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最終會融入西方而成為西方陣營一員嗎?

過客妙登


俄羅斯難道不是西方國家嗎?俄羅斯無論是從文化,地理,種族,宗教,乃至意識形態都是一個地道道的西方國家,而題主所說的西方國家是指以美,德,法,英為首的國家,或者是以美國為首的歐洲的國家。更為確切地說,俄羅斯是否會成為依附於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

如果以“降低身份”掉價的身份去依附西方國家,俄羅斯是絕對不會這樣做的。作為當年的超級大國,讓他做美國的小弟甚至德法的小弟,這在俄羅斯看來簡直是不可接受的侮辱。應該說。自彼得大帝開始,西方國家就不待見俄羅斯,覺得這個國家野蠻而無知,粗俗而無禮。在宗教上,美德法英信奉新教天主教,而俄羅斯則篤信古羅馬的東正教。雖然都是同屬基督教文明世界但分屬兩個陣營。在一戰之前,俄羅斯是歐洲二流國家。但誰也意料不到是二戰以後,被西方社會所“唾棄”蘇聯一舉成為世界上的超級大國,而西方以德法英為首的國家徹底被打廢,打殘,淪為美國的附庸和“乞丐”。蘇聯進入他最強大的時代。西方國家開始對蘇聯開始“恐懼”,也開始拒絕和反對和蘇聯進行任何交往。而蘇聯在這個時候,也更加自大。傲視天下。當然,俄羅斯的大國沙文主義也極度膨脹,這也是西方國家不待見俄羅斯的重要原因。

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恢復到了一戰之前的國際地緣地位。這時候的俄羅斯希望從新融入西方社會,與德法一樣共同發展。但直到今天,西方國家都拒絕接納俄羅斯,而且會繼續如此,這和美國無關,原因就是是俄羅斯國土大了,而且曾經太強大了,更為嚴重地是,俄羅斯對他國領土有著近乎“貪婪的慾望”無時不刻不希望把他國領土據為己有。而歐洲國家基本上都是小國,根本不無法容納俄羅斯。讓俄羅斯進入歐洲,就好比讓大象進入洗澡盆,大象會把洗澡盆都踩碎的(丘吉爾語)。俄羅斯要想徹底融入西方國家,只有兩個方式,一個甘心當小弟,徹底非軍事化,無害化,成為小白兔。拔掉自己的牙齒,二是俄羅斯徹底地碎片化,二次解體為十幾個國家,西方國家才可可能接納俄羅斯的可能,而已這種方式加入西方國家,俄羅斯肯定不會答應。在俄羅斯看來,他要的是平等的合作,而非成為附庸。

矛盾的是,在歐美國家眼裡看來,不受他們控制。不接受基督文明,不執行“西方民主”不接納西方文化。就是西方國家的敵人和對手,就應該被抵制和反對,你甚至是西方的敵人和威脅。俄羅斯悲哀在於,他是西方文明,但卻不被西方(美英德)所承認,英美國家自詡為西方文明的代表確實有些不要臉,不知羞恥。這樣一來俄羅斯有些尷尬,當歐洲老大不認。想當老二心有不甘(當 老二歐洲都不樂意。)除歐洲國家之外都把俄羅斯當歐洲國家,但歐洲國家卻不承認俄羅斯是“歐洲國家”,即便是俄羅斯再努力,美英法國家也不會人把俄羅斯當自己人。

俄羅斯人是心高氣傲。根看不起德英法這些國家,覺得歐洲是歐洲人的歐洲,而不是美國人的歐洲。特別瞧不起德法,尤其是英國人的奴才相、所以現在的俄羅斯高舉歐洲是歐洲人大旗。而潛臺詞是我才是歐洲老大。應該說,沒有俄羅斯,英法德的生活很錯,經濟發達人民富足。但萬一歐洲發生大事件,大災難,再次發生類似於二戰的大事,離開俄羅斯,歐洲人什麼事也幹不成。拿破崙時代,希特勒侵犯整個歐洲的時候,都是俄羅斯拯救了歐洲。歐洲離不開俄羅斯,俄羅斯同樣離不開歐洲,而目前的形式應該是最好的狀況。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俄羅斯究竟是西方國家,還是東方國家?這一問題其實是存在爭議的:地跨歐亞大陸的俄羅斯擁有1709.82萬平方公里的國土,是全世界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幾乎相當於我國和澳大利亞之和。在俄羅斯這1709.82萬平方公里遼闊的國土之中大約有四分之三的面積位於亞洲,四分之一位於歐洲。然而俄羅斯四分之三的人口都生活在歐洲部分的領土上,經濟中心和主要的工業基地也位於歐洲,首都莫斯科以及聖彼得堡等主要大城市也普遍集中分佈在歐洲。俄羅斯的歷史起源於東歐平原上的莫斯科大公國,俄羅斯的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就是一部自西向東擴張的歷史,可以說俄羅斯民族的發源地在歐洲。正因為基於以上這些原因,所以在地理概念上一般還是將俄羅斯歸入歐洲國家的。然而俄羅斯這個地理概念上的歐洲國家在國際地緣政治中卻始終處於一種不東不西的孤立地位。

