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20年來,GDP沒怎麼增長?

CATIA汽車內外飾設計


確實,從1997-2017年的20年間,日本的經濟增長非常緩慢。1997年日本名義GDP534萬億日元,到2017年僅僅增長到546萬億日元。20年的時間,日本名義GDP僅增長了2.25%。

考慮到日本長期處於通貨緊縮的局面,扣除價格因素後,1997~2017年,日本實際GDP增長了16.5%,年均增長率不足1%。


日本的這個經濟增速,不要說和我國,以及“亞洲四小龍”經濟發展較快的經濟體相比,就是和全球同期的平均增速相比也低了不少。1997~2017年,我國年均增速超過9%,亞洲四小龍達到5%左右,世界平均水平也達到了3%。

但是實際上是20年,也是日本經濟快速走出去的20年。日本國內經濟增速較低,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大量產業轉移到了勞動力更加廉價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因此,如果加上海外資產,日本的經濟增長率並不算太低。


以日本最為知名的豐田汽車為例,過去20年發展還是不錯的。1997年豐田汽車全球營業收入951億美元(世界500強第11位),2017年營業收入增長到2652億美元(世界500強第6位),20年的時間增長了1.8倍。即使扣除美元貶值因素,這20年的增長也是相當可觀的。

所以,雖然日本過去20年的時間國內經濟增長低迷,但是其社會秩序井然,也沒有出現大規模的失業。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日本在海外的產業能夠為國內帶來大量的可觀收入。


財經知識局


戰後日本經濟迅速崛起,成為經濟大國。1968年日本經濟總量超過西德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第二;1979年日本GDP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為10115億美元;1987年日本經濟總量超過蘇聯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此後直到2010年日本經濟總量倍中國超過。

20世紀80年代末,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其經濟增速開始持續低迷,有的年份甚至出現負增長。時至今日,已經過了二十多年,因此被人稱為“失去的二十年”。

說日本20多年來GDP沒怎麼增長並不為過。日本經濟發展的頂峰在1995年,當年日本的經濟總量為512.5萬億日元。以美元匯率計算,為54548億美元,而當年美國的經濟總量也僅76640億美元,日本的GDP相當於美國的71%。而到了2016年,日本的經濟總量為537.3萬億日元,二十多年過去了僅增長了4.83%。以美元匯率換算為49396億美元,比1995年還要少。2017年日本經濟總量為48721億美元,而美國為193906億美元,日本的GDP已經下降到美國的四分之一。

為何日本20年來GDP沒什麼增長?在筆者看來,首先是政策上的失誤。1985年日本在美國的迫使下與美國、英、法、德等國家簽訂了著名的“廣場協議”,導致後來日元大幅升值,出口競爭力下降,房價和股價在幾年時間裡大幅飆升,而在此過程中日本在處理這些問題上也有失誤,導致後來經濟泡沫破裂。

其次日本當時已經高度發達,經濟增速下降在所難免。而且日本的人口老齡化嚴重,此後1997年又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的金融危機,2011年的大地震、海嘯……這些都沉重的打擊了日本的經濟發展。



日本錯失了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大潮,全世界二十強互聯網公司中都被中美兩國瓜分,而日本卻沒有一家上榜。互聯網經濟深刻影響著經濟的發展。比如我們提出的“互聯網+”戰略,杭州依託互聯網科技迅速崛起這些都是證明。

當然也不能說二十年來日本沒怎麼發展,日本很多產業都轉移到了中國、東南亞等擁有廉價勞動力的地區。日本在海外擁有鉅額資產,據說是其國內生產總值的1.5~1.8倍,也就是說,日本在海外還創造了一個“資產日本”。日本的經濟實力還是非常的強大的。

世界上也有也有一些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強國經濟出現了衰退。比如:

英國

法國

德國

意大利

西班牙


錦繡中源


在過去20年,日本經濟確實遇到了嚴重的問題,不僅與亞洲地區的發展中國家相比,日本的經濟增長率低的可憐,甚至與美國、德國等發達經濟體相比,日本經濟面臨的問題也非常嚴重,而問題的嚴重性是日本國內外都有共識的,要不然以寬鬆刺激政策為核心的安倍經濟學也不會大行其道。日本之所以度過失去的20年,發端當然是美日簽訂廣場協議,刺破了日本金融和地產的泡沫,但是日本自身的問題則是導致經濟失速的核心原因。



