資金保障。

為了解決資金問題,幹部的行動感動了“上帝”,全村群眾紛紛獻智獻策,慷慨奉獻。沒有鋼釺自己打,沒有照明燈自己造,最後就連電鑽頭也造了出來······

直到全部工程結束,未向國家要過一分錢。

水洞終於打通了。就在人們正在充滿喜悅迎接那一振奮人心時刻的時候,突然發生了意外。暴雨傾盆而下,山洪暴發,泥沙、石片和各種雜物湧入洞內。而此時距離地委在這裡召開現場會的時間只有短短十幾天。

怎麼辦?一開始,大家從各個井眼用油輪往上攪泥沙,但只見出力,不見功效。為了弄清洞內情況,大隊長李春芳扁起褲腿,不顧一切的隻身從2號丼下到洞底。一看情況,其場面慘不忍睹。泥沙與膝蓋齊深,每行一步都得用雙手輪換著搬腿前移。半天時間過後,從洞裡鑽出來的他成了“泥人”。再一洗,膝蓋以下成了兩條血腿,混在泥中鋒利的石片瓦礫把兩腿劃得到處是傷。然而此時的他顧不得疼痛,滿臉微笑著說“有辦法啦”。並果斷決定從趙窯水庫放水,發動群眾鍁鏟耙扒,讓水把泥沙瓦礫衝出洞口。村支部通過廣播,緊急動員一千多人馬滿懷豪情,不計報酬,手持各種工具,蜂擁而上,迅速投入到清理泥沙的行動中。經過四個多小時的持續清理,終於解決了問題。

一千二百多個日日夜夜,三個春夏秋冬輪迴,堤東村的幹部群眾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無畏精神,隆冬時節在泥水中掘進,盛夏酷暑在山間鏖戰,他們在簡陋的工棚棲息,他們在飢腸轆轆中苦幹,他們用“原始”的工具施工,他們輕傷不下火線,他們不惜自己的生命為實現祖祖輩輩的用水夢想而無私奉獻。五華里的山洞終於被他們打通,焦振亞等人為此光榮負傷,趙林周同志為此失去了寶貴的生命。

1969年9月18日,堤東村人民無不歡呼雀躍的幸福時刻,方圓左近的人們無不驚羨不已,歎為觀止的日子。這個總投資28萬元,共挖土方7000立方米,石方11700立方米,用工222600個,維修工具300多種8000多件,全長2500米的宏大工程勝利竣工。一個設計奇特、氣勢恢宏、巧奪天工、磅礴迷人的水洞展現在堤東的歷史長河中,堤東人民缺水的歷史宣告結束,此洞被命名為“紅光水洞”。

1969年9月27日,開封專區決定在堤東村召開萬人參加的現場會。1969年12月5日,《河南日報》以《山一定要開水一定引來》為題在頭版頭條報道了這一事蹟。1970年元月7日,《人民日報》以《白雲山下展宏圖》為題在顯著位置報道了這一壯舉。焦敬業被選為參加建國20週年的代表,光榮地站在觀禮臺上觀看了盛大慶典。

三、在節節勝利中續寫輝煌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水洞打通了,山南的庫水可以用了。然而,豐水季節的水怎麼儲蓄、儲蓄多少為好?群眾吃水怎樣才能方便省力?灌溉土地從哪裡流?堤東村黨支部一班人馬不停蹄,乘勝前進,續寫著“紅光水洞”輝煌。

其實,就在水洞即將鑿通的時候,一號蓄水池就已經規劃。這座蓄水池佔地30畝,可以蓄水11萬多立方,只是因為集中資金鑿洞,修建蓄水池的資金捉襟見肘,所以遲遲難以動工。然而,水洞的竣工再一次感動了村裡的“上帝”。

為了準備所需的沙石,全村的男女老少不計報酬,各盡所能,遍佈了滿山的採石大軍,除夕這天也顧不得休息。利用星期日,教師們主動把初中、小學的學生組織起來往工地上背沙。經過一年左右的時間,蓄水池便挖砌竣工。當紅光水洞流出的水溢滿水池,人們無不露出燦爛的笑容。

一號蓄水池的池容只能滿足人吃馬喂和約千畝良田的灌溉。全村能澆的5000畝土地,剩下的澆不上水不行。於是,黨支部一不做二不休,根據需要又在不同方位一口氣規劃了大小不等的六座蓄水池,兵不卸甲,連續苦戰兩年建成使用。從而滿足了現有的3000畝水澆地。通往水澆地的2420米乾渠和5180米支渠也同時建了起來。

為了讓每家每戶吃水便捷,黨支部決定在全村的每個生產隊建造小蓄水池專供人吃馬喂。社員每家每戶都建起了蓄水池,堤東人再也不用起早排隊,用轆轤攪水了。

與此同時,堤東村“農業學大寨”的成果也不落人後,小塊地平整成大寨田,旱地改良成水澆地。 兩年過去,堤東村的水澆地增加了3000多畝。紅光洞的水源滿足不了新增的良田澆水。

怎麼辦?嚐出引水甜頭的堤東村黨支部決定再尋水源。於是,他們想到了堤東村東邊的塢羅水庫。由於“紅光水洞”的成功和揚名,他們提灌引水的又一宏大構想不僅很快得到了全村群眾的一致擁護,而且得到了縣裡、公社水利部門和塢羅村的允准和支持。

又是兩年的艱苦奮戰,又一大批感人的事蹟和人物再次出現。

1973年,“塢堤水渠”貫通。全長17華里,源頭開挖大口井一座,鋪設水泥管道5280米,修建渡槽六個【最長的達507米】,修建拱橋49個,用工22000多個,建設提灌站四級,使堤東村的可澆地達到6000餘畝。從此,堤東村的糧食產量一路飆升,堤東村的人民向著幸福的生活闊步邁進。

回味歷史,期盼未來,堤東村幹部群眾在那樣的年代所展現的精神風貌,正是我們今天為實現中國夢所需要的“愚公精神”,“紅旗渠精神”。(山崗 曉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