事實上西歐各國一直以來對俄羅斯有一種歧視心態:西歐各國同俄羅斯其實既不同文,也不同種——西歐各國的主體民族幾乎都是由日耳曼人演變而來,而俄羅斯卻是斯拉夫民族。當然有人會說:波蘭等國也是斯拉夫人,為什麼就可以被西歐各國接受呢?事實上波蘭等國儘管是斯拉夫人,但在歷史上一直同西歐各國有比較緊密的聯繫,也皈依了西歐各國普遍信奉的羅馬天主教派。而俄羅斯儘管也是基督教文明的一員,但信奉的卻是源自拜占庭帝國的東正教派,儘管東正教和天主教同為基督教分支,但歷史上兩派一直為競爭基督教正統的地位而存在矛盾。歷史上俄羅斯曾被蒙古征服並佔領過兩百餘年,因此俄羅斯在其他歐洲國家眼中是混有蒙古血統的,這導致西歐各國在心理上對俄羅斯存在隔閡。也正是由於被蒙古征服佔領的兩百餘年使俄羅斯同西歐各國發生的大航海運動、文藝復興等失之交臂,儘管彼得大帝通過效法西歐強國使俄羅斯得以奮起直追,但俄羅斯的在經濟文化領域始終落後於西歐,甚至直到二戰時期蘇聯強大的軍工在相當程度上仍是依賴於豐富的戰略資源儲備和巨大的人力資源而締造的,在技術層面仍是落後於西歐的。也正因為如此自認為文明層次更為先進的西歐各國視俄羅斯為蒙古化的蠻夷之邦。

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俄羅斯本身對西方文明也懷有一種豔羨之情。也有著數百年向西方學習的歷史:1697年荷蘭的贊丹港迎來了一支俄國使團,在這支使團中有一個名叫彼得米哈·伊洛夫的下士,令荷蘭人頗為不解的是整支使團上上下下無不對這位下士禮敬有加,多年後人們才知道這位下士其實就是當時的俄國沙皇彼得一世。彼得一世在俄國迅速掀起了一股全面學習西方先進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的風潮。1712年彼得一世將俄羅斯首都由莫斯科遷往聖彼得堡,從此這裡成為了俄國面向西歐的一扇窗戶。彼得大帝所開啟的向西方學習的風潮使俄國人開始熱衷於在服飾、建築各方面模仿西歐國家,彼得堡的宮廷開始熱衷於說法語,以致於我們今天如果去看原版的《戰爭與和平》就能從中發現許多法語單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當俄國按西方模式改革自己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的同時西方的思想文明也隨之到來並開始逐漸對俄國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葉卡捷琳娜大帝在位時期俄國的專制傳統披上了一層“開明專制”的外衣——葉卡捷琳娜推崇法國的啟蒙思想:1767年葉卡捷琳娜召集了新法典起草委員會會議——通過頒佈新的法典打破俄國森嚴的階級壁壘,實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儘管這一目標最終未能實現,但已對俄國傳統的專制統治有所觸動。葉卡捷琳娜甚至試圖改善農奴制度,但在貴族勢力的強烈反對下未能實現。

拿破崙戰爭後期俄軍一路反攻到巴黎,在這一過程中那些實地親身接觸到西方文明的俄軍官兵們開始日益滋生出對專制制度的質疑。1825年11月19日戰勝拿破崙的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突發疾病身亡,由於他沒留下子嗣,因此皇位應由他的二弟君士坦丁繼承。當時君士坦丁被任命為俄國駐波蘭總督,亞歷山大一世和君士坦丁的弟弟尼古拉當時就在沙俄都城彼得堡,以我們傳統的思維觀念而言:在專制統治下權力的誘惑足以戰勝親情——身在京城的尼古拉完全可以對外封鎖消息,然後宣稱兄長生前已確定自己為繼承人。然而尼古拉並沒這麼做,而是立刻派人向身在波蘭的二哥君士坦丁通報了身為沙皇的兄長病故一事並請君士坦丁立刻回京繼位。更為戲劇性的是:君士坦丁明確拒絕回京繼位,原來他愛上了一名波蘭的平民女子,他願意為她放棄皇位和自己的貴族頭銜留在波蘭生活,於是他回覆三弟尼古拉:自己將放棄皇位並請尼古拉繼位。尼古拉在得到二哥的回覆後並沒順勢繼位,而是率領京城官吏向二哥君士坦丁宣誓效忠;然而與此同時身在波蘭的君士坦丁也率領自己的部署向尼古拉宣誓效忠。被視為歐洲專制堡壘的沙皇俄國竟然出現了推讓皇位的現象。君士坦丁和尼古拉這番兄弟情深互讓皇位的大戲直接導致了十二月黨人起義:一批遠征西歐的俄軍官兵在親眼見證法蘭西、德意志、意大利等地的民族民主革命後懷著對俄國農奴制和專制制度的不滿於俄歷12月14日發動起義。由於當時身在波蘭的君士坦丁大力支持波蘭憲法,因此被起義者視為是一個主張憲法治國的人,他們希望君士坦丁能繼承皇位,然後將俄國的君主專制制度改造成為君主立憲制度,於是他們打出了“我們要君士坦丁,我們要憲法”的口號。十二月黨人起義結束了君士坦丁和尼古拉之間互讓皇位的舉動——尼古拉隨即宣佈繼承皇位並著手鎮壓起義,儘管起義被平息了下去,但這次起義給予俄國的專制統治最早的打擊,此後俄國就進入了一段革命歲月。就此而言: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種子其實就是十二月黨人起義種下的。19世紀後半期的俄國幾乎成為了歐洲各種思潮的交匯地:專制主義、憲政主義、共產主義、無政府主義......幾乎當時存在的所有思潮都能在俄國找到。俄國的文學家用文字批判農奴制和專制制度的腐朽,俄國的音樂家用旋律抒發對專制的控訴,俄國的科學家以探索的精神破除陳腐的迷信,正是在這樣的狀態下俄國為世界貢獻了列夫·托爾斯泰、柴可夫斯基、門捷列夫等等,與此同時俄國的革命家們正躍躍欲試要打造一個新世界。

