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人民醫院的變遷

德州市人民醫院的變遷

德州市人民醫院的變遷

1948年2月27日,德州地委、專署為解決全區地方幹部的治病問題,減輕部隊醫院的壓力,在臨邑縣城南鄧井子村成立濼北醫院,全院工作人員共18名。當時的醫療條件很差,醫療設備也僅僅只有2個聽診器、 2支體溫計和1個小天平。

由於醫院誕生於解放初期,因此院址也隨著戰爭的進程而頻繁變動。

第一次搬遷是1948年5月,醫院遷到臨邑城內署前街,並建立了門診部,設有注射室和換藥室,但沒有大型檢測設備。門診部的醫生主要靠望、觸、扣、聽進行診斷,常見病多是痢疾、瘧疾、腸炎和結核等,每天的門診量30—50人次。當時,醫院是按照部隊醫院的模式編制的,院裡除醫療設備外,還配有步槍24支、手槍10支以及不少手榴彈和子彈。

第二次搬遷是1948年8月,為躲避敵機轟炸,搬回鄧井子村。這時醫院已經初具規模,由於村子小,按上級指示,於11月遷往臨邑縣宿安鄉。在這裡,醫院建立了濼北公立醫院衛生訓練隊,壯大了護理隊伍,提高了護理人員技術水平。

隨著濟南解放,形勢穩定,1949年5月,醫院第三次搬遷,來到陵縣 (今陵城區)城裡,濼北公立醫院改稱濼北人民醫院,規模進一步擴大。當時內科有醫護人員100餘人,外科、婦科及手術科有100餘人,醫院衛生訓練隊有60多人。

1950年,濼北、滄南兩個專區合併,兩區醫院改編成為德州區中心衛生院,第四次搬遷到德州市南關街。這時醫院已經能開展尿常規、血常規檢測,開展了疝氣、闌尾、痔漏等手術,每天門診量達到100多人次。第二年,醫院遷到南門東,增加了牙科和眼科,門診量增加了一倍多。

1953年1月1日,醫院改名為德州專區人民醫院。第二年開始了第五次搬遷,遷到現今的位置,新院總建築面積4277平米,門診坐南向北,後面二、三排房為內、外、婦產科和手術室,院部設在路北的院子裡。這年年底,醫院投資25萬元建設了新的院舍,醫院總人數為104人。

醫院在發展過程中一直髮揚著高度的救死扶傷精神。 1959年4月,吳橋一個託兒所166個孩子發生食物中毒,接到任務後,醫院迅速派出了醫療小分隊,奮戰三晝夜,除一名患兒在未到之前死亡外,其餘全部康復,天津市、吳橋縣的領導同志來電致謝。

1965年9月22日,醫院接收了河北省東光縣何莊大隊的汽油燒傷患者武全文,燒傷面積達70%,醫院成立了12人的搶救小組,喂藥打針、換藥植皮、鼓勵信心,夜以繼日守在病人身邊。全院掀起了支援搶救小組的活動,驗血型者達130多人, 6人成功獻血1150毫升。特殊藥品緊張,就八方聯繫,最後將藥品從上海空運到濟南,第二天就用到了病人身上。經過60多天的精心治療和護理,武全文康復出院。 1965年 12月 21日的《河北日報》以 《五湖四海階級情》為題進行了報道並加了編者按。河北省衛生廳專門發出了《關於學習山東人民高尚革命風格》的通報。

1976年唐山地震,醫院接通知後,組織了醫療小分隊前往災區救災,發揮了積極作用,完成任務歸來後,省委、省政府領導同志在南郊賓館會見了他們。

1978年1月,德州地區人民醫院被正式命名。上世紀90年代,隨著地改市更名為德州市人民醫院。

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