一方面日本陷入了嚴重的老齡化,進入了勞動力嚴重短缺的時代。日本勞動力在上世紀90年代出現頂峰,隨後開始逐漸下降,2004年日本的絕對人口也見頂。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統計,日本總人口在2053年將跌破一億人。勞動力和人口的大幅度下降,給使得日本的經濟發展遇到了嚴重的問題。首當其衝的就是消費市場的規模逐步萎縮,即便沒有美日簽署的廣場協定,日本房地產市場泡沫的破滅也只是時間問題。其次就是日本企業面臨的經營困難,隨著勞動力的大幅度減少,首先是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必須轉移到海外,之後日本的高端技工人才、管理人才,甚至科技人才,都會出現嚴重的短缺。可以說這種人口的短缺,動搖了日本經濟發展的基礎,也使得日本超越中美等超級經濟體,成為了永遠不可能實現的夢,可能再過20、30年,人口只剩八九千萬的日本,經濟總量還會被德國超越。



另一方面,日本科技發展也遇到了嚴重的問題。此前就有經濟學家和科技工作者舉過電視機的例子。在模擬電視機時代,日本是當任不讓的王者,但是進入數字時代日本的優勢就大幅度縮小。過去索尼、東芝等高科技企業,是全球IT領域的翹楚,進入21世紀之後,韓國的三星,美國的蘋果,甚至我國的華為等企業,在消費電子領域都超越了索尼。反觀索尼公司還經常出現年度虧損,經營十分困難。索尼可以說是日本科技企業發展的一個縮影,不僅在消費電子領域的人工智能、無人駕駛、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領域,日本科技都乏善可陳。至於日本進入新世紀之後,獲得了不少諾貝爾獎,諾貝爾獎評定往往都是根據30甚至40年前的科技成就做出的,這種獎項的評定與日本當前科技發展的重大趨勢並不是完全同步的。



雖然面臨著很多困難,但日本經濟並沒有出現崩潰,而是在緩慢的下降,現在的日本仍然是當之無愧的發達經濟體。只是現在的日本已經很難再引領世界經濟的發展,更不可能在世界經濟的舞臺上佔據太重要的地位了。


衝擊時評


日本處於失去的二十年是一種錯覺,是因為我們習慣用GDP這個單一的指標來衡量日本。

當年日本房價的崩盤

日本當年房地產的泡沫嚴重阻礙了實體工業的發展,日本政府為了保實體產業,選擇主動戳破房地產泡沫,房價下跌的第一年,就跌了60%,此後一跌就是十多年。

房價下跌帶來大量銀行和房地產公司破產,數量超過3000,上班族失業率、自殺率狂升,很多中年婦女因為家庭破產而離婚,大量女畢業生進入色情行業。

今天日本的家底

今天的日本已經逐漸從房地產泡沫破裂的惡夢中走出來,現在日本累積了三大家底:一是17萬億美元的家庭儲蓄,日本又重新恢復成為一個重儲蓄的國家,是日本經濟的壓艙石。

二是日本4萬億美元的海外淨資產,這是日本企業多年來在海外的直接投資總存量,或買礦,或買耕地,或建廠,或併購,每年都給日本帶來不菲的投資收益。這其中還有1萬億美元是購買了美國國債。日本這4萬億美元可以說既有流動性(1萬億美元美國國債),又滿足了日本的安全性(大量的礦藏和大量的耕地),還有收益性(大量的海外企業)。

如果用GNP(國民生產總值)衡量一國經濟更為真實,有關統計表明,日本的GNP遠遠大於GDP,可能高出60%。

三是日本每年約5萬億美元的GDP。日本在20年的時間,GDP雖然只增長了2.6%,卻完成了質量的轉變,日本國民財富的構成不再以鋼筋混凝土的房子為主,而是轉化成了現金、科技和良好的教育。

十八年18名諾貝爾獎

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和一名美國人獲獎,以表彰他們“通過抑制負免疫調節在癌症治療方面的發現”。本庶佑系第26位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人,也是第5位獲得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日本人。


日本自2001年開始,推出“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已實現大半。十八年時間,日本已經拿了18個諾貝爾獎。