1917年俄國相繼爆發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在此之後隨著俄國與西方國家在意識形態上的分歧而遭到了西方國家的一致排斥。俄羅斯曾一度以為西方國家對自己的牴觸完全來自於冷戰時期不同意識形態的對立,所以在葉利欽時代已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俄羅斯曾一度在內政外交上實行全面西化的模式:在內政上俄羅斯全方位效法西方的政治經濟制度,在外交路線上積極致力於改善與西方國家的關係。在北約東擴的大形勢下俄羅斯曾一度試圖加入北約以緩和同西方國家的關係。然而事實上北約在東擴這一問題上其實是將俄羅斯與其他東歐國家區別對待的:北約對東歐國家採取的是拉攏的策略,最終目的是將這些國家納入到北約的框架體系之下;對俄羅斯可就是另一個概念了——比其他歐洲國家加起來都還大的俄羅斯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加入北約無疑將極大改變北約內部既定的權力格局,即使當時的俄羅斯正處於蘇聯解體初期的改革陣痛之中,正處於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低谷期,但就發展潛力而言卻是西方國家不能漠視的。蘇聯解體後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這時的美國開始在全球範圍內推行單邊外交路線,極力維持自己在全球範圍內的霸權主導地位。對身為世界霸主的美國而言:最忌諱的就是區域性霸主的存在,即使身為全球霸主的美國在綜合實力上強於區域性霸主,可畢竟強龍不壓地頭蛇,如果在某一地區存在區域霸主,那麼這個區域霸主就能憑藉天然的地緣優勢阻遏美國在這一地區的利益擴張,進而可能對美國的世界霸權構成挑戰。俄羅斯由於其龐大的國家規模體量、強大的軍事工業、豐富的資源儲備使其具備一個區域霸主的實力,同時美國也需要塑造一個外部敵人來維繫北約內部的一致立場,而俄羅斯恰恰適合扮演這樣的角色,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於是北約方面拒絕了俄羅斯的加入。

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戰略擠壓一直都是“兩條腿走路”:北約從政治軍事上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而歐盟則從經濟上瓦解俄羅斯在東歐的傳統市場範圍。當然歐盟和北約畢竟不能完全劃等號,歐盟成立的初衷就是歐洲國家為了在美、蘇兩極之外增強自身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事實上歐盟國家和美國之間一直存在一定的競爭關係,俄羅斯也並不是沒嘗試爭取歐盟國家的支持:1993年底俄羅斯與歐盟簽署了《俄羅斯同歐盟之間關於建立夥伴和合作關係的聯合政治聲明》。1994年6月俄羅斯又同歐盟簽署了為期十年的《夥伴關係與合作協定》。1997年10月時任俄羅斯總統的葉利欽在出席歐洲委員會首腦會議是提出了同時涵蓋歐盟和俄羅斯的“大歐洲”思想。1998年5月俄羅斯與歐盟第一次首腦會議在英國舉行。與此同時俄羅斯與歐盟之間的經貿關係也日益密切起來:俄羅斯與歐盟之間的貿易額從1995年的603億美元攀升到2006年的2310億美元,歐盟對俄羅斯的直接投資也從2004年的60億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71億美元,對歐盟國家的能源出口一度佔到俄羅斯出口總量的90%以上,歐盟也成為了俄羅斯最大的外匯來源地。

儘管俄羅斯與歐盟之間的雙邊關係在這一時期呈現日益深化的跡象,但歐盟的東擴仍使俄羅斯感覺到挑戰:2004年5月1日馬耳他、塞浦路斯、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10國正式加入歐盟,歐盟成員國增加到25個。2007年1月1日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正式成為歐盟成員國,歐盟成員國增加到27個。2013年7月1日克羅地亞正式成為歐盟第28個成員國。如果俄羅斯加入歐盟的話,那麼歐盟的東擴自然不會對俄羅斯構成挑戰,但無論是歐盟方面或是俄羅斯方面都對俄羅斯加入歐盟一事顧慮重重,至少在短期內這是壓根不現實的。從歷史上來看:俄羅斯儘管也是一個歐洲國家,但一直被西歐各國視為另類,三百多年前俄羅斯的彼得大帝曾一度實行過全方位的西化改革,然而俄羅斯獨特的地緣區位和人文歷史使其在歐洲一直保持著獨立獨行的狀態。迄今為止俄羅斯和西歐國家仍延續著歷史上的互不信任狀態,如果放任俄羅斯這個龐然大物加入歐盟,那麼究竟是歐盟消化了俄羅斯呢?還是俄羅斯消化了歐盟呢?與此同時俄羅斯的加入勢必導致本來在歐盟內部居於支配地位的德、法等大國的地位相對下降,從而對歐盟內部現有的權力格局造成衝擊,這也是這些國家所不願看到的。

俄羅斯的國徽上繪製的是一隻雙頭鷹,寓示著俄羅斯地跨東西方兩大洲的地理格局。實際上這種獨特的地緣區位也塑造了俄羅斯獨特的民族精神——你很難說俄羅斯是一個東方國家,因為其種族、宗教、歷史、文化中的東方基因都是極其微小的;可你也很難說俄羅斯就是一個純粹的西方國家,甚至迄今為止仍有不少西方國家將俄羅斯視為具有蒙古血統的“白色韃靼”,更何況彼此之間還存在著現實利益層面的糾葛。在可預見的未來俄羅斯恐怕仍將維持目前這種不東不西的狀態:一方面俄羅斯種族、宗教、文化各方面都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西方國家,蘇聯解體後的轉型歷程則使俄羅斯與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差異也不復存在,俄羅斯也會積極試圖融入到西方體系之中,以減輕來自於北約和歐盟的戰略壓力;然而另一方面俄羅斯獨特的地緣區位和人文歷史使其與西方國家之間始終存在隔閡,而俄羅斯龐大的體量又使西方國家將其視為潛在的威脅。除非俄羅斯能全方位向西方國家服軟示弱並任其擺佈,否則西方陣營是不會接納俄羅斯的,然而俄羅斯的大國自尊又不允許俄羅斯這麼做。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在未來20年內,俄羅斯很有可能重新融入西方陣營!

不要忘了當初俄羅斯可是歐洲憲兵,正兒八經的西方陣營的一員並且大受歡迎。

不過,出現這一事件必須有一個先決條件:有一個強大的國家在西方崛起,並嚴重威脅到了整個西方包括俄羅斯,這讓各國覺得有必要抱團到一起,就像當初各國組建反法聯盟共同對付法國一樣。

未來20年有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崛起成為能夠威脅到西方陣營的強大存在。

一個能夠威脅到歐洲的國家必須要有如下幾個條件:

  • 存在於歐洲附近

這個國家必須得存在於歐洲附近,才會讓歐洲各國感受到該國崛起所帶來的巨大的衝擊力和威脅,才能讓他們真正聯合起來。

  • 強大到讓歐洲各國有一種無力感

就如同大革命時期的法國,雖然各國組建聯盟打算把法國大革命扼殺掉,但這個強大的國家一挑多還不落下風。

(第六次反法聯盟形勢圖,藍色是法國及其征服的地區,紅色為反法聯盟國家,圖中可見俄羅斯是聯盟中的重要成員)


所以,在歐洲附近崛起的國家體量不能太小,必須要讓各國發現聯合起來也沒有能力制止他。

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想到從外邊再招來援手幫忙。於是,俄羅斯就順理成章的成為被邀請對象了。

盤點一下可能威脅歐洲的國家

目前來看,歐洲總體上處於衰落狀態,最近10年的經濟都不太好,很多國家都在吃老本,估計再過10年20年境況會比現在還差。

個人認為,歐洲以及歐洲附近只有兩個國家有重新崛起的希望。第一個國家是土耳其;第二個國家是德國。

  • 昔日的中東霸主土耳其

土耳其位於亞洲和歐洲的交界上,這個地跨兩大洲的國家人口大約8300多萬,國土面積78萬平方公里。

(土耳其的位置)

土耳其有重新成為世界級強國的野心,所以在前幾年埃爾多安歡迎巴勒斯坦總統的時候,安排代表土耳其歷史上16個“偉大王朝”的16名武士分兩隊列在樓梯上。


這種對過去榮光的追憶,無疑彰顯了土耳其有試圖再次恢復中東霸主威懾歐洲的野心。

可惜的是,土耳其這個國家在最近這幾十年來發展還算可以,但並不突出。

據估計,2018年土耳其的GDP大約為9000億美元,人均大約為1.1萬美元,和世界平均水平差不多,在中東地區處於較高水準,但和歐洲各大國比還是差很多的。就連以經濟差著稱的西班牙人均GDP也有3萬多美元呢。

而且,目前土耳其的高科技產業不是很發達,工業中主要還是以低端製造業為主。所以,雖然發展較快但並不具有威脅整個歐洲的潛力。

  • 另一個國家就是歐洲目前發展最好的德國

都說東亞是怪物房,其實近代大多數時間歐洲才是真正的怪物房,那裡隨便拿一個人口數千萬的大國放到世界大多數地區都可以稱得上當地的霸主級國家。所以,歐洲內部經常會爆發強國之間的大規模戰爭。好在歐洲有一個攪屎棍英國才沒有讓任何一個強國實現統一歐洲的野心。

目前來看,有望在眾多歐盟國家中實現再次崛起的就是德國

(德國在歐洲的位置(深綠色))

德國是歐盟的主導國家,也是目前歐盟地區在科技方面發展最好的國家,他在工業4.0方面是歐洲地區下力氣最大的國家,未來不可限量。

關鍵是,德國雖然經歷了一戰二戰的失敗,但一直沒有放棄成為世界級大國的雄心。前幾年德國還聯合日本、巴西、印度等地區性大國共同衝擊常任理事國席位,希望能成為有影響力的世界性大國。

只不過,他們這種行為只需要五常任何一個國家隨隨便便就能否定掉,所以沒成功。但是,這些國家不服是溢於言表的。

在未來,德國的科技將會實現一個長足的進步,實現國力跨越式的飛昇。相比衰落的法國、英國、西班牙、意大利等周邊大國他會像一隻仙鶴立在雞群裡。

(強大的德國工業)

這些國家不想讓德國一家獨大就會引進外援。

我相信,作為攪屎棍的大英帝國肯定會成為一個積極的推動者。

因為,當初反法聯盟就是在他主導下搞定的。

如果德國再次崛起,他也許會組成一個反德聯盟,從而讓俄羅斯在東方成為限制住德國野心的一股力量。

如此一來,德國就被踢出了傳統的西方陣營,俄羅斯被再次邀請加入西方陣營。


加入西方陣營之後,俄羅斯會得到西方國家的大力扶持,但也只不過是一個打手而已。。。。。

俄羅斯是世界第一資源大國,世界第一國土大國,擁有1億多人口。西方各國在圍堵德國的時候也清楚,如果俄羅斯走出困境會成為反德聯盟的主導國家,那可真成了前門拒虎後門入狼了。

為了防止上訴情況出現,各國給俄羅斯的定位就是成為歐洲各國壓制德國的棋子,雖然國內經濟會得到一定的恢復和發展,但絕對不會得到西方認真的幫助。

美國在幹嘛

  • 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要需要俄羅斯,美國在哪裡?