日本能拿這麼多諾貝爾獎,和日本全社會重視教育、重視科研環境自由密不可分。

福澤諭吉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學家,明治三傑之一。他勇於突破思想枷鎖,深入地介紹西方的新知識、新思維,推動和促成了明治維新的實現,是日本“脫亞入歐”戰略的倡導者,並創立了日本最著名的私立大學慶應大學。

結束語

日本20年內GDP僅僅增長了2.6%,但是他的經濟內生力量更強了,這也是為什麼去年日元是唯一對美元升值的貨幣,這也是為什麼高盛一直喊“買入日本股票、買入日本股票。”

日本“失去”的二十年,是科技再出發的二十年,是向質量轉變的二十年。我們對他僅僅是鄙夷的態度是不對的,而要善於從對手身上學習,將來有一天超越他。


天下會會天下


失去的“20年”、房產危機、廣場協議...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就不用一遍遍闡述,筆者認為或許有一些重要因素被忽視。比如:

1,因為日本宣傳工作不行,吹的少了;

2,日本沒有統計局,計算能力差、化妝粉飾水平太一般;

3,前幾天安倍政府宣佈,大學教育全部免費,晴天霹靂啊!像醫療、教育、房地產,這些幾近“永動機”似的提款機居然不利用,不統統市場化?

...

所以說,個人認為沒有必要過分解讀這個國家經濟不行了,那個國家GDP不增長啊。

是,GDP每年增長10%,你幸福嗎?冷暖自知。


V我是一片雲


日本這十年做了中國目前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大批跨國企業提質轉向,向高科技,高研發,高附加值進軍。比如拋棄低端低利潤的白電就是一例,轉而進軍醫療,芯片,新能源,航空等領域,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如李克強到曰本參觀的豐田新能源汽車領先國際

,松下,三凌的斷層掃描在行業內遙遙超前,sony在娛樂,電玩方面全球獨步天下,東芝,日立等企在芯片,內存方面佔領半壁江山。汽車摩托有豐田,本田,日產,馬自達,雅馬哈,川畸,,,,那一個不是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

日本是一個值得尊重的國家!不管曾經有什麼過節,美國差點滅了他,但他們不記仇,只認強者,敢於超越強者,這才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趨勢。不要整天以淚洗面,怨天尤人,被捱打是自己不強!


滄海一粟217651332


首先,戰後日本經濟在美國的扶持下,從1955年至1968年,幾乎都是以同期世界最高的經濟增速飛速發展,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東亞經濟奇蹟。此後一直至21世紀初期,日本都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一直到2010年GDP被中國超越。日本經濟在輝煌了40多年後,最終在中國經濟崛起的光芒下暗淡了下來。

日本經濟發展的頂峰是1995年,當年日本GDP為54548億美元,美國GDP為76640億美元,日本佔美國GDP比重達到了最高峰的71%,人均GDP日本更是美國的1.6倍。

日本GDP騰飛的時候,據說東京房地產總值可以買下整個美國。這讓美國感受到了極大的危機,因為美國對外貿易長年逆差,導致美國政府預算赤字逐年擴大,而日本則是順差。於是1985年美國聯合英、法、德等幾個國家,以維護世界經濟平衡為由,迫使日本簽訂著名“廣場協議”。

簽訂廣場協議後的三年時間裡,日元匯率從1美元兌換250日元下跌到1美元兌換120日元,換言之,日元對美元升值了1倍。之後日本國內的房價、股價等以GDP增速的兩三倍幅度急劇增長,最終導致日本經濟泡沫形成。

但出來混遲早要還的,上世紀90年代初,由於日元的持續升值,股價地價等急劇暴漲,日本經濟泡沫最終破裂。日本經濟在1995年達到頂峰後的20多年裡,陷入長期的衰退之中,GDP一直徘徊在4-5萬億美元左右。而到了2017年,美國GDP已經接近20萬億美元,中國GDP也達到了12萬億美元以上,對比之下,日本經濟更顯蕭條。


其次,21世紀以來,日本經濟錯失了新經濟發展的浪潮,這個新經濟就是互聯網經濟。科技發展日新月異,21世紀是互聯網世紀,互聯網科技是21世紀目前為止人類最為突出的技術變革。互聯網產業影響深遠,是國家經濟轉型升級的助推器,關係到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當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能爆發出巨大的經濟能量。