說實話,隨著世界各國的發展,歐洲在世界的地位是越來越降低了。

其他地方各大國在崛起的過程中,需要美國拿出更多的精力去抵制。

就拿印度洋地區的大國印度來說,這個國家最近幾十年崛起速度很快,不出20年,印度一定會在印度洋地區形成對美國的挑戰。

(印度海軍是印度洋地區最強大的海軍之一,20年後會對美國實現強力挑戰)

美國要想維持在印度洋地區的霸權地位,就必須在這裡部署更多的軍事力量。

所以也就沒辦法在歐洲地區加大投入,這也是為什麼當德國崛起之後他必須同意引進俄羅斯來遏制,並且通過歐洲其他國家來平衡俄羅斯的力量,實現歐洲各國的互相牽制。

  • 也可能有人會認為,有美國看著德國蹦躂不起來。

不是這樣的,就拿德國、日本、印度、巴西衝擊常任理事國席位來說,不僅德國已經開始蹦躂了,就連日本都在蹦躂,假如德國在工業4.0時代實現再次崛起,他只會蹦的更歡,美國還真就壓不住了。

以上!


歷史風暴


確定一定以及肯定。。。。。。不會!

雖然俄羅斯一直沒有放棄過融入西方陣營,共唱《同一首歌》的努力,但就和很多“演員”的遭遇一樣,俄羅斯不得不接受“你不是那塊料”的慘痛現實。

而在蘇聯解體後,葉利欽被戲耍,普京被醜拒之後,俄羅斯終於下定決心堅決和西方拜拜,做一個真正的斯拉夫漢子。

而且從普京執政的近20年時間來看,俄羅斯在未來也不可能融入西方成為西方陣營的一員。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靜夜史認為:

俄羅斯融入西方,將是沒有未來的不歸路!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俄羅斯和其他國家相比太過不同。

作為東斯拉夫民族國家,俄羅斯先天就和西斯拉夫、日耳曼、凱爾特人等組成的西方國家不同,在西歐深受西羅馬天主教影響的同時,俄羅斯受東羅馬帝國影響盛行東正教。不同的宗教觀點使歷史上的俄羅斯和西方國家格格不入,而在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後,因為東羅馬帝國索菲亞公主下嫁俄羅斯,俄羅斯開始以東羅馬繼承者自居,稱俄羅斯為“第三羅馬帝國”,自己則加冕為“沙皇”。

而在更早時候的13世紀,俄羅斯被蒙古奴役了250多年,這導致俄羅斯身上不可避免地帶有了蒙古人的基因,所以才有了“剝開一個俄羅斯人,你會看到一個韃靼人”的西方諺語。

從本質上說,俄羅斯和西方國家在起步就不是一家人,自然對俄羅斯敬而遠之或者嗤之以鼻。

雖然17世紀彼得一世不斷嘗試融入西方,甚至將首都遷到聖彼得堡,但無濟於事,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拒絕是堅決而果斷的。

而俄羅斯在融入西方不得要領的同時,也在不停地“不走尋常路”。先是將領土向亞洲的西伯利亞瘋狂擴張,使俄羅斯成為地跨歐亞的大國。然後在內憂外患中走上共產主義道路,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共產主義國家。

從蘇聯建立的那一刻開始,與西方世界的對抗就從來沒有停止過,二戰後更是與西方陣營劍拔弩張了將近半個世紀。

在1991年蘇聯解體後,領導俄羅斯的葉利欽想要西方國家突然集體失憶和患上白內障,然後歡天喜地地擁抱俄羅斯。

事實證明,西方國家拒絕俄羅斯,不是因為他們沒失憶,而是因為俄羅斯即使遭遇了蘇聯解體的巨大打擊,仍然具有相當巨大的體量。

這就非常尷尬了,因為無論俄羅斯在蘇聯解體的事件中經歷了什麼,只要俄羅斯體量依然龐大,就一定是西方國家的巨大威脅,所以即使俄羅斯半死不活,仍然得不到西方國家的“刀下留人”。

正所謂:“意識形態不是決定俄羅斯和西方國家關係的根本,實力才是”。

在如此不利的環境下,如果俄羅斯想要融入西方,就必須要再次妥協,比如拔掉利齒,銷燬核武器;或者自斷筋絡,主動減小自身體量。總之一個原則,不要讓西方國家感受到自己的威脅。

這還不如讓俄羅斯當場去世。

所以不肯低頭的俄羅斯註定是無法融入西方世界的。

而在葉利欽經過了4年的摸索後,終於明白“融入西方”就是坑,於是轉而向東方大國靠攏。而普京在多次要求加入北約被拒絕後,終於帶領俄羅斯走向了強硬的自強之路。

對俄羅斯而言,在形單影隻的國際社會想要保持穩定,就一定要保持強硬姿態。只有強硬才能讓俄羅斯更團結,才能打擊寡頭、消滅分裂勢力、打擊恐怖主義等。

而強硬,也註定了要與西方國家長期對抗。在明白了“強硬”才是拯救俄羅斯良方的事實後,俄羅斯在沒有普京的未來日子,也會長期保持強硬姿態,這會成為俄羅斯和西方國家之間相處的主旋律。

所以,在主動當狗都不一定被接納的情況下,自立自強的俄羅斯是註定不受西方國家待見的,所以俄羅斯在長期內不可能融入西方國家。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早在蘇聯成立之日起,由於政治意識形態本質上的差異,逐漸演變成東西方兩大陣營,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種情況就愈加突出,蛻變成以蘇聯為首的東歐社會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兩大陣營唇槍舌劍,劍拔弩張,互不相讓,大有要將對方吃到的架勢。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衣缽,美國等西方國家向俄伸出橄欖枝,希望俄羅斯能加入西方陣營,並將其納入G8集團,俄羅斯也願意與西方國家實現和解,畢竟穩定的歐洲對誰都有好處。

誰知,美國不斷唆使俄羅斯的民族兄弟國家烏克蘭加入北約,歐盟也在持續東擴,這引起了俄羅斯的警惕,見烏克蘭已無藥可救,遂當即在2014年3月推動克里米亞公投入俄,以警醒烏克蘭莫要在西化道路上認不清自我,迷失了方向。

此舉很快遭到西方國家鋪天蓋地的譴責,並取消俄羅斯G8成員國資格,同時美國還聯合歐盟對俄羅斯進行制裁,使得以資源經濟為主要收入來源的俄羅斯自此舉步維艱,對西方國家的醜惡嘴臉有了深刻的認識,不再對它們抱任何幻想。鑑於此,俄羅斯會最終融入西方陣營成為其一員嗎?

俗話說:“一山難容二虎。”西方國家已經有美國稱霸一方,如果俄羅斯加入西方陣營,必然要接受美國的領導,這不是在羞辱俄羅斯嗎?俄羅斯也是當今世界數一數二的國家,國土面積世界之最,歷史上也威名顯赫,美國與俄羅斯巨人相比,年輕得很,成立至今不過二百多年,何況美國到處惹是生非,倚強凌弱,有什麼資格領導俄羅斯呢?

如果俄羅斯最終能加入西方陣營,那必然是美國拱手交出領導權,抑或美國由於機體衰朽,歐洲國家趁機發難,紛紛倒向俄羅斯懷抱,然而這樣的設想很難成立。

俄羅斯是不會加入西方陣營的,這是歷史與現實決定的,是俄羅斯戰鬥民族的鮮明個性和自身訴求使然。

點贊太容易,評論顯真情,歡迎關注、留言,等你評論,等你『一鳴驚人』!

江淮聖手


遠期來看,俄羅斯必定會融入西方成為西方陣營一員,這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

說到俄羅斯,當下的兩個情緒表現引人注目:

一是對普京愛得要命。相信一些國人是除了俄羅斯本土外熱愛普京的最大群體,他們愛普京的強悍,愛他的耍帥,進而把這種愛轉化為“普京大帝”這種俄羅斯人聽了都有些莫名其妙的狂熱呼喊,同時愛屋及烏地愛上了俄羅斯這個“戰鬥民族”。並且極端化不可思議地把愛普京等同於愛國,一概對指正普京和俄羅斯有所微詞的人狂罵大喝。

二是對俄羅斯的任何風吹草動怕得要死。國際上,俄羅斯的強權政治、窮兵黷武必定招致了世界的廣泛反對,更引起了美歐國家的強硬制裁;內政上,俄羅斯目前形式上的三權分立體制,也必定會有反對派的抗議發聲,會有民眾不滿的遊行示威。然而在我們這裡卻是風雨未來風滿樓,對俄羅斯及普京的命運擔驚受怕惶惶不可終日。



這樣,對普京的愛讓我們膜拜普京的英明偉大,進而認為俄羅斯目前強大無比。同時對於俄羅斯的蘇聯式崩塌又憂心忡忡,以兩個實質矛盾的思維面對世界,面對俄羅斯。

實質而言,俄羅斯首先有融入西方的歷史動因,從彼得大帝以來的學習西方,到後來沙皇的普遍介入歐洲事務,再到蘇東劇變後俄羅斯的“休克療法”,這都是俄羅斯融入西方的不斷努力。其次俄羅斯的帝國擴張思維難以持久,不惟國力膨脹入不敷出,而且阻滯經濟發展、遲延民族創新,一直在“擴張”——“顛覆”——“擴張”——“分裂”的泥潭裡循環掙扎。再次是俄羅斯民眾人心思變,個人要求自由,追求財富,渴求幸福安康的腳步一刻不曾停歇。



寄託於帝國夢想的虛幻強大,寄望於強人執政永久的長命百歲,本身就偏離了現代國家發展的應有之義,俄羅斯的再一次分裂不可避免,必將慘烈,甚至血腥。

歐洲小國瑞士、荷蘭、丹麥、挪威的富足安康,誰不羨慕?帝國思維落後於時代,該扔進歷史的垃圾堆了。


今古達觀


首先先明白一個事實,那就是所謂的西方不過是一個鬆散的臨時的政治聯合體,這個組織內部也不是那麼團結一致,相反的這個組織內部本來就因地域、民族、宗教信仰和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分為不同的利益群體,這多個群體要麼相互有戰略支撐短期內還停留在一個大的口號下,如英國加入歐盟。要麼就有些本質的利害衝突,如德法主張的歐洲一體化與英國的大陸均勢主義,本來就是相互衝突背離的!



而在更大的框架內,美國是整個如今被認為是西方的操盤俠,他深知歐洲有對美國在歐洲政策不滿的大國存在,也清楚他們的實力和利益訴求,更清楚歐洲國家若實現了一體化後對世界格局的影響力,因此連特朗普都認為歐盟才是美國的最大競爭對手!



而在東歐俄羅斯與西歐德法之間,有著大量的曾經的華約和蘇聯加盟國家,他們經濟上渴望與如今的西歐接軌,獲得他們的經濟援助,但她們對西歐和美國唯一的價值與他們在蘇聯/俄羅斯身邊一樣,那就是充當戰略緩衝國,不同的是作為廉價的勞動力和市場,很符合歐盟中如德國這樣的胃口,而作為戰略緩衝,顯然德國並不是太需要,這方面一心壓制歐盟的美國更加需要!