日本傳統工業十分發達,但是沒有經歷互聯網發展的洗禮,使得日本品牌缺乏國際競爭力,日本雖為世界第三經濟大國,但是已經被中美兩國越拉越遠。自從2010年日本GDP被中國超過後,到了2017年後,日本GDP僅為中國的三分之一,或美國的四分之一。原因就是美國作為新經濟發展的領跑者,中國作為追趕者,兩國的互聯網產業十分發達,推生了多個互聯網巨頭公司,引領國內傳統產業不斷轉型升級發展,經濟實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在互聯網產業的飛速發展下,中美兩國的GDP總值佔世界的比重已經超過了三分之一,遙遙領先包括日本在內的其它國家。中美兩國作為互聯網產業最為發達的國家,已經瓜分了世界最大互聯網公司的前十位,即使放寬到榜單前二十位,也是中美兩國佔絕大多數,佔了19位。


互聯網產業對促進一個國家的財富增長如此突出,若不抓住,就必定遭歷史淘汰!

日本經濟這20多年來,經歷了“廣場協議”的慘痛,錯失了互聯網經濟發展的大潮,導致國民經濟發展停滯不前,甚至經濟倒退,也就不足為奇了,再加上日本國內老齡化的嚴重影響,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完全看不到日本的未來!


不如隨風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關於日本經濟,一直都“日本失去的20年”的說法,實際上,日本經濟停滯不前的時間,遠不止20年。

根據數據顯示,日本從1995年到2017年的22年時間裡,經濟始終沒有什麼增長,GDP長期處於40萬億左右,那麼什麼原因造成了作為發達國家的日本經濟停滯20多年之久呢?

俗話說得號,不作就不會死。從歷史上來說,日本經濟的停滯很大程度上和1985年的“廣場協議”有關。當時,日本和美、日、德、法、英五國簽訂了“廣場協議”意在打破外匯市場的穩定。

協議簽訂後,日元匯率一度大漲,金融投資業一片繁華,資金大量外流。直至1991年,日本的泡沫經濟終於破裂了,一場大的經濟危機就此席捲了整個日本。

所以,日本經濟停滯20多年的主要原因就是受到了1991年這次經濟泡沫破裂的影響。但遭遇了經濟危機後的日本仍然沒有吸取教訓,仍然採用寬鬆的貨幣政策,使得日本經濟難以複數。

當然,還有一個社會學的問題在這20多年時間裡一直影響著日本的經濟,就是日本的老齡化問題。日本的生育率現在是歷史最低水平,所以老齡化問題也是日本難以持續增長經濟的主要問題。


正商參閱


GDP,這個外來詞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佔據了我們大部分媒體的報道,這個數據能體現什麼?日本雖然沒有增長,但是,人家世界各地有投資,跨國公司上百家,全世界能生產芯片刻蝕機不超過六家,日本就有兩家,賣。我們倒是增長很快,以前網上不是有個段子,一個美國人帶著10萬美金來中國,換了人民幣後,買了一套房,剩下的錢吃喝玩樂,一年後把房子賣了,換成美金,帶著10萬美金回國了,白吃白喝白玩一年,留下GDP增長了,雖然有點誇張,但是也反應了一部分問題,我們GDP增長點是房地產,掙得都是自己人的錢,人家賣一臺刻蝕機就上十億美金,而且還是掙國外的錢。


LaLargeurdela974


不是二十年,快二十八年沒好好增長了,80年代的日本太厲害了。連美國都害怕了。人口只是美國的一半,GDP是美國的68%,照這種速度發展下去。10年後可全超美國。這已經嚴重危脅到美國切身利益。美國政商企業界都很害怕。於是在八五年出臺了一個什麼廣場協議。日元匯率劇升,日本的快速發展發動機緩緩停了下來。出口受阻,日本人把多餘錢拿到歐美甚至世界各地買買買……當時日本東京的房價總值可以買下大半個美國。房產泡沫終於在九十年代徹定破滅。房地產跌破60%以上,許多家庭貸款買的房子己無力償還債務,約約破產。日本在80年代一九十年代中期標榜l億中產許多都破了產。生活相當艱難。房產的美夢破碎了。但日本還有一個強大的製造業和世界一流的服務業。東方不亮西方亮。到現在日本還是世界高度發達國家,就因為日本掌握了許多核心技術。日本還有一個海外的日本。日本很低調做事。這是我們要努力學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