因此造就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幾乎所有的東歐各國(除俄羅斯)都比較親美,也比較喜歡德國,但卻不太受法國和英國的待見,法國並沒有德國那樣的雄厚的工業能力,兩次世界大戰的受挫也讓法國也不再相信盟友,因此法國的興趣更多的是自己國內的事情,以及自己身邊的國家的事情!



那麼俄羅斯有沒有可能倒向這個“西方”呢?從本質上不管是美國還是未來極有可能崛起的歐盟,都不太可能接受一個強大的俄羅斯,若俄羅斯依然強大,那麼德國與俄羅斯就存在地緣戰略衝突,一個向東擴張影響力與一個向西擴張影響力的對手或許終將會回到歷史的輪迴之中!



當然嚴格意義上俄羅斯也算西方國家,例如即使他們在歐洲關係劍拔弩張的時候還是可以組隊到世界別的地方打劫,例如在擴展殖民地方面就是如此!從這一方面來看歐洲與俄羅斯的地緣關係要親近於美國,保不準美國在哪個時候被這兩個曾經的對手來一次鬥地主!


涇水書生


好問題,搶答了。

不會的。俄羅斯在探尋一條有別於西方的發展道路。歷史上如此在做,現實中與西方不容,未來應該能有限度實現目標。

俄羅斯幾度離西方制度非常近,首先是建國之初,即1721年,比美國早55年。第二次是克里米亞戰爭之後,即1853年。第三次是一戰前後。第四次是葉利欽時代。特別點出此四個時段,有研究的讀者應當發現問題了:與西方的發展關節同步。除了第四次(下文有論),俄羅斯是有機會選擇西方模式的,但為什麼沒有呢?熟悉文化的先生更可以深思:普希金、契訶夫、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的思想思維情感道德與西方是如此相似。俄羅斯為什麼會走一條不同於西方的發展模式呢?

只有一個解釋:西方模式並沒有打動俄羅斯,或者說最近參閱西方模式的俄羅斯沒瞧中!

認真思索的先生不會認為我是臆斷。但詳細論證足以寫一部專論了。請相信我的結論。

葉利欽時期,俄羅斯是真心歸於西方的,然而現實給了他教訓,所以他會流著淚道歉並把國家交給普金,走上再次與西方對抗的路一一葉利欽是蘇聯的罪人,但憑此可被原諒:他不是俄奸,而是真心為俄尋找發展之路。

說罷歷史說現實。也許西方是真心相信自己制度具有領先性的,他們害怕國家完整的俄羅斯引入其模式實現復興。他們只接受解除武裝、分解國土後的俄羅斯加入其陣營一一當年就是這樣對待烏克蘭的。讓俄羅斯人民過上他們描繪的“自由民主的幸福生活”不是西方的目的!如是,冷戰結束後,葉利欽真心歡迎西方,但西方收割財富後,再次帶去的是北約的軍事機器。請認真回憶普金如何贏得全國擁戴的?可不是派軍警全國鎮壓,而是以打擊寡頭、打擊分裂(高加索戰爭)、強力抵抗西方的行動與西方式的演講獲得支持的,全俄人勒緊褲帶擁護他。

所以,現實世界,西方與俄羅斯的結構性矛盾不可調和。

未來呢?俄羅斯確實在科技、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相比東西大國都有不小的距離了。要再掘起成為能帶領一群追隨者參與國際競爭不易了。但其國土、資源、民族性決定其不會成為任何國家的跟班,其底蘊與實力也決定任何國家都不敢對其輕視,俄羅斯一是多極世界的重量級存在。

最大的可能是,地球的北方將成為全人類的大後方!

為什麼不會呢?





巴山肖鵬


絕對不會,俄羅斯和西方的隔閡將會永遠存在下去,直到板塊移動。

俄羅斯和西方最早的矛盾根源是蘇聯和西方的矛盾,為此發生了協約國干涉蘇俄內戰。也因為如此,在二戰後形成了華約,北約互相對抗的局面。俄羅斯與西方始終存在不信任,也存在著根本上的矛盾。
1991年,蘇聯解體了,接管克里姆林宮的葉利欽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親西方人物,他總是想方設法的滿足西方國家的要求。那一段日子裡,是俄羅斯人不堪回首的90年代。

葉利欽表示希望與西方改善關係,希望能夠加入歐盟,加入北約,但是,西方拒絕了。葉利欽搞“休克療法”去折騰俄羅斯經濟,結果弄得一團糟。西方卻一直表示支持。

葉利欽處處低頭,換來的是西方希望分裂和弱化俄羅斯,當杜達耶夫在車臣發動叛亂,成立所謂的“伊奇克里亞車臣共和國”,自任總統時,西方國家為他鼓掌。這讓葉利欽看清了事實,看清了事實。而在西方對南聯盟發起科索沃戰爭後,葉利欽更失望了。他明白了一個道理————西方絕不會和俄羅斯交好。
為什麼西方不會和俄羅斯交好?

因為存在根本利益上的矛盾。俄羅斯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國,俄羅斯需要安全穩定的環境。然而,北約東擴打破了這層寧靜。北約吸納了波蘭,又向烏克蘭和芬蘭伸手。最終,烏克蘭在2014年廣場革命後倒向了西方。俄羅斯不得不出手反制,進軍克里米亞。

西方在歐洲進行的反導系統部署是對俄羅斯國家安全的重大威脅。俄羅斯面對這種情況絕不會削減戰略進攻性武器的發展。

而在南方,西方國家滲透了格魯吉亞,威脅著高加索地區。美國甚至把手伸入了中亞的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
當2014年,俄羅斯收復克里米亞後,西方國家又對俄羅斯進行了制裁。2018年,又製造了斯克裡帕爾中毒事件。

除此之外,在網絡安全,經濟,以及敘利亞問題上,俄羅斯與西方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

如果你以為俄羅斯換個總統就可以改變,那就太天真了。不管什麼人,你只要往俄羅斯總統的位子上一座,你就要考慮俄國的利益,葉利欽給足了西方好處,但最後呢?

國家之間友好的根基在於存在共同利益,很遺憾,俄羅斯和西方的共同利益比起差異,還是份量不夠。


朱興子


俄羅斯最終會融入西方,還是走向東方,抑或走出一條非歐非亞的獨特道路,目前還未可知。

俄羅斯歷史的大部分時期,融入西方都是主流想法。俄羅斯第一次向全球大國的地位衝刺,是在彼得大帝時期。彼得大帝實施了沙俄式的改革開放。改革的標準是歐洲式的,例如建立科學院、歐洲式的陸海軍等;開放也是面向歐洲,為了更便利地向歐洲學習、引進歐洲的科技文化,彼得大帝還“特意”發動對瑞典的戰爭,以奪取波羅的海的出海口。這個出海口就是今天的聖彼得堡。彼得大帝后來興沖沖地把首都遷到了聖彼得堡,以便讓俄羅斯的精英接受歐洲風雨的洗禮。

第一,俄國人向歐洲學習,不僅是為了富強和文明,也是為了融入歐洲,成為歐洲國家。彼得大帝之後,歐洲文化、習俗、禮儀開始為俄羅斯貴族推崇,俄羅斯歐洲化日漸深入。沙俄也逐漸以歐洲大國自居,努力加入歐洲強國大家庭。19世紀初,沙俄與英國一起,從歐洲東西兩翼威懾拿破崙帝國,至此,沙俄事實上已經成為影響歐洲地緣政治全局的角色。當拿破崙大軍在俄羅斯折戟沉沙之後,歐洲重回權力均衡格局,俄羅斯正式成為歐洲神聖同盟的正式成員。

第二,俄國人融入歐洲,意味著走歐洲式、依賴歐洲支持的發展道路。政治上的開明專制,經濟上的重商主義,外交上的弱肉強食,都是來自歐洲的思想成果。彼得大帝之後的俄羅斯,走的是一條歐洲式的發展道路。俄國的發展也嚴重依賴歐洲。俄羅斯的後發趕超需要大量投資,但是本土積累不夠,於是法國資本成為重要補充。俄羅斯科技落後,於是大量引進英國、德國的技術和設備,成為沙俄工業基礎。沙俄還和歐洲強國組建軍事同盟。拿破崙戰爭之後的神聖同盟,一戰前夕的法俄同盟等,意味著沙俄的國家安全依賴歐洲大國的支持,當然這種依賴是相互依賴。

第三,蘇聯是俄羅斯歷史上第一次獨立自主發展的嘗試。蘇聯的成立,中止了俄羅斯融入歐洲的進程。蘇聯置身“歐洲”之外,一方面是因為蘇聯的制度形式、意識形態等完全不同於歐洲國家,導致蘇聯自己不認同歐洲;另一方面是因為蘇聯作為革命性力量,引發歐洲國家懼怕,不願意接納蘇聯。二戰之後,蘇聯已經成為令整個歐洲為之戰慄的龐然大物。從軟實力看,蘇聯代表了全新的制度形式、發展道路、崛起模式,代表了人類新的發展方向,對第三世界國家產生了巨大影響。這種理念和道路的影響力,已經遠非歐洲能夠匹敵。從硬實力看,蘇聯的強悍軍力令歐洲恐懼了近半個世紀,不得不引入美國的力量予以抗衡。但是,美蘇爭霸卻導致歐洲和德國的分裂。這個支離破碎的歐洲,更是難以容納蘇聯;而蘇聯的眼界也不再限於歐洲,而是開始謀劃全球大棋局。

第四,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後處於持續迷茫中。蘇聯在冷戰中失敗,並最終解體。最初,俄羅斯從蘇聯失敗中學到教訓就是,非西方的發展道路是死衚衕,必須迴歸西方大家庭。這種迴歸表現政治經濟制度上的西化、外交戰略上的緩和,但是這個迴歸最終歸於失敗:經濟上,俄羅斯嘗試了休克療法,希望建立西方市場經濟體制,但是休克療法只休克卻無療效,經濟一落千丈;葉利欽時代的俄羅斯向歐美示好,希望成為西方社會的平等一員,但是卻只被視作冷戰的失敗者,西方堅持要攫取戰利品(北約東擴)。現在,從與西方衝突中,俄羅斯認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特的國家,根本不可能融入西方。普京上臺後,日益強調俄羅斯的獨特身份,並且將“歐亞”作為俄羅斯的標籤,例如建立了歐亞經濟聯盟,提出建立大歐亞夥伴關係,強調歐亞統一空間等。目前看,俄羅斯是將前蘇聯地區作為了大國復興的基本盤、大國地位的基礎。但是,即使在前蘇聯空間是一個統一蘇聯國家時,它都未能在世界大國競爭中勝出,如今分散而孱弱的後蘇聯空間,真的能承載俄羅斯的大國夢想嗎?俄羅斯人自己也是懷疑的。目前,俄羅斯仍有一部分人堅持融入西方,另一部分人則希望走向東方。

總之,今日俄羅斯仍然處於迷茫之中,未來到底會融入西方、走向東方、在歐亞空間實現復興或沉淪,仍然需要